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度歷史觀V
南京大屠殺,是每一個中國人心裏面的痛,30多萬手無寸鐵的同胞,在日軍的機關槍下,變成了累累的白骨。
作為一個國家的首都,面臨這樣的災難,可謂是國之大恥。
即使到了今天,每每提起南京大屠殺,很多人都忍不住會咬牙切齒。
有這麼一個現象,在南京大屠殺之中,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遇難者都是老弱婦孺,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一名叫做路洪才的倖存者說出了其中的原因。
路洪才是為數不多的經歷了南京大屠殺還尚存於人世的人之一,當南京大屠殺發生的時候,他僅僅六歲而已。
對於很多人來說,六歲這個年齡,正是人生中最為天真無邪的時刻。
然而對於路洪才老人來說,他的六歲真的是永生難忘,因為他的家人,包括他60多歲的外公外婆、小舅舅和小姨、舅媽,母親以及尚未出生的弟弟都在這場災難中死去了。
只剩下他跟自己的父親以及大舅相依為命,好不容易熬過了那段最困難的時光,才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並最終過上了幸福的日子。
從他的講述中,我們發現了南京大屠殺中那麼多老弱婦孺被殺害的真正原因。
第一個原因:漢奸的指引和誤導在抗日戰爭時期,漢奸的人數達到了數百萬之巨,由於這些漢奸對於中國很熟悉,所以日軍在漢奸的幫助之下,能夠快速地找到中國平民的藏身之所,進而進行集體的屠殺活動。
除此之外,漢奸們還幫助日軍到處宣傳不殺老弱婦孺,美化日軍的侵略,讓平民老百姓降低防備心理。
當時,很多人在聽到這些漢奸們的言論之後,就選擇了不再繼續逃難,而是留在原地等待安置。
結果可想而知,這些因為輕信了漢奸宣傳的人,大多數都死於日軍的屠刀和機槍之下。
第二個原因:中國人有安土重遷的傳統每一個中國人,都有自己的故鄉情結,哪怕是在兵荒馬亂的年月裡,只要不是真的五路可走,善良的中國老百姓都會守著自己的幾畝薄地幾間破房,不會輕易選擇離鄉背井。
因為這是中國數千年來的習慣使然。
因此,當日軍大兵壓境的時候,還是有很多老百姓選擇留下來,寄希望於僥倖和日本人的「仁慈」,以求保全自己的性命。
然而,日軍的殘暴讓這些心存僥倖的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很多家庭因此絕戶,無數的生命就在轉眼之間煙消雲散。
第三個原因:逃難路上生死未卜在抗戰時期,中國已經打了幾十年的仗了,軍閥混戰,國共內戰以及局部的抗日戰爭,戰爭和死人對於中國人來說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甚至變得有些麻木了。
特別是從戰亂區逃離出來的人,早已見慣了逃難路上的生與死。
而南京及其周邊地區,因為處於國民黨政府的直接統治之下,相對於其他地方來說,已經是較為安全和舒適的了。
因此,很多逃難的百姓寧願選擇呆在原地,也不想要繼續逃難了。
特別是那些婦女兒童,每次逃難的時候,都是最容易成為犧牲品的,不是跟家人走失,就是成為某些人的奴隸,一輩子都得不到自由。
因此,與其盲目逃難,還不如留下來,或許還存在一線生機。並且,大家即便不逃難,也並不意味著坐以待斃。
很多認都在離家不遠的地方打了足以隱藏好幾個人的地洞,這樣也許能夠逃過一劫。特別是那些人口眾多的大家族,更喜歡採用這樣的方式來逃難。
如果是在以往,這樣的方式或許有效,但是這一次面臨的是喪心病狂的日軍。
第四個原因:男人跑路,老弱婦孺留下來守家在戰亂的年代裡面,男人,尤其是青壯年男人,會成為潛在的敵人和殺戮目標。
這在各個朝代裡面都是如此。
因此,按照傳統,每當戰亂發生的時候,家裡面的男人,不管是成年還是未成年的男人,都會選擇外出避難,而將女人們留在家裡守家。
中國人常講「禍不及妻兒」,在千百年裡,歷次戰爭中,大家都遵守這樣的規矩。
所以,這一次,很多家庭還是按照傳統的方式來處理,結果遇到了不守「規矩」的日軍,導致老弱婦孺遇害者眾多。
小結:其實,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在於日本人的殘暴,這也為日軍的最後慘敗埋下了伏筆。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盡力避免類似的事情再度發生。
參考資料:《黑色記憶:南京大屠殺》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