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文學的社會記憶建構

2021-01-10 光明日報

民間文學是民眾口頭創作、口頭傳承的文學,具有口頭性、集體性、傳承性、變異性等四大特徵,其中口頭性是最核心的特徵。跟作家的書面創作、書本傳播相比,口頭創作和傳播是眾人共同參與的過程,每一次講述(或講唱)都是一種創新,每一次表演都是一種再創作。每個人都可以加入表演隊伍,在表演中加入自己的經驗、情感和想像。所以,我們說民間文學是一個在表演中不斷汲取新思想的開放的意義系統。正因為如此,民間文學能夠建構社會記憶,成為體現社會記憶的標杆。

「社會記憶」最早為法國社會心理學家莫裡斯·哈布瓦赫所使用。他認為一個人的記憶從來都不是個人的特別定製,而是產生於集體交流的過程中,個人只能在集體的、社會的框架內進行回憶。關於個體記憶與集體記憶的關係,他說:「個體通過把自己置於群體的位置來進行回憶,但也可以確信,群體的記憶是通過個體記憶來實現的,並且在個體記憶之中體現自身。」(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畢然、郭金華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集體記憶的本質是立足當下需要而對過去的回憶。集體記憶總是根據某種當下觀念、利益和要求對過去進行重構。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集體記憶也被哈布瓦赫稱作社會記憶。與哈布瓦赫同時代的阿拜·瓦爾堡也曾使用「社會記憶」這個概念,並討論了人類「回憶共同體」的問題。20世紀後期,記憶研究進入新的階段,學者們不再滿足於討論集體如何決定個體的回憶,轉而探討整個社會如何記憶。哈拉爾德·韋爾策將社會記憶定義為「一個大我群體的全體成員的社會經驗的總和」(韋爾策《社會記憶》,季斌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實際上,社會記憶不僅應當下需要而產生,也承接來自古代的經驗。德國的揚·阿斯曼集中討論了跨世代、長時段傳承的「文化記憶」問題。他認為,文化記憶在文字產生以前主要依賴口頭講述、儀式活動傳達信仰和價值觀,保持文化的一致性;文字產生以後主要依靠傳習文本,特別是闡釋經典文本,保持民族文化的一致性。他稱前者為「儀式一致性」,後者為「文本一致性」。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記憶,這是保持一個民族的基本特性、維護內部成員相互認同的根基。阿斯曼指出:「民族認同及其穩定持久性是受制於文化記憶及其組織形式的。民族的消亡(除了印加帝國這種極特殊例子),不是有形物質的消失,而是在集體、文化層面上的遺忘。」(阿斯曼《文化記憶》,金壽福、黃曉晨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因而,維持一個民族共同的文化記憶,對於維繫民族的生存活力具有重要意義。文化記憶從古代延續到當代,也參與到對當下社會記憶的建構,並呈現出當代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認同。

古老的神話被當代社會徵用,在新時代發揮新的記憶功能,也為新時代作出新的貢獻。今天追述中國悠久的歷史,我們常說「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於今」,是通過引用古代神話來表達的。我們稱中國是「華夏」「九州」「赤縣神州」,其來源於上古流傳、至今仍口頭講述的神話,包括堯舜神話,特別是大禹治水神話。我們自稱是「炎黃子孫」,源於我們經常把自己的姓氏追溯到上古神話中的炎帝、黃帝。有人說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也跟我國幾千年來的龍神話、龍崇拜密切相關。伏羲、女媧、西王母、夸父、嫦娥、嫘祖、倉頡等神話,至今仍為人們所講述,也不斷為人們所徵用,並被賦予新的意義。中國的探月太空飛行器以嫦娥命名,有一種中文輸入法叫「倉頡輸入法」,這些都是用相關神話人物命名的。中國古老神話至今仍在被講述和引用,為我們今天的生活服務。今天我們討論中國在發展過程中取得的光輝成就和面臨的各種問題,徵用古老神話營造共同的歷史氛圍,構建共同的社會記憶,從而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相互認同感和凝聚力。可以看出,神話在國家團結、社會和諧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民間傳說也在當代語境下參與社會記憶建構。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推出了新的婚姻法,為宣傳婚姻自主、反對包辦婚姻,著名民間傳說梁山伯與祝英臺被改編成越劇《梁祝抗婚》,宣傳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的正當性。這部戲曲的演出反過來影響民間口頭講述,在此後搜集整理的梁祝傳說各種文本中,反對包辦婚姻、反抗邪惡勢力、追求愛情自主成為富有時代特徵的故事情節。後來,此傳說與牛郎織女、孟姜女、白蛇等傳說一道被歸入「中國四大民間傳說」,它們都表達了追求愛情自主、反抗封建壓迫的思想。古老而優美的傳說體現了新時代的思想內涵,成為一個時代社會記憶的載體。再如,在上海流行的黃道婆傳說中,黃道婆原本是一位善於種植、加工、紡織棉花的農婦,但在「工人階級領導一切」的話語環境中,她的身份發生了較大變化,被塑造成紡織女工、紡織技術革新家。同時,在20世紀50年代提倡民族團結的大背景下,她從海南歸來,因而被演繹成向黎族人民學習紡織技藝的民族文化傳播使者、民族團結典範。後來在階級鬥爭觀念作用下,她又被描述成從小就受盡欺壓的童養媳,為反抗封建家庭的壓迫而離家出走,來到海南。學成技藝後,她返回上海烏泥涇,向家鄉人民傳播技藝,還改良紡織工具,體現出工人階級勇於創新的精神。20世紀90年代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口號下,黃道婆又被描述成科學家。可以看出,新湧現的傳說構建了新的社會記憶,因而在歷史悠久的傳說人物身上總是映現出當代的社會價值觀。

民間文學由口頭性引申而來的變異性,讓民間文學成為開放的知識系統。正因為如此,民間文學不僅承載跨越世代的文化記憶,也能體現當代社會的精神特質。民間文學不斷因應當下需要而敘說過去的事情,所以我們能在其中看到古代中國的歷史風雲,近代中國的屈辱與貧弱,現代中國的革命與勝利,當代中國的社會變革和建設成就。當代民間文學的面貌,就是當代中國社會記憶的面貌。民間文學建構社會記憶的獨特價值與貢獻應受到更多重視,得到更多研究。

(作者:黃景春,系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

相關焦點

  • 遨民間文學深海 溯不朽民族精神
    ,他在融合多民族民間文學成果的基礎上,緊密結合歷史事實,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研究道路,成為南方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的重要力量。研究生畢業後,他來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實現了「民間文藝形式」與「少數民族生活」的完美拼接。
  • 中華文明的歷史記憶傳播與文化認同建構
    筆者主要藉助中國文物,從激活文物、凸顯文明特色,講述中國記憶、傳承歷史文脈,凝聚情感共識、促進認同建構等幾方面闡析《國家寶藏》,以表現其傳承文化記憶和構建文化認同的雙重傳播意義。《國家寶藏》通過國寶的「前世傳奇」與「今生故事」,講述著屬於中國人的記憶,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歷史文脈。 三、凝聚情感共識,促進認同建構 「人類的獨特特徵之一就是在形成社會紐帶和建構複雜社會時對情感的依賴。」[9]《國家寶藏》通過對作為文化符號的文物和文物故事的操演,凝聚了人們共同的情感,引發了觀眾對本民族文化價值的認同。
  • 傳承歷史記憶: 國家認同建構的重要路徑
    【摘要】歷史記憶具有重要的國家認同功能。在現代性深入推進、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歷史記憶傳承面臨重大挑戰,我們要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持中華民族敘事立場,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充分發揮歷史記憶在國家認同建構中的作用。
  • 社區檔案: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建構的記憶
    在佐藤知久看來,日本自近代以來,往往對官方的行政記錄比較重視,但是對於社會文化上少數者的記憶以及個人/私人的記憶、記錄的保管和傳承就相對比較鬆懈怠慢。然而,自古以來,人類的記憶便是基於自己的身體經驗,通過口口相傳的故事、民間傳說、民歌等方式一代一代地將記憶流傳下來。可以說,身體性的草根式的記憶才是可長期持續的記憶,是普遍性的記憶。
  • 記憶、歷史與社會整合
    在從事記憶研究的過程中,法國史學家哈布瓦赫提出「集體記憶」理論,強調記憶的社會性;德國學者揚·阿斯曼在此基礎上,強調記憶的「文化」維度,即「文化記憶」理論。這些理論的提出,有助於我們深入理解記憶在民族建構和國家認同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期刊發的文章,既有對記憶史學影響的探討,又分別選取了文化記憶形式中的符號和建築物,以期對史學領域內的記憶研究有進一步的認識。
  • 社會工作參與社會救助的模式建構
    原標題:馬鳳芝:社會工作參與社會救助的模式建構 一、引 言 2014年我國頒布的《社會救助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發揮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和社會工作者作用,為社會救助對象提供社會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導等專業服務。
  • 允公論壇探討「建構主義及其對社會研究的影響」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李慧)4月14日,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趙萬裡應邀做客允公論壇,為來自文理科學院的數十名師生作題為「建構主義及其對社會研究的影響」的學術報告。  1970年代興起的建構主義思潮,在歷史學、哲學、文學、社會學、管理學等領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已經成為國際關係、教育學等領域的主流學說。
  • 制度建構:樞紐型社會組織的行動邏輯
    集體行動理論告訴我們,樞紐型社會組織也同樣存在集體行動困境,原因在於缺乏制度資源的規制與規劃。破解集體行動困境,將有利於社會管理創新的公共性價值回歸。 一、集體行動理論與制度建構 集體行動理論中的制度建構與傳統的制度主義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後者側重於制度內容的規範性,強調要以完善的制度條文對行動者進行有效規制。
  • 現代公民觀念建構中的「東方社會」
    還原兩種東方主義關於公民觀念的建構方式,不僅可以廓清「內生主義」所造成的知識扭曲,而且可以揭示觀念建構背後的權力關係,為始終處於演化中的公民觀念的理性建構提供啟發借鑑。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東方社會對於未來公民觀念建構的潛能正在逐步顯現。
  • 建構民眾記憶之場 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保存引國際關注
    他們對中國政府、史學界及民間組織如此重視歷史記憶的保存等表示肯定。韓國延世大學樸敬石教授和又石大學徐勝教授認為,歷史問題不僅僅是歷史學家的歷史解釋,而是來源於大眾的歷史記憶。中國通過歷史教科書、歷史書籍、各種有形和無形的紀念物和大眾媒體等多種形式,建構民眾的記憶之場,南京大屠殺紀念性設施的建立、歷史研究、國家公祭等做法值得肯定和仿效。
  • ...三江民間文學聯合考察文獻彙編》發布會暨「民間文藝田野調查的...
    12月25日,《中芬三江民間文學聯合考察文獻彙編》發布會暨「民間文藝田野調查的歷史與方法」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來自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北京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廣西文聯、廣西柳州三江縣文體廣旅局、三江縣文聯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共聚一堂,回望中芬三江民間文學聯合考察的歷史,探討田野調查的理論與實踐。
  • 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
    參加教師招聘的考生應該都對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不陌生,兩者的觀點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始終都是非常重要的考查部分。由於建構主義是從認知主義發展而來的,二者在很多地方都很相似。個體建構主義者關心個人如何建構自己的認知或情緒成分。他們對個人的知識、信念、自我概念感興趣,所以有時也稱他們為心理建構主義者。他們共同強調人的內部心理世界。據此標準,信息加工心理學和皮亞傑的心理建構主義都屬於這一陣營。2.維果茨基的社會建構主義。維果茨基認為,社會相互作用、文化工具和活動影響個體的發展和學習。通過參與廣泛的社會活動,學生體會到(內化)由別人共同工作所產生的成果。
  • 彝族民間文學,日常經驗的事實變為神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彝族民間文學的內容豐富,囊括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所有內容,包括神話、傳說、故事、歌謠、史詩、長詩、諺語、謎語等根據闡釋的需要,參照巴嫫棒學小組在《彝族風俗志》中的分類方法,在此將民間文學分為口頭述講、韻語歌唱和誦唱三類。顧名思義,口頭述講就是指民間文學以語言述講的方式進行,包括彝族神話、彝族民間傳說、彝族民間故事等。
  • 建構主義的基本派別
    從1990年開始,美國喬治亞大學教育學院組織了「教育中的新認識論」系列研討會,邀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領域的著名學者參加,包括von Glasersfeld、Steffe、Driver、Cobb、Spiro等,在輪番討論中,主要出現了六種不同傾向的建構主義:激進建構主義(radical constructivism)、社會性建構主義(social constructivism)、社會文化認知的觀點
  • 華師大跨學科工作坊:文化創傷、公共記憶與中國人的精神生活
    記憶不僅對個體生命極其重要,對整個人類群體而言,也是認識自我和建構認同的根本手段。當代中國社會處在急劇變化和變革的歷史關頭,如何通過建構社會記憶提升中國人精神生活的質量,是中國面向未來、進一步走向世界亟需解決的問題。
  • ——災害記憶圖示與社會變遷
    而1976年前後的中國,並沒有真正意義的大眾傳媒,那時中國的公共記憶可以說完全是以政治話語為敘事方式的。  但是,如果我們僅僅使用這個政治圖式來概括當時的中國災害記憶的話,極有可能把當時的中國社會發生的一切都歸因於國家權力的作用,而使得問題平板化。
  • 建構主義與傳統教育的差別
    建構主義心理學的教育觀在教育心理學的學習理論中,集各家之所長,自成一派,影響之後的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指導教育實踐工作。在建構流派縱向發展上來了解建構主義心理學,有突出貢獻的心理學教育學家主要有這麼幾位:皮亞傑,維果斯基,斯滕伯格,科恩伯格等。他們提出的觀點是按照先後順序的擴充和發展。
  • 制度系統性建構的演化邏輯與動力機制
    當前中國的制度建構,是在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歷史經驗基礎上的系統性建構,具有深刻的演化邏輯和科學的動力機制。   制度系統性建構是適應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發展方式變化的主動選擇。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作出科學判斷,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 「中國記憶人類學」工作坊:我們是誰取決於我們記住了什麼
    工作坊從「城市化的社會如何安放鄉村的記憶」這一問題的討論開始,華東師大民俗學研究所李明潔教授在比較了美國鄉村風俗畫家摩西奶奶的作品與當代中國農民畫的歷史背景、藝術定位和推廣手段之後指出:一個社會如何安放鄉村的記憶,是其優勢文化在過去和現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博弈的結果,反映出的是這個社會構建公共記憶時所秉承的價值觀。
  • 時代建築 2016年第3期 主題文章 周榕 三亭:建構迷思與弱建構、非建構、反建構的詩意建造
    of Poetic Construction周榕    ZHOU Rong引言亭亭,在所有建築類型中,有著最簡單的功能要求、最明確的結構表達、最直接的環境關係以及最純淨的社會內容,因此,亭往往能夠最清晰地呈現設計的意圖與建造的邏輯,最適合作為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