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 藍的眼睛 The Bluest Eye

2021-01-20 全球主義者Globalist

藍的眼睛 

The Bluest Eye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託妮·莫裡森作品

Toni Morrison 


The Bluest Eye is Toni Morrison's first novel, a book heralded for its richness of language and boldness of vision. Set in the author's girlhood hometown of Lorain, Ohio, it tells the story of black, eleven-year-old Pecola Breedlove. Pecola prays for her eyes to turn blue so that she will be as beautiful and beloved as all the blond, blue-eyed children in America. In the autumn of 1941, the year the marigolds in the Breedloves' garden do not bloom. Pecola's life does change- in painful, devastating ways.

What its vivid evocation of the fear and loneliness at the heart of a child's yearning, and the tragedy of its fulfillment. The Bluest Eye remains one of Tony Morrisons's most powerful, unforgettable novels- and a significant work of American fiction.


The Bluest Eye《藍的眼睛》是美國作家託妮·莫裡森創作的長篇小說,講述的是發生在1941年俄亥俄州洛林市某個黑人社區一個11歲的黑人小姑娘皮科拉的悲劇生活。


媒體評論


「莫裡森在小說中以豐富的想像力和富有詩意的表達方式使美國現實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充滿活力。」 ——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辭

「《藍的眼睛》如此精準地描繪了人物,如此忠實地還原了話語,充滿了如此疼痛和令人震驚的事實,於是它成為了一首詩。」 ——《紐約時報》


「極為成功的小說……緊湊而樸實,因冷靜觀察而犀利,因觸及真實而悲憫……閱讀《藍的眼睛》是一次動人的體驗。」 ——《底特律自由報》


「這個故事要你陷入其中,因為它囊括了一個女孩的整個宇宙。」 ——《新聞周刊》


「《藍的眼睛》是為世上飢餓與孱弱的孩子譜寫的一曲輓歌。」 ——《每日電訊》


「莫裡森的風格讓讀者入迷……她的行文調動了多重感官,常常富有韻律,甚至如同詠唱,讓人想起福克納和艾米麗·迪金森。」 ——《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Pecola Breedlove, a young black girl, prays every day for beauty. Mocked by other children for the dark skin, curly hair, and brown eyes that set her apart, she yearns for normalcy, for the blond hair and blue eyes that she believes will allow her to finally fit in.Yet as her dream grows more fervent, her life slowly starts to disintegrate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 and strife. A powerful examination of our obsession with beauty and conformity, Toni Morrison’s virtuosic first novel asks powerful questions about race, class, and gender with the subtlety and grace that have always characterized her writing.


Review


「So precise, so faithful to speech and so charged with pain and wonder that the novel becomes poetry.」 — The New York Times


「A profoundly successful work of fiction.... Taut and understated, harsh in its detachment, sympathetic in its truth . . . it is an experience.」 — The Detroit Free Press


「This story commands attention, for it contains one black girl’s universe.」 — Newsweek



Toni Morrison has been the recipient of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the Pulitzer Prize, and the 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 She is the Robert F. Goheen Professor of Humanities Emeritus at Princeton University. She lives in Rockland County, New York, and Princeton, New Jersey.


黑人小姑娘佩科拉渴望擁有一雙白人小女孩那樣的藍眼睛。如果她的眼睛是藍色的,也許,她就會變漂亮,學校裡的同學就不會再欺負她了。如果她有一雙藍色的眼睛,也許父親就不再酗酒,母親不再躲避自己的家人,哥哥也不會再離家出走。為此,她整夜祈求,可等待她的,卻是一樁無人能夠料想的悲劇……


到頭來,我們所有的希望、恐懼、愛和悲傷,都和那一年鎮上的金盞花一樣,顆粒無收。


託妮·莫裡森(Toni Morrison),美國女作家。1931年生於俄亥俄州,曾在蘭登書屋擔任編輯,後赴普林斯頓大學等校任教。代表作有《藍的眼睛》《所羅門之歌》《寵兒》《爵士樂》《愛》《恩惠》等,曾獲普利茲小說獎、美國書評家協會獎、美國國家圖書獎等多項大獎。1993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試聽音頻

英語學習群



諮詢QQ/微信號:906927447






相關焦點

  • Black是」黑色」,eye是」眼睛」,black eye可不是」黑眼睛」!
    昨天,在外企上班的朋友問我,說自己是"黑眼睛"不能說black eye嗎?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中的她們,一百多年來只有15位
    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女性作家是瑞典的西爾瑪·拉格洛夫,她是一九〇九年憑藉《騎鵝旅行記》獲獎,獲獎那年五十一歲。獲獎理由:由於她作品中特有的高貴的理想主義、豐富的想像力、平易而優美的風格。1926年作品《邪惡之路》獲諾貝爾文學獎。格拉齊亞·黛萊達(女)(1871~1936)義大利作家。
  • 土耳其藍眼睛Blue Eyes (or Evil Eye) Beads——藍眼睛石
    土耳其藍眼睛又稱之為土耳其之眼,或者惡魔之眼,藍眼睛的標準稱呼是「美杜莎之眼」,美杜莎是希臘神話中的女妖,傳說她能將任何直視她眼睛的人瞬間石化,變成一個一動也不能動的石像。「美杜莎之眼」被抽象成圓形魚眼狀的裝飾物。
  • 有14位女性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今年會誕生第15位嗎?
    今晚將「連開雙獎」的諾貝爾文學獎備受關注。根據資料顯示,在諾貝爾文學獎的歷年獲獎名單中,一共有14位女性獲獎,讓我們來盤點並回顧她們為世界文壇留下了哪些作品。值得期待的是,今晚誕生的「雙黃蛋」中,會出現第15位女性作家嗎?
  • 諾貝爾文學獎歷屆獲獎者名單 諾貝爾文學獎歷代作品
    諾貝爾獎是諾貝爾在1895年11月27日寫下遺囑,捐獻全部財產3122萬餘瑞典克朗設立基金,每年把利息作為獎金,授予「一年來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根據他的遺囑,瑞典政府於同年建立「諾貝爾基金會」,負責把基金的年利息按五等分授予,文學獎就是其中之一。
  •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諾貝爾文學獎...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諾貝爾文學獎於北京時間10月8日19時正式揭曉,來自美國的詩人Louise Glück獲獎,獲獎理由是「因為她那無可辯駁的詩意般的聲音,用樸素的美使個人的存在變得普遍」。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介紹,美國詩人Louise Glück於1943年出生於紐約,現居麻薩諸塞州劍橋市。
  • 諾貝爾文學獎簡介
    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在1895年11月27日寫下遺囑,捐獻全部財產3122萬餘瑞典克朗設立基金,每年把利息作為獎金,授予「一年來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
  • 2019諾貝爾文學獎揭曉 +(1901-2017年)歷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及其代表作
    海外網10月10日電當地時間10月10日,瑞典文學院宣布,將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奧爾加·託卡爾丘克(Olga Tokarczuk),將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彼得·漢德克(Peter根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介紹,諾貝爾文學獎由瑞典文學院頒發,是阿爾弗雷德·諾貝爾遺囑中提到的五大獎勵領域之一,他在遺囑中說獎金的一部分應頒給「在文學界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據諾獎官網介紹,首屆諾貝爾文學獎於1901年頒發,得主是法國詩人普律多姆。此外,羅曼·羅蘭、蕭伯納、海明威等著名作家均曾獲得過該獎。
  • 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沒有老舍怎麼回事?1968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是誰
    很長時間以來,老舍先生曾「距諾貝爾文學獎僅一步之遙」的傳聞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一個廣為流傳的版本是,由於老舍先生於1966年投湖,而諾貝爾文學獎的慣例是不頒給已故之人,因此196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最終頒給了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因為歷屆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名單需保密50年才能公布,所以這則坊間傳聞也始終未知真偽。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和提名者作品推薦
    [摘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固然是喜事,但配得上諾貝爾文學獎的人,永遠比實際得獎的人多。對喜歡文學、熱愛讀書的人來說,無論獲獎者還是提名者,他們的作品都值得一讀。根據諾貝爾官網消息,2014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為法國作家派屈克·莫迪亞諾。瑞典皇家學院官方網站的數據顯示,今年諾貝爾文學獎有210位提名候選人,其中36位是首次獲提名。歷任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平均年齡為65歲,其中最年輕的獲獎者為46歲。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固然是喜事,但配得上諾貝爾文學獎的人,永遠比實際得獎的人多。
  • 諾貝爾文學獎公布是什麼情況 諾貝爾文學獎名單都有誰
    當地時間10月10日,瑞典文學院宣布,將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波蘭作家奧爾加·託卡爾丘克(Olga Tokarczuk),將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他們將享有這一殊榮和800萬瑞典克朗的獎金。
  • 2020諾貝爾文學獎正式揭曉
    2020諾貝爾文學獎剛剛公布!今天,閃電新聞記者就帶大家來回顧和盤點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作家。諾貝爾文學獎旨在獎勵在文學領域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之最佳作品者。超7成得主是歐洲人,亞洲作家上榜5位116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中,各洲獲獎人數分布為:歐洲85位、北美洲15位、南美洲6位、亞洲5位、非洲4位、大洋洲1位。
  • 剛剛,2018、2019諾貝爾文學獎共同揭曉!
    近年來一直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之一。 走出醜聞陰影,諾貝爾文學獎以「雙黃蛋」回歸 導致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被迫缺席的,是2018年時瑞典文學院發生的一起醜聞。
  •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是她
    據外媒報導,負責評選諾貝爾文學獎的瑞典文學院8日宣布,2020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被授予美國女詩人路易絲·格魯克。格魯克生於一個匈牙利裔猶太人家庭,1943年出生在美國紐約,現居住在麻薩諸塞州,同時也是耶魯大學的英語教授。格麗克出版了12本詩集和幾本關於詩歌的散文集。
  • 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回歸 歷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裡你最欣賞哪位
    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回歸 歷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裡你最欣賞哪位來自網絡當地時間10月10日,瑞典文學院宣布,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波蘭女作家奧爾加·託卡爾丘克(Olga Tokarczuk),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
  •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又是女性
    關於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文學獎首次頒發於1901年12月10日,為創始人阿爾弗雷德·諾貝爾逝世5周年紀念日之際。根據諾貝爾的個人遺囑,諾貝爾文學獎金授予「最近一年來」「在文學方面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又是女性!
    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諾貝爾文學獎於北京時間10月8日19時正式揭曉,來自美國的詩人Louise Glück獲獎,獲獎理由是「因為她那無可辯駁的詩意般的聲音,用樸素的美使個人的存在變得普遍」。
  • 背景: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難產」
    背景: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難產」 澎湃新聞 2019-10-10 18:40 來源:澎湃新聞
  • 茅盾文學獎與諾貝爾文學獎,哪一個含金量比較高?看莫言就明白了
    茅盾文學獎與諾貝爾文學獎,哪一個含金量比較高?看莫言就明白了長期以來,我國本土作家都是有諾貝爾文學獎情節的。據說,原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馬躍然曾表示有中國籍作家「賄賂」他,目的只有一個就要諾貝爾文學獎,獎金都可以不要。
  • 近兩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英籍日本人奪魁,歌手斬獲諾貝爾文學獎
    近兩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英籍日本人奪魁,歌手斬獲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文學獎一直是世界文壇最高的榮譽,能夠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作家無論在寫作的語言還是深度上都達到了一定的境界,而每年只有一個可以說這個獎項在世界文壇佔到了舉足輕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