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拋鵝卵石打水漂,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發聲了!

2021-01-12 海疆在線

事件回溯

4月30日,此前多次曝光「精日份子」挑釁行為的「上帝之鷹_5zn」在微博上發布了一段視頻,視頻中幾名兒童把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地上的石頭扔入水池中。該視頻引發網友熱議。

視頻截圖

紀念館態度

對此,紀念館及時了解情況,迅速加強現場管理。4月30日當天,紀念館通過官方微博向社會作出回應。

不論是哪種石子,參觀者都不應投擲,都應遵循基本的參觀禮儀。紀念館每年接待約800萬觀眾,絕大多數觀眾都能在參觀中保持肅穆莊嚴氣氛,但不可否認也有極少數人存在不文明行為。我們將進一步加強管理,加派人員在廣場固定值守,同時也呼籲觀眾文明參觀,保持紀念館莊嚴肅穆的參觀氛圍。

紀念館的石頭,有何寓意?

關於紀念館的石頭,網上有很多誤傳 。

紀念館的石頭究竟代表什麼?

小編為大家科普下!

級配石——可以踩踏,走在上面,沙沙作響,代表遇難同胞的吶喊與控訴!

級配碎石是由各種大小不同粒級集料組成的混合料,當其級配符合技術規範的規定時,稱其為級配型集料。

級配石

紀念館集會廣場上的石子(視頻中兒童所拋擲的石子)是紀念館2007年三期工程落成時鋪裝的級配石,可以在上面行走,腳下會發出「沙沙」的響聲,時刻提醒著人們銘記歷史。集會廣場可以進入,眾多活動包括國家公祭儀式均在此地舉行。

集會廣場

鵝卵石——代表死亡、災難與遺骸!不能踩踏、不能拋擲!

鵝卵石是開採黃砂的附產品,因狀似鵝卵而得名。在紀念館1985年、1995年一期、二期工程中,中科院院士、建築學家齊康在墓地廣場等地設計的白色鵝卵石覆地,象徵遇難者的累累白骨,其理念為展示和悼念。

鵝卵石

偌大的墓地廣場,滿眼鵝卵石,幾株枯樹、寸草不生,充滿一種毫無生命氣息的蒼涼之感,象徵著「死亡」。墓地廣場不能進入。

墓地廣場

在悼念廣場的東側,有一組雕塑名叫「古城的災難」,它由彈痕累累的殘破「城牆」、留著遇難者的血跡的折斷的「日本軍刀」、遇難者的「頭顱」、被活埋的遇難者從泥土中伸出「不屈的手臂」等一個個單體雕塑,以及象徵著遇難者累累白骨的鵝卵石組合而成。這組群雕的寓意為:站在歷史的橋梁上,回眸發生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古城南京的一幕人間特大慘案。

「古城的災難」

呼籲觀眾文明參觀

據統計,今年「五一」小長假,共有超過17萬人次觀眾來到紀念館參觀,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15%。

觀眾排隊場景

兒童「扔石子」的地點是遇難同胞紀念牆前,小長假期間,此處由保安巡迴值守。為了加強參觀秩序管理,引導觀眾文明參觀,現已將該區域巡迴值守崗位調整為固定值守崗位,每日安排保安和志願者全天候值守。

我們真誠地希望:每位參觀者能約束自己的言行,做到文明參觀。每位家長能管好自己孩子的言行,做到言傳身教。讓我們共同努力,一起維護良好的參觀秩序!

相關焦點

  •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獲贈120件二戰文物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獲贈120件二戰文物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3-17 17:17 來源: 新華社新華社南京3月17日電(記者 蔣芳)今年是抗戰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
  •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水池變許願池 網友:30萬的冤魂魂歸何處?
    這本是一個讓人敬畏的地方,這本是一個提醒世人讓人牢記恥辱的地方,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座落在中國南京江東門街418號。該館的所在地,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江東門集體屠殺遺址和遇難者叢葬地。如今南京大屠殺的歷史已經深深印在了我們的腦海中,可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西側和平公園的水池成了遊客的「許願池」。
  • 捷克總統參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為何獲外交部「點讚」| 政解
    新京報快訊(記者顏穎顓)捷克總統澤曼16日前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進行悼念活動,成為第二位前往該館進行悼念活動的在任外國元首。他為什麼會想到參觀紀念館,此前還有哪些外國政要參觀過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 不說日語,是日本人來到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共識
    今年7月,她來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以下簡稱「遇難同胞紀念館」)時,她的身邊坐著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艾義英老人。艾義英出生於1928年,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那年,她只有9歲。1988年8月,松岡環第一次登上了飛往南京的飛機,來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 中國39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赴日本作證(圖)
    12月11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在展示新增的文物史料。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在近一年的時間裡新增文物、史料816件。這些文物直接或間接地證明日軍侵華和在南京進行大屠殺的歷史。
  •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水池變許願池 網友:30萬的冤魂魂歸何處?(一)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水池變許願池 網友:我們應該怎樣去面對那段歷史?這本是一個讓人敬畏的地方,這本是一個提醒世人讓人牢記恥辱的地方,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座落在中國南京江東門街418號。該館的所在地,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江東門集體屠殺遺址和遇難者叢葬地。
  • 39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證言證物卷宗首公布
    39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證言證物卷宗首公布 2014-12-10 10:59:38來源:南京日報作者:責任編輯:唐云云 他的父親被一小隊日軍帶走,從此音信全無,他的母親被日軍強姦……」昨天,南京市公證處首次公布了39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證物、證言的公證卷宗,這批以公證法律形式固定下來的證據,再次證實了當年那段慘痛的歷史。  「這39位大屠殺倖存者證言證物公證卷宗完成後就被存放進檔案室,至今已封存了17年。」公證處工作人員說,近期,他們對公證檔案進行重新整理,發現這批珍貴資料。
  • 南京江東門紀念館追思張純如
    11月9日是美國華裔作家張純如的忌日,當天上午,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在館內的張純如雕像前舉行「勇敢的天使」花語祭奠活動,用鮮花緬懷這位無法忘卻歷史的作家。  活動現場,代表張純如英文名Iris的鳶尾花和寄託哀思的白菊圍繞在雕像四周,紀念館館長張建軍帶領全館工作人員在雕像前默哀,並獻上菊花。
  • 朱成山22年為30萬冤魂吶喊 守護南京大屠殺歷史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22年為30萬冤魂吶喊——  他把守護南京大屠殺歷史當作崇高使命  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的職業生涯中有許多個首次:首次帶領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赴日舉行證言集會;首次把南京大屠殺史實展辦到日本、美國、俄羅斯、丹麥、菲律賓等國;創辦首個南京大屠殺學術研究機構;參與策劃和組織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活動
  • 南京大屠殺:也是一場文化浩劫
    13日上午10點,悽厲的防空警報聲響徹整個南京,全市各界人士悼念南京大屠殺30萬同胞遇難76周年儀式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舉行。  南京保衛戰,是1937年11月國民革命軍在淞滬會戰中失利後展開的保衛南京的作戰。
  • 南京舉行國家公祭儀式 祭奠大屠殺30萬冤魂
    中新網南京12月13日電 (記者 朱曉穎 盛捷)12月13日,十時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在南京舉行。專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聚集了倖存者及遺屬、部隊官兵、學校學生、國際友好人士等各界人士。初冬晨曦中,人們裹著厚重的素色衣裝,披著白色雨衣,佩戴白色胸花,為反戰與和平的集會而來。
  • 南京大屠殺12名倖存者口述檔案中英文全球首發
    《現代快報 (微博)》供圖12月13日,南京冬日上空又一次響起悽厲的警報聲。在位於江東門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來自江蘇省暨南京市各界人士、駐寧部隊代表和專程來寧的中外和平友好人士共約5000人,舉行國際和平集會,悼念76年前在南京被侵華日軍血腥屠殺的30多萬遇難者,同時警策世人,永遠不讓歷史的悲劇重演。
  •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只要活著,就要把這段歷史一直講下去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哭牆上,記錄了30萬遇難者的名字。每年12月13日,這裡都會舉行祭奠活動。每到12月13日國家公祭日,倖存者們都要到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哭牆上,撫摸親人的名字。據史料記載和倖存者回憶,慈善機構曾於1938年初在此掩埋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遺骨,到1998至1999年正好是60年左右。由此, 萬人坑遺骨成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重要證據。
  • 《平頂山慘案展》在南京舉行 健在親歷者逐漸減少
    中新網南京9月9日電 (記者 朱曉穎)9日上午,《平頂山慘案展》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開展。記者了解到,隨著時間推移,健在於世的、親歷見證平頂山慘案的倖存者逐漸減少。9日上午,《平頂山慘案展》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開展。 朱曉穎 攝  本次展覽由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撫順平頂山慘案紀念館共同舉辦。
  • 建構民眾記憶之場 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保存引國際關注
    會上,常州大學近現代史與紅色文化研究院院長、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副會長、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原館長朱成山教授,以「南京大屠殺紀念性設施的設立、史學研究及其國家公祭」為題,介紹了南京大屠殺歷史事實,著重講述了「南京大屠殺紀念性設施建立的三個階段」「南京大屠殺史學研究的四個階段」「國家公祭給國民和遇難者遺屬帶來了些什麼」等,引起了國際學者的關注共鳴。
  • 撫順平頂山慘案圖片展在南京開展
    撫順平頂山慘案圖片展在南京開展 作者: 2018-09-11 13:41   來源:撫順晚報
  • 南京江東門「萬人坑」遺址白骨累累 觸目驚心
    記者 崔曉 攝從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9號門進入,順著遇難同胞名單牆往前走,就來到了白骨累累的「萬人坑」遺址。據史料記載和各慈善團體埋屍記錄,江東門是當年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規模較大的叢葬地之一。
  • 兩男穿日本軍服在南京一抗戰遺址前照片引多方譴責,警方調查
    南京民間抗戰史學者唐愷對照上述照片和史料後,認為拍照地點是南京紫金山上的一處抗戰遺址——邵家山碉堡。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在微信公眾號發文,對此行徑進行「嚴厲譴責」。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微信公眾號援引南京民間抗戰史學者唐愷的話稱,對照照片和史料後,認為拍照地點是在南京紫金山上的邵家山碉堡。據上述微信公眾號介紹,邵家山位於南京市玄武區孝陵衛西北,是南京保衛戰主戰場之一。可以說,邵家山碉堡正見證了當年抗戰的慘烈戰鬥。
  • 哀悼南京30萬冤魂 國家第三次公祭死難同胞
    圖:12日,在第三個國家公祭日來臨之際,抗戰老兵、南京大屠殺遇難者家屬等來到南京光華門遺址公園獻上悼念菊花/新華社  大公網12月13日訊 (記者陳旻、賀鵬飛)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國家公祭日,中共中央、
  • 南京獲贈以色列已故藝術家雕塑「和平之吻」
    新華社南京1月27日電(記者 蔣芳)1月27日是「國際大屠殺紀念日」。記者27日從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獲悉,該館獲贈已故以色列藝術家瑪納什·卡迪詩曼生前創作的「秋之落葉」裝置藝術中的四枚「金屬臉」雕塑與「和平之吻」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