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荔枝的風情並無深刻理解,也體會不到「楊貴妃」等荔枝粉的狂熱,但是我對荔枝「火氣」的印象卻相當深刻。那還是大學的時候,有一次幫教務老師錄入成績單。為了表示謝意,可愛的教務老師剝了一大杯荔枝,把600毫升的可樂杯塞了個滿滿當當。為了避免荔枝作出無謂的犧牲,我只能夥同另外一個舍友把荔枝塞進自己肚子裡了。結果第二天起床的時候,眼睛完全睜不開了,整個眼睛都腫成了魚泡眼。至今,我都不知道這兩者間有無關係。但是,從那以後,對所有的荔枝我都是淺嘗輒止。唯恐再惹來「火氣」。
實際上,我們經常能聽到關於水果涼熱的言論。比如說在天乾物燥的冬季,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囑咐,「最近容易上火,吃點梨下下火」;而在烈日炎炎的夏季,我們又被叮嚀,「別吃那麼多荔枝,小心火氣太大」。於是乎,根據水果的這些「作用」,它們被劃分成了涼熱兩大陣營。讓人不自覺地感到,梨皮下面就是個冰袋,而荔枝殼下面就是個火爐。那麼,水果所謂的「熱性」和「涼性」是如何產生的呢?
荔枝是火爆糖球
對北方人來說,荔枝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能上火。頭暈、噁心是常見症狀。沒辦法,誰讓這種無患子科植物只生長在炎熱的地方。在看到這種果實的時候,仿佛就能感覺到來自南方的潮熱之氣。
毫無疑問,荔枝是土生土長的中國果樹,直到今天,我國南方的山區仍然有野生的荔枝樹(Litchi chinensis)存在。早在公元前1500年,嶺南居民就已經開始種植荔枝樹了。算起來它也是元老級的水果了。只是荔枝對生活環境要求很高,冬季要溫暖,夏季要炎熱多雨,於是只能「宅」在兩廣之地。再加上它們三日變色變味的怪脾氣,大多數荔枝都只能由果農自產自銷了。像楊貴妃那樣有口福的老饕只是鳳毛麟角。如今,運輸條件改善了,荔枝的「火氣」才從兩廣地區向全國蔓延開來。
就個人感覺而言,荔枝最大的特點就是甜。一般來說,水果的甜是由蔗糖和果糖兩種糖類物質決定的。雖然果實中也富含我們熟悉的葡萄糖,但是葡萄糖顯然沒有這兩位兄弟能出風頭,它的甜味過於清淡,其甜度只有蔗糖的74%,而果糖的甜度又是蔗糖的1.7倍。葡萄糖衝劑和白糖水的味道差別,可以很好地詮釋兩類糖在甜度上的差異。不過,糖並非越甜越好,我們的機體倒是偏好甜度不佳的葡萄糖,所有的細胞活動基本上都是由葡萄糖提供能量的。至於果糖,需要在肝臟經過一番周折,被轉化成葡萄糖後才能被人體利用。當然了,這個過程也會消耗能量,所以用果糖作為減肥用糖也不無道理。
而荔枝的甜就在於它們存儲了大量的果糖。而吃荔枝後的「上火」反應並不神奇,那都是果糖在搗鬼。除了給我們的舌尖一絲甜蜜之外,荔枝果糖可不會堅守葡萄糖的工作崗位,雖然它們是長得幾乎一模一樣的親兄弟。
另外,大量進食荔枝也會讓人少吃飯,所以必然會影響葡萄糖的攝入。缺少了葡萄糖,包括大腦在內的零件自然無法正常運轉了。所謂的「熱性」不過是果糖含量太高了。並且,很多被貼上「熱性」標籤的水果(例如,榴槤、櫻桃等)都有這個原因。
與其說人們害怕吃這些水果上火,不如說害怕裡面的果糖跑出來搗亂吧。每年都會有因為過量吃荔枝去看醫生的報導,所以碰上荔枝還是悠著點。
胡蘿蔔素加把柴
除了甜蜜的果糖會闖禍,其他的營養物質也會出來搗亂。例如,橘子中富含的維生素C和胡蘿蔔素就是隱藏的「火氣」。
維生素C是個好東西,這傢伙是膠原蛋白中的「黏合劑」。正因為有維生素C的存在,胺基酸才能規則地結合在一起,這樣我們的皮膚和血管才有彈性。另外,維生素C還是高效的抗氧化劑,那些在代謝過程中產生的強氧化還要靠它們幫忙來清除。只有在維生素C充裕的條件下,我們的機體才能正常運轉。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
但是,維生素C過多也會導致疾病,這恐怕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事情了。維生素C過多可以引起噁心、嘔吐、皮疹等不良症狀。當我們大量吃橘子的時候,就有可能因為維生素C太多引發上述的中毒反應,自然就上火了。
除了維生素C,「熱性」的橘子中還含有能引起機體反應的物質——胡蘿蔔素。這也是一種被中國家長推崇備至的營養物質,至少我小時候就被逼著吃胡蘿蔔。實際上,人體對胡蘿蔔素的需求量並不大,一般的成年男性一天只需要0.3毫克,即使是消耗量比較多的女性也只需要1.2毫克左右。半根胡蘿蔔或者一小片就足以提供這樣的胡蘿蔔素了。
柑橘類水果中含有豐富的胡蘿蔔素,砂糖橘的胡蘿蔔素含量可以達到每千克1.3毫克。也就是說,吃下1000克小橘子基本上就超過需要量了。多餘的胡蘿蔔素會混進血液,如果含量過多就會「染」黃鼻尖和手掌(很多情況下被誤認為是黃疸),讓人呈現出面相上的病態了。對於皮膚白嫩的嬰幼兒,這種影響表現得更為明顯。於是,控制小朋友吃橘子的「上火理論」就顯得更必要了。
涼性就是拉肚子嗎
至於水果的「涼性」在印象中似乎都跟「清理腸胃」、「跑廁所」的過程有關係。如今市面上的雪蓮果就有這樣的本事。我還親身感受過一次——吃多了真的開始跑廁所了,貌似驗證了「雪蓮果」下火的名頭。
名為雪蓮果,自然讓人聯想到雪山冰峰,這樣的下火倒還真有幾分意境。不過,此雪蓮果跟雪蓮沒啥直接關係,除了同屬於菊科。雪蓮是菊科風毛菊屬的植物,而雪蓮果則是菊科菊薯屬(Smallanthus)的植物。並且,雪蓮果就是個塊根,結構上就相當於大紅薯。作為塊根,自然是要被埋在土裡的,全然不像它的名字那樣清新。
雪蓮果「下火」的真實原因倒很簡單,它們的塊根中含有大量的低聚果糖,這種糖可以佔到果實幹重的60%~70%。跟低聚乳糖的性質不同,我們的腸胃中恰恰沒有能處理這種低聚果糖的酶,也就無法消化它們,從而導致了腹瀉。實際上,這跟體內缺乏乳糖酶的人一喝乳糖牛奶就腹瀉的原理是一樣的。
還有一點就是,所謂「涼性」水果的水分含量都比較多,這點對於在乾燥季節補充水分確實會有一定的作用。從這個角度講,鴨梨(含水70%左右)當然要比香蕉(含水60%左右)和橘子(含水55%左右)要「涼」多了。
涼熱相剋存在嗎?
在傳統觀念中,很多水果的不同部位也有「涼」、「熱」之分,例如,「多吃橘子會上火」、「泡點橘皮茶去火氣」,這些說法不知始於何時,但是自打記事起就一直聽長輩們這麼說。如今,連荔枝都開始參考這種模式,據說荔枝殼熬水可以下火。很可惜,荔枝殼中斷然沒有能分解果糖的物質,橘子皮也不能搞定過多的胡蘿蔔素,相生相剋大多是出於人們的一廂情願罷了。
當然,這裡所展現的例子可能不足以完全概括水果對人體的作用,但是正因為如此,並沒有統一的標準給水果貼「涼熱二性」的標籤。其實,所謂的「火氣」本身就是一個模糊的概念。而在飲食之中,只要進食適量,我們的身體又不對其中的物質產生特別反應,還要判別涼性、熱性作甚。
美食錦囊
冰涼的荔枝更甜
有一個關於荔枝愛好者的故事:想品嘗最美味的荔枝必須在日出之前,踏著露水,在樹下現採現吃,這樣才能品到荔枝的真味。這樣吃的荔枝香不香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那一定很甜。因為溫度越低,果糖就會變得越甜。日出之前吃荔枝,恐怕就是為了享受低溫帶來的甜。放在冰箱裡鎮一鎮,也會有相似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