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歷史記憶: 國家認同建構的重要路徑

2021-01-09 人民論壇網

【摘要】歷史記憶具有重要的國家認同功能。在現代性深入推進、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歷史記憶傳承面臨重大挑戰,我們要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持中華民族敘事立場,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充分發揮歷史記憶在國家認同建構中的作用。

【關鍵詞】歷史記憶 國家認同 現代性 全球化流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歷史是前人各種知識、經驗和智慧的總匯,真實地記錄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走過的足跡,使其成員了解自己的過去、深知自己的現在、展望自己的未來。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離不開對中國歷史的深刻認識、理解和把握。

歷史記憶的認同功能

歷史記憶是人們通過文本、圖像等媒介獲得和保存的關於歷史事件的記憶。歷史記憶對於建構國家同一性、形塑國民的歸屬感、激發國民為國家奉獻的決心和勇氣具有重要意義。

國家認同表徵了一個國家在時間上的連續性。藉助於歷史記憶,人們能形成對於國家同一性和連貫性的認知;相反,失去共同歷史記憶,國家就會失去保持自身同一性的精神文化基礎。在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中國的歷史文化沒有中斷,這與我們注重對歷史記憶的保存密切相關。中華民族擁有「易代修史」、整理典籍的優良傳統。浩瀚的中華歷史文化典籍,系統全面地再現了中華民族發展歷程,記錄著民族的輝煌,銘記著民族的屈辱和悲傷。正因為擁有共同的歷史記憶、共同的精神追求,中華民族才能在5000年延綿不絕的歷史長河中屹立不倒。

國家認同感不僅表現為一種心理體驗,更體現為愛國的行動。歷史記憶能喚起全體國民行動的力量,激發其為國家奮鬥乃至獻身的決心和勇氣。歷史記憶絕非對過去的簡單呈現,其中還包含著集體情感、價值追求、行動的決心與力量。無論是董存瑞捨身炸碉堡的英雄故事,還是鄧稼先隱姓埋名、以身許國的愛國情懷,都是激勵全體人民愛我中華、克服艱難險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寶貴歷史記憶。

在現代性、全球化共同作用下,歷史記憶面臨諸多挑戰

國家認同的建構是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中展開的,現代性和全球化分別構成了國家認同建構的時間和空間維度。在現代性和全球化共同作用下,歷史記憶面臨諸多挑戰。

傳統文化記憶的式微。現代性表徵著與傳統不同的特徵和精神氣質。現代性與傳統的決裂,使得家庭、村落、鄰裡、社區等共同體相對式微,傳統權威受到解構,並對傳統文化構成挑戰。傳統文化是民族歷史記憶、民族精神的載體,對於增進民族凝聚力、增強國民的國家認同感具有重要作用。在文化標準化、工業化、城鎮化、商業化的影響下,許多文化遺產的生存發展遭遇嚴峻挑戰,甚至面臨消失的危險,諸多口傳心授的非物質文化面臨後繼無人的窘境,很多頗具歷史、文化、藝術審美價值的傳統村落不斷消失。文化遺產的消失嚴重影響到歷史記憶的傳承,甚至危及國家文化安全,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革命歷史記憶遭遇曲解、嘲諷和解構。近年來,革命烈士、紅色經典被惡搞現象時有發生。「火燒邱少雲違背生理學」、「黃繼光堵搶眼不符合物理規律」等詆毀英雄人物的言論不斷衝擊著社會道德底線,任意篡改歌詞、惡搞紅色經典現象令人驚愕。在這一過程中,英雄人物被庸俗化、矮化,經典文本被隨意解構,嚴肅的話語被戲說。在任意的曲解和嘲諷中,神聖感和崇高感消失了。「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①惡搞革命英雄和紅色經典,是對中華民族近代以來不屈不撓的抗爭歷史的嚴重褻瀆,是對民族集體記憶的嚴重傷害。

民族記憶書寫遭遇挑戰。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各國交流日益深入。人們出於工作、學習或旅遊的需要可以在全球範圍內流動,能夠通過網絡信息技術迅速獲得其他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信息。不同國家對於同一歷史事件可能會有不同的集體記憶。藉助現代傳播手段,他國的歷史記憶可以便捷地進入本國國民的精神世界,從而對其原有的歷史記憶造成衝擊。當人們習慣於從跨民族、跨國家的維度認識和理解歷史時,也在進行著跨民族、跨國家的身份建構,這會對人們的國家認同造成某種程度的分散效應。

族群記憶與民族記憶的衝突。對於同一段歷史記憶,族群敘述與國家敘述很可能存在很大差異。譬如,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這一段歷史,在美利堅民族那裡呈現為偉大的探險家歷經千辛萬苦發現美洲大陸的記憶,而在印第安族群那裡卻呈現為殘酷的殖民者掠奪土地與財富、屠殺土著居民的記憶。族群記憶與國家記憶的複雜關係,重塑著國家的歷史記憶,影響著國家認同的建構,也展現了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之間的複雜性。

傳承歷史記憶,增進國家認同

國家是歷史性的存在,歷史記憶承載過去,啟發現在,昭示未來。在現代性深入推進、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我們要高度重視歷史記憶的國家認同功能,積極應對歷史記憶面臨的挑戰。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傳統文化記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原則,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深深紮根於青少年的心田。加強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加強對傳統民居、歷史建築的保護,在城鎮建設、城市規劃設計、城市公共空間布局中要恰當地融入傳統文化元素。要在科學保護的前提下,推進文物的合理利用,充分發揮文物價值,激活歷史文物資源的生命力,「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讓歷史文物當中蘊含的歷史記憶得到充分展現。

弘揚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傳承紅色記憶。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形成的先進文化,承載著中國人民的光榮與夢想、不幸與苦難的共同記憶。要利用好紅色資源、發揚好紅色傳統、傳承好紅色基因。紅色符號是紅色歷史記憶的重要載體,能夠有效喚起人們的集體記憶,要挖掘和闡釋紅色符號資源,運用多種形式將其呈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紀念儀式是紅色記憶的另一重要載體,能夠傳遞和保護紅色記憶,要充分開展參觀革命遺址遺蹟、祭奠革命烈士等儀式性活動,讓集體記憶積澱和保存在民眾的心中,激發人們對民族、對國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堅持中華民族敘事立場,傳承民族記憶。每個民族的歷史記憶都植根於特定的文化傳統和社會實踐之中。由於歷史傳統不同、具體國情不同,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國家對於同一段歷史的集體記憶會存在差異。每個民族、每個國家需要植根自身實際,立足國情開展歷史敘事。要堅持中華民族的敘事立場,傳承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要警惕打著「全球史」旗號卻以西方中心主義書寫歷史的做法。我們應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中華民族歷史敘事立場,展示中國形象、發出中國聲音。

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傳承民族團結的歷史記憶。在歷史記憶的書寫中,要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處理好族群(民族)記憶與中華民族記憶之間的關係。要凸顯各民族友好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場景,充分展現中華民族同仇敵愾、患難與共的感人場景;要通過詩歌、文學、藝術等各種方式,讓那些有助於促進民族團結、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記憶在每個人的心中特別是青少年心中牢牢紮根。

(作者為北京師範大學價值與文化研究中心、哲學學院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博士研究生顧豪邁對本文亦有貢獻)

【本文系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認同建構中的歷史記憶問題研究」(項目編號:17ZXB007)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習近平:《在頒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儀式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5年9月3日。

責編/周素麗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誌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複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中華文明的歷史記憶傳播與文化認同建構
    來源:《新聞愛好者》2019年1月 【摘要】中華民族的歷史文物是文明發展的軌跡,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記憶,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的傳承與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國家寶藏》作為一檔文博探索節目,在傳承中國文明、文化認同以及傳承創新方面作出了積極、有益的探索。
  •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多民族國家認同建構的基礎性工程
    持續夯實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這一基礎性工程,對於多國家認同建構的傳統路徑將是一個新的拓展。同時,由於缺乏一個統合性的分析框架,也使得我們難以洞悉國家認同建構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相互之間有機關係的內在邏輯與整體圖景。為此,應當從政治、經濟、文化等維度出發,充分正視與挖掘我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在國家認同建構層面的獨特價值,並在不斷拓展國家認同建構路徑的具體實踐中,準確把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的時代內涵與中國特性。
  • 國家認同的規範之維
    一些學者研究了國家認同建構中的歷史記憶問題,強調對共有的歷史記憶的追述,是共同體在建構國家認同時不可或缺的維度[6];一些學者研究了「敵人」概念在國家認同建構中的重要作用,現代國家往往通過區分敵友,通過媒體塑造的作用,創造公民之間的團結感和對國家的認同感[7];另一些學者研究了地方傳奇、集體記憶和國家認同建構之間的關係,歌曲、電影、年畫等,都成為現代國家認同建構的重要媒介[8];還有一些學者研究了不同政治思想傳統語境下國家認同的建構策略
  • 民間文學的社會記憶建構
    正因為如此,民間文學能夠建構社會記憶,成為體現社會記憶的標杆。「社會記憶」最早為法國社會心理學家莫裡斯·哈布瓦赫所使用。他認為一個人的記憶從來都不是個人的特別定製,而是產生於集體交流的過程中,個人只能在集體的、社會的框架內進行回憶。
  • 陳拯評《國家建構:聚合與崩潰》︱政治包容與國家認同
    總之,志願組織的密度,國家提供公共物品的能力以及語言的同質性,都影響到能否建立跨越族群邊界的政治聯繫,從而產生更具包容性的民族-國家認同。人們進而會追問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能力以及居民的語言同質性從何而來。威默的回答是,這些都來自於十九世紀晚期大眾政治興起之前就享有的歷史遺產。語言的同質性以及提供公共物品的能力與在國家建構的嘗試之前中央集權國家是否出現有很大關係。
  • 歷史記憶 文化邊界 族群認同
    歷史記憶 文化邊界 族群認同——— 《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對彝族支系他留人聚落的歷史人類學考察》簡介楊曉雯    一、內容摘要    本文對生活於雲南省麗江市永勝縣六德鄉的彝族支系他留人的族群認同與歷史記憶的關係進行了考察。
  • 王明珂:資源競爭、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新巴爾虎右旗(內蒙古呼倫貝爾)以此我們可以再思考,傳統華夏及其邊緣合而為一之近代中國國族建構,在東部亞洲人類生態上的歷史意義。20世紀初民國肇造之時,在世界性國族主義概念風行下,全球各個新舊國家逐漸已無模糊的邊疆,而只有確定的國族與國家邊界。
  • 記憶之場:歷史在加速消失
    當然,作為一位歷史學家,諾拉感興趣的並非個體記憶,而是歷史記憶、集體記憶。在歷史的語境中,保存記憶的「場所」,就變成了博物館、教科書、檔案、國歌,甚至不那麼具象的——一個紀念日、一分鐘默哀的儀式等,它們是歷史的殘留,是記憶中最具象徵意義的對象,都具有承載、形塑和傳承記憶的職能。當歷史已經遠去,記憶的環境不復存在,與過去發生勾連的情感就只存在於「場所」之中。
  • 兩岸青年共創歷史記憶和民族認同
    最近,中國文化發展促進會常務副秘書長辛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闡述了民族主義話題的由來,以及兩岸青年的責任,呼籲兩岸青年應該攜手創造共同的歷史記憶、共同的文化創新、共同的文化認同、共同的民族認同,並最終達成嶄新的政治認同,結合中華傳統文化與世界先進的物質與精神文明以及文明發展模式,創造中國自己特有的、和平穩定發展的、整合統一的、光明的未來
  • 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 編者按:《華夏邊緣》是著名學者王明珂討論中華民族族群認同與歷史發展的重磅研究,為回答「什麼是中國人」提供了全新路徑。
  • 遼金元朝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
    古代民族是族群共同體,民族認同是族群意識和行為,指人們對自己族群的血緣、文化、歷史記憶和鄉土懷有的強烈感情及相應的行為實踐。國家是政治共同體,中國古代的國家認同即王朝意識與相應的政治行為,指人們(社會群體、族群)對王朝政權正統性、合法性及其制度和文化的認同。族群意識先於國家意識而產生,民族認同可以提升為國家認同,也可以解構國家認同。
  • 社區檔案: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建構的記憶
    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出發點就是,如何有效地記住這場災難並對將來的預防與發展提供幫助。於是,社區檔案(Community archive)這種公共性、基礎性的記憶手段再次受到了關注。日本從來就是一個非常重視檔案記錄的國家,在各種自然災難及戰爭動亂等問題上,往往都有非常詳盡的記錄。例如,江戶時期的「帳藏」,就是一種按照地區對村落的公有文件進行保管的檔案式資料,而且全日本各地也都存在各種小型的歷史資料館。
  • 被「標識」的國家:撤僑話語中的國家認同與家國想像
    這裡,我們回到「認同」的概念來探索建構「想像」的另一種路徑。社會心理學認為,認同是人所固有的為了獲得心理安全感的無意識行為驅動力,是個人或者群體自認為屬於某一個特定個人或群體(國家或民族)的心理現象。過去的國族創傷陳述既是作為記憶的話語在場,又與時效性的撤僑新聞文本構成新的話語共存。因此,通過這種文本的內在歷時性,完成了讀者對自我過去與當下身份的確認。遙遠的歷史與現實的斷裂經由國家敘事得以縫合,個人經歷被收編進國家苦難,而撤僑不再僅僅是領事行為,成為國家和人民共同締造的集體記憶。
  • 建構民眾記憶之場 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保存引國際關注
    會上,常州大學近現代史與紅色文化研究院院長、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副會長、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原館長朱成山教授,以「南京大屠殺紀念性設施的設立、史學研究及其國家公祭」為題,介紹了南京大屠殺歷史事實,著重講述了「南京大屠殺紀念性設施建立的三個階段」「南京大屠殺史學研究的四個階段」「國家公祭給國民和遇難者遺屬帶來了些什麼」等,引起了國際學者的關注共鳴。
  • 《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增訂本)
    ——這問題不僅困擾許多研究中國的學者,也困擾許多居於中國認同邊緣的人。《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增訂本)即嘗試解答此一問題。作者認為,由線性的歷史溯源,以及對所謂「典型中國人」的研究,都難以解答這個問題。因此從一個新的角度——中國人族群邊緣的形成、維持與變遷來了解中國人的本質。
  • 記憶、歷史與社會整合
    在從事記憶研究的過程中,法國史學家哈布瓦赫提出「集體記憶」理論,強調記憶的社會性;德國學者揚·阿斯曼在此基礎上,強調記憶的「文化」維度,即「文化記憶」理論。這些理論的提出,有助於我們深入理解記憶在民族建構和國家認同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期刊發的文章,既有對記憶史學影響的探討,又分別選取了文化記憶形式中的符號和建築物,以期對史學領域內的記憶研究有進一步的認識。
  • 「專家論劍」臧志彭等|進博會重大活動受眾、媒介與國家認同感
    受眾媒介參與會使受眾的媒介認可度更高[8],同時媒介效果感知越好的重大活動其國家認同感建構效果更好[9]。在受眾媒介參與、媒介效果感知和國家認同感互相影響的視角下,對重大活動中國家認同感建構影響路徑進行的深入探討在當前研究中較為缺乏。20世紀80年代至今,全球化的風潮逐漸覆蓋整個世界,在這個大環境下,國家認同感作為一個國家建構問題出現在了大眾視野中[10]。
  • 「中國記憶人類學」工作坊:我們是誰取決於我們記住了什麼
    公共記憶的研究是近十餘年來國內外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一個重要熱點。這方面的研究之所以持續不斷地受到全球學術界關注,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應與公共記憶在社會整合和國家認同建設乃至國際關係及區域安全發展中能起到的特殊作用有關——我們是誰取決於我們記住了什麼。
  • 山嶽文化的認同與民族精神的紐帶
    內容摘要:山嶽文化及其香會活動在我國是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它延綿千年而傳承至今,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符號。 二、山嶽文化的集體記憶與文化自覺 在人類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人類依靠集體記憶傳承文明,不僅能把個體的心理感受變成群體,乃至國家的歷史記憶,而且能把記憶從生存本能的需要上升為文明進化的動力。
  • 《中餐廳》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與國家形象的建構
    本文從主題功能、形象建構、傳播效果三個方面對《中餐廳》進行分析,肯定其對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與建構良性的中國文化形象所做出的有益探索,為節目的未來發展提供參考。關鍵詞:《中餐廳》;文化傳播;國家形象建構節目《中餐廳》由五位明星合夥經營一家中餐廳,主要通過展現餐廳的整體經營情況,將中國的美食、人情與傳統文化等以真實的體驗傳遞給法國受眾,同時以視聽語言傳遞給國內受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