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暉臨:做田野調查,必須要有紮根基層的真功夫

2021-01-09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網北京11月10日電(辛曉彤) 2016年11月,國務院參事室社會調查中心會同新華網、中國青年報、新浪微博、騰訊網聯合發起首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徵文活動,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和積極響應。目前活動已進入獲獎名單公示階段。2017年11月8日,作為「費孝通田野調查獎」評審之一,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盧暉臨接受思客記者專訪。

盧暉臨接受思客專訪。新華網 郭建偉 攝

    思客:首先請您為我們簡單介紹一下今年「費孝通田野調查獎」的具體情況,投稿內容涵蓋哪些方面,投稿作者主要來自哪些領域?

    盧暉臨:這次徵文是沒有設置主題的。因為田野調查本身有一個限定範圍,那就是經驗研究,並不是作者隨便抒發一些感想,或者純粹評論,它需要基於實地的調研。

    正是因為主題不限,所以我們收到的投稿涉及方方面面,從城市到農村,從貧困問題到基層行政,再到一些社會風俗等等,題材非常廣泛。但農村的題材相對會多一點。

    由於這次的活動面對公眾開放,並沒有特意強調專業性,因此吸引了各行各業的人前來參與。田野調查本來就是要深入到研究對象的生活環境中去,有一些作者本身就是那個環境中的一份子,這個是具有優勢的。他可能是一個鄉村的小學老師,或者是公務人員,來寫他們自己的生活。我們一開始並沒有特意地設定門檻,這樣能保證群眾的參與性,也能保證題材的廣泛性。綜合所有稿件來看,很多投稿作者都不是專業研究人員,他們是普通的公眾,來自各行各業。

    思客:您認為今年的活動是否達到了預期效果?

    盧暉臨:今年是第一年,是開端,效果還是不錯的,這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我認為目前參與的面還不夠寬,參與的人數還不夠多。我想隨著宣傳和積累,這種狀況會有所改變。

    另外,確實還有很多參與者對田野調查這種方法的理解不到位,徵文裡有大量的議論文,大量抒發個人感想的文章,它顯然和我們田野調查最基本的要求是有差距的。我想通過評選優秀論文作為示範,能夠讓大家明白什麼是田野調查,什麼是基于田野調查所寫作的這些論文。

    思客:您提到了很多人對田野調查的理解不太到位,那麼田野調查的核心應該是什麼呢?

    盧暉臨:我簡單介紹一下田野調查的概念和方法。田野調查最早來自於人類學,是人類學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後來慢慢成為社會學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田野調查、實地研究,差不多都是同義詞,研究者要深入到被研究者的生活環境、工作環境中去,運用參與觀察的方法,來做細緻的描述,在這個基礎之上再做分析。

    今年收集上來的文章,有一些你會看到,作者可能只是對某一個問題感興趣,做了那麼一次兩次專題式調研,就結束了。而有些可能是興趣所致,做了長期的觀察,這種文章的效果就會好得多。

    當然這是第一屆活動,既是倡導,也是鼓勵,希望後面的參與者能夠做到持續地、長久地觀察,在這個基礎上,再針對某一個主題有一些比較深入的積累,形成文字。

盧暉臨接受思客專訪。新華網 郭建偉 攝

    思客: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節奏普遍較快,有些人認為通過長期觀察得出成果的研究方式「太慢了」,有很多研究方法更快、更便捷。那麼您認為這個時代為什麼還需要田野調查呢?

    盧暉臨:田野調查其實是人們認識社會、更深入地了解社會的一種重要方式。哪怕你不是一個學者,從豐富自身的角度來說,也會特別有意義。因為每個人最熟悉的只是自己那一個小的圈子或者那一個領域,比如你作為城市人,你可能對農民不是太熟悉;你作為一個中產階層,你可能對普通工人不是太熟悉。田野調查可以讓你進入到另一個世界,靠近那些從前浮光掠影接觸到的人,認真傾聽他們的聲音。可以讓你通過這種方式了解社會,同時豐富自己。

    另外,田野調查也能讓我們的有關部門和民眾有效溝通。我們一直強調「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如果能再結合上專業方法,那麼哪怕是最基層的民眾,他的聲音、他的需求,都可以讓有關部門聽到,再去響應對策。這也是非常具有意義的。

    思客:現在很多學者願意運用大數據等分析方法做田野調查,比親身體驗更快捷、更高效,也可以規避很多田野調查方法本身所帶來的困難。您認為這種方式可行嗎?

    盧暉臨:確實是這樣。因為你會發現,今天我們社會科學界真正能沉下心來,做紮根基層社會的研究,實際上是不容易的。我們國家的城市化進程非常快,生活方式一直都在變革,今天的學子們都有著習慣的生活方式、較為不錯的生活水平。但是來到貧困地區做調研,它的衛生條件、基礎設施可能和你平時習慣的家居生活有較大差距。所以,學者們首先要克服對艱苦環境的不適應。

    此外,從投入和產出比的角度來說,你投入半年、一年,可能不一定能寫得出來一篇文章。但是如果用所謂先進的方法,可以迅速地搜集到一些數據,甚至是大數據等等,可能你很快就可以寫一篇文章。假如我們想要產出真正的高質量作品,做出真正的無愧於這個時代的大事,可能還是要用真功夫,用紮根基層,直面現實的真功夫。

    思客:最後請談一談對下一屆活動的期待吧。

    盧暉臨:我希望能看到學院之外的人更多地參與調研,現在參與人數不少,但是他們對于田野調查的理解還是有一定的偏差,所以我也希望這次田野調查的成果發布之後,慢慢地讓他們了解什麼是田野調查,什麼是高水品的作品。在田野調查中,只要有真問題、有紮實的材料、行文通俗易懂,這樣的文章就是很不錯的嘗試。在明年我們的徵文活動中,希望看到更多這樣的作品——有鮮活的社會事實,有生動的表達,還有非常嚴謹的搜集數據的態度。

相關焦點

  • 第二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揭曉
    由國務院參事室社會調查中心會同新華網、中國青年報、騰訊網共同發起的第二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12月22日在浙江省永嘉縣揭曉。改革開放中的農民與農村研討會暨第二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頒獎儀式。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節點上,期待研究本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收到更多「親身經歷、親眼目睹、親耳聆聽」的「三親」文章,鼓勵更多人開展田野調查、反映基層情況、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建議,為中央制定政策提供參考。國務院參事室黨組成員、副主任王衛民(右)為特別獎《中國農民工》作者楊志明(左)頒獎。
  • 「費孝通田野調查獎」調查報告徵文解讀
    王衛民:這裡面有兩個關鍵概念。第一,關于田野調查。田野調查實際上是人類學的一個專業術語,這裡的「田野」不是指生長莊稼的田野,而是指生活的現場,就是到人的現實生活中去。因為人類學最早期研究比較原始的初民社會,所以強調到基層去,到最窮困的邊遠地區去。
  • 田野調查:經驗與誤區
    它與人類學的民族志方法之不同是因為社會學的田野調查關注的是社會整體。即使在田野調查的現場,它也強調對現象的考察必須要有一個社會整體的視野。  之所以要將人類學的民族志做一個如此詳細的介紹,是因為雖然現在我們將社會學的實地調查也稱之為田野調查,但是實際上這個「田野調查」是一個很含糊的概念。然而我們通常又將田野調查看作一個約定俗成的名詞,只要提了它別人就都能理解。
  • 通訊:「草根派」的「田野調查」課題
    中新網重慶新聞11月5日電 題:「草根派」的「田野調查」課題  作者 楊柳  《如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如何推動油菜苔農業主導產業發展》……不要將其誤以為學院派的調研項目,它們其實是基層「草根派」為實現鄉村治理確定的「田野調查」課題。  在第二批主題教育實踐中,重慶大足注重基層普通群眾主動性的發揮。
  • 魏小安談田野調查與田野工作
    深度了解老北京,也和不少老北京聊天,常常被誤認為是規劃局的,常被問到的問題是我們這裡是不是要拆遷了?晚上回來,則是系統翻閱北京地方史志。這是我進入旅遊行業之始,後來才知道,這樣的工作方式叫做田野調查。田野調查方式是近代從西方引進的,開始在社會學和人類學領域,費孝通先生的《江村調查》和《瑤山調查》是系統採用這類方法形成成果的先驅。
  • 考古學研究方法與步驟,田野調查發掘,以及在田野中的資料搜集
    田野調查發掘,是考古學研究的第一個步驟。由於考古學研究的對象是古代人類遺留下來的實物資料,因此,進行考古研究,首先必須以科學的方法進行田野調查發掘,以收集資料。這種調查發掘,被稱之為田野考古學,屬考古學的一個分支。調查是為發掘工作做準備。通過調查以確定發掘的價值和選擇發掘的地點。
  • 首屆「紮根基層工作,獻身林草事業」優秀畢業生
    他紮根基層20年,現任蒙山旅遊度假區國有明光寺林場副場長。  他先後榮獲市級優秀鄉鎮林業技術員和第九屆山東省優秀鄉鎮林業技術員等榮譽稱號。  他在林場工作20餘年來,常年跋山涉水、翻溝越嶺,沒有節假雙休,越是逢年過節,越要堅守在護林點和巡山路上,而家中的一切事務全都壓在妻子身上。
  • 社會學人說|應星:田野調查是去捕捉被光線遮蔽的事實
    那個時候對於一切都很好奇,有機會去觀察一些官場的現象,也會在去下面調研時傾聽人民的一些聲音,這才讓我慢慢進入田野去理解基層幹部和底層民眾,理解他們的艱難。後來我慢慢覺得需要找到一些線索,以小見大,以歷史透視現實。經過幾個月的觀察與接觸,我決定進入大河這片田野。當時很多縣裡的人都告誡我大河那裡窮山惡水出刁民,不好應付。但這種說法恰恰說明大河是有故事的地方,是值得研究的地方。
  • 李家坑的田野調查
    2015年開始,寧波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名譽主席周靜書在馮先生建議下啟動《寧波傳統村落田野調查》創作計劃,廣邀著者,旨在以一村一書的方式為古村落建檔立案。目前,一至三批公布的18個村落寫作已基本完成,不久前列入2020年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傳統村落的田野調查如何展開,哪些部分最值得關注?近日,記者跟隨李家坑村一書的作者吳瑞芳,去找了下「方法論」。
  • 紮根基層 無私奉獻(暖聞熱評)
    李夏同志對黨忠誠、信念堅定,紮根奉獻皖南山區,多次放棄到縣直機關工作的機會,甘於在最艱苦、最偏遠的鄉鎮基層奮鬥青春,勇於在抗洪搶險等急難險重任務中衝鋒在前。他心繫群眾、一心為民,服務群眾隨叫隨到,當地群眾都知道「有事情、找李夏」,貧困戶稱讚他「比自己孩子還要親」。他認真負責、有情有義,總是盡心盡力幫助他人,用高尚品行感染和溫暖著身邊每一個人,前不久被追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 第三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揭曉 快遞小哥群體調查等五篇徵文獲...
    12月7日,由國務院參事室社會調查中心、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共同主辦的「城鄉發展與社會治理現代化」研討會暨第三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頒獎儀式在京舉行。第三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名單同時揭曉。
  • 從田野調查到詩歌人類學
    1月10日上午,周瑟瑟新書《中國詩歌田野調查》發布會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北京春季圖書訂貨會現場舉行,活動由黃河出版傳媒集團陽光出版社主辦。  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作家、詩人邱華棟出席發布會,他說:「《中國詩歌田野調查》是近年出版的一部有特色的詩學評論集。
  • 基層減負年是什麼意思?給基層減負要怎麼減
    客觀而言,這幾年基層承擔著三大攻堅戰的任務,絕大多數幹部是理解的,也是願意為此付出的。在島叔調研過的多個貧困縣,幾乎都有倒在扶貧一線的基層幹部——他們或因勞累過度而倒在工作崗位上,或因意外倒在扶貧路上。  但給基層幹部負擔最大的,很大程度上是精神負擔,是累死累活還得不到承認的受挫感。  他們抱怨的是,做實際工作的同時,為什麼要花大把的時間去做一些無用功?
  • 到基層去,做發光發熱的建設者
    ■關注2020大學生就業    「在新疆,我感受到了千千萬萬有志之士紮根邊疆、不畏艱險、勇擔使命的偉大精神。這堅定了我留在西部、紮根基層的決心。」來自甘肅的張娜是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2020屆畢業生,畢業後她選擇留在新疆工作。
  • 美國民俗田野調查中的數位化運用
    美國在傳統文化保護領域,無論是理念還是實踐,都擴展到了民俗事項的數位化保護和數位化保存層面,將包含數位化運用建議的相關流程性、技術性指南覆蓋到了田野調查、口述史記錄、數字資源保存及發布的整個過程。可以說,美國在民俗田野調查中有關數位化運用的一些做法,值得研究與參考。
  • 紮根人類學田野 深耕學術土壤
    影視人類學作為人類學的分支學科, 在2019年亦有不俗的學術表現,學界同仁面對迅猛發展的當代視覺文化,積極應對,通過研究、教學、影像民族志創作和學術展映交流等形式,建構學科共同體,不斷激發該學科的學術活力。學術研究議題多元,成果豐富。首先,影像民族志與民俗學結合,即在影視人類學的理論框架與方法體系中,對當代民俗文化進行更有深描意義的影像表達。
  • 第四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徵文活動
    國務院參事室社會調查中心聯合新華網、騰訊網、華僑城創新研究院共同發起第四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徵文活動。面向社會各界人士徵集田野調查作品。「田野調查」即實地調查研究,通過「親眼觀察、親耳聆聽、親身體會」的調查,撰寫著述,呈現都市和鄉村中人們的日常社會經濟生活,反映社會變遷中的各種現象、各類問題及趨勢。
  • 第二屆衡山詩會·中國詩人田野調查南嶽寫作計劃舉辦
    「第二屆衡山詩會·中國詩人田野調查南嶽寫作計劃」在南嶽舉行。詩人田野調查衡陽論壇現場。參加「第二屆衡山詩會·中國詩人田野調查南嶽寫作計劃」的詩人、藝術家走進南嶽。紅網時刻8月9日訊(記者 胡邦建 通訊員 李霞)尋找當代詩歌的未知性與自我啟蒙。8月3日至7日,「第二屆衡山詩會·中國詩人田野調查南嶽寫作計劃」在南嶽舉行。
  • 第四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徵文活動啟動
    國務院參事室社會調查中心聯合新華網、騰訊網、華僑城創新研究院共同發起第四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徵文活動。面向社會各界人士徵集田野調查作品。「田野調查」即實地調查研究,通過「親眼觀察、親耳聆聽、親身體會」的調查,撰寫著述,呈現都市和鄉村中人們的日常社會經濟生活,反映社會變遷中的各種現象、各類問題及趨勢。
  • 帶著問號行走在「田野」中
    「為了認真落實慄戰書委員長『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一線,了解真實情況,聽取企業和群眾呼聲』和聽取專項工作報告時要『堅持以往的好經驗好做法,繼續創新完善,加大工作力度,發揮好這一法定監督形式的功效』的重要指示,我們探索採取『田野調查』的形式,走訪100多個困難家庭,對困難狀況、致貧原因、救助情況『解剖麻雀』。」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社會事務室主任王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