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務院參事室社會調查中心會同新華網、中國青年報、騰訊網共同發起的第二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12月22日在浙江省永嘉縣揭曉。
改革開放中的農民與農村研討會暨第二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頒獎儀式。新華網李清卿 攝
今年的徵文活動共收到4500多份來稿,課題廣泛涉及到農村、農民、土地、城市管理等。據徵文活動組委會秘書長、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郗傑英介紹,國務院參事室社會調查中心發起這個活動,目的就是圍繞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就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展調研,向決策層反映情況,提出建議。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節點上,期待研究本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收到更多「親身經歷、親眼目睹、親耳聆聽」的「三親」文章,鼓勵更多人開展田野調查、反映基層情況、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建議,為中央制定政策提供參考。
國務院參事室黨組成員、副主任王衛民(右)為特別獎《中國農民工》作者楊志明(左)頒獎。新華網李清卿 攝
徵文評選經過國務院參事室社會調查中心初篩,科研院所組成的10名教授複評,徵文活動組委會最後審定,並通過學術測試和公示,共產生一等獎3個、二等獎6個、三等獎12個、優秀獎21個,專著提名獎2個。其中,楊志明撰寫的《中國農民工》獲得特別獎。任傑慧撰寫的《把「無緣」變「有緣」:中國農村養老模式研究》、張成等撰寫的《城市市民對新生代農民工的社區鄰避效應》、雷琳旋等撰寫的《競爭型中小型家族企業分裂原因及對行業影響探究》獲一等獎。值得一提的是,組委會還收到一些很有分量的專著作品,郭迎光等撰寫的《武家堡調查》和江永紅撰寫的《潛山調查——轉型時期農民能力問題研究》獲專著提名獎。
改革開放中的農民與農村研討會現場。新華網李清卿 攝
在22日上午的研討會上,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盧暉臨發布了國務院參事室重點課題「中國社會變遷跟蹤研究」成果。中國社會學會原會長、江蘇省政府參事室原主任宋林飛教授作了《從「溫州模式」到「溫州現代化」》主題報告,深入剖析了溫州經濟社會變遷歷程;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所所長王延中以費孝通先生邊區開發調查為基礎,深入闡述了民族問題調查研究新進展;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會長方李莉分享了《從鄉土中國到生態中國的期待》。
「費孝通田野調查獎」以費孝通先生的名字命名,旨在「認識社會、認識中國」,國務院參事室社會調查中心希望以此倡導和推動社會各界人士,到現實生活中去,到人民群眾中去,關注社會、關注民生,發現和描述社會的發展變化,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
另外,首屆田野調查文集已經出版發行,組委會每年都將編印一套田野調查文集,為後世了解時代變遷留下一些有價值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