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民眾記憶之場 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保存引國際關注

2021-01-08 新華網客戶端

11月8日,一場「戰爭犧牲者緬懷設施的國際比較」學術會議在韓國首爾教育會館召開。來自中、日、韓和波蘭四國大學教授、研究所的專家和部分韓國受害者遺屬100多人參加了會議。

會上,常州大學近現代史與紅色文化研究院院長、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副會長、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原館長朱成山教授,以「南京大屠殺紀念性設施的設立、史學研究及其國家公祭」為題,介紹了南京大屠殺歷史事實,著重講述了「南京大屠殺紀念性設施建立的三個階段」「南京大屠殺史學研究的四個階段」「國家公祭給國民和遇難者遺屬帶來了些什麼」等,引起了國際學者的關注共鳴。他們對中國政府、史學界及民間組織如此重視歷史記憶的保存等表示肯定。

韓國延世大學樸敬石教授和又石大學徐勝教授認為,歷史問題不僅僅是歷史學家的歷史解釋,而是來源於大眾的歷史記憶。中國通過歷史教科書、歷史書籍、各種有形和無形的紀念物和大眾媒體等多種形式,建構民眾的記憶之場,南京大屠殺紀念性設施的建立、歷史研究、國家公祭等做法值得肯定和仿效。(許琴)

相關焦點

  • 記憶之場:歷史在加速消失
    在諾蘭導演的影片《記憶碎片》中,男主角腦部受創後,患上了「短期記憶喪失症」,只能記住十幾分鐘前發生的事情,他只好靠文身、紙條、照片等碎片來保存記憶,讓生活繼續下去。如果套用法國歷史學家皮埃爾·諾拉的概念,那些文身、紙條、照片對於失憶的男主人公而言,就是他的「記憶之場」,是他的過去留在當下的痕跡,也是他尋喚過去、建立身份認同的媒介。
  • 歷史記憶與話語主權:構建南京大屠殺史實對外傳播話語體系的核心要義
    近年來,隨著我國不斷加強南京大屠殺史實真相的國際化宣傳力度,國際社會關於南京大屠殺史實的認知也不斷得到加強。2015年10月9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將《南京大屠殺檔案》列入《世界記憶名錄》(Memory of the World Register),標誌著這段民族記憶成為世界記憶。
  • 「《記憶之場》全本翻譯及記憶研究」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召開
    2019年3月9日,由南京大學學衡研究院、南京大學出版社主辦的「《記憶之場》全本翻譯及記憶研究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大學國際會議中心舉行,來自國內法國史、記憶研究、法語翻譯與外國文學領域的30餘位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
  • 《記憶之場》全本翻譯及記憶研究會議日程
    時間:2019年3月9日(星期六) 地點:南大仙林校區國際會議中心思學廳 主辦:南京大學學衡研究院、南京大學出版社 08:30—09:20 開幕式   主持:  黃  葒  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8:30—8:50  開幕致辭
  • 央視科教頻道紀錄片《1937·南京記憶》
    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11月11日電(記者  李金華)11月11日晚,由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和江蘇廣播電視總臺聯合攝製出品的大型紀錄片《1937·南京記憶》,作為2014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的首映禮影片,在廣州圖書館首映。央視科教頻道總監金越、江蘇廣電總臺副臺長陳輝出席活動並講話。
  • 中華文明的歷史記憶傳播與文化認同建構
    [1] (一)國寶:作為「記憶之場」的媒介 記憶之場即記憶的場所或場域,它包括博物館、收藏品、節日、古蹟等,法國歷史學家艾皮爾·諾拉認為,記憶之場是「實在的、象徵性的和功能性的場所」[2]。以此觀之,《國家寶藏》中九大博物館可被看作是一個記憶之場,所展演的國寶便可作為記憶之場的媒介。
  • 「不可忘卻的記憶-南京大屠殺史實」閱讀尋訪行動(第四季)首場活動...
    龍虎網訊 (記者 吳威 王雪純 攝影 薛飛) 銘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今天(12月2日),「不可忘卻的記憶-南京大屠殺史實」閱讀尋訪行動(第四季)首場活動舉行,讀書會成員和市民代表共同閱讀《南京浩劫——被遺忘的大屠殺》一書,並走進挹江門叢葬地為長眠於此的遇難同胞獻花致哀。
  • 華師大跨學科工作坊:文化創傷、公共記憶與中國人的精神生活
    代表性的比如歷史學對歐洲中世紀共同體的死亡追悼的社會史研究,以霍布斯鮑姆的「傳統的發明」和安德森的「想像的共同體」概念為代表的近代民族國家集體記憶建構過程為焦點的民族主義起源的研究,以及《記憶之場》的編者皮埃爾·諾拉為代表的通過對集體記憶的表象「記憶之場」的分析,揭示一個社會集團如何表象自身過去的研究。此外,還有大量將個人生活體驗挖掘整理作為同時代史的史料利用的口述歷史研究等。
  • 傳承歷史記憶: 國家認同建構的重要路徑
    歷史記憶的認同功能歷史記憶是人們通過文本、圖像等媒介獲得和保存的關於歷史事件的記憶。歷史記憶對於建構國家同一性、形塑國民的歸屬感、激發國民為國家奉獻的決心和勇氣具有重要意義。國家認同表徵了一個國家在時間上的連續性。藉助於歷史記憶,人們能形成對於國家同一性和連貫性的認知;相反,失去共同歷史記憶,國家就會失去保持自身同一性的精神文化基礎。
  • 10月9日 南京大屠殺檔案正式列入世界記憶名錄!
    紀念孔子誕辰2550周年大會舉行 2002年10月9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典》出版發行 2015年10月9日 南京大屠殺檔案正式列入世界記憶名
  • 彭剛:歷史記憶與歷史書寫——史學理論視野下的「記憶的轉向」
    隨著「自下而上的歷史(history from below)」的發展,普通民眾的記憶就成了「沒有歷史的人民」的最自然不過的話語形式。民眾史、日常生活史、目光向下的社會史和文化史、口述史,作為新興的學術領域和其它史學門類所日益仰賴的史學方法的興起,都使得歷史記憶似乎不可避免地既成為歷史研究的對象,同時又成為歷史研究的史料來源。
  •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張生:南京大屠殺的回憶也是日本人民的財富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院長張生教授為來自於各個院系的學生講述了「南京大屠殺」的歷史,並提出了新的觀點。  2015年,不僅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更是《南京大屠殺檔案》被正式列入《世界記憶名錄》的一年。
  • 朱成山22年為30萬冤魂吶喊 守護南京大屠殺歷史
    ……  擔任館長的22年來,朱成山始終把守護南京大屠殺歷史當作自己最崇高的使命。正如他所說,「不管經過多少年,我們都要守護好這段歷史。唯有如此,才能面向未來的和平。」   受日本廣島之行啟發,首創南京大屠殺遇難者悼念活動  自1994年起,每年12月13日,南京都會舉辦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者悼念活動。此事的緣起,還與朱成山訪問日本的一段經歷有關。
  • 民間文學的社會記憶建構
    正因為如此,民間文學能夠建構社會記憶,成為體現社會記憶的標杆。「社會記憶」最早為法國社會心理學家莫裡斯·哈布瓦赫所使用。他認為一個人的記憶從來都不是個人的特別定製,而是產生於集體交流的過程中,個人只能在集體的、社會的框架內進行回憶。
  • 記憶、歷史與社會整合
    編者按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受西方新史學的影響,「記憶」逐漸進入歷史學家的視野,成為歷史研究的對象,有學者甚至認為史學發展經歷了一場「記憶的轉向」。記憶研究的興起,既與20世紀人們的時代經歷有關,又與多關注底層群體和普通大眾的日常生活史、文化史、口述史等勃興相關。
  • 羅伯特·威爾遜紀念碑落成:親歷南京大屠殺 救助無數中國人
    再有一個月就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了。美國當地時間11月12日,曾經親歷南京大屠殺慘案,並救助過無數中國人的美國醫生羅伯特·威爾遜的紀念碑,在他的家鄉美國南加州洛杉磯郡亞凱迪亞市落成。   當天的落成典禮在美國亞凱迪亞市衛理公會教堂舉行,威爾遜醫生的家人、《南京大屠殺》一書作者張純如的父母,以及中美官員和各界代表共300餘人出席。主辦方表示,該活動除了紀念威爾遜醫生在南京大屠殺期間的人道主義義舉,也希望藉此讓更多美國人了解南京大屠殺的歷史事實。
  • 不說日語,是日本人來到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共識
    1982年,松岡環成為了大阪一家公立小學的歷史教師,在當時的日本教科書上「南京事件」只有大約三行,提到南京大屠殺時,就只有輕描淡寫地一句話:「南京城裡死了很多人……」 畢業於關西大學東洋史專業的松岡環查找不到夠用的資料,她決定來中國,探索真相。
  • 社區檔案: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建構的記憶
    於是,社區檔案(Community archive)這種公共性、基礎性的記憶手段再次受到了關注。日本311地震海嘯資料圖所謂社區檔案,指的就是由居民自己記錄自己生活的地區以及相關社區所發生的事情,並將其作為檔案加以保存繼承的行為。
  • 南京這座飽含歷史記憶的城市,也在我心中刻上了深深的印記
    愛默生說,城市是靠記憶而存在的。南京一個飽含歷史記憶的城市,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長期是中國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歷史上曾數次庇佑華夏之正朔,在中國歷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價值。因此帶著走進它的心情,來了南京。
  •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只要活著,就要把這段歷史一直講下去
    在蔣樹珍的記憶裡,日本人攻城前,武定門、新街口附近時常有學生遊行,「打倒日本人」「打倒帝國主義」是她聽到最多的口號。「日本人攻城前,父親和哥哥一起隨著兵工廠遷去了重慶,臨走前告訴我們要打仗了。當時,日本人的飛機已經把南京炸得不成樣子。只是我還小,不知道打仗是什麼,只看到有人在逃,說敗了。」炮火襲擊下的南京城岌岌可危,外婆和媽媽帶著蔣樹珍等兄弟姐妹逃去了南京鄉下親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