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說日語,是日本人來到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共識

2020-12-05 Vista看天下

上午10點,8個花圈獻至臺上,和平鴿從臺下飛起,近一萬名民眾身著深色衣服,獻花、垂首,全城鳴笛默哀……

而在臺下坐著的,不僅有垂垂老矣的大屠殺倖存者們,還有一個日本代表團。

「心像被挖出一樣難受」

12月12日,清晨5點,天還沒亮,今年70歲的松岡環就已收拾好行李,奔赴機場。

這是她第97次來到中國。

近三十年來,松岡環總是抽出工作間隙往返於中日之間。

一開始她語言不通、人生地不熟,給她做過20餘年翻譯的常嫦說, 松岡環不僅承受著「日本國內右翼分子的攻擊」,還面對著「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對日本人的戒心」。

今年7月,她來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以下簡稱「遇難同胞紀念館」)時,她的身邊坐著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艾義英老人。

艾義英出生於1928年,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那年,她只有9歲。她的父親、兩個叔叔、一個堂哥都被日軍殘忍殺害,剛剛生產後的母親為了帶著艾義英姐弟3人繼續逃命,被迫丟棄了剛出生不久的女嬰。

「對我來說,一生成長中,經常做噩夢,很長時間都睡不好,看到日本人就感到害怕。」 艾義英說,她對日本人「又恨又怕」了80年。

但是這時松岡環就坐在艾義英的身邊安慰著她,對艾義英而言,松岡環這個日本女人,既不可怕,也不可恨。

松岡環出生於1947年,幼時的她從未聽到過關於日本侵略中國的史實, 「從小到大,我們學到的關於戰爭的說法,都是說敗給了盟軍。」

如今的日本教科書中,對於南京大屠殺的說法仍然是個變數

而對於戰爭最初的記憶是,她的舅舅曾在戰時來到中國,一張照片中,舅舅穿著軍服,拿著刺刀, 「耀武揚威」

1982年,松岡環成為了大阪一家公立小學的歷史教師,在當時的日本教科書上「南京事件」只有大約三行,提到南京大屠殺時,就只有輕描淡寫地一句話:「南京城裡死了很多人……」 畢業於關西大學東洋史專業的松岡環查找不到夠用的資料,她決定來中國,探索真相。

1988年8月,松岡環第一次登上了飛往南京的飛機,來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她接觸到的第一個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是李秀英, 1937年時,李秀英只有19歲,為了抵抗日軍的強姦,她被刺了37刀,肚子裡7個月大的身孕也因此流產。

「我覺得心像被挖出一樣難受。」松岡環說。

而更讓她難受的是,李秀英講述完自己的經歷,說完「這是可恨的軍國主義」之後, 又淡淡的補了一句,至今看到日本人還覺得不舒服。 「雖然那個時候,我聽不懂中文,不知道她說的『心裡不舒服』的意思,但是我看著她沉重的表情,立刻明白了她的心情。」

松岡環當時的心情很是複雜,「有謝罪、反省的感情」,當時,她下定決心, 「必須告訴在家裡等待著我的學生們,被潛藏在南京歷史真相中的是怎樣的痛。」

兩年之後,她發起了名為「銘心會」的民間團體。每年,她都會組織日本市民到南京進行歷史尋訪,還通過召開證言會、和平集會等方式,向日本民眾展示南京大屠殺歷史真相。

她追訪了數百名日本侵華戰爭受害者和親歷者,數次活動中,她都蹲在地上,聽著受害者和親歷者的敘述,握著手,點著頭,情動之時還留著淚, 將他們的證言出版成書、製作成紀錄片,舉行圖片展。

如今,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越來越少,據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張建軍介紹,現在在冊的倖存者已經不足百人。

「80年啊,80年過去了,很多倖存者去世了。看到他們走了,我……」 12月初,在加拿大時,松岡環說到這裡,停頓了一下,眼眶泛紅。

今年12月13日的國家公祭儀式上,松岡環與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夏淑琴又一次相聚,她拉著夏老的手,問她身體好不好。

她一直希望有一天日本政府能夠正視歷史,像這些倖存者道歉,對受害者做出彌補,讓下一代了解真相。 但近幾年,日本的言論空間正在被擠壓,不同版本的教科書被修改,第一線的教師也不能自由選擇授課內容。

「我一直很不甘心。」她用清晰的中文說,「很幸運可以見到倖存者,但還是沒有辦法答應他們說,日本政府會道歉。」

那時, 「整個南京城都是地獄」

想見到侵華日軍老兵,讓他們說出真相,更是困難。

從1997年秋天開始,松岡環開始在日本走訪參戰老兵。

她和銘心會先是從日本地方人名事典中找到1937年應徵入伍,並來到中國的相關人員;然後向300名相關人員發出信函,請求予以協助,並從各地圖書館中尋找老兵的戰爭記憶。此外,松岡環還在東京、名古屋、大阪、廣島等地開設了與追尋南京大屠殺史實相關的熱線,供日本老兵找她聊聊。

「當時,有百分之七八十的人罵我們,斥責我們『你們幹什麼』。」 松岡環說。

讓老兵說出他們的故事、追索真相的過程很是累人。

據松岡環回憶,調查初期,老兵們否認南京大屠殺的情況很常見。 曾有一段時間, 面對挖掘史料的巨大阻力和壓力,心情低落的松岡環甚至動過自殺的念頭。

不過,最終,她還是追訪到了約250名與此相關的日本老兵。那些曾經參加過「南京戰役」的日本老兵提供給她的資料中,有130條頗有價值的信息,其中包括13條與大規模集體屠殺有關的事實。松岡環對這些資料進行整理,在加害者和被害者的證言中,找到了在空間上完全一致的十幾個例證。

幾位前侵華日軍士兵面對鏡頭承認了一些在南京太平門慘案中的屠殺細節——用刺刀直接刺死無辜市民;逼迫中國人在埋著地雷的路上走,將這些人活活炸死;從城牆上往中國人身上倒汽油後,點火將他們活活燒死……

「作為日本侵華戰爭的侵略者,我曾參加過南京圍攻,對日本軍隊的暴行感到慚愧。」在松岡環的陪伴下,當年95歲的前日本軍人三谷翔面對鏡頭,揭露真相。

17歲的時候,三谷翔作為志願兵加入日本海軍,當時的他篤信「為天皇戰死,是最光榮的事情」,甚至在軍校念書的時候,他們都被分為紅白兩隊,一隊扮演中國人,一隊扮演日本人, 「那些扮演日本人的學生總是在大喊『殺了所有中國人』。」

南京保衛戰時,三谷翔隨日軍艦艇「海風」號侵入南京外圍,當時他是信號兵。

據他回憶,12月12日,戰爭正酣,三谷翔在艦艇上看到四個竹筏,以為會藏有中國士兵,便一同胡亂射擊,後來才發現,竹筏上面堆滿的都是中國人的屍體。

回憶起那段經歷的時候,三谷翔用布滿皺紋的手掌拿起桌旁的黑白照片,緊緊捏著,手指微微地抖。

此後幾天,三谷翔奉命上岸,看到岸邊有成堆的中國人屍體,「屍體高度有兩米,每堆有五六十具屍體。」三谷翔稱,那不是軍人,而是老人、女人,甚至小孩,當然也有壯年,有的手被綁在背後,有的全身赤裸,有的屍體甚至沒有頭。

談到這兒的時候,他閉上了眼睛。 「那裡不是唯一的,整個南京城都是地獄。」他緊握照片,雙手顫抖得更加厲害,那是一輩子都忘不了的寂靜,連鳥叫聲都聽不到。

12月18日,返回軍艦的第二天,三谷翔忽然聽到一陣槍響,看到岸邊有中國人被機關槍投射 ,「像是電影慢鏡頭一樣,他們一個個倒了下去。」他 說,「我在12月25日離開南京,離開前的每一天都是這樣的,從早到晚。」

儘管目睹了南京大屠殺,但在接到禁言的命令後,他一直保持沉默,直到1997年松岡環開始收集證言—— 「我想活到100歲,而讓我活著的唯一原因就是想說出真話。」 三谷翔曾說,安倍政府對過去的歷史視而不見,「真想和他打架。」

10年前,2007年12月13日,三谷翔來到了南京,參觀遇難同胞紀念館,出發之前,所有人都勸他不要「惹麻煩」, 「但我父親堅持想要道歉,他說那是他人生中的最後一次機會。」 三谷翔的女兒說。

那一次赴寧,他還曾在南京理工大學作了關於南京大屠殺的證言。

講話前,三谷翔曾經擔心中國學生的憤怒,但演講結束後,很多學生都走上臺前與三谷翔握手,一個男生說三谷翔道出的真相讓他消除了對日本人的「偏見」。 「和平的時代真好,能夠這樣相互理解。」當時,三谷翔頗為感慨。

而今年9月9日凌晨兩點,98歲的三谷翔已在家中去世。

「如果我不談論日軍對其他人犯下的暴行,或向南京人民請求寬恕,我就不會安息。」三谷翔生前曾說。

「是瘋子,是賣國賊,是叛徒」

「平靜的生活中,和平的景象下,每年我們至少有一個時間,有一天,來回首往事、銘記歷史,讓這份痛感重新喚醒。」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張建軍說。

自2015年10月起,來到紀念館工作後,他幾乎每天都會在館裡走一走。

每次看到館藏中小朋友虎頭鞋上散落的銅鈴、女性用來束髮的髮簪、擦在臉上的半瓶雪花膏,張建軍就會很有觸動, 「想到當時那麼鮮活的生命,婦女、兒童、還有很多無辜的人,就在某個瞬間被日本軍國主義者殘害,確實感到很傷痛。」

也是從張建軍調任館長那時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南京大屠殺檔案」列入《世界記憶名錄》,南京大屠殺的大眾化傳播,構建人類共同記憶就變成了張建軍的工作之一。

其中很重要的一塊便是對外傳播,他們每年都將史實展帶到國外,也把史實資料一一外譯。每一年,紀念館也會接待不少外國友人,尤其是來此的日本人。

笠原十九司是日本歷史學界著名的南京大屠殺史研究專家,收集了日本國內「否定派」否認侵華戰爭和南京大屠殺歷史的書籍,作為他的「研究靶子」。

「在日本史學界,很少有人會否認南京大屠殺。否認南京大屠殺的,都不是歷史學家。」 此前在國內的演講一次中,笠原十九司說。

上世紀80年代初,笠原十九司是參加「南京事件」調查研究會的資深學者,多次到南京實地調查採訪,聽取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證言。

曾經,笠原十九司一直堅持維護歷史真相的行為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成為日本媒體爭相報導的焦點人物,但如今, 「幾乎已經沒有日本媒體來採訪我了,他們都在刻意迴避。」 他說,如今日本的一些高官都是侵華戰爭的軍人後代,「他們想極力掩蓋祖先的罪行,因為這將對他們自己的地位和面子有負面影響。」

這兩年他再次來到南京,張建軍負責接待,「我們圍繞歷史,有很多共識的地方,成了好朋友。」張建軍說。

笠原十九司回國那天,張建軍起了個大早,去酒店送行。 當他的車離開五十米後,又突然倒了回來,笠原十九司下車,和張建軍來了一個擁抱。

「要知道,這在日本人而言是一個很少見的動作。我很感動,我們都是為這段共同的歷史而努力著。」張建軍說。

除了迴避,松岡環在這些年則經歷過不少「恐嚇」。

「他們在我工作的學校附近,挨家挨戶發放傳單, 說我是瘋子,是賣國賊,是叛徒。 」她說。

松岡環追尋真相的舉動無疑直接扎向了日本右翼勢力的。她在日本參加會議、放映資料影片時,常有右翼人士在外大按汽車喇叭製造噪音。有人說,南京大屠殺並不存在;有人稱她是「中國的特務」;還有人會尾隨她到地鐵站。

松岡環說, 自己等地鐵時會很小心,絕不站在靠近站臺邊緣的地方;家門要鎖兩道鎖,也從不輕易開門接待訪客。

而最讓她難過的是,她丈夫的一位朋友常常給予她支持,卻遭人推到車前而傷重過世。所以,她「的確也會怕,但是不會停」。

「不敢面對和直視他們」

張建軍一直珍藏著一個書籤,那是一個空信封,沒有署名、沒有內容。

信封的主人是退休的荷蘭萊頓大學日籍教授村岡崇光。他曾赴南京大學演講,大學按例給了他3000塊的酬勞,但是錢在他的口袋裡卻「像是一個火團一樣」。

「我不能拿南京人的錢。我不能接受從被我的同胞傷害過的地方得到的回饋,哪怕是一塊錢都不行。」 村岡把錢轉交給了張建軍,託他把錢捐給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援助會。張建軍轉交後,把空信封留來下來,「想一直記得這個表達出懺悔的老人家。」

張建軍還記得,村岡崇光是他兩年來陪同參觀的遊客中看得最仔細的一個人,40分鐘可以觀賞完的展廳,他看了兩個小時,包括日軍作戰的序列表都一個字一個字的看下來。當張建軍問他為何如此仔細時,他說,「我很慶幸我父親的名字沒有列在其中。

對於村岡崇光而言,南京有特別的意義——他的父親是曾任日本航空參謀陸軍中佐的村岡良江,在1938年上半年奉命移駐南京。

那次是村岡第二次來參觀紀念館,年近80歲的老人,看到和自己年齡相仿或者稍長一些的中國參觀者時,卻 「不敢面對和直視他們」

來到紀念館的日本人還有很多,他們的出現常常「悄無聲息」,幾乎達成了一種共識——不說日語。

紀念館的導引者也明白,帶日本友好人士參觀紀念館並不是一個輕鬆的活——難題不是語言,而是周圍參觀者的目光。如果發現有國人長時間停駐、觀察,甚至有人說「日本人就應該來好好看看」的時候,導引往往會上前告訴他們,這些日本人是「正視歷史」的。

日本神戶·南京心連心會團長宮內陽子也是「正視歷史」的一員,她已經來過南京20多次,向倖存者、墓碑低頭、鞠躬、道歉。

而如今的她頭頂已經長出白髮。

和她一樣,如今,來到南京、參觀紀念館的日本人大多都已年歲不小, 「一般的日本青年還是經常認為自己是戰爭受害者。」 宮內陽子說,因為有長崎和廣島的核爆,但是那些年輕人沒有認識到日本首先是加害方。

「這是日本青年教育缺失的一個重要環節。」宮內陽子說。

相關焦點

  • 捷克總統參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為何獲外交部「點讚」| 政解
    73歲在任總統主動提出參觀要求5月16日,參加完「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捷克總統澤曼夫婦來到南京,參觀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據了解,澤曼總統是繼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之後,第二位參觀紀念館的在任外國元首,也是第一位來紀念館參觀的在任總統。據悉,澤曼是主動向中方提出要參觀紀念館的要求的。
  •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獲贈120件二戰文物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獲贈120件二戰文物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3-17 17:17 來源: 新華社新華社南京3月17日電(記者 蔣芳)今年是抗戰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
  • 熊孩子拋鵝卵石打水漂,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發聲了!
    事件回溯4月30日,此前多次曝光「精日份子」挑釁行為的「上帝之鷹_5zn」在微博上發布了一段視頻,視頻中幾名兒童把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地上的石頭扔入水池中。該視頻引發網友熱議。紀念館每年接待約800萬觀眾,絕大多數觀眾都能在參觀中保持肅穆莊嚴氣氛,但不可否認也有極少數人存在不文明行為。我們將進一步加強管理,加派人員在廣場固定值守,同時也呼籲觀眾文明參觀,保持紀念館莊嚴肅穆的參觀氛圍。紀念館的石頭,有何寓意?關於紀念館的石頭,網上有很多誤傳 。
  •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為什麼會有一個外國人的墓碑?答案讓人心酸
    在中國南京有一個特殊的地方,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裡,有一個不同尋常的墓碑,這裡寫著一個外國人。在中國這是個很奇怪的事情,但只要聽到他的名字,你就知道,這不僅是應該,還是我們所有中國人都欠他一個恩情。他就是拉貝。
  • 中國39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赴日本作證(圖)
    12月11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在展示新增的文物史料。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在近一年的時間裡新增文物、史料816件。這些文物直接或間接地證明日軍侵華和在南京進行大屠殺的歷史。
  •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水池變許願池 網友:30萬的冤魂魂歸何處?
    這本是一個讓人敬畏的地方,這本是一個提醒世人讓人牢記恥辱的地方,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座落在中國南京江東門街418號。該館的所在地,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江東門集體屠殺遺址和遇難者叢葬地。如今南京大屠殺的歷史已經深深印在了我們的腦海中,可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西側和平公園的水池成了遊客的「許願池」。
  • 南京江東門紀念館追思張純如
    11月9日是美國華裔作家張純如的忌日,當天上午,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在館內的張純如雕像前舉行「勇敢的天使」花語祭奠活動,用鮮花緬懷這位無法忘卻歷史的作家。  活動現場,代表張純如英文名Iris的鳶尾花和寄託哀思的白菊圍繞在雕像四周,紀念館館長張建軍帶領全館工作人員在雕像前默哀,並獻上菊花。
  • 南京大屠殺12名倖存者口述檔案中英文全球首發
    《現代快報 (微博)》供圖12月13日,南京冬日上空又一次響起悽厲的警報聲。在位於江東門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來自江蘇省暨南京市各界人士、駐寧部隊代表和專程來寧的中外和平友好人士共約5000人,舉行國際和平集會,悼念76年前在南京被侵華日軍血腥屠殺的30多萬遇難者,同時警策世人,永遠不讓歷史的悲劇重演。
  •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水池變許願池 網友:30萬的冤魂魂歸何處?(一)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水池變許願池 網友:我們應該怎樣去面對那段歷史?這本是一個讓人敬畏的地方,這本是一個提醒世人讓人牢記恥辱的地方,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座落在中國南京江東門街418號。該館的所在地,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江東門集體屠殺遺址和遇難者叢葬地。
  • 南京大屠殺:也是一場文化浩劫
    13日上午10點,悽厲的防空警報聲響徹整個南京,全市各界人士悼念南京大屠殺30萬同胞遇難76周年儀式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舉行。  南京保衛戰,是1937年11月國民革命軍在淞滬會戰中失利後展開的保衛南京的作戰。
  •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媽媽和姐姐被日軍輪姦後刺死
    觀眾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參觀。周新國教授告訴記者,根據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掌握的信息,目前存活於世的倖存者僅剩100多人,平均年齡超過80歲,人數逐年遞減,漸行漸遠的倖存者正逐漸消失在我們的視野中,我們更應該加快步伐,去「搶救歷史」。  記錄下親歷者親眼見證的歷史往事,迫在眉睫。為了搶救倖存者證言,南京先後於1984年、1991年和1997年進行了三次大規模倖存者普查。
  • 12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口述檔案通過中英文全球公開
    觀眾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參觀。倖存者已不到200人搶救口述史資料迫在眉睫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迄今已77年,即使當時最小的倖存者也有77周歲。隨著年齡增大,很多倖存者離開了人世。周新國教授告訴記者,根據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掌握的信息,目前存活於世的倖存者僅剩100多人,平均年齡超過80歲,人數逐年遞減,漸行漸遠的倖存者正逐漸消失在我們的視野中,我們更應該加快步伐,去「搶救歷史」。記錄下親歷者親眼見證的歷史往事,迫在眉睫。為了搶救倖存者證言,南京先後於1984年、1991年和1997年進行了三次大規模倖存者普查。
  • 歷史記憶與話語主權:構建南京大屠殺史實對外傳播話語體系的核心要義
    牛津大學中國中心主任拉納·米特(Rana Mitter)在其《中國,被遺忘的盟友》一書中指出,西方人了解很多關於二戰期間德國在歐洲、日本在亞太戰場的情況,甚至關於蘇聯反法西斯戰場的情況,但是,關於中國在二戰中的故事在西方就沒有真正被講述過。
  • 39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證言證物卷宗首公布
    他的父親被一小隊日軍帶走,從此音信全無,他的母親被日軍強姦……」昨天,南京市公證處首次公布了39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證物、證言的公證卷宗,這批以公證法律形式固定下來的證據,再次證實了當年那段慘痛的歷史。  「這39位大屠殺倖存者證言證物公證卷宗完成後就被存放進檔案室,至今已封存了17年。」公證處工作人員說,近期,他們對公證檔案進行重新整理,發現這批珍貴資料。
  •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張生:南京大屠殺的回憶也是日本人民的財富
    在國家公祭日來臨之際,早在1960年便開始南京大屠殺研究的南京大學開展了「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主題活動」,講座不僅吸引了歷史學院的學生,更吸引了其他院系甚至校外人士前來聽講。張生教授在主題講座中指出:「南京大屠殺的研究成果」不但是為中國抗戰史留下寶貴財富,也是為二戰的歷史貢獻了力量。  變「回應式」研究為「主動式」研究 越來越多的人研究南京大屠殺,為什麼?
  • 朱成山22年為30萬冤魂吶喊 守護南京大屠殺歷史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22年為30萬冤魂吶喊——  他把守護南京大屠殺歷史當作崇高使命  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的職業生涯中有許多個首次:首次帶領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赴日舉行證言集會;首次把南京大屠殺史實展辦到日本、美國、俄羅斯、丹麥、菲律賓等國;創辦首個南京大屠殺學術研究機構;參與策劃和組織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活動
  • 南京的「渡江勝利紀念館」到底在哪裡?
    渡江勝利紀念館、渡江勝利紀念碑、挹江門城樓,南京的渡江勝利紀念館到底在哪裡呢?很多外地遊客來到南京,除了想看中山陵、夫子廟、總統府、大屠殺紀念館等地方外,還想看一個地方?特別是在看了總統府之後,就更想了解當年解放軍怎麼打進南京城的歷史,也就是渡江戰役和南京解放的館,但是地圖一搜發現好幾個點?因為南京的這個館,和淮海戰役紀念館、平津戰役紀念館不同,不叫渡江戰役館,合肥的才叫。叫渡江勝利紀念館。最早呢?南京紀念渡江和南京解放的點只有一個碑,1979年建立的,叫做渡江勝利紀念館碑,就在鼓樓區熱河廣場上。
  • 找罵也要講:我來說說自己所了解的日語、日本、日本人!
    第一次見到活的日本人,是在大學裡,一位叫前園的老師,長相嘛,長得和小泉蠢一郎神似。花白的卷頭髮,是日本鹿兒島的人,相當於中國的豐縣,比較鄉村的地方了。他每天西裝革履,非常認真地上課,這是我對日本人的第一印象。
  • 《南京大屠殺》日文版譯者:讓日本人能了解真相
    中新網12月13日電 據日本《中文導報》報導,在震驚世界的歷史慘劇「南京大屠殺」發生70周年之際,旅美華人作家張純如的遺作《南京大屠殺》終於在日本發行了全文翻譯的日文版。日文版譯者巫召鴻是生在日本、長在日本的華僑二世,他以個人之力譯出《南京大屠殺》全書,做了一樁自己喜歡的事情,完成了一件自己想幹的工作,也為普通日本讀者提供了一份觀察歷史的新視角。
  • 她為了替南京大屠殺30萬冤魂伸冤,受日本右翼威脅,精神崩潰自殺
    二戰結束後,對日本和德國等軸心國罪行的揭露與控訴一直在進行。在西方世界,奧斯維辛、卡廷森林、巴丹死亡行軍都是西方人耳熟能詳的慘劇。這些暴行讓西方人感到震撼,也讓西方人了解戰俘和猶太人在二戰中的悲慘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