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訊:不忘那位「藍眼睛的南京人」——美國加州阿卡迪亞市立碑紀念...
新華社洛杉磯11月12日電 通訊:不忘那位「藍眼睛的南京人」——美國加州阿卡迪亞市立碑紀念威爾遜醫生 新華社記者高山 「他是一位美國公民,他也是一位人道主義英雄」「他將因為在南京大屠殺期間的英勇行為而永遠被我們懷念」——這是鐫刻在羅伯特·威爾遜醫生紀念碑上的話語。
-
她為了替南京大屠殺30萬冤魂伸冤,受日本右翼威脅,精神崩潰自殺
雖然聽不懂老人的南京方言,但是她怕錯過關鍵事件,都會把這些話錄下來。通過對這些老人的採訪,張純如記錄了大量史實和許多事件的細節。在南京酷熱的夏季,張純如堅持在採訪完親歷者後馬上組織整理相關的資料,每天十幾個小時的工作讓張純如對南京的夜晚習以為常。
-
南京大屠殺和我有什麼關係?答案值得每一個中國人深思
南京大屠殺本於她,沒有半分關係。魯迅說過: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張純如選擇去研究這一段歷史,並且以這種方式呈現給世人,直至獻出自己年輕的生命。這是史學研究應有的擔當,也是我們新一代的年輕人多少應有的一份擔當。
-
不說日語,是日本人來到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共識
1988年8月,松岡環第一次登上了飛往南京的飛機,來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每年,她都會組織日本市民到南京進行歷史尋訪,還通過召開證言會、和平集會等方式,向日本民眾展示南京大屠殺歷史真相。她追訪了數百名日本侵華戰爭受害者和親歷者,數次活動中,她都蹲在地上,聽著受害者和親歷者的敘述,握著手,點著頭,情動之時還留著淚, 將他們的證言出版成書、製作成紀錄片,舉行圖片展。
-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只要活著,就要把這段歷史一直講下去
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主犯之一的谷壽夫帶領日本第六師團突入南京城,城門失守、南京失守。僅從12月16日到18日,南京城北的草鞋峽就有5萬人遇難,成為大屠殺中遇難人數最多的地方。時隔多年,幕府山腳下依然偏僻荒涼。
-
「不可忘卻的記憶-南京大屠殺史實」閱讀尋訪行動(第四季)首場活動...
今天(12月2日),「不可忘卻的記憶-南京大屠殺史實」閱讀尋訪行動(第四季)首場活動舉行,讀書會成員和市民代表共同閱讀《南京浩劫——被遺忘的大屠殺》一書,並走進挹江門叢葬地為長眠於此的遇難同胞獻花致哀。本次活動由市委宣傳部指導,南京報業傳媒集團主辦,鼓樓區委宣傳部協辦,龍虎網承辦。
-
它是我國千古奇恥的紀念碑,它的意義影響一代代有血性的中國人!
1937年12月13日,日軍進佔南京城,在華中方面軍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師團師團長谷壽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揮下,對手無寸鐵的南京民眾進行了長達6周慘絕人寰的大規模屠殺。據1946年2月中國南京軍事法庭查證:日軍集體大屠殺28案,19萬人,零散屠殺858案,15萬人。
-
中國為何為日本人豎起烈士紀念碑?真相讓人尊重,感動無數國人
日本野心勃勃一心想侵佔中國的土地,殘忍殺害了無數的中國同胞。因為在中國土地上犯下了種種罪惡,所以一直以來對於日本人我們都有著一層偏見。特別是日本的軍人,簡直就是劊子手,即使二戰已經過去了很多年,他們的所作所為也依舊深深地刻在所有中國人的心中。日本人的罪行是怎麼都彌補不了的。但是,在中國延邊汪清縣卻有著一座日本關東軍人的墓碑,這讓無數人不解,中國為何為日本人豎起烈士紀念碑?
-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為什麼會有一個外國人的墓碑?答案讓人心酸
在中國南京有一個特殊的地方,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裡,有一個不同尋常的墓碑,這裡寫著一個外國人。在中國這是個很奇怪的事情,但只要聽到他的名字,你就知道,這不僅是應該,還是我們所有中國人都欠他一個恩情。他就是拉貝。
-
南京大屠殺:也是一場文化浩劫
13日上午10點,悽厲的防空警報聲響徹整個南京,全市各界人士悼念南京大屠殺30萬同胞遇難76周年儀式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舉行。 南京保衛戰,是1937年11月國民革命軍在淞滬會戰中失利後展開的保衛南京的作戰。
-
《南京大屠殺》日文版譯者:讓日本人能了解真相
中新網12月13日電 據日本《中文導報》報導,在震驚世界的歷史慘劇「南京大屠殺」發生70周年之際,旅美華人作家張純如的遺作《南京大屠殺》終於在日本發行了全文翻譯的日文版。日文版譯者巫召鴻是生在日本、長在日本的華僑二世,他以個人之力譯出《南京大屠殺》全書,做了一樁自己喜歡的事情,完成了一件自己想幹的工作,也為普通日本讀者提供了一份觀察歷史的新視角。
-
一位德國人當年救下25萬中國人,免遭大屠殺,他應當被國人銘記
中國近代最大的戰爭就是抗日戰爭,這場戰爭無數國人死傷,在抗日時期有一場屠殺我們至今不敢遺忘,那就是發生在南京的一場大屠殺,30萬同胞被日軍殺害。但是這場屠殺的過程中,有一個德國人卻救了25萬的中國人,如果不是他的話,南京的那場屠殺,死亡人數將會再加25萬!接下來就和大家說說他。
-
倖存者親眼目睹南京大屠殺 常夢到刺刀向她捅來
最近幾天,現代快報刊登了「大屠殺又添新證言」的相關報導後,不斷有市民打來電話,提供相關線索。李慧如和許愛華作為大屠殺的親歷者,向現代快報記者口述了那段歷史。 記者 賈磊 再次講起那段歷史時,83歲(虛歲)的李慧如神情平淡。
-
南京,不會忘記|小荔枝播報
◆ ◆ ◆ 1937年,寒冷的金陵城內,日軍長達40多天的大屠殺,30萬同胞慘遭殺戮,無數婦女遭到蹂躪殘害,無數兒童死於非命 △ 岑洪桂老人腿上的傷疤 2013年,岑洪桂老人前往熊本、長崎、福岡等地進行證言:「每次碰到否認歷史的人,我都會說請他到南京來看看,到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看看現實,看看那些成堆的白骨!」
-
哀悼南京30萬冤魂 國家第三次公祭死難同胞
12日,江蘇省首次向約翰·拉貝等6位在屠殺期間無私救助中國難民並向世界揭露日軍暴行的國際友人頒發紫金草國際和平紀念章。 在國家公祭日當天,除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外,將同時舉行6項悼念紀念活動。當日早晨7時正,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集會廣場舉行升國旗、下半旗儀式,並在南京市部分區同步舉行悼念。另外,「記憶與和平——南京大屠殺史學術年會」及「世界和平法會」將於下午舉行。
-
為了替南京30萬冤魂伸冤,她飽受日本右翼威脅,36歲精神崩潰自殺
要真正了解在南京發生的事情,就必須得去那場人間慘案的發生地——南京。 張純如到達中國後,馬上展開了相關的資料尋找工作。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成為她去得最多的地方。通過紀念館館長和相關工作人員的幫助,張純如找到了很多親身經歷過南京大屠殺事件的老人。 採訪時,張純如對細節十分考究,她有不理解的都會馬上問清楚。雖然聽不懂老人的南京方言,但是她怕錯過關鍵事件,都會把這些話錄下來。
-
這位世紀老人去世,曾揪出南京大屠殺殺人競賽元兇!
2020年9月7日,記者從民盟上海市委和上海海事大學分別獲悉,最後一位全程親歷東京大審判者、上海海事大學教授高文彬先生,於今日凌晨三點十分在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去世,享年99歲。據「上海民盟」微信公眾號此前消息,高文彬,1922年12月生,上海市人,法學家、翻譯家、歷史學者。1985年9月入盟。
-
南京大屠殺中,為何有那麼多老弱婦孺被害?一倖存者說出了原因
即使到了今天,每每提起南京大屠殺,很多人都忍不住會咬牙切齒。有這麼一個現象,在南京大屠殺之中,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遇難者都是老弱婦孺,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一名叫做路洪才的倖存者說出了其中的原因。路洪才是為數不多的經歷了南京大屠殺還尚存於人世的人之一,當南京大屠殺發生的時候,他僅僅六歲而已。
-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張生:南京大屠殺的回憶也是日本人民的財富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院長張生教授為來自於各個院系的學生講述了「南京大屠殺」的歷史,並提出了新的觀點。在國家公祭日來臨之際,早在1960年便開始南京大屠殺研究的南京大學開展了「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主題活動」,講座不僅吸引了歷史學院的學生,更吸引了其他院系甚至校外人士前來聽講。張生教授在主題講座中指出:「南京大屠殺的研究成果」不但是為中國抗戰史留下寶貴財富,也是為二戰的歷史貢獻了力量。 變「回應式」研究為「主動式」研究 越來越多的人研究南京大屠殺,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