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溯
4月30日,此前多次曝光「精日份子」挑釁行為的「上帝之鷹_5zn」在微博上發布了一段視頻,視頻中幾名兒童把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地上的石頭扔入水池中。該視頻引發網友熱議。
視頻截圖
紀念館態度
對此,紀念館及時了解情況,迅速加強現場管理。4月30日當天,紀念館通過官方微博向社會作出回應。
不論是哪種石子,參觀者都不應投擲,都應遵循基本的參觀禮儀。紀念館每年接待約800萬觀眾,絕大多數觀眾都能在參觀中保持肅穆莊嚴氣氛,但不可否認也有極少數人存在不文明行為。我們將進一步加強管理,加派人員在廣場固定值守,同時也呼籲觀眾文明參觀,保持紀念館莊嚴肅穆的參觀氛圍。
紀念館的石頭,有何寓意?
關於紀念館的石頭,網上有很多誤傳 。
紀念館的石頭究竟代表什麼?
小編為大家科普下!
級配石——可以踩踏,走在上面,沙沙作響,代表遇難同胞的吶喊與控訴!
級配碎石是由各種大小不同粒級集料組成的混合料,當其級配符合技術規範的規定時,稱其為級配型集料。
級配石
紀念館集會廣場上的石子(視頻中兒童所拋擲的石子)是紀念館2007年三期工程落成時鋪裝的級配石,可以在上面行走,腳下會發出「沙沙」的響聲,時刻提醒著人們銘記歷史。集會廣場可以進入,眾多活動包括國家公祭儀式均在此地舉行。
集會廣場
鵝卵石——代表死亡、災難與遺骸!不能踩踏、不能拋擲!
鵝卵石是開採黃砂的附產品,因狀似鵝卵而得名。在紀念館1985年、1995年一期、二期工程中,中科院院士、建築學家齊康在墓地廣場等地設計的白色鵝卵石覆地,象徵遇難者的累累白骨,其理念為展示和悼念。
鵝卵石
偌大的墓地廣場,滿眼鵝卵石,幾株枯樹、寸草不生,充滿一種毫無生命氣息的蒼涼之感,象徵著「死亡」。墓地廣場不能進入。
墓地廣場
在悼念廣場的東側,有一組雕塑名叫「古城的災難」,它由彈痕累累的殘破「城牆」、留著遇難者的血跡的折斷的「日本軍刀」、遇難者的「頭顱」、被活埋的遇難者從泥土中伸出「不屈的手臂」等一個個單體雕塑,以及象徵著遇難者累累白骨的鵝卵石組合而成。這組群雕的寓意為:站在歷史的橋梁上,回眸發生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古城南京的一幕人間特大慘案。
「古城的災難」
呼籲觀眾文明參觀
據統計,今年「五一」小長假,共有超過17萬人次觀眾來到紀念館參觀,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15%。
觀眾排隊場景
兒童「扔石子」的地點是遇難同胞紀念牆前,小長假期間,此處由保安巡迴值守。為了加強參觀秩序管理,引導觀眾文明參觀,現已將該區域巡迴值守崗位調整為固定值守崗位,每日安排保安和志願者全天候值守。
我們真誠地希望:每位參觀者能約束自己的言行,做到文明參觀。每位家長能管好自己孩子的言行,做到言傳身教。讓我們共同努力,一起維護良好的參觀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