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中芬三江民間文學聯合考察文獻彙編》發布會暨「民間文藝田野調查的歷史與方法」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來自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北京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廣西文聯、廣西柳州三江縣文體廣旅局、三江縣文聯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共聚一堂,回望中芬三江民間文學聯合考察的歷史,探討田野調查的理論與實踐。
中國民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邱運華在致辭中提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建會以來致力把握文藝規律,開展田野調研,加強基礎研究,以強烈的文化責任感和嚴謹的學術意識引領我國民間文藝的發展。《中芬三江民間文學聯合考察文獻彙編》的出版,不僅是中國民協挖掘整理優秀傳統文化的又一重要成果,也是中國民研會以來學術立會傳統的見證。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總編輯楊群在致辭中提出,芬蘭的民間文學在全球處在領先位置,而廣西擁有豐富深厚的民間文學基因,中芬兩國專家在廣西三江縣的聯合考察可以說是高水準的合作隊伍,將散布在民間的故事進行整理,本身就具有很強的學術價值。本書收集了所有參加考察的民間文學工作者的勞動成果,體現了他們為此付出的心血,對於民間文學也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與會代表對田野調查的歷史與方法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田野調查」指所有實地參與現場的調查研究工作,在人類學、社會學、民俗學、民間文藝學等學科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對於中國民俗學界和民間文藝界來說,正是在中芬三江民間文學聯合考察中,以勞裡·航科為代表的「芬蘭學派」第一次將當時最為先進的田野調查方法帶到了中國,對中國相關學科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如當時已經啟動的國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的編纂便是借鑑了此次考察活動的方法與思路。同時,此次考察活動也培養了一大批年輕的中國學者,不少人在今後成為了中國民俗學界、民間文藝界的中流砥柱。
據悉,《中芬三江民間文學聯合考察文獻彙編》出版項目得到了中宣部專項經費的支持。中國民協自2019年5月啟動文獻整理出版工程以來,先後舉辦了「三江文獻移交會議」和「中芬三江民間文學聯合考察紀念活動暨考察成果出版座談會」,對100多萬字的原始文獻進行了清點、編目、整理和電子文檔轉化,並重走芬分聯合考察之路,做了補充田野調查,最終形成了60多萬字的文獻彙編。
《彙編》分為「檔案論文卷」和「作品卷」上下兩冊。「檔案論文卷」收錄了往來信件、考察計劃、考察提綱、考察日誌、會議紀要、活動總結、新聞報導等檔案資料和涉及三江民間文學民俗研究、三江田野調查報告、民間文學研究的理論與方法、民間文學檔案管理及書刊出版等領域的近40篇當時寫成的論文。「作品卷」收錄了神話傳說、生活故事、機智人物故事、動物故事等故事類作品和款詞、儀式活動歌謠、生活歌謠等個歌謠類作品。《彙編》幾乎涵蓋了三江侗族自治縣的民間文藝精華,並如實保留了當時的行業觀點和學術思潮,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
這批文獻的面世,也打開了塵封34年的歷史。1986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助下,中國民研會(中國民協前身)與芬蘭民間文藝界在廣西三江地區聯合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民間文藝實地考察活動。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中外民間文化交流活動,也是中國第一次與外國聯合舉辦民間文藝考察活動。在中國文化史和學術史上,可謂一件裡程碑式的事件。此次考察取得的豐碩成果,包含大量一手田野考察資料和論文,因時代原因一直未能面世。在多方努力下,《中芬三江民間文學聯合考察文獻彙編》作為中國民協成立70周年獻禮書目,在時隔34年後得以出版。
本次會議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主辦。
責編: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