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民間文學聯合考察文獻彙編》發布會暨「民間文藝田野調查的...

2021-01-09 文旅中國

12月25日,《中芬三江民間文學聯合考察文獻彙編》發布會暨「民間文藝田野調查的歷史與方法」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來自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北京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廣西文聯、廣西柳州三江縣文體廣旅局、三江縣文聯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共聚一堂,回望中芬三江民間文學聯合考察的歷史,探討田野調查的理論與實踐。

中國民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邱運華在致辭中提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建會以來致力把握文藝規律,開展田野調研,加強基礎研究,以強烈的文化責任感和嚴謹的學術意識引領我國民間文藝的發展。《中芬三江民間文學聯合考察文獻彙編》的出版,不僅是中國民協挖掘整理優秀傳統文化的又一重要成果,也是中國民研會以來學術立會傳統的見證。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總編輯楊群在致辭中提出,芬蘭的民間文學在全球處在領先位置,而廣西擁有豐富深厚的民間文學基因,中芬兩國專家在廣西三江縣的聯合考察可以說是高水準的合作隊伍,將散布在民間的故事進行整理,本身就具有很強的學術價值。本書收集了所有參加考察的民間文學工作者的勞動成果,體現了他們為此付出的心血,對於民間文學也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與會代表對田野調查的歷史與方法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田野調查」指所有實地參與現場的調查研究工作,在人類學、社會學、民俗學、民間文藝學等學科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對於中國民俗學界和民間文藝界來說,正是在中芬三江民間文學聯合考察中,以勞裡·航科為代表的「芬蘭學派」第一次將當時最為先進的田野調查方法帶到了中國,對中國相關學科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如當時已經啟動的國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的編纂便是借鑑了此次考察活動的方法與思路。同時,此次考察活動也培養了一大批年輕的中國學者,不少人在今後成為了中國民俗學界、民間文藝界的中流砥柱。

據悉,《中芬三江民間文學聯合考察文獻彙編》出版項目得到了中宣部專項經費的支持。中國民協自2019年5月啟動文獻整理出版工程以來,先後舉辦了「三江文獻移交會議」和「中芬三江民間文學聯合考察紀念活動暨考察成果出版座談會」,對100多萬字的原始文獻進行了清點、編目、整理和電子文檔轉化,並重走芬分聯合考察之路,做了補充田野調查,最終形成了60多萬字的文獻彙編。

《彙編》分為「檔案論文卷」和「作品卷」上下兩冊。「檔案論文卷」收錄了往來信件、考察計劃、考察提綱、考察日誌、會議紀要、活動總結、新聞報導等檔案資料和涉及三江民間文學民俗研究、三江田野調查報告、民間文學研究的理論與方法、民間文學檔案管理及書刊出版等領域的近40篇當時寫成的論文。「作品卷」收錄了神話傳說、生活故事、機智人物故事、動物故事等故事類作品和款詞、儀式活動歌謠、生活歌謠等個歌謠類作品。《彙編》幾乎涵蓋了三江侗族自治縣的民間文藝精華,並如實保留了當時的行業觀點和學術思潮,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

這批文獻的面世,也打開了塵封34年的歷史。1986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助下,中國民研會(中國民協前身)與芬蘭民間文藝界在廣西三江地區聯合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民間文藝實地考察活動。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中外民間文化交流活動,也是中國第一次與外國聯合舉辦民間文藝考察活動。在中國文化史和學術史上,可謂一件裡程碑式的事件。此次考察取得的豐碩成果,包含大量一手田野考察資料和論文,因時代原因一直未能面世。在多方努力下,《中芬三江民間文學聯合考察文獻彙編》作為中國民協成立70周年獻禮書目,在時隔34年後得以出版。

本次會議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主辦。

責編:吳敏

相關焦點

  • 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社會宣傳推廣活動「河西寶卷」田野調查...
    日,大系出版工程社會宣傳推廣活動「河西寶卷」田野調查活動在甘肅省武威市、金昌市開展。他強調,對以民間文學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利用和發展應持之以恆,久久為功;編纂選本應立足民族風格,彰顯地域特色,傳播當代人文精神,重點選取傳承有序、活態樣式穩定、結構清晰、民族特色鮮明、有良好群眾基礎的文本;工程的實施過程也是推動地方民間文藝建設和民間文藝隊伍發展的過程,既要建設完整的網絡體系和隊伍體系,也要整合人民團體、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
  • 遨民間文學深海 溯不朽民族精神
    正是因為大會對劉亞虎的創作給予了高度肯定,從此,「民間文藝形式」和「少數民族生活」兩個關鍵詞在他心中深深紮根。帶著這份自信,在大學本科畢業考研究生時,他懷著濃厚的興趣報考了民間文學專業。家鄉的文藝環境和紮實的創作功底為劉亞虎在民間文學研究的道路上揚起風帆,助他更好地遠航。研究生畢業後,他來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實現了「民間文藝形式」與「少數民族生活」的完美拼接。
  • 紀德君:《中國說唱文藝研究叢書》前言
    有鑑於此,目前亟需在全面勾稽、分類整理說唱文藝研究資料的基礎上,編纂一部涉及各曲種、多民族、跨時段、海內外的大型說唱文藝研究資料彙編,並進而建立一個文獻資料資料庫,以期為說唱文藝研究奠定堅實的文獻基礎。
  • 《寧波傳統村落田野調查》入選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
    浙江省民間文藝家協會顧問、傳統村落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寧波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原主席,寧波大學兼職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民間文藝、民俗學,長期從事文藝創作、地方文學研究和文化遺產搶救保護工作。著有《梁祝文化論》(人民出版社)、《梁祝的傳說》(中華書局)、《梁祝故事集(日文版)》(日本僑報社)、《中華龍傳說》(寧波出版社)等,創作和主編專著20餘本,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作品獲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3次,獲省、市級文藝獎項20餘次。
  • 周瑟瑟詩集《犀牛》分享會暨詩人田野調查長治寫作計劃舉行
    周瑟瑟詩集《犀牛》分享會暨「中國詩人田野調查長治寫作計劃」在山西長治舉行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8月9日至11日,周瑟瑟詩集《犀牛》分享會暨「中國詩人田野調查長治寫作計劃」在山西長治舉行。《犀牛》是周瑟瑟創作時間跨度達32年的詩歌精選集,由北嶽文藝出版社列入「天星詩庫:新世紀實力詩人代表作」出版。
  • 李家坑的田野調查
    2015年開始,寧波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名譽主席周靜書在馮先生建議下啟動《寧波傳統村落田野調查》創作計劃,廣邀著者,旨在以一村一書的方式為古村落建檔立案。目前,一至三批公布的18個村落寫作已基本完成,不久前列入2020年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傳統村落的田野調查如何展開,哪些部分最值得關注?近日,記者跟隨李家坑村一書的作者吳瑞芳,去找了下「方法論」。
  • 基于田野調查促進東北亞研究
    河西學院劉茂昌作題為《新時代裕固族民間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的思考》的發言,討論了裕固族傳統體育的起源、項目分類、特徵、價值以及傳承等問題,結合文獻和實地調查,討論了傳承中出現的全新樣態。主張通過保護和培育代表性傳承人來傳承場域,並遴選富有內涵、有益身心的傳統體育項目實現創新性發展。
  • 魏小安談田野調查與田野工作
  • 傳遞真實中國需要「田野調查」
    30年前,在中國北方的一個農村,一批美國學者的「田野調查」同樣受到關注。他們以山東鄒平為樣本近距離觀察中國,或查詢史料、考察鄉野,或對話官員、訪談百姓,再向西方世界傳遞了「改革開放的中國」。  「互派留學生與學者」  1959年,美國社會科學研究理事會與美國學術理事會聯合成立當代中國聯合委員會,利用政府和基金會的經費,在幾所頂尖研究型大學開展當代中國研究。哈佛大學的費正清、麻省理工的白魯恂、哥倫比亞大學的林貝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施伯樂等人,迅速成為這一領域的主要力量。
  • 從田野調查到詩歌人類學
    1月10日上午,周瑟瑟新書《中國詩歌田野調查》發布會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北京春季圖書訂貨會現場舉行,活動由黃河出版傳媒集團陽光出版社主辦。  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作家、詩人邱華棟出席發布會,他說:「《中國詩歌田野調查》是近年出版的一部有特色的詩學評論集。
  • 田野調查:經驗與誤區
    它與人類學的民族志方法之不同是因為社會學的田野調查關注的是社會整體。即使在田野調查的現場,它也強調對現象的考察必須要有一個社會整體的視野。通常會認為,民族志從文獻記錄看,會是一個寫作文本。但是待馬林諾夫斯基在1914年從澳大利亞出發,花了兩年半的時間到紐幾內亞去調查,出版了《西太平洋的航海者》等系列著作,並為「科學人類學的民族志」確立了「必須做到搜集材料的主體和理論研究的主體的合一」這樣的準則之後,民族志也意味著是一種田野調查方法。  由此,大衛·費特曼(David M.
  • 審計機構遭調查 歡瑞世紀擬借殼星美聯合蒙陰影
    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嚴翠)星美聯合5月17日午間公告,5月13日,證監會召開的新聞發布會通報了6家審計和評估機構被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的情況,其中之一的北京興華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以下簡稱「興華會計」)正是公司本次重大資產重組事項的審計機構。
  • 美國民俗田野調查中的數位化運用
    美國在傳統文化保護領域,無論是理念還是實踐,都擴展到了民俗事項的數位化保護和數位化保存層面,將包含數位化運用建議的相關流程性、技術性指南覆蓋到了田野調查、口述史記錄、數字資源保存及發布的整個過程。可以說,美國在民俗田野調查中有關數位化運用的一些做法,值得研究與參考。
  • 第三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揭曉 快遞小哥群體調查等五篇徵文獲...
    12月7日,由國務院參事室社會調查中心、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共同主辦的「城鄉發展與社會治理現代化」研討會暨第三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頒獎儀式在京舉行。第三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名單同時揭曉。
  • 第二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揭曉
    由國務院參事室社會調查中心會同新華網、中國青年報、騰訊網共同發起的第二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12月22日在浙江省永嘉縣揭曉。改革開放中的農民與農村研討會暨第二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頒獎儀式。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節點上,期待研究本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收到更多「親身經歷、親眼目睹、親耳聆聽」的「三親」文章,鼓勵更多人開展田野調查、反映基層情況、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建議,為中央制定政策提供參考。國務院參事室黨組成員、副主任王衛民(右)為特別獎《中國農民工》作者楊志明(左)頒獎。
  • 「佛教、道教與民間宗教的儀式傳統」工作坊紀要
    隨著研究的深入和推進,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注意到田野與文獻互補的重要性,認為宗教研究不應局限於傳統文獻的哲理闡釋而應爭取史料和方法上的突破,田野調查就是實現這一突破的重要途徑之一。「田野」是新資料的源泉,走入儀式現場可以幫助研究者獲得第一手資料,為宗教研究提供豐富而真實的素材,藉此彌補現有資料的不足。
  • 考古學研究方法與步驟,田野調查發掘,以及在田野中的資料搜集
    田野調查發掘,是考古學研究的第一個步驟。由於考古學研究的對象是古代人類遺留下來的實物資料,因此,進行考古研究,首先必須以科學的方法進行田野調查發掘,以收集資料。這種調查發掘,被稱之為田野考古學,屬考古學的一個分支。調查是為發掘工作做準備。通過調查以確定發掘的價值和選擇發掘的地點。
  • 泉州田野調查日記:村民為什麼要修祠堂、拜神靈
    2015年7月18日到25日,廈門大學歷史系部分師生到泉州永春縣東平鎮做田野考察。這次活動屬於本學年短學期的一個項目。參與者主要是2012級本科生(12名)和研究生(8名),分成5個調查組,對東平鎮9個村進行調查。我和馬佳佳、趙蓉濤為一組,負責調查霞林村宗族社區與民間信仰。
  • 「費孝通田野調查獎」調查報告徵文解讀
    導讀:田野調查即實地調查或現場研究,通過親身參與和體驗人們的日常生活,記錄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收集記錄一手資料的基本方式,也是分析社會、了解社情民意的基礎。毛澤東同志的系列農村調查文章,運用了大量田野調查資料。費孝通先生上世紀30年代寫作的《江村經濟》,是田野調查的經典之作。
  • 民間文學的社會記憶建構
    民間文學是民眾口頭創作、口頭傳承的文學,具有口頭性、集體性、傳承性、變異性等四大特徵,其中口頭性是最核心的特徵。跟作家的書面創作、書本傳播相比,口頭創作和傳播是眾人共同參與的過程,每一次講述(或講唱)都是一種創新,每一次表演都是一種再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