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正是荔枝大量上市的季節,荔枝是一種非常受大眾歡迎的水果,具有非常豐富的營養,對身體有很多好處。不過關於食用荔枝也有很多謠言,到底真相如何?我們應該如何健康地食用荔枝呢?讓我們來盤點下有關荔枝的謠言有哪些,做一次集中闢謠。
「車主注意,吃1顆荔枝等於酒駕,吃3顆荔枝等於醉駕。」這是在微博、微信中流傳甚廣的關於荔枝的一則說法。
▲ 「荔枝=酒駕」的網絡傳聞
荔枝成熟後,在運輸和貯存過程中確實會產生少量酒精。如果我們一次性吃上幾顆後,酒精會在我們的口腔裡面停留,可能引起酒精測試的誤報。
但吃完漱漱口,或者等幾分鐘,就沒事了,司機大可不必擔心因為吃荔枝而被查「酒駕」。如果真被查出酒駕,荔枝可不背這個鍋。
古時候就有人說荔枝「其實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色香味去矣」、「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為什麼要快馬加鞭?因為荔枝太容易腐壞了。
為保持荔枝自然香味和色彩,荔枝採摘後的確會普遍用化學試劑進行浸泡清洗,這是一種很常規的處理方法,不過,正規的做法不是用福馬林。
我國農業行業標準(NY/T 1530-2007)中有規定,荔枝採摘後都可用漂白粉溶液清洗,還可用殺菌劑(咪鮮胺等)浸泡處理,只要殺菌劑殘留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即可。
果農、批發商們用化學試劑浸洗荔枝可以殺滅荔枝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起到防腐保鮮的作用,有利於延長荔枝的保存時間,也方便貯藏運輸,這樣大家才都能吃到美味的荔枝呀~
▲ &34;的網絡傳聞
網上流傳某幼兒園的一名小朋友吃完荔枝發高燒,是由於荔枝浸泡藥水後導致的。醫生說現在的荔枝幾乎都是用藥水(有弱腐蝕性)浸泡的,吃後會引起發燒,還可能引發手足口病。
但其實手足口病是一種由病毒引起的兒童常見病,荔枝浸泡的藥水根本不含這種病毒,所以並不會造成手足口病。
由於手足口病容易在日託幼兒園、遊戲場地、泳池等場所快速傳播,而最近有些小孩子可能剛好吃過荔枝,於是就會被人們當作是罪魁禍首,荔枝表示很冤。網上說的荔枝泡藥水引發手足口病,純屬無稽之談。
▲ 印度急性腦炎新聞
有媒體報導,印度百名兒童疑因吃荔枝死於腦炎。報導中提到,荔枝含有毒素,空腹食用加上高溫易引發腦炎。消息一出,立即引發網友熱議:荔枝從古到今都是備受歡迎的水果,甜美多汁、營養豐富,怎麼會突然變成「毒果」了?荔枝吃多了真的會導致腦炎嗎?
真相是荔枝並不會直接導致腦炎,也不會傳染。
但如果一次性食用大量荔枝,會導致大量果糖短時間內在血管裡聚集,體內轉化酶供不應求,從而誘發低血糖。而且,荔枝天然含有hypoglycin A(次甘氨酸A)及MCPG(亞甲環丙基甘胺酸)兩種化學物質,特別是未成熟的荔枝中含量更高,也會抑制人體產生葡萄糖。嚴重的低血糖會誘發腦水腫,可能會被診斷為急性腦炎症候群,這就是人們傳說的「荔枝病」,但不是腦炎。因為荔枝成熟的季節也是腦炎的高發期,二者看上去症狀又有相似之處,所以很容易被誤診。
在印度,很多患病的孩子都是貧苦出身,身體缺乏營養,血糖水平本來就比較低,又因飢餓狀態下大量食用荔枝,使得血糖水平急劇下降,又沒有其他食物補充,這是最終導致急性低血糖症的原因。再加上醫院救治不佳,才造成了如此的後果。
因此,「荔枝病」是真實存在的,但吃荔枝不一定會得「荔枝病」,這和個人體質及食用量有關,大家不要過度恐慌。
本期圖片來源:
Pexels、浙江衛視、北京衛視、搜狐汽車、Zeenews、「小蔥輕食記」、韶關旅遊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