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實現偉大夢想的過程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中國共產黨人的莊嚴承諾與歷史擔當。只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才能走好新時代長徵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要高揚革命精神,深入開展自我革命和社會革命。紅船精神是中國革命精神之源,是中國共產黨人寶貴的精神財富。在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們需要從紅船精神的初心與使命中汲取不竭的動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鬥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我們正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偉大鬥爭涉及我國的內政外交國防、改革發展穩定、從嚴治黨、生態文明等各個領域,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國家安全、黨的建設等各個方面。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分析看待偉大鬥爭,對準確把握其理論內涵、堅持「四個偉大」、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具有重要意義。
寓於「四個偉大」之中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偉大鬥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緊密聯繫、相互貫通、相互作用。「四個偉大」是一個有機整體,理解其中任何一個「偉大」,都必須放在「四個偉大」的整體聯繫和框架中。
偉大鬥爭貫穿於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之中。我們今天進行的「偉大鬥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中國共產黨需要與諸多矛盾進行的激烈鬥爭。新時代的偉大鬥爭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進行的,是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健康發展而進行的,更是為了全面推進中國共產黨的建設的偉大工程而進行的。簡言之,新時代的偉大鬥爭是為偉大事業、偉大工程、偉大夢想提供動力的。脫離了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理論和實踐需要的任何鬥爭都是無意義的、徒勞的,也是我們在實踐過程中要克服的傾向。
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
進行偉大鬥爭的基本原則是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偉大鬥爭要遵循這一原則,因為偉大鬥爭是黨統一領導下的鬥爭,「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產黨人的鬥爭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偉大工程的建設、偉大事業的推進、偉大夢想的實現,都要通過偉大鬥爭;鬥爭的形勢是複雜的,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全黨要充分認識這場偉大鬥爭的長期性、複雜性、艱巨性,發揚鬥爭精神,提高鬥爭本領,不斷奪取偉大鬥爭新勝利。黨領導人民依據不同的矛盾及其發展的不同階段、同一矛盾各個方面力量對比的變化確定鬥爭的目標、方式、力度、措施等,規定允許做什麼,不允許做什麼,保護什麼,懲罰什麼,要作出明確規定,要令行禁止,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全國都要執行。中國共產黨堅持群眾路線,相信人民群眾,依靠人民群眾,團結和帶領人民群眾,為了人民群眾進行偉大鬥爭,才能取得各項偉大鬥爭的勝利。
偉大鬥爭的靈活性表現為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針對不同的矛盾採取不同的鬥爭形式和鬥爭方略。這一方法論要求我們在進行偉大鬥爭時,不能將鬥爭的範圍、形式、策略、方法、力度規定得過死、過細,要有一定的靈活性,要留有餘地。把原則性和靈活性結合起來,正確、恰當地處理二者的關係。其中原則性是根本和前提,靈活性是實現原則性的必要手段和保證。靈活性必須服從原則性,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性,偉大鬥爭就會迷失方向,沒有必要的靈活性,不顧全國各地區、各民族之間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領域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不顧國際關係的風雲變幻、國際貿易等方面的多變性,任何鬥爭都是一個標準、一個方式去處理,這樣的偉大鬥爭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實施和貫徹,而原則性也終將成為一紙空文,因此二者必須有機地結合起來。
實現和平穩定與發展需要偉大鬥爭
和平穩定局面的維護需要偉大鬥爭。從國內層面來看,我國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中面臨著區域發展不平衡、新冠肺炎危害人民身體健康等各方面的阻力。在與其鬥爭中,始終要以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為崇高要求。從國際層面來看,我國面臨著強權政治、霸權主義、單邊主義、不平等貿易戰等嚴峻的鬥爭形勢。在複雜的國際鬥爭中,中國共產黨始終致力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謀求世界和平為準則。我們進行的一切鬥爭都是為了「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圓滿實現。
偉大鬥爭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強勁動力。偉大鬥爭就是為了解決當代中國前進道路上遇到的各種艱難險阻和問題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凡是危害我國人民根本利益的各種風險挑戰,「只要來了,我們就必須進行堅決鬥爭,而且必須取得鬥爭勝利」。偉大鬥爭是正義的、革命性的力量,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表現。在新時代,我國面臨的世情、國情、黨情發生了巨大變化,解決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進一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已成為重中之重。只有打贏新時代的偉大鬥爭,才能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進步。
我們要充分認識這場偉大鬥爭的艱巨性、複雜性、長期性,發揚鬥爭精神,提高鬥爭本領,掃清前行障礙,不斷奪取新時代偉大鬥爭的新勝利。
(本文系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習近平總書記政治生態思想研究」(2018BKS012)階段性成果、河南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團隊支持計劃:文化軟實力建設理論與實踐研究(2018-CXTD-05)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河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