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殺,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
我們無論走多遠,都不會忘記這個日子。
2016年12月13日,第三個國家公祭日即將到來,讓我們一起緬懷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同胞,致敬在保衛南京這座城市中獻出生命的英雄,並且記住那段日子中伸出援助之手的國際友人。
◆ ◆ ◆
1937年,寒冷的金陵城內,日軍長達40多天的大屠殺,30萬同胞慘遭殺戮,無數婦女遭到蹂躪殘害,無數兒童死於非命⋯⋯傾聽這些倖存者們的證言,字字血淚,以寄哀思,以記國恥。
馬庭祿(1934—)
親人被日軍押到江邊屠殺
1937年日軍侵入南京,馬庭祿全家逃進金陵女子大學難民收容所。日本兵闖進難民區抓人,年僅3歲的馬庭祿藏在祖母懷中,親眼看著父親、舅舅和二姑爹被日本兵抓走。
時隔多年,老人對當時的事仍記憶猶新:
「我親眼看到我的父親被日軍用繩子捆綁著押上大卡車,日本兵還喊著:苦力的幹活⋯⋯從此再沒有回來,聽說都拉到江邊用機槍屠殺了。」
「另外一位姑爹躲在中華門內的一處防空洞,大姑爹被日本兵當場用刺刀戳死了,姑媽和一些婦女也被日本兵糟蹋了。」
每每提及傷心往事,老人總忍不住落淚。
夏淑琴(1929—)
我和妹妹從死人窩出來
1937年12月13日,夏淑琴全家9口人中7人慘遭日軍殺害,時年8歲的夏淑琴在身中3刀後,因昏死過去倖免於難。
夏淑琴回憶起當時的情形:
「一進來就拿槍把我父親打死了,把媽媽懷裡的孩子搶下來活活砸死。」
「大姐、二姐被輪姦後又被日本兵用刺刀刺死。日本兵還將我外婆的竹手杖插進了大姐的下身裡。」
「我被4歲妹妹的哭聲驚醒,看到周圍全是親人的屍體,我們倆哭喊著要媽媽⋯⋯」
△ 夏淑琴狀告日本右翼作家
在戰後南京審判日本戰犯軍事法庭上,夏家的慘痛經歷被作為證據採用。
常志強(1928—)
母親擠盡生命最後一滴乳汁
1937年12月14日,南京淪陷第二天,在常志強一家逃往難民區的途中,日本兵拿著刺刀追上了他們⋯⋯
常志強在口述證言中說到:「那時我母親抱著2歲的小弟弟,胸部被刺一刀,還不肯放下弟弟,接著日軍又刺一刀,母親丟掉弟弟,躺倒在地上,胸口咕咕地冒出了鮮血,小弟弟還爬著哭著要在母親懷裡吃奶。」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外廣場,其中一尊最讓人悲憐:被刺多刀的母親將最後一滴奶餵給嬰兒,不遠旁無助痛哭的孩子,正是常志強。
岑洪桂(1924—)
我未滿2歲的三弟被活活燒死
1937年的冬天,日軍開始連續轟炸南京,岑洪桂一家人在城牆根上一個洞裡躲過一劫。日軍進城後,殘忍地放火燒了岑洪桂家賴以棲身的稻草房⋯⋯
這是岑洪桂血淚的童年:
「當時未滿2歲的三弟岑小三在屋內睡覺,因日軍阻止父母返回屋內,三弟被活活燒死。」
「我當年13歲,日軍叫著:孩子大大的好!將我推入火海,我的褲腿被點燃,腿部被燒傷,至今留有傷疤。」
△ 岑洪桂老人腿上的傷疤
2013年,岑洪桂老人前往熊本、長崎、福岡等地進行證言:「每次碰到否認歷史的人,我都會說請他到南京來看看,到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看看現實,看看那些成堆的白骨!」
◆ ◆ ◆
如今彈孔猶在的中華門、被炮火炸塌的光華門、化為廢墟的太平南路⋯⋯一寸山河一寸血,在這些地方,8萬中國守軍與20萬日軍激戰12天,超過40%的將士殉國。
蕭山令(1892—1937.12.13)
犧牲時,半截身立在江水中
蕭山令,湖南益陽人,1937年南京保衛戰時任憲兵副司令,兼任警備司令部防空司令和首都警察廳長,是南京保衛戰犧牲的最高級別指揮官。
1937年12月13日早晨,大批日軍殺奔下關而來。蕭山令振臂高呼「成功成仁,今日是也」,率領所剩無幾的官兵與敵人白刃格鬥。
△ 蕭山令將軍墓
蕭山令身中數彈,半截身子立於江水之中,壯烈殉國。
朱赤(1903—1937.12.12)
最後時刻,引爆數百手榴彈
朱赤是江西修水人,在淞滬會戰中晉升為少將旅長。
1937年12月12日下午,部隊損失殆盡,朱赤命士兵打開幾十箱手榴彈蓋子,用繩串連導火索,待日軍進至陣地前沿時全部引爆,敵人遺屍遍地。
△ 南京保衛戰
日軍再次發動組織進攻時,朱赤彈盡糧絕,肚腸也被炸出,不幸中彈殉國。
高致嵩(1898—1937.12.12)
耳朵被咬掉,仍和日軍拼刺刀
1937年12月,高致嵩率部參加南京保衛戰,扼守南京南大門雨花臺左翼。
△ 雨花臺碉堡群是南京保衛戰的主要陣地
戰鬥進行到12日,短兵相接中,高致嵩耳朵被咬掉一隻,鮮血直流,他顧不上包紮,忍著劇痛迎接更激烈的戰鬥。
混戰在12月12日下午逐漸停息。在日軍多次增援下,高致嵩所率的264旅官兵彈盡援絕,壯烈殉國。
易安華(1900—1937.12.12)
寫下告妻兒書,與親人訣別
易安華是黃埔軍校第三期畢業,奉命守衛南京光華門一帶。出徵前,他把妻子兒女送回江西宜春老家,並在告別時毅然寫下告妻兒書:「你等著領我的撫恤金,贍養家小。」
南京保衛戰中,日寇在炮火掩護下衝入光華門,易安華率領259旅將士殊死抵抗,但因缺口太大,日軍突入,陣地失守。
△ 南京保衛戰光華門堡壘遺址
△ 南京保衛戰城牆全線交戰示意圖
戰鬥中,始終釘在城牆指揮的易安華,不幸被2顆子彈擊中,墜落護城河。
羅策群(1893—1937.12.12)
「弟兄們跟我來,不要做衰仔」
1937年12月羅策群參加南京保衛戰,代理師長,在南京湯山一帶阻擊,率部血戰兩天兩夜,傷亡慘重。
△羅策群一家四口合影
12月12日,南京城被日軍攻破。羅策群率部出太平門,沿寧杭公路突出重圍,奉命打前鋒。羅策群幾次督隊撲敵,均未衝破封鎖線。
此時,日軍正在增援,形勢極為危險,羅策群身先士卒,揮動著手槍,邊大喊「跟我來,不要做衰仔!」冒著槍炮彈雨率部衝鋒,不幸中彈殉國。
◆ ◆ ◆
在那些腥風血雨的日子裡,眾多國際友人也冒著風險,以各種方式保護南京民眾,並記錄下日本侵略者的殘暴行徑。請記住他們,見證那段黑暗歲月中的人性之光,儘管微弱,但永不熄滅。
約翰·拉貝(1882—1950)
中國的辛德勒
南京大屠殺期間,約翰·拉貝與多位國際友人共同發起建立「南京安全區」,為20多萬中國平民提供避難場所。
△ 拉貝故居
在那個寒冷的冬天,這位生於漢堡的德國商人打開了自家的大門,收容了600多中國難民;他自己捐出存款湊錢向軍隊套購高價軍糧,以保證更多的人不被餓死凍死⋯⋯
△ 《拉貝日記》
約翰·拉貝寫下的《拉貝日記》,成為戰後清算日軍戰爭責任的一個重要證據,也被公認為研究南京大屠殺事件數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史料。
約翰·馬吉(1884—1953)
用影像和文字記錄暴行
南京大屠殺期間,美國人約翰·馬吉擔任了南京安全區委員會委員,設立難民傷兵醫院,參與救援了20多萬面臨被屠殺的中國人。
△ 圖左:約翰·馬吉的兒子捐贈父親的攝影機給江東門紀念館 圖右:約翰·馬吉曾用於拍攝日軍暴行的16毫米攝影機
馬吉在南京期間,常常冒著生命危險,用16毫米攝影機秘密地將日寇在南京的暴行拍攝下來。1937年12月21日,他在鼓樓醫院拍攝到一名正在被救治的病人,是當年懷有6個月身孕的李秀英,因反抗日本兵強暴,她身中37刀。
△ 約翰·馬吉鏡頭下的李秀英
約翰·馬吉先後拍攝了4盤膠片,總時間為105分鐘,是留存至今的有關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唯一動態畫面。
喬治·費奇(中文名費吳生,1883—1979)
暴行真相的揭示者
喬治·費奇,一位美國人,出生於中國,他的一生大部分時間也都在中國度過。1937年11月,他參與籌建南京國際安全區,任總幹事,主持難民救濟工作。
南京淪陷後,約翰·馬吉用家用攝像機拍攝了日軍暴行。1938年1月,8盤16毫米膠片的珍貴膠片被費吳生縫在駝毛大衣的襯裡內,秘密帶往上海,並製作了4份拷貝。
△ 1946年,審判日本甲級戰犯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
東京審判期間,費吳生將這部分歷史影像呈堂證供,控訴日軍暴行。
羅伯特·威爾遜(1906—1967)
為南京縫合創傷
1937年冬天,南京,超過30萬同胞在日軍的屠刀下遇難。成千上萬死裡逃生的難民,身負刀傷、槍傷、燒傷,危在旦夕。美籍醫生羅伯特·威爾遜,是當時南京城裡惟一的外科醫生。
僅在12月14日,日軍入城的第二天,他就做了11臺手術。到了12月18日,需要他直接治療的傷員多達150人。由於過度勞累,為了支撐著完成手術,威爾遜甚至用針筒往自己的身體裡注入激素。
△ 羅伯特·威爾遜在鼓樓醫院醫治被日軍擊傷右腿的14歲兒童。
1946年,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威爾遜作為南京大屠殺審判第一位證人,出庭作證。
◆ ◆ ◆
銘記歷史,不是為了延續仇恨。
只有不忘記,才能從中汲取教訓;
只有不忘記,才能珍視來之不易的和平;
只有不忘記,才能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文中所說之人很多已經逝去,文中所列之事也許並不宏大,但希望所有人都能意識到,我們有義務為人類的和平作出些微努力,這樣的種子在未來一定會生根,發芽,壯大⋯⋯
◆ ◆ ◆
12月13日,江蘇廣電總臺融媒體新聞中心將推出《國之祭·2016》——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特別節目。
小荔枝邀你點燃燭光
並寫下#一句話公祭#
銘記歷史,珍視和平,你有什麼話想說?
參與方式
1、識別下面的二維碼進入#一句話公祭#活動頁面,寫下你的留言。
2、微博:編輯入#一句話公祭#+文字及圖片,並@江蘇新聞
3、新聞客戶端:登錄「荔枝新聞」客戶端,進入「國之祭·2016」專區,參與互動留言
銘記歷史,勿忘國恥
珍愛和平,圓夢中華
國家公祭日,我們以此告慰逝者
永勵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