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亞虎的部分著作
遨民間文學深海 溯不朽民族精神
——訪民間文學「挖寶人」劉亞虎
民間文藝歌海的深厚文化底蘊讓劉亞虎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方向,義無反顧地投身於民間文學研究,他在融合多民族民間文學成果的基礎上,緊密結合歷史事實,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研究道路,成為南方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的重要力量。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劉亞虎手持民族文學研究的接力棒,在研究路上繼續前進。
從廣西戲曲的肥沃土壤汲取營養
出生於廣西都龐嶺西麓灌陽縣的一個小村莊,劉亞虎 從小就對流傳在民間的桂劇、彩調、文場等十分著迷,他說:「尤其是流傳在桂北地區的文場,曲調纏綿悱惻,宛轉悠揚,是我聽到的傳統戲曲曲藝音樂裡最引人魂牽夢繞的曲種。」作為縣文藝隊的創作員,1974年2月,他主創的文場劇《瑤山教師》在桂林地區文藝調演大會上大獲成功。大會還專門為該劇組織了唯一的一場座談會,並將座談會紀要以《瑤山紅梅俏山花爛漫開——〈瑤山教師〉座談記》為題發表在大會簡報上,紀要寫道:「到會同志一致認為《瑤山教師》是一出基礎較好的戲,它像一首清新的教育革命抒情詩,在表演、音樂等方面都作了可喜的創新嘗試,給觀眾留下了較深的印象。」
正是因為大會對劉亞虎的創作給予了高度肯定,從此,「民間文藝形式」和「少數民族生活」兩個關鍵詞在他心中深深紮根。帶著這份自信,在大學本科畢業考研究生時,他懷著濃厚的興趣報考了民間文學專業。考試時的點滴劉亞虎都銘記於心,他自信滿滿地說:「記得有一道題是論述相聲的『包袱』,有了縣文藝隊的創作實踐,答這樣的題目就像玩似的,我以自己的相聲作品為例大談特談了一番,自己感覺拿去做教科書都可以了。」家鄉的文藝環境和紮實的創作功底為劉亞虎在民間文學研究的道路上揚起風帆,助他更好地遠航。研究生畢業後,他來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實現了「民間文藝形式」與「少數民族生活」的完美拼接。
▲劉亞虎在廣西調研
創新史詩研究思路:走向田野,系統研究
博覽群書,廣泛調查,研究分析,劉亞虎的工作看似享有研究自由卻充滿巨大挑戰。把漢族和各個少數民族的民間文學作品梳理數遍,劉亞虎著迷於遠古人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更被獨屬於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的神奇魅力所吸引,尤其是各民族口口相傳、代代傳承的神話、史詩,在他眼中仿佛一座巨大的寶藏,神幻、浪漫、深沉且充滿生命力,驚嘆之餘他清醒地認識到,挖掘和研究工作迫在眉睫。20世紀80年代,劉亞虎承擔國家級重點項目《少數民族史詩研究》子課題《南方史詩研究》(主要是創世史詩)的工作,這是他承擔的第一個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研究的課題。以此為起點,劉亞虎逐漸開啟了與創世史詩密不可分的創世神話、具有獨特分量的敘事詩以及民族文學關係史、民族文學史等的探討。
劉亞虎認為,南方民族創世史詩具有史詩性和原始性,還是活形態流傳,對它的研究應該不同於一般的作品,需另闢蹊徑。為了挖掘南方少數民族在精神生活、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原始文化遺留物,他突破常規,走上了一條充滿田野氣息的學術之路。他深入民族地區,親身參與史詩演唱相關的各種儀式、環節和活動,零距離體驗他們「活下去的實體」。
▲在廣東連南採訪瑤族師公後合影
1986年,他開始了相關的田野調查。東起海峽兩岸,西至高黎貢山,北始大涼山,南止阿佤山,劉亞虎從首都來到西南邊疆,走進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先後感受了貴州雷山苗族鼓藏節、廣西金秀瑤族盤王節、田陽壯族祭祀布洛陀等祭祀儀式,觀看了民族婚禮、葬禮以及其他活動,聆聽史詩的吟唱。
他看到了多元的民俗風情,不同的傳統反映的史詩活態形式的深層精神,品嘗過酒香湯醇的滋味,深刻體驗到史詩的境界,還有許多奇特的經歷和感受:佤山酒後載歌載舞,夜半吃油炸的傳說是「天神木依吉最早放出的昆蟲」的蛹,他感受到了屬於原始生命力的獨特力量;躺在烏蒙山頂傳說是彝族「安魂」的無垠的草地中,他感受到宇宙無垠的壯觀……劉亞虎直言,調研過程雖「行路難」,卻是永生難忘的記憶,同行師友的相助、各族好友的熱情,令他不禁稱道:「此中樂趣,幾人能享!」
帶著調研的收穫回歸文本,劉亞虎構想了自己的目標:突破以往只靠文本解讀文學的傳統方式,聯繫民族發展歷史,考量地域與文化之間的影響深度,從整體把握史詩,進行系統性研究。於是《南方史詩論》出版了,《中國少數民族文學通史》南方民族板塊成稿了,他曾自我評價道:「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顛覆了當時大多數史詩研究以書面文本為對象的模式。」除此以外,劉亞虎在《中國南方民族文學關係史》中以中國文學的大視野回望少數民族文學的發展,將當今少數民族生活中的文化現象與遠古時期聯繫起來,深入開拓文學意象的內涵。在他看來,南方各民族文學是在相互影響、相互交流中發展起來的,遠古至今,這片傳統文化的土壤萌生了豐富的神話、史詩、歌謠,也孕育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它們成為少數民族精神文明的載體,也構成了整個中華民族具有獨特價值的部分。
數年的田野作業經歷和南方民族史詩的闊大、渾厚,深深地震撼了劉亞虎。它們不只是文本的史詩,也不只是表演中的史詩,特別是與民族遠古生活相關的敘事「絕不只是說一說的故事,而是要活下去的實體」,是一個獨特的有著各種不同功能的文化系統。如今,劉亞虎的研究碩果纍纍,但他仍對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研究樂此不疲,他幹勁十足地說:「興之所至,總覺得有做不完的活。」
建議家鄉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富礦」
經年累月與民間文學為伴,劉亞虎感到,中華民族的創世神話、史詩、敘事詩等其實是自然和人文的縮影,是民族精神的象徵。無論是敬畏自然、讚頌始祖的儀式,還是追求自由戀愛、嚮往美好生活的風俗文化,從這些豐富的文化留存中,劉亞虎看到了民間文學中所蘊藏的獨特內涵,看到了民族神話、史詩、敘事詩等書寫的民族歷史,看到了它所講述的民族鬥爭與民族氣運。從理論到實踐,從文獻到田野,劉亞虎大量閱讀中西方的民族神話和史詩作品,根據自己多年對南方少數民族的觀察和了解,形成一種文學理性與文化感性相互交織的獨特思維方式。他明白少數民族民間文學中最深層的民族文化心理是民族情結,所以「揭示少數民族文學獨特的藝術魅力,獨特的美,是我們少數民族文學研究者的一個重要使命」。
心懷目標,踏實前行。劉亞虎意識到,想要延續這些美好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必須與時俱進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各種形態的少數民族文學藝術,他在《少數民族文化品牌的價值與開發》中提出,中國少數民族音樂、舞蹈、信仰、歷史等各種文化形態蘊藏豐富,潛力巨大,經過挖掘和打造,可以形成品牌、開發產業,從而走一條保護與開發良性循環的科學發展道路。
▲劉亞虎在北京出席民族音樂舞蹈詩《唱婭王》專家座談會並發言
正因心中對民族文化信心滿滿,談及家鄉的文旅事業時,他堅持認為廣西發展的聚焦點不應局限在自然山水風光,而應該更多地關注人文景觀,特別是與愛國主義歷史人物相關的遺址的發掘——在廣西,從西到東,依次有西林那勞村岑氏父子故居「宮保府」、靖西舊州鎮瓦氏夫人練兵的「點將臺」、大新儂智高抵禦交趾的岜特山「儂王山寨」、抗法古戰場鎮南關(今友誼關)、欽州市馮子材故居和劉永福故居、灌陽江口村唐景崧故居等,它們應該成為廣西文化旅遊版圖上的一串明珠。
▲2018年12月,劉亞虎(左)陪同導師北京大學中文系段寶林教授(中)在臺灣調研少數民族文化時與東吳大學吳天泰院長(右)合影。
細數歷史上的廣西,劉亞虎滿懷深情,作為從壯鄉走出去的學者,他迫切希望家鄉拿出具有邊疆地區、民族地區特色的有家國情懷的作品,發出習總書記所倡導的「愛國主義主旋律」的廣西最強音,讓人們從新的角度認識廣西。
個人簡介
劉亞虎,廣西桂林市灌陽縣人。1984年北京大學中文系研究生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中國社會科學院二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南方室主任。出版有《竹、木、龍、虎與精魂——南方民族族源神話闡釋》(2020)、《創世的「神聖敘述」——南方民族創世神話闡釋》(2018)、《神話與詩的「演述」——南方民族敘事藝術》(2006)、《多彩的世界——西部藝術》(2003)、《荒野上的祭壇——中國少數民族祭祀文化》(2000)、《南方史詩論》(1999)、《中華民族文學關係史(南方卷)》(1997)《廣西山水傳說探美》(1994)等多部著作。
2020
講民族語言|說民族故事
微信號|gxmzbwx
投稿郵箱:gxmz@163.com
來源:廣西民族報
作者:王絲涵 莫伊然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原標題:《遨民間文學深海 溯不朽民族精神》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