口述史裡找靈感,「責任規劃師」在北京胡同村莊都做啥?

2020-12-06 新京報

新京報訊(記者 張璐)在東城,胡同大院胡亂堆放的雜物消失了,為棋桌、無障礙扶手「騰地兒」;在海澱,學生的「客廳」畫作繪上了大白牆,給高冷的「學府」氣質增添生活氣息;在通州肖莊村,停車場和綠地寫進規劃導則,彌補了配套設施的短板……為環境改變帶來思路的,是日漸走入我們生活的責任規劃師。

今年5月,《北京市責任規劃師制度實施辦法(試行)》發布,北京市全面推行責任規劃師制度。大量規劃師來到社區和鄉村,傾聽居民心聲,組織居民參與,讓規劃更「接地氣」。從環境整治到街區更新,「新職業」的背後,是北京城市治理精細化、專業化的提升。

在這一過程中,如何將工科思維轉變為人文思維,如何應對審美差異,如何捋順權責,如何讓新制度走得更穩,仍需要規劃師不斷思考與探索。

責任規劃師和央美藝術家為史家胡同設計的微花園。北規院供圖

門前空地變「微花園」成街拍勝地

史家胡同宗阿姨沒想到,自己家門口一塊空地變身小而美的「微花園」後,成了街坊鄰居的街拍勝地。

「不愧是北規院和中央美院的年輕人,審美確實不一般。我家門口那幾塊破磚碎瓦,被他們壘成了帶鏤空裝飾的花壇。」宗阿姨說,她每天用養魚水和淘米水澆花,為了悉心打理花園,她連旅遊都顧不上去了。

「微花園」項目出自朝陽門街道責任規劃師之手,他們利用「舊物」,見縫插針對社區進行微改造。精緻的木格柵花架、攀援而上的綠爬藤和清新的花朵,為胡同市井增添了生活情趣。

責任規劃師,是由區政府通過公開招聘、社會招募、定向委託等方式選聘的獨立第三方人員,為責任範圍內的規劃、建設、管理提供專業指導和技術服務。他們大多來自規劃設計院和高校,包括建築、市政、交通、景觀等專業工程技術人員。

2017年,「責任規劃師」率先在東城試點,中規院、清華同衡、北京工業大學等12家知名設計院和大學,參與街巷設計和實施。在街區更新過程中,兩年多來,規劃師、設計師們的「美學」逐步滲透百姓生活。

今年「六一」前夕,年輕的責任規劃師帶著史家小學的「小規劃師」鑽進胡同做mapping,讓小學生通過「兒童視角」觀察社區、發現社區、捕捉社區的氣味兒。

流浪貓狗沒有窩,孩子放學後沒地方玩兒……發現了社區的缺失後,孩子們用黏土、彩紙搭建了「理想社區」模型,「搬」到了史家胡同博物館。在這些充滿夢幻童真的社區中,小動物有了家,孩子也有了蹦床等遊樂設施,垃圾箱裝上了空氣淨化器……

作為責任規劃師,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北規院)的高級工程師趙幸說,生活條件變好了,但胡同中兒童活動的空間反而侷促了。「為了讓小朋友參與到規劃中,我們開設了小小規劃師工作坊,教小學生什麼是社區,帶他們去胡同繪製地圖,讓他們親手搭建理想的社區模型進行展覽。其中靠譜的想法,將通過後續微空間整治項目落地。」

史家小學的孩子製作的「理想社區」。新京報記者 吳寧 攝

聽取居民意見 治理「大城市病」

去年,海澱等區開始試點責任規劃師制度。與東、西城區規劃重點不同,位於中心城的海澱區、朝陽區、豐臺區、石景山區的街區更新工作更多圍繞治理「大城市病」開展。

在海澱學院路街道,二裡莊斜街的大白牆悄然「換裝」,繪上了客廳、臥室、餐廳等生活場景。

改變得益於前期紮實的調研。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更新所所長劉巍說,學院路街道有6所大學、11個科研院所,人群學歷高,街道氣質從其名字「學院」中可見一斑。「以前知道學院路『學府氣息』濃,但沒想到這裡500個老人中就有一個院士。」

規劃師們在「暴走」調研和問卷調查後了解到,居民們普遍覺得,這裡學府氣息夠濃了,他們需要生活氣息。

二裡莊斜街曾是開牆打洞的重災區,經過「背街小巷」整治後,沿街門臉被關掉了,但牆壁卻刷成了單調的白色。這裡是石油附小學生的必經之路,一些頑皮的學生在大白牆上留下了腳印。北林一位學生想了個腦洞大開的方案——把客廳、臥室、餐廳等大家熟悉的生活場景畫在外牆面上,並在牆下設立扶手和靠背,供等候的家長休息。

規劃師們覺得方案挺有創意,邀請居民來提提意見,沒想到居民們你一言我一語,提了一大堆意見。本來以為方案可能要「涼」,卻在最後投票環節出現「反轉」——牆繪方案最受居民歡迎。「我們這才明白,正是因為居民喜歡這個點子,才願意參與討論完善它。」

今年3月,規劃團隊邀請石油附小的學生對畫作進行再創造,希望藉此喚起孩子對公共設施的保護意識。4月,畫風親切、內容溫馨的《客廳》躍然於牆面,這裡成了居民們最喜愛的活動場地。

朝陽區則於4月首次面向社會公開招募責任規劃師。經過相互介紹環節的「面談」,再花約兩個月時間相互熟悉,6月12日,「結對」成功的街區負責人和規劃師「攜手」走上朝陽規劃藝術館的紅毯,頗具儀式感地宣告雙方開啟合作。

對於即將和規劃師開展的合作,朝陽區東湖街道城市管理辦公室副主任李士博表示期待,「街道正在推進國際人才社區建設,希望規劃師提一些方向性的建議。另外,我們對一些設計規範掌握還不是太全面,比如是否在路邊設置休閒座椅、調整道路寬度等,需要規劃師幫我們把關。」

志願者為學院路畫的手繪地圖。悅遊地圖小組供圖

推動公眾參與 聊出規劃線索

隨著責任規劃師的試點探索不斷深入,「開門編規劃」的理念也逐漸深入人心。新修訂的《北京市城鄉規劃條例》提出,本市推行責任規劃師制度,指導規劃實施,推進公眾參與。

為了鼓勵更多公眾參與,規劃師通過口述史、設計節、公眾號等形式互動,凝結居民和轄區單位的聲音和智慧。「規劃」也不再是一些聽不懂的專業術語,而是經規劃師「翻譯加工」圖文並茂的PPT、鄉親鄰裡的工作坊和賞心悅目的展覽。

在東城區朝陽門街道,史家胡同博物館成了規劃師收集「素材」的好地方。這裡承載了文化展示、社區議事、居民會客功能,通過和居民聊天,規劃師將碎片的歷史拼起來,從中得到啟發。

「居民回憶過去的生活,總能講出好多故事。比如東四大街上當年有家時髦的春風理髮館,很多阿姨人生第一次燙頭就是在這裡。」趙幸說,責任規劃師建立了口述史工作坊,尋找有故事的居民,並找專業老師教他們如何做口述史,最後形成了街區口述史成果集。

「下一次開展胡同設計更新時,到底應該恢復什麼樣的面貌?居民對哪些空間有文化認同和記憶點?居民們的口述史,將為我們還原胡同風貌提供最好的幫助。」

海澱區學院路街道聯合責任規劃師和北京林業大學共同打造「城事設計節」,讓藝術設計、風景園林等專業的學生把課程設計和城市問題結合起來,提出解決方案。劉巍說,學生設計的60份作品方案中,已有3組在社區落了地。

「最初只想請在北京林業大學任教的好友帶著學生來幫忙,沒想到社會反響很熱烈,志願者為學院路畫了手繪地圖,包括『宇宙中心』五道口的美食、林大美麗的銀杏大道……」她說,今年學院路第二屆城事設計節,更多高校和駐地企業表現出濃厚興趣,北京語言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和知乎、三聯書店都加入進來,為街區更新助力。

北工大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廖含文曾多年參與周邊村莊規劃,在他看來,城區居民比較願意發表看法,並積極和規劃師共同推進項目,但村莊情況有所不同。「有些村莊空心化嚴重,白天找村民調研,成年人到城裡上班去了,老人和小孩也說不清楚。往往座談會開了半天,沒有得出明確的意見。」

為了讓外出務工的年輕人參與進來,在房山區南窖,規劃師開通公眾號,將規劃圖發表在上面。「開始有聲音質疑我們在作秀,後來看到村民意見確實納入了第二版規劃導則中,大家的評論量和留言量猛增。」

6月,「對話童年——難忘史家·兒童友好社區」展覽在史家胡同博物館舉行,規劃師趙幸為觀眾講解。新京報記者 吳寧 攝

平衡訴求 工科生展示人文素養

在摸索中前行,責任規劃師也遇到過挑戰和難題。

以往城市建設發展階段,城市規劃師在空地上進行設計,只需和政府、開發商打交道。但目前北京進入了減量提質的階段,規劃師需要在有人居住的建成區做更新。這就意味著,規劃師要和不同的利益相關方打交道,平衡各方訴求,還要面對複雜的歷史遺留問題。

趙幸從2014年就紮根東城區朝陽門街道開展規劃,可謂責任規劃師的「先鋒」。「第一個吃螃蟹」的她和團隊遇到過不少麻煩。她記得在「大雜院公共空間提升」項目中,有些院子因違建等歷史遺留問題,居民「積怨」很深,遲遲達不成一致意見。有一位居民甚至希望借改造之機,更改垂花門朝向,以免正對著他家違建的窗子,影響風水。居民們吵翻了天,趙幸和規劃師沒有迴避矛盾,她們挑了最有挑戰的一位居民,打出情感牌。

「這位老大爺平時不怎麼說話,但細心的設計師發現他很渴望交流。我們沒事兒就去和他聊天,最終他率先被說動,拆了家門口違建,讓我們建起了小花園。」大院居民在花園種月季、栽葫蘆,綠意盎然的植物「融化」了冰凍的鄰裡關係,見面打招呼的北京「老禮兒」也在大雜院裡重現。

「在街道做規劃涉及很多社會關係,海澱區學院路的規劃師團隊專業背景多元化,不僅包括建築、設計專業,也包含社會學、歷史學、哲學等專業的人員。」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更新所所長劉巍說。

廖含文說,在村莊,村民有一些長期積累下來的瑣碎問題,一看到規劃師,覺得是政府派來的人員,馬上投訴鄰居佔地等家長裡短的事兒。「規劃師無權仲裁,但我們來調研,為了和村民打成一片,也不能一言不發,只能隨機應變,從專業角度給村民做解釋、梳理和安撫。現在調研中,往往有很多高校學生參與,孩子們不太會這些(溝通技巧)。這也是給我們帶來思考,未來規劃教學中,也要有一些基層交流的課程。」

溝通語言也是一個問題。以往的「自上而下模式」,是規劃師們用專業詞彙向領導做匯報。「到了基層,尤其是和偏遠地區村民交流,這套語言體系行不通,這些內容他們聽不懂也不願意聽,得轉化成通俗語言。」廖含文舉例說,在房山區做規劃時,遇到口音和用詞問題,規劃師會先和鄉村幹部交流,讓幹部消化後轉換成村民能理解的說法。

按照林大學生的設計方案,二裡莊斜街的大白牆畫上了彩繪,吸引居民駐足。受訪者供圖

培訓、黑科技助規劃師「解困」

如何幫助責任規劃師應對挑戰?北規院雲平臺創新中心秘書長、北京城市象限有限公司CEO茅明睿認為,培訓必不可少。

茅明睿說,中國的規劃教育以建築學和工程思維為導向。很多規劃師過去在空地上畫功能、定規模。但對「存量建築」而言,規劃師畫圖的技能未必派上用場。「規劃師進入街區和村莊,面臨的是社會問題。如何提升居民的幸福感,規劃師要把工科思維變成人文社科思維。現在,很多年輕的規劃師用業餘時間學習社會學知識、參加培訓。」

趙幸說,針對責任規劃師的市級培訓尚未開始,但海澱、朝陽等區已經開始對規劃師進行培訓。「我們做了5年,也有一些經驗可以通過培訓、沙龍分享給大家,包括和居民的溝通方式、經典案例等。」

一些「黑科技」也派上用場,協助規劃師量化肉眼無法評價的指標。在朝陽區,責任規劃師被賦予兩件「利器」——大數據和工具箱。

「按照市規劃自然資源委朝陽分局的委託,我們基於人居環境監測大數據,正逐步為49個責任街區的規劃師分別提供街區『體檢報告』。」

茅明睿是第三方機構負責人,他介紹,在100頁的報告中,街區人口特徵、公共服務分布、景觀和風貌是否協調、年輕人是否有創新和活力、商業設施的口碑如何、街道評分在全區的相對排名等指標,通通包含其中,指導規劃師後續的城市更新工作。「2019年底,我們還會對這些指標再評估,看看規劃師半年來為街區帶來的變化。」

為規劃師提供的「工具箱」包括人文觀測工具、傳感器數據管理平臺、社區規劃快速入門知識庫等。「舉例來說,公廁的臭味大家聞得到,但沒辦法量化。走訪時帶上傳感器,規劃師將公廁的氨氣、個別場所的揮發物、溫度、溼度、噪音等小環境數據採集回來,作為規劃的依據。」

權責需捋順 希望寬裕規劃時間

從街巷長到小巷管家,再到責任規劃師,「新職業」的背後,折射的是北京城市管理精細化、專業化的提升。

在多個區試點兩年以後,責任規劃師正以制度形式加以固定和落實。

今年,北京市委、市政府下發的第一號文件《北京市關於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工作的意見》明確,在街區更新提升、美麗鄉村建設中落實責任規劃師、設計師制度和專家團審核制度,提高設計水平。「在背街小巷提升的過程中,每條街巷胡同都要有責任規劃師和設計師參與其中。」市城市管理委副巡視員謝國民說。

但作為「新事物」的責任規劃師仍有很不少問題待解。

趙幸說,目前各區對責任規劃師的「工作量」要求不同。有的區要求一名規劃師全職坐班,有的區要求規劃師每周必須來街道幾天。「有的街道可能怕花了錢規劃師不幹活,規劃師則擔心街道花了錢把各種活兒都拋給你。」對於這種難以量化的工作量和工作效果,還需要雙方多多磨合、取得信任。

審美差異則是鄉村規劃中需要面對的問題。廖含文對此感受頗深,「從規劃和美學角度,我們希望各村既統一和諧,又不能千篇一律。比如牆壁刷色,我們拿著色卡讓村民挑選,有的村民喜歡過於熱鬧花哨的顏色,當地政府又傾向色彩統一,往往導致一個鎮多個村色調同質化,沒有特色。」針對審美差異,規劃師會播放國外案例的PPT,展示一些漂亮且自然化的設計,「村民看到後會意識到,自己的色彩搭配有點混亂。」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有郊區村民不滿意高校規劃師的雕塑設計,合作因此擱置。「會報名當鄉村規劃師的人一定有情懷,抱著一腔熱情支援地方建設,應該鼓勵。」趙幸認為,責任規劃師制度有培育期,剛開始時,大家不妨寬容一些,給規劃師試錯機會。

談及需要解決的問題,趙幸坦言,目前責任規劃師的權責並非完全對等,責任規劃師機制還需捋順。「現在規劃師承擔的責任較多,有的區明確,如果某個項目效果有問題,規劃師需要承擔責任。但事實上,規劃師只能提專家意見,並沒有一票否決權。項目最終實施的效果存在很多因素,比如項目既定工期緊、施工單位專業技術水平不到位等。」

廖含文還希望規劃時間能更充裕。他說,目前很多項目時間節點卡得太死,比如要求兩周內完成調研,一個月拿出方案。但如果不能充分交流,就不能得出以問題為導向的理想結果。「我們希望政府給規劃師更寬裕的時間,進行科學化定製。讓規劃腳步更從容一些,讓慢規劃、慢設計實現長久可持續的發展。」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陳思 校對 李項玲

相關焦點

  • 口述中國|北京⑾滿恆亮:回民開的大買賣
    【編者按】去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定宜莊主編的「口述歷史系列」第二輯(《八旗子弟的世界》《城牆之外》《府門兒·宅門兒》《胡同裡的姑奶奶》《生在城南》)由北京出版集團出版發行。在總序中,定宜莊如此寫道,這套書「是我對曾給予這座城市以生命和活力的老北京人的背影,所做的最後一瞥」。
  • 英國口述歷史館館長:英國口述史一開始就關注草根
    此前,口述歷史在英國已有二三十年的發展歷程,英國國家圖書館收集了一批口述史資料,但未曾整理、利用,「只是放在那裡」。羅伯特·珀克斯上任之後情況發生了變化。從1994年起,遺產樂透基金會(Heritageand Lottery Fund)開始支持口述史項目。截止到2013年,僅這一家基金會在口述史方面投資8千1百萬英鎊,受惠項目超過3100個。
  • 《王士元先生口述史》雲南首發
    《王士元先生口述史》雲南首發 2017-08-28 23:37:47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史建磊
  • 三條胡同,三座北京.
    北京胡同名字很怪,有一個叫「時刻亮」的胡同,據說原名叫屎殼郎胡同,覺得不雅便按諧音做了改動。北京胡同名人很多,米市胡同裡有康有為故居,護國寺街有梅蘭芳故居,後圓恩寺胡同有茅盾故居。北京胡同時間久,文化深。三條胡同,代表的是三種北京文化。
  • 北京這條胡同平房要掀廁所革命?
    市規劃院市政規劃所所長張曉昕介紹,目前燃燒式馬桶等生態廁所還處於嘗試階段,下一步將在基金平臺的幫助下加快推廣,以提升老城區胡同居民的生活水平。一說起北京胡同,很多人心裡都是滿滿的情懷,但在深入胡同居民生活的規劃師眼中,胡同有著更加真實的一面。
  • 北京地名|「胡同」與蒙古語無涉
    北京歷史學會成立的時候,有一位老同志叫曹爾泗,他就寫了一篇文章——《北京的胡同》。他說:我特意請教了蒙古語專家張清常,他告訴我「胡同」是蒙古語。他這一宣傳,這個說法逐漸成為定論。甚至有的詞典都是以絕對肯定的語氣。
  • 史家胡同名稱的由來
    史家胡同地處北京東城區的黃金核心地帶,東起朝陽門南小街,西至東四南大街。北靠內務部街,南與東、西羅圈胡同相通,與甘面胡同相鄰,現屬朝陽門街道辦事處管轄。史家胡同往西距故宮,往南距東單、長安街,均為一千米左右,往北距東四,往東距二環路均五百米左右,往南走約百米便是世界著名的商業街金寶街。
  • 責任規劃師「集結」施力亦莊新城精細化治理
    原標題:責任規劃師「集結」施力亦莊新城精細化治理   為落實《北京市
  • 「胡同該拆還是該保護,我說都不支持,行嗎?」100 個有想法的人
    改造前而今,業主希望能將這一貫通西海與德勝門內大街的地塊改造成具有北京胡同文化特質的空間,找來了META-Project工作室的創始人王碩,且提出了一系列功能空間的需求,比如茶室、正餐、聚會、辦公、會議以及居住、娛樂等。王碩一直以來都持續關注胡同的更新和進化,工作室META-Project恰好就落腳在舊城中心的東四十一條胡同59號。
  • 都說北京的日料不如上海,一碗胡同裡的平價鰻魚飯,顛覆味覺
    吃貨圈裡流傳著這樣的一句話:上海是全國最會吃日料的城市,各處的日料都味道都沒有上海正。說起來北京真的毫無勝算,且不說,總被吃貨鄙視為美食荒漠,地位低於廣州。日本料理這一塊,和上海比起來,一在內陸距海遠,食材難保新鮮;二來日料店數量到名店,更是遠不如上海。
  • 北京最短胡同竟不是一尺大街?這條全長僅十來米胡同,有何特點?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沒名的胡同賽牛毛」這句順口溜也從側面告訴了人們,北京城裡胡同的數量相當多,既然數量眾多,人們就自然會有一番比較,哪條最寬、哪條最窄、哪條最長、哪條最短……作者:宋君瑋其中許多書籍都把位於東琉璃廠東頭偏南的「一尺大街」當做北京城裡最短的胡同。但事實情況真是如此麼?
  • 口述中國|北京④劉子揚:我爺爺在進京的古糧道上背糧食
    【編者按】去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定宜莊主編的「口述歷史系列」第二輯(《八旗子弟的世界》《城牆之外》《府門兒·宅門兒》《胡同裡的姑奶奶》《生在城南》)由北京出版集團出版發行。在總序中,定宜莊如此寫道,這套書「是我對曾給予這座城市以生命和活力的老北京人的背影,所做的最後一瞥」。
  • 隱藏在北京胡同裡的鐵手咖啡製造總局
    隱藏在北京胡同裡的鐵手咖啡製造總局 項目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東四南陽胡同6號,整棟建築由共享際翻新改造,該建築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中演集團北京市舞蹈學院排練場地,內部包含一個劇場,本項目是排練場內部一食堂面積
  • 12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口述檔案通過中英文全球公開
    周新國說,其實,在上世紀東京審判、南京審判中出庭的那些證人證言就是最早的口述史,口述史就是民眾自己寫自己的歷史,更真實更形象,更注重歷史細節。記者了解到,目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還不到200人,搶救倖存者口述史的資料顯得尤為迫切。
  • 北京最長的胡同,曾是中國人的禁地,連建築都是西式建築
    北京是我國的首都,這是中國人民最在意的一個地方,作為一個歷史文化名城,老北京的藝術在這裡體現得淋漓盡致,到了現在北京人民都還是保留著很多只有北京人才有的習慣。比如說在閒暇時間帶著自己的鳥籠去聽聽京韻大鼓。手上還要盤著核桃或者掛著串兒。一些老年人在腰間別著收音機。
  • 李雪琴:在垂頭喪氣的生活裡找樂子|Hear Her
    口述 | 李雪琴文 | 高歌編輯 | 黃臻曜 薇薇子2020年3月,25歲的李雪琴決定從北京搬回瀋陽。這個在很多人看來需要深思熟慮的事,實際上大家「半小時就決定完了」。公司就五個人,工作就是創作喜劇,哪個地方會比鐵嶺更合適?大多數人離開北京還要再找一份工作,他們不用,就是集體遷移。
  • 北京大石虎胡同的石虎哪去了? 居民無人說得清
    沒想到,要弄清石虎的下落並沒有那麼簡單……­  老居民開啟尋「虎」記­  德內大街大石虎胡同因石虎雕像得名。「自我記事起,那石虎就在這裡了。」張飈說,他最後一次見到胡同裡的石虎雕像還是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後來他因工作離開北京。「直到1991年回京,便找不到那尊石虎像了。」張飈說,那時也曾向附近居民打聽過石虎去向,但沒人知曉。
  • 北京人為何愛說「找不著北」?
    立交橋平地而起,環路如年輪一圈又一圈,高層建築林立,而古色古香的老城區的萎縮與破碎。北京現在還是有胡同與四合院的(文物部門特意要求保留的),但僅僅是擺設而已。惟一沒變的就剩下一個空蕩蕩的老地名了。真的想不到啊:一向以為了如指掌的城市裡,也會迷路,也會神情恍惚。
  • 亂闖民宅、隨意攬客……「黑導遊」煞了北京胡同風景
    經過騰退修繕,北京多條胡同的風貌與環境都得到極大提升,古老的城市肌理重新綻放出生機與魅力。然而,胡同風貌的提升不僅引來了遊客,還有三五成群的「黑導遊」。他們避開胡同口的管理人員,不蹬三輪改步行,以便招攬遊客。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這些人「滿嘴跑火車」,道聽途說,張冠李戴,既不懂歷史也不懂古建。更可氣的是,他們竟然冒充居民,歪曲騰退修繕政策,誤導遊客。
  • 老館員「口述」國圖故事!200餘小時、105萬字資料勾勒塵封記憶
    9月21日,紀錄片與口述史的文獻價值——《口述國圖》研討會在中華世紀壇舉辦。(國家圖書館供圖)【環球網文化報導 記者 張嘉玉】9月21日,第四屆北京紀實影像周期間,紀錄片與口述史的文獻價值——《口述國圖》研討會在中華世紀壇舉辦,《口述國圖》是國家圖書館製作出品的第一部以親歷者視角回顧國圖發展歷史的紀錄片,也是國內首部記錄和展現我國圖書館事業發展的口述史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