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不忘那位「藍眼睛的南京人」——美國加州阿卡迪亞市立碑紀念...

2021-01-18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洛杉磯11月12日電 通訊:不忘那位「藍眼睛的南京人」——美國加州阿卡迪亞市立碑紀念威爾遜醫生

  新華社記者高山

  「他是一位美國公民,他也是一位人道主義英雄」「他將因為在南京大屠殺期間的英勇行為而永遠被我們懷念」——這是鐫刻在羅伯特·威爾遜醫生紀念碑上的話語。

  威爾遜醫生被稱為「藍眼睛的南京人」。80年前,侵華日軍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威爾遜醫生挺身而出拯救了成百上千中國人的生命,同時見證和記錄了日本侵略軍在南京的殘酷暴行。

  12日,在加利福尼亞州阿卡迪亞市,數百名來自中國和美國的民眾出席了威爾遜醫生紀念碑落成典禮。活動由美國紀念南京大屠殺聯合會等多個團體共同組織。

  人們扶老攜幼,排成長長的隊列,依次把手中的鮮花擺放在紀念碑前,向這位在那段黑暗的危難歲月中幫助中國人民的老朋友表達哀思與敬意。

  1906年,威爾遜出生在南京一個美國傳教士家庭,他一直把南京當作他的家鄉。從哈佛醫學院畢業後,威爾遜帶著新婚妻子回到南京,成為鼓樓醫院一名外科醫生。

  1937年,當日本侵略軍進攻南京時,威爾遜醫生毅然留下來幫助苦難的百姓,與其他一些西方人一起組織了國際委員會,設立難民安全區,幫助拯救了20多萬南京市民的生命,同時記錄下日軍的暴行。

  「我的父親愛中國人,從他出生在南京起,他就視中國人為同胞,」威爾遜醫生的女兒瑪喬麗·加雷特說,非常榮幸有這麼多人前來紀念父親,「我能感受到他們的情感,感受到他們對父親的敬意」。

  加雷特帶著全家四代人一起來參加父親的紀念碑落成典禮。白髮蒼蒼的加雷特和家人所到之處,滿是熱情的問候和尊敬的目光,人們搶著和他們握手、擁抱、交談、合影,向他們道一聲感謝。

  「這段歷史一定要告訴下一代,讓他們知道大屠殺這個史實。」加雷特說。

  已故美籍華裔女作家、《南京大屠殺》作者張純如的母親張盈盈也特意前來參加儀式,並向威爾遜醫生的家人贈送了禮物。她說:「威爾遜醫生的作為贏得了中國人的尊重,他永遠活在中國人民心裡。」

  張盈盈表示,在日本依然有人妄圖否定南京大屠殺的情況下,通過紀念威爾遜醫生讓西方社會更多了解南京大屠殺的歷史,具有特殊意義。「這一段記憶不能被忘卻,」張盈盈說,日本只有承認戰爭罪行,才能在未來避免同樣的錯誤。

  出席典禮的阿卡迪亞市副市長戴守真對新華社記者說,威爾遜是阿卡迪亞市民。作為一名醫生,80年前他在南京幫助了很多中國人,但是他的事跡在阿卡迪亞、在美國卻鮮為人知。紀念威爾遜醫生是很有意義的活動,也讓後人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

  十多位當地學生在活動現場表演了短劇《南京鼓樓醫院》,向擠滿教會禮堂的民眾再現了威爾遜醫生當年力阻日本兵在醫院抓捕的一幕,演出贏得熱烈掌聲。

  現場的阿卡迪亞民眾戴維·裡奧說,雖然和威爾遜醫生的家人在同一個教堂參加禮拜,但這是他第一次了解到威爾遜醫生的事跡,「很感人,我為我們的社區曾經擁有威爾遜醫生感到榮幸」。

  在劇中扮演威爾遜醫生的14歲華裔中學生戴維·沈說:「在我10歲時,頭一次了解到南京大屠殺這段可怕的歷史。當天晚上,我甚至無法入眠。」

  另一位參演的華裔女生阮思華說:「這段歷史太殘酷,也令人悲哀,無辜的中國民眾慘遭日軍屠殺,希望這段歷史永遠不要重演。」

  中國駐洛杉磯總領館僑務領事湯長安在致辭中說:「歷史必須銘記,英雄不可忘卻……今天來了很多人,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重情重義的傳統美德。」

  他說:「在紀念死難同胞、懷念英雄的同時,我們不能忘記中美兩國人民在戰爭年代結下的深厚友誼,並將此作為推動兩國友好務實合作的基石,為中美兩國人民的福祉以及世界和平與發展共同努力。」

相關焦點

  • 羅伯特·威爾遜紀念碑落成:親歷南京大屠殺 救助無數中國人
    再有一個月就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了。美國當地時間11月12日,曾經親歷南京大屠殺慘案,並救助過無數中國人的美國醫生羅伯特·威爾遜的紀念碑,在他的家鄉美國南加州洛杉磯郡亞凱迪亞市落成。   當天的落成典禮在美國亞凱迪亞市衛理公會教堂舉行,威爾遜醫生的家人、《南京大屠殺》一書作者張純如的父母,以及中美官員和各界代表共300餘人出席。主辦方表示,該活動除了紀念威爾遜醫生在南京大屠殺期間的人道主義義舉,也希望藉此讓更多美國人了解南京大屠殺的歷史事實。
  •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德克薩斯最藍的眼睛
    坐在撲撲滿的影廳裡,大家戴好自備的3D眼鏡,雖然不是120幀4K,但散場時默默擦眼淚的人真是不少。朋友圈裡,也不止一個表示,「看哭了,好感動!」為什麼會這麼感動,我想,可能是因為「德克薩斯最藍的眼睛」。  《德克薩斯最藍的眼睛》(The Bluest Eyes In Texas)是羊毛衫樂隊主唱Nina Persson單飛時的一首作品,也是電影《男孩不哭》裡的插曲。
  • 猶如置身浩瀚星空,美國加州海岸現「藍眼淚」
    美國加州沿海附近出現「藍眼淚」奇觀。在海浪的拍打下,不斷出現螢光色的藍點,整個海岸線猶如浩瀚的銀河星空,讓人仿佛置身在「阿凡達」的美妙世界中。據悉,「藍眼淚」是一種螢光海藻現象。
  • 為什麼藍眼睛的人可以這麼獨特?
    3.所有藍眼睛的人都有相同的祖先。在6000到10,000年前的某個地方,每個人的眼睛都是棕色的,但是某些事件讓黑色素發生了突變。這種突變限制了我們可以產生的黑色素的數量,並將棕色眼睛「稀釋」為藍色。4.藍眼睛非常罕見。
  • 南京大屠殺12名倖存者口述檔案中英文全球首發
    日團體稱不忘滔天罪行東日本鐵路工會中央執行副委員長村田俊雄帶領46人的團隊來到南京參加悼念儀式,他們拉起白色橫幅,上書「我們不會忘記76年前日本侵略軍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也決不允許歪曲和篡改歷史,願中日兩國人民攜起手來,共同維護世界和平」。村田俊雄說:「曾經的歷史不容遺忘,希望中日之間能夠長久和平。
  • 有人想在陽明山給日本天皇立碑,臺北有關部門拒絕
    「陽管處」婉拒在「陽明山國家公園」立碑,但建議可設立在陽明公園,理由是它在日本殖民時期是臺灣礦業巨子山本義信擁有的「羽衣園」,把石碑設立在此符合「櫻花返鄉會」希望有賞花人潮,也能與日本石碑的層級對應。報導稱,「櫻花返鄉會」背景強大,臺灣會長是前「政務委員」黃石城,日本方面則是前首相安倍晉三母親安倍洋子,相關事宜和駐日代表處一直有聯絡。
  • 中國「藍眼睛」女孩出生時被父母遺棄,後被美國好心人領養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愛「美麗的眼睛」(彩色隱形眼鏡)另一方面,美麗的眼睛可以美化人的眼睛,因為眼睛看起來很生動另一方面,還可以改變眼睛的顏色,讓人產生「混血」的錯覺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有著天生美麗的「藍色眼睛」她的父母為了這雙
  • 南京古生物所舉行紀念李四光先生誕辰120周年座談會
    2009年10月26日是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教育家,新中國地質事業的主要奠基人——李四光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日,為了繼承和發揚李四光的科學創新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26日上午,來自中國科學院、南京大學、江蘇省國土資源廳、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等單位的
  • 天生「藍眼睛」被拋棄的中國女孩,美國夫婦跨國領養,如今怎樣?
    眾所周知,藍眼睛是歐美人的標誌,很多女孩子覺得藍眼睛很漂亮,簡直像寶石一樣。於是,她們打算在以後找個藍眼睛的外國老公結婚,再生個藍眼睛的寶寶,那豈不是美滋滋?然而,在某些人眼裡,藍眼睛固然稀有好看,但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卻沒人喜歡天生藍眼睛的寶寶,因為那不是混血的標誌,而是天生青光眼的徵兆。克裡斯和艾琳是是一對來自美國喬治亞州的普通夫婦,儘管他們的生活條件不是很優越,但對於養育兩個孩子的他們來說,小日子照樣過得其樂融融。
  • 為遺體捐獻者立碑,這事為何擱下了
    19歲那年,他向我借一本化學書  吳阿姨是溫州人,認識申光的時候,她19歲。  他倆住在一條街,」我住在東邊,他住在西邊,有一天他看到我,突然問我,可不可以借他一本化學書?我說,好。」  在吳阿姨心裡,老伴始終是她的偶像。
  • 趙本夫作品集合,小編力薦《黑螞蟻藍眼睛》
    趙本夫,一級作家,江蘇豐縣人,共產黨員,享受國務院津貼的江蘇省優秀中青年專家。1988年畢業於南京大學中文系。趙本夫的《黑螞蟻藍眼睛》,《無土時代》等是大家都相當熟悉的,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這些作品究竟有怎樣的文字魅力呢?1.《黑螞蟻藍眼睛》豆瓣評分:8.7作品簡介:黃河決口衝垮了已有的秩序和文明,紮根在這片土地上的人,不再面對過往的歷史:柴姑變成了蟻王,成天咀嚼著螞蟻,天生要和大堤相伴相對:老佛從沙土窩裡扒出來,維繫著人與自然的和諧。
  • 出生就被拋棄的「藍眼睛」中國女孩,被美國人收養後,改變了人生
    她從出生起便命途坎坷,被親生父母狠心拋棄在孤兒院,從此便獨自一人頑強地對抗這殘酷的人世間。所幸,上帝給你關上一扇門,就會同時為你打開一扇窗,一對善良的美國夫婦在網絡上了解到這位小女孩的一切,便義無反顧地從地球的另一端千裡迢迢地趕到中國,收養了這位可憐的孩子。從此,這個可憐的女孩的人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轉變。
  • 藍線石 俗稱藍發晶
    藍線石是一種與眾不同並且很吸引人的晶石,它有富於變化的顏色,這喻示著它在不同的條件和狀態下易於轉化的特性。
  • 《作業瘋了》藍眼睛與棕眼睛攻略
    《作業瘋了》玩家會碰到藍眼睛和棕眼睛的問題,島上一群人,看到一定數量或以上的藍眼睛的人離開,最後走了一部分,留下一部分,問幾個藍眼睛,下邊就給大家帶來作業瘋了藍眼睛與棕眼睛攻略,大家可以來看一看。藍眼睛與棕眼睛攻略只要有最少數量的藍眼睛即可,如果多一個藍眼睛,那麼所有的藍眼睛都可離開。正好數量的藍眼睛的話,每個藍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眼睛就會留下,這樣才能一部分人離開,一部分人留下。如下圖所示,藍眼睛就是3個。
  • 土耳其藍眼睛Blue Eyes (or Evil Eye) Beads——藍眼睛石
    土耳其藍眼睛又稱之為土耳其之眼,或者惡魔之眼,藍眼睛的標準稱呼是「美杜莎之眼」,美杜莎是希臘神話中的女妖,傳說她能將任何直視她眼睛的人瞬間石化,變成一個一動也不能動的石像。「美杜莎之眼」被抽象成圓形魚眼狀的裝飾物。
  • 中國「藍眼睛」女孩出生就遭父母遺棄,被美國好心人領養,現怎樣!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愛戴「美瞳」(彩色隱形眼鏡)了,一方面因為美瞳可以美化人的瞳孔,讓眼睛看起來十分有神;另一方面還能改變眼睛的顏色,給人產生一種「混血兒」的錯覺。
  • 藍綠眼睛其實都是棕色系
    不過,成長到幼兒階段,隨著眼睛的發育和虹膜黑色素的產生,眼睛的顏色就會發生變化,變成綠色、淺褐色或者褐色。  美麗藍眼睛的祖先是誰  有調查顯示,人們認為擁有藍眼睛的人更迷人、更性感。一些人不惜佩戴有色隱形眼鏡,「暫時」改變一下眼睛的顏色。
  • 土耳其人為什麼如此熱愛「藍眼睛」? 風情錄
    可能沒去過土耳其的人不熟悉這個掛件,而去過土耳其的人都會知道這是什麼。沒錯,這個就是土耳其人最喜愛的護身符和吉祥物,「藍眼睛」、「惡魔之眼」、「闢邪珠」,都是它的名字。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嫉妒的眼神」的傷害,土耳其人用「藍眼睛」把「嫉妒的眼神」吸引住,等「藍眼睛」爆裂開了,就說明災難已經被化解,保護了人們免受傷害。還有另一種說法是,很久以前,土耳其有一位長著邪惡之眼的女巫,人們只要被她充滿嫉妒的眼神盯上,就會立馬變成石頭。後來,人們把女巫壓在柱下,挖出了她的雙眼,並製成大大小小的東西掛起來,以毒攻毒,這就是「藍眼睛」的原型。
  • 諾貝爾文學獎: 藍的眼睛 The Bluest Eye
    The Bluest Eye《藍的眼睛》是美國作家託妮·莫裡森創作的長篇小說,講述的是發生在1941年俄亥俄州洛林市某個黑人社區一個11歲的黑人小姑娘皮科拉的悲劇生活。媒體評論「莫裡森在小說中以豐富的想像力和富有詩意的表達方式使美國現實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充滿活力。」
  • 土耳其藍眼睛的傳說
    去過土耳其的人,都會看到許多當地人佩戴者一直藍色眼睛的飾物,家門口也會懸掛一隻藍色的眼睛。這隻藍色的眼睛究竟是代表什麼意思,它又有什麼寓意和傳說呢?樂享同行為您揭開土耳其藍眼睛的神秘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