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劉佳
「偉大」一詞,在中國政治話語中代表政治評價的「最高級」。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之所以能夠用「偉大」來形容,不僅在於其所承載的歷史文化之悠久,更因為中國人民無論遭受何種苦難與不幸,民族精神始終沒有被遺忘,始終是中華民族團結一致、玉汝於成、攻堅克難的強大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式上的講話指出:「中國人民在長期奮鬥中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偉大民族精神,為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並把偉大民族精神具體闡述為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鬥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這四種精神。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民族精神的思想內涵、重大意義和實踐要求,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其一,民族精神是中國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民族精神。他強調:「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其二,民族精神是民族歷史的時代表達,「中華民族覺醒的歷史進程,就是中華民族精神升華的歷史進程。」其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中華民族要繼續前進,就必須根據時代條件,繼承和弘揚我們的民族精神、我們民族的優秀文化,特別是包含其中的傳統美德。」
「偉大」一詞,在中國政治話語中代表政治評價的「最高級」。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之所以能夠用「偉大」來形容,不僅在於其所承載的歷史文化之悠久,更因為中國人民無論遭受何種苦難與不幸,民族精神始終沒有被遺忘。相反,它是中國人民團結一致、玉汝於成、攻堅克難的強大力量。這一點,在1840年以來的中國近現代史中演繹得淋漓盡致。
1935年,面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毛澤東充滿自信地說:「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正是這股子同仇敵愾、血戰到底的民族精神,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取得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面對西方文化的衝擊,黨中央多次強調偉大民族精神在任何時候都不能丟。1980年12月,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上指出:「在長期革命戰爭中,我們在正確的政治方向指導下,從分析實際情況出發,發揚革命和拼命精神,嚴守紀律和自我犧牲精神,大公無私和先人後己精神,壓倒一切敵人、壓倒一切困難的精神,堅持革命樂觀主義、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精神,取得了偉大的勝利。搞社會主義建設,實現四個現代化,同樣要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大大發揚這些精神。」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長期實踐中不斷結合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要求,豐富著這個民族精神。」這是我們黨第一次對民族精神作出體系性概括。2007年,黨的十七大將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納入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範疇中。從此,愛國主義在民族精神中的核心地位被確定下來。
民族精神是一個「多面體」。作為本體論的民族精神,它規定著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社會心理結構和群體特質;作為認識論的民族精神,它是品讀中華民族發展史的思維邏輯與情感線索;作為價值論的民族精神,它進一步堅定了「中國人民為世界人民作出大貢獻」的願望和信心;作為方法論的民族精神,它是中國人民進行偉大鬥爭、推進偉大事業、建設偉大工程、實現偉大夢想的根本力量。當前,我國改革發展的時代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複雜變化,藍圖已經繪製,實幹才能興邦,全黨必須大力弘揚偉大民族精神,在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中繼續奮勇向前、鑄就輝煌。
在時代創造中弘揚偉大民族精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一個大有可為、大有作為的新時代。我們要推進實踐創造,立足基本國情,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奪取「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決定性勝利;推進理論創造,堅持和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開闢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推進位度創造,健全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具體制度,深化黨和國家領導體制和機構設置改革,使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高效;推進文化創造,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造導向,全景描述強國建設的偉大成就,深情謳歌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
在改革開放中弘揚偉大民族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善於把認識和化解矛盾作為打開工作局面的突破口。」要聚焦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的新變化及其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不迴避,不退縮,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而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就是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
在追尋夢想中弘揚偉大民族精神。中國夢是中華民族的夢想,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夢想;偉大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共同體精神,也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精神坐標。從這個意義上說,民族精神並非「形而上」的抽象物,它深深融入於我們的血脈和傳統,是我們的生活態度、生存意義、生命哲學,也是我們勠力同心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根本精神動力。
[責任編輯:康慧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