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武警戰士向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敬獻花圈。新華社發
4位老兵敬禮致歉。《現代快報 (微博)》供圖
12月13日,南京冬日上空又一次響起悽厲的警報聲。在位於江東門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來自江蘇省暨南京市各界人士、駐寧部隊代表和專程來寧的中外和平友好人士共約5000人,舉行國際和平集會,悼念76年前在南京被侵華日軍血腥屠殺的30多萬遇難者,同時警策世人,永遠不讓歷史的悲劇重演。
南京舉行國際和平集會
昨天上午10時,在紀念館集會廣場上,悼念南京大屠殺遇難者儀式在莊嚴的國歌聲中開始,拉響警報、默哀、敬獻花圈……
江蘇省政協副主席何權在儀式上說:「我們在這裡重溫歷史,悼念遇難同胞,就是為了警策世人,永遠不讓歷史的悲劇重演;就是為了揭露日本極少數右翼分子否定侵略、妄圖翻案,重走軍國主義老路的圖謀;就是為了教育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不忘國恥,深刻銘記『落後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就是為了更加堅定地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努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南京市民代表鳳永剛宣讀了《南京和平宣言》:「我們可以原諒但不能忘記,只有正視歷史才能開創未來;要維護戰後和平秩序和勝利成果,只有和平相處才能和諧發展。」
當天,南京市民還分別在普德寺、北極閣、燕子磯、中山碼頭、五臺山、草鞋峽等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碑所在地設立分會場,舉行悼念活動。
日團體稱不忘滔天罪行
東日本鐵路工會中央執行副委員長村田俊雄帶領46人的團隊來到南京參加悼念儀式,他們拉起白色橫幅,上書「我們不會忘記76年前日本侵略軍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也決不允許歪曲和篡改歷史,願中日兩國人民攜起手來,共同維護世界和平」。村田俊雄說:「曾經的歷史不容遺忘,希望中日之間能夠長久和平。尤其是近來中日關係趨緊,作為日本人我希望能夠吸取歷史的教訓,誰都不希望再有戰爭,對平民是極大傷害,希望政治家們銘記這一切。」
來自日本的大東仁自2005年以來已多次參加和平集會,並先後8次向紀念館捐贈1286件文物史料。他說:「史料證明,1937年12月發生在南京的大屠殺的事實不容置疑。這一慘案是人類文明歷史中不容遺忘的慘痛記憶,更令世人深刻懂得了和平的珍貴。」
口述檔案用中英文發布
13日,悼念南京大屠殺30萬同胞遇難76周年當日,美國南加州大學納粹屠猶研究基金會—影像歷史與教育研究會、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會(倖存者)口述史分會、中華口述歷史研究會暨揚州大學口述歷史研究中心共同籤署了深度合作意向書,旨在為1937年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最後的倖存者保留證言,揭示創傷性記憶、悲劇文化、歷史廢墟對於文明進步的意義。
據了解,自2012年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與美國南加州大學納粹屠猶研究基金會合作以來,雙方以國際口述檔案標準錄製了12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證言影像並編制口述檔案(中英文版),這些資料中的部分內容已於北京時間2013年12月13日在納粹屠猶基金會官網、基金會影像歷史檔案庫官網上用中英兩種文字首次向全球公開發布。
其中,首批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夏淑琴與楊翠英的影像資料與口述檔案已經正式發布,其他10名倖存者口述史料在整理完備後即會對外發布。
大屠殺歷史又添新證據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13日獲贈168件(套)文物史料和書畫作品,其中包括多件珍貴的南京大屠殺歷史鐵證。
此次新獲贈的文物來自國內人士與日本友人捐贈,主要為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張廣勝先生捐贈的5件文物,日本僧人大東仁與一戶晃彰捐贈的近10件文物史料。
自2007年以來,張廣勝已先後4次向紀念館捐贈文物史料1275件。當天捐贈的5件文物包括日本國旗1套、日軍侵華「支那事變」戰利品短劍一套、南京入城紀念名章(高級私人印章)1套等。最珍貴的當屬題有「南京入城」的日本國旗。據考證,在這面旗幟上,侵華日軍第十六師團的工兵家永潔將其從日本到中國參加侵華戰爭經歷都記述了下來。旗上詳細記錄了從天津塘沽港登陸開始,在中國經歷幾千公裡,歷時兩年左右時間的侵華戰爭經歷。在其中一面日本國旗最正中的顯著位置,用毛筆楷書寫有「南京入城」四個大字,邊上書寫「南京城內掃蕩戰參加」字樣,且標註確切的時間為「昭和十二年十二月十四日」(即1937年12月14日)。
日本友人大東仁此次捐贈的6件文物史料包括1937年12月12日版《東京朝日新聞》關於南京淪陷的報導;反映南京淪陷時日本靖國神社和日軍在南京情況的《祝賀攻陷南京的靖國神社明信片》《攻陷南京的明信片》;介紹日軍侵略南京的電影《南京》宣傳單等。
此外,日本僧人一戶晃彰捐贈了當時侵華日軍所用安全套的複製品及一張侵華日軍在中國慰安所門前所拍照片。這為研究侵華日軍慰安所的歷史提供了新線索。
□特寫
對不起,當年我們沒守住南京
日前,吳春祥、張修齊、馮宗堯和程雲4位老兵參加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舉行的紀念南京保衛戰76周年座談會。參加過南京保衛戰的吳春祥說,當年「南京老百姓積極支持保衛戰,為我們送茶水和飲食、油鹽,抬擔架,我要向大家道個歉,在13號之前,我們撤離了南京,讓南京城遭受生靈塗炭」。
在吳春祥老人的建議下,4位老兵向南京人民敬禮,同時表示了對南京人民的歉意。他說:「我等幾位對不起南京人民,12月12日撤退的時候部隊慌亂,沒能很好地組織戰鬥,使得南京人民在之後的日子裡飽受痛苦,在此向南京人民道歉了……」
只要還能動每年都要來
數字對倖存者來說等於無概念。不管今年是「紀念的第多少年」,只要能走得動,他們就會出現在紀念館廣場上。
84歲的夏淑琴是他們中的「名人」。5年前,她因反訴日本右翼作者侵權案二審勝訴,被稱為「勇敢的老人」。
她依然穿著每年固定穿的紫色棉襖,因早上到館有點遲,還在生自己的氣,嘴裡嘟噥著「糊裡糊塗的」。但她「清楚記得今天是76周年(祭日),不管怎麼樣,歷史不能忘,年年都不能忘……說起來非常難過,一想起來就掉淚,雖然說『哭牆』不哭,我還是想哭。」夏淑琴全家祖孫九口人中七口遭日軍殺害,當時她只有8歲。「去年,去日本做了12天證言,今年還不知道會不會去。」
去年剛得過腦梗的李高山聽力明顯不如往年,記者發問需湊近耳邊重複多次。今年89歲的李高山有著南京保衛戰參戰老兵、大屠殺倖存者雙重身份。「(腦梗)來得比較急,現在還有點後遺症,手有點麻」,但他依然在兒子的陪同下趕到紀念館,「不能回憶,回憶起來很難過……我們現在就是把歷史交代給下一代。」
每年和平集會的廣場上,梅壽蘭總是坐在輪椅上,寒風中排在倖存者座次的第一排。老人今年84歲,一如既往地不善言辭,有什麼話,總是交給大女婿梁心流「代言」。「她沒有什麼文化,想表達說不出來,一談到過去就哭,沒有辦法。」梁心流說,本來老人就很少外出,今年還在家摔斷了右胳膊,現在恢復得還行,但不能自理;老人很倔,只要能動,每年都一定要來紀念館。
□揭秘
日軍特工製造「文化大屠殺」
12日,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會副會長、南京醫科大學教授孟國祥著的《江蘇文化的劫難》一書,首次披露了日軍在南京製造的「文化大屠殺」。
孟國祥介紹,根據統計,1937年南京有公私圖書館53家,藏書200多萬冊。可是,遭日軍「文化劫掠」後,僅中央圖書館在南京就損失了近10萬冊。至於包括公共圖書館、學校圖書館、民間藏書等的損失究竟有多重,孟國祥直言不好統計。但據當時參與「整理」的日本人青木實戰後撰文指出,被掠奪的書刊文獻為88萬餘冊,比當年日本最大的東京上野帝國圖書館的藏書還多5萬冊。此外,南京眾多科研單位的10多萬件學術標本和1500多箱考古標本也遭到掠奪。
孟國祥稱,通過研究,日軍對圖書的掠奪是有組織的。1937年12月8日,日軍特務部組成了「中支佔領地區圖書文獻接收委員會」,確立了3家主要接收機構。南京淪陷後,日軍上海派遣軍特務部部長就頒發了《立即檢查南京市內的重要圖書,準備接收》的命令,開始有計劃地開展「文化大劫掠」。
1937年12月22日至31日,日本文化特工先後查封了除金陵大學等美國教會勢力範圍之外的,南京有可能收藏重要圖書文獻的地方70餘處。1938年7月1日起,日軍專設的「圖書整理委員會」派人對南京圖書進行整理。1939年2月末,日本內閣的東亞研究所還派出10名研究員赴南京整理被劫圖書。
據新華社鍾欣
《現代快報》
(京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