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元先生口述史》雲南首發

2020-12-04 中國新聞網

《王士元先生口述史》雲南首發

2017-08-28 23:37:47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史建磊

  中新社昆明8月28日電 (記者 馬騫)《王士元先生口述史》28日在雲南大學舉行出版發行儀式,不少語言學「大咖」齊聚一堂,弦歌雅頌。

  王士元是蜚聲海內外的語言學家,現任香港理工大學大腦與認知科學講座講授,也是雲南大學的客座教授。王士元1960年於密西根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之後在俄亥俄州立大學創辦語言學系及東亞語言文學系;1965年被聘為伯克利加州大學語言學系教授,並任教該系三十餘年榮休;1995年來到香港,先後在香港城市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擔任講座教授。

  王士元在語言學方面做出了卓著的學術成就,尤其是1969年提出的詞彙擴散理論更是影響深遠。從《王士元先生口述史》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王士元先生的語言學開拓之路,領略他的人生和學術風採。

  執教至今,王士元指導過40多位博士生,包括多位語言學界知名教授。這部口述史即由他的兩位高足——北京大學孔江平教授、汪鋒教授採訪整理而成。

  「在國際上,給著名學者做口述史比較常見,它可以從人文的視野,反映一個學術大家的人生經歷、學術思想、心路歷程和人文情懷。」孔江平說,「在跟王老師讀博期間,陸續聽到許多過去的故事。王老師從小獨自一人到美國求學,在西方的文化環境中努力學習和拼搏,最終在美國語言學界為華人爭取到了一席之地。在語言學理論上,他提出了詞彙擴散理論,是至今華人對世界語言學理論最重要的貢獻。」

  「我是個讀書人,一生最大的樂趣自然離不開閱讀和寫作。」王士元表示,由於出生時恰逢國家動蕩年代,自己的大半輩子都在美國生活,所以這段口述史所反映的,不僅是其個人學術生涯經歷,也算是這一代中國人所遭遇的顛沛流離的一段縮影。

  「希望讀者在翻閱這本口述史時,不只是留意我個人在研究工作上的心路歷程,也能深刻思考大環境對一個人品格塑造的重要影響,從而認同我一直以來對中國語言學應當躋身國際的深切期許,為推進中國的學術研究貢獻一份心力。」王士元說。(完)

相關焦點

  • 《王士元先生口述史》:王門求學記
    《王士元先生口述史》,孔江平、汪鋒採訪整理,雲南大學出版社2017年8月第一版,76.00元  去年底,孔江平教授和我採訪整理的《王士元先生口述史》出版了,時間仿佛一下子閃回到我在王士元先生門下求學的日子。
  • 【口述史】韓汝玢先生回顧冶金人生
    韓:開展冶金史研究必須了解出土的金屬文物,按柯老師的指導必需下基層,1979年丘亮輝組織了一個5人小分隊,先去貴州的麻姑調查、再去雲南會澤、東川,楚雄、昆明、個舊等地進行傳統煉銅、煉鋅、煉錫、斑銅工藝的調查。當時當地的生活條件非常艱苦,沒有像樣的道路,當地的農民還是「刀耕火種」、乾旱缺水、貧窮落後,但是豐富的礦產資源和冶煉遺蹟,使我們了解到「山間鈴響馬幫來」時期曾經的輝煌。
  • 英國口述歷史館館長:英國口述史一開始就關注草根
    此前,口述歷史在英國已有二三十年的發展歷程,英國國家圖書館收集了一批口述史資料,但未曾整理、利用,「只是放在那裡」。羅伯特·珀克斯上任之後情況發生了變化。從1994年起,遺產樂透基金會(Heritageand Lottery Fund)開始支持口述史項目。截止到2013年,僅這一家基金會在口述史方面投資8千1百萬英鎊,受惠項目超過3100個。
  • 南京大屠殺12名倖存者口述檔案中英文全球首發
    口述檔案用中英文發布13日,悼念南京大屠殺30萬同胞遇難76周年當日,美國南加州大學納粹屠猶研究基金會—影像歷史與教育研究會、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會(倖存者)口述史分會、中華口述歷史研究會暨揚州大學口述歷史研究中心共同籤署了深度合作意向書,旨在為1937年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最後的倖存者保留證言,揭示創傷性記憶、悲劇文化、歷史廢墟對於文明進步的意義
  • 王士元:演化語言學研究折射人類社會變遷
    演化語言學研究折射人類社會變遷——訪語言學家王士元  王士元,當代語言學家,1966—1994年擔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語言系教授,曾創立俄亥俄州立大學語言學系和東亞研究學系,並擔任兩系的首位系主任
  • 口述歷史,全民參與 爾冬強田野工作計劃牽手黎裡古鎮
    12月24日,黎裡名家工作室授牌暨爾冬強江南文化田野工作站黎裡口述史與視覺文獻項目啟動儀式在古鎮舉行。未來,黎裡古鎮與知名歷史影像專家爾冬強先生的田野工作計劃攜手合作,引入江南口述歷史與視覺文獻工作坊,通過歷史人文的深度挖掘和採訪,用古鎮人民自己的語言,將黎裡古鎮的生命故事和時代變遷娓娓道來。
  • 王士元:從無到有 一手構建英利研發體系
    王士元從那時起,就與光伏結下了不解之緣。  填補空白,研發上百項太陽能光伏民用產品  「您是怎麼進入光伏行業的?」6月13日,當記者問起王士元時,他講了一件對他觸動很大的事。  「上世紀90年代,我從事信號燈研究。
  • 崇禎三個兒子:一個化名王之明,一個化名王士元,一個不知所終
    三個兒子臨走前,崇禎皇帝怕他們從小在深宮中長大,不懂外面的規矩,他還特意吩咐:「見到做官的叫老爺或相公,見到平民百姓叫老爹或老兄,見到文人叫先生,見到軍人叫長官,以此保全性命,勿忘父母之仇,勿忘光復明室。」
  • 樊洪業先生的成就和遺憾
    因研究方向接近,我和樊先生的交往也就更深入了。我們彼此非常熟悉對方的文風和興趣點。記得有一次我用化名在某報發表了一篇很大膽的批評文章,第二天我有事去見他,他一見面就問我:「這篇文章是你寫的吧?」把我驚出一身冷汗。不久,我果然因此文而遇險。他和其他多位學界前輩一道,竭盡全力把我營救了出來。2006年,湖南教育出版社請樊洪業先生主編「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叢書。
  • 樊洪業先生的成就和遺憾
    2006年,湖南教育出版社請樊洪業先生主編「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叢書。我成了這套書的作者之一,後來又忝列叢書編委。在樊先生的邀請和指導之下,我先後在此叢書中出版了5本著作、參與審讀了一些著作,和他的工作往來更頻繁了。
  • 雲南小粒咖啡豆口感|雲南咖啡種植史 卡蒂姆咖啡豆的特點與風味
    前幾天有介紹了雲南鐵皮卡的風味(沒看過的小夥伴可以看哦),那麼小編今天還是來介紹一下雲南很有名的咖啡-雲南小粒。雲南種植歷史史可追溯到1892年,100多年前,法國傳教士田德能神父在大理市賓川縣朱苦拉村栽下了第一株咖啡樹——這一般被追溯為咖啡傳入雲南的最早記錄。
  • 12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口述檔案通過中英文全球公開
    (資料圖片)通過與美國南加州大學合作揚大搶救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口述史85歲夏淑琴老人口述證言已公布12名倖存者口述檔案已通過中英文向全球公開今年9月17日上午,85歲的夏淑琴按下國家公祭網倖存者口述證言公布的按鈕,她的故事開始在網際網路上傳播。100位證人的口述證言陸續通過國家公祭網同步公布。
  • 樊洪業先生與中科院院史
    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史編研是其傾注心力最多、取得成果最豐、影響最為深遠的工作之一。因院史編研工作,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王揚宗與樊洪業有了密切交往,他回憶了自己與樊洪業的交往故事,細數了其在院史編研中的重要貢獻,以作緬懷和紀念。樊洪業先生從1990年起主持中科院院史編研工作,我是早就知道的。但認識到這一工作的學術意義卻要到2000年。
  • 南海諸島研究又添新作《中國南海諸島史地研究論集》出版
    央廣網廣州9月22日消息 今年公布的《我國南海諸島部分島礁和海底地理實體標準名稱》是中國政府對南海諸島的第五次命名;「蒙全洲口述《更路簿》」應為「蒙傳稠口述《更路簿》」……華南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劉南威教授新著《中國南海諸島史地研究論集》日前出版,一系列研究成果引發業界關注。
  • NBA太陽隊史最強首發陣容,風之子納什領銜!德文布克上榜!
    縱觀NBA各個球隊,每支隊伍都有隊史中的最強先發陣容,以湖人隊和凱爾特人隊最為閃耀。今天的主題是太陽隊,那麼,太陽隊史的最強首發陣容分別是哪五位球員呢?小編根據美媒的參評,以及綜合實力的表現,逐一盤點出太陽隊史最強陣容。
  • 老館員「口述」國圖故事!200餘小時、105萬字資料勾勒塵封記憶
    9月21日,紀錄片與口述史的文獻價值——《口述國圖》研討會在中華世紀壇舉辦。(國家圖書館供圖)【環球網文化報導 記者 張嘉玉】9月21日,第四屆北京紀實影像周期間,紀錄片與口述史的文獻價值——《口述國圖》研討會在中華世紀壇舉辦,《口述國圖》是國家圖書館製作出品的第一部以親歷者視角回顧國圖發展歷史的紀錄片,也是國內首部記錄和展現我國圖書館事業發展的口述史紀錄片。
  • 《中國蜻蜓大圖鑑》首發 雲南蜻蜓佔「半壁江山」
    原標題:《中國蜻蜓大圖鑑》首發雲南蜻蜓佔「半壁江山」    昨日,由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博士張浩淼所著的《中國蜻蜓大圖鑑》首發。該書收錄中國蜻蜓820種,是全球蜻蜓目文獻收錄物種最多的一本彩色圖鑑。其中,收錄雲南蜻蜓達450種。
  • 口述中國|民族調查①施聯朱:我們的識別標準跟蘇聯不一樣
    《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上)訪談錄》包括17位學者的18篇口述訪談,對於我們今天回顧這場學術調研活動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獻價值。澎湃新聞請講欄目經授權摘錄書中部分內容逐篇刊發,以饗讀者。今天刊發的是施聯朱的口述。施聯朱(1920—),福建福清人。長期以來從事民族研究工作,曾任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民族研究所中東南民族研究室主任。
  • 口述史裡找靈感,「責任規劃師」在北京胡同村莊都做啥?
    為了鼓勵更多公眾參與,規劃師通過口述史、設計節、公眾號等形式互動,凝結居民和轄區單位的聲音和智慧。「規劃」也不再是一些聽不懂的專業術語,而是經規劃師「翻譯加工」圖文並茂的PPT、鄉親鄰裡的工作坊和賞心悅目的展覽。在東城區朝陽門街道,史家胡同博物館成了規劃師收集「素材」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