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研究方法與步驟,田野調查發掘,以及在田野中的資料搜集

2021-01-09 潘立榮動容

大家好,我是小榮,現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考古學研究方法與步驟。

田野調查發掘,是考古學研究的第一個步驟。由於考古學研究的對象是古代人類遺留下來的實物資料,因此,進行考古研究,首先必須以科學的方法進行田野調查發掘,以收集資料。這種調查發掘,被稱之為田野考古學,屬考古學的一個分支。

調查是為發掘工作做準備。通過調查以確定發掘的價值和選擇發掘的地點。科學的調查也可以解決考古研究中的一些問題,例如通過廣泛的調查,可能了解一種文化的分布範圍和它的地理環境等,從而摸索出遠古時期人類的活動規律和生活環境等等,以獲得宏觀上的認識。

在進行調查時,首先要查閱文獻,利用地圖和地名學的研究成果,探求歷代古蹟古物的線索,以獲得調查前的啟示。根據查閱文獻所獲得的線索,到達班場調查時,要特別注意觀察周圍的地形地貌和地面上的遺物,同時還要充分利用地面上的斷崖裂壁、溝渠等斷面,尋找露頭的遺蹟遺物,以便判斷遺址的時代和發掘的價值。在調查中可能發現的遺蹟遺物,一般來說,在山間有舊石器時代的洞穴和打制石器等,在河旁陸地有新石器時代的居住遺址和磨製石器以及陶器等遺物,在湖濱、海邊,則有新石器時代的貝丘遺址。至於歷代的城址、石刻、碑刻等,在實地調查中也往往可以獲得一些重要線索。

在調查中,要注意做好文字、繪圖、照相的記錄,和採集遺物標本,以便進一步分析研究,確定發掘的價值,必要時還要進行鑽探,以查明地下埋藏的文化情況。

發掘是把地下埋藏的文化遺蹟遺物揭露出來,取得實物資料。這是在經過調查,確定了發掘價值後進行的。

田野發掘,是考古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近代考古學的科學性,首先要有發掘工作的科學性,如果在發掘過程中違背科學的發掘方法,則所獲的發掘資料,就失去了它的科學價值,等於破壞。

要做好科學的發掘工作,首先必須懂得地層學和器物學的基本知識,其次還必須具有嚴謹的、科學的、認真細緻的工作態度。

地層學是從地質學上借用的名詞。在地質學上地層指的是地球構造的層次關係。考古學所借用的地層名詞.指的就是層次關係。但是地質學上的地層和考古學上的地層概念是有所不同的,因為,地質學上的地層,是受自然力形成的,考古學上的地層,則是由人類的活動所形成。

由人類的活動所形成的地層,必然包含有人類活動的遺蹟遺存。正因為有文化遺蹟遺存的存在,所以又稱文化層。文化層的形成,是隨著歷史年代早晚的順序延續的,年深日久形成的文化層就越來越厚,層次也越來越多,由此便構成一個居住遺址的文化編年,如果沒有經過人為的擾動,則上層的堆積必然比下層堆積年代為晚,考古學上就是根據地層形成的規律,用來作推斷時序的依據。

在田野發掘中所見到的地層關係有兩種。一種是上下相疊的地層關係,稱疊壓關係;另一種是挖破的地層,稱打破關係。疊壓的地層關係,是未經擾動的,由上而下順序相疊的地層,關係並不複雜。打破的地層關係則比較複雜,它有兩個地層之間的互相打破,也有遺蹟單位之間的相互打破關係。這種打破關係,有的沒有時代區分,只是有時間早晚先後的不同,有的則有時代不同的區分,因此比較複雜。但可以肯定,被打破的地層或遺蹟單位,必然比打破它的地層或遺蹟單位年代要早,因為,打破的規律一般是晚的挖破早的,決不會早的打破晚的。

要識別複雜的地層關係,關鍵在於區分和識別土色的不同,同時還必須善於識別地層內包含物的同異。把握了這兩個關鍵問題,就容易處理好複雜的地層關係,避免造成混亂。

地層學是田野考古學的核心。根據地層關係,可以推斷考古對象的相對年代,但是,地層學也有它的局限性,最主要的是地層本身沒有年代標準,也不能用於分析和判斷包含物的年代或發展序列的作用,它只能起檢驗作用。其次,在缺乏地層關係的情況下,地層學對時序的判斷,也失其作用。所以,在田野發掘中,僅具有地層學的知識還不夠,還必須具有器物學的知識才能做好發掘工作。

相關焦點

  • 田野調查:經驗與誤區
    但是待馬林諾夫斯基在1914年從澳大利亞出發,花了兩年半的時間到紐幾內亞去調查,出版了《西太平洋的航海者》等系列著作,並為「科學人類學的民族志」確立了「必須做到搜集材料的主體和理論研究的主體的合一」這樣的準則之後,民族志也意味著是一種田野調查方法。  由此,大衛·費特曼(David M.
  • 魏小安談田野調查與田野工作
    深度了解老北京,也和不少老北京聊天,常常被誤認為是規劃局的,常被問到的問題是我們這裡是不是要拆遷了?晚上回來,則是系統翻閱北京地方史志。這是我進入旅遊行業之始,後來才知道,這樣的工作方式叫做田野調查。田野調查方式是近代從西方引進的,開始在社會學和人類學領域,費孝通先生的《江村調查》和《瑤山調查》是系統採用這類方法形成成果的先驅。
  • 大力發展田野考古教學 培育未來考古英才
    目前,已發現仰韶早期、東周時期、宋金時期三個階段的遺存,發掘出灰坑300多座,墓葬10餘座,溝8條,房址4座,牆基3座,磉墩36個,水井2個,出土了陶片、飾品等眾多文物。 記者:所出土的具有代表性的重要考古發現主要有哪些呢?段天璟:首先,是對黃河流域養蠶繅絲的歷史有了重要發現,對絲綢起源與傳播等問題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
  • 校長張希到吉林大學夏縣田野考古實習基地調研考察
    山西夏縣師村遺址位於運城市夏縣師村西北約1公裡處,自2019年6月起,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運城市文物工作站等單位聯合對該遺址進行了調查與發掘。截至目前,已發掘面積約1250平方米,出土遺存年代涵蓋新石器時代仰韶時代早期、東周時期、宋金時期等不同時期,為研究該時期當地人類生產生活、早期建築與社會組織等問題提供了重要資料,入選2019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初選名單。
  • 美國民俗田野調查中的數位化運用
    美國在傳統文化保護領域,無論是理念還是實踐,都擴展到了民俗事項的數位化保護和數位化保存層面,將包含數位化運用建議的相關流程性、技術性指南覆蓋到了田野調查、口述史記錄、數字資源保存及發布的整個過程。可以說,美國在民俗田野調查中有關數位化運用的一些做法,值得研究與參考。
  • 盧暉臨:做田野調查,必須要有紮根基層的真功夫
    田野調查本來就是要深入到研究對象的生活環境中去,有一些作者本身就是那個環境中的一份子,這個是具有優勢的。他可能是一個鄉村的小學老師,或者是公務人員,來寫他們自己的生活。我們一開始並沒有特意地設定門檻,這樣能保證群眾的參與性,也能保證題材的廣泛性。綜合所有稿件來看,很多投稿作者都不是專業研究人員,他們是普通的公眾,來自各行各業。
  • 基于田野調查促進東北亞研究
    青海民族大學玉梅作題為《尋找傳承與變遷中的衛拉特民俗文化——呼倫貝爾盟伊敏蘇木田野調查報告》的發言,以呼倫貝爾盟伊敏蘇木田野調查為基礎,梳理了該區域衛拉特部落的民俗文化的變遷和傳承中的諸多問題。該文結合實地田野調查資料,詳細考察了尼泊爾鎏金銅佛的製造過程及佛像藝人的現狀,進而論述商品化的佛像在全球化流通過程中尼瓦爾工匠的「地方性」生產。  青海民族大學馬海龍作題為《中亞華人、互惠實踐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發言,基於人類學田野調查,以吉爾吉斯斯坦為個案,探討中亞華人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跨國實踐。
  • 第四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徵文活動
    同時,從各個角度記錄和呈現當代社會的全景和細節,既有助於認識社會、認識中國,在學術研究和史料留存上也有重要意義。國務院參事室社會調查中心聯合新華網、騰訊網、華僑城創新研究院共同發起第四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徵文活動。面向社會各界人士徵集田野調查作品。
  • 語言之網與經驗世界 ——區域研究田野調查中語言的多重功能
    區域研究為了能夠把握對象區域總體社會脈動,其落足點也必然是由單個感知體所串通起來的經驗世界,而人類學田野調查的研究方法就是一條很好的進路。對於人類學研究者而言,每一個民族志的對象都是獨特的,是其所在社會的縮影,也是我們自身可能性的一次見證。人類學研究必須把觀察對象作為個人、社群、一個國家的社區、一種文化的創造性實踐者,以及作為人類文化多樣性的一個代表等諸多方面貫通起來。
  • 社會學人說|應星:田野調查是去捕捉被光線遮蔽的事實
    2018年3月23日,應星在北京大學主講《社會學研究的田野想像力》,演講中,應星系統講述田野之前的閱讀、進入田野後的身份、技巧、會遇到的問題以及退出田野後的資料整理與寫作。應星表示,田野調查可能沒辦法保持絕對的中立,但應該儘可能帶著理解的態度進入田野,既保持中立性也要親近田野。如何面對訪談對象?
  • 「費孝通田野調查獎」調查報告徵文解讀
    導讀:田野調查即實地調查或現場研究,通過親身參與和體驗人們的日常生活,記錄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收集記錄一手資料的基本方式,也是分析社會、了解社情民意的基礎。毛澤東同志的系列農村調查文章,運用了大量田野調查資料。費孝通先生上世紀30年代寫作的《江村經濟》,是田野調查的經典之作。
  • 世界考古論壇揭曉十大田野考古,主題聚焦「水與古代文明」
    上世紀五十年代德國歷史學家和漢學家魏復古提出關於水利文明的「東方專制」模式以來,考古學者愈加注重對水、水文景觀、水資源管理、可持續性農業發展,以及水與宗教、禮儀關係的調查和研究。考古學對於水與人類社會發展的研究,有助於我們深入了解當今社會及未來水資源的一系列關鍵性問題,尤其是水資源缺乏、水災害和地方治水的具體實踐等。這些認識不只是一般原則或過程的闡述,更重要的是根植於特定歷史場景和具體案例的分析。
  • 從田野調查到詩歌人類學
    1月10日上午,周瑟瑟新書《中國詩歌田野調查》發布會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北京春季圖書訂貨會現場舉行,活動由黃河出版傳媒集團陽光出版社主辦。  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作家、詩人邱華棟出席發布會,他說:「《中國詩歌田野調查》是近年出版的一部有特色的詩學評論集。
  • 《西藏日報》:蹲點採訪對田野調查方法的借鑑
    中國新聞獎推薦表作品標題《西藏日報》:蹲點採訪對田野調查方法的借鑑論文以民族志中的田野調查為支撐,為「蹲點採訪」提供方法借鑑:一是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突破個案研究的局限,從民族志角度為新聞採訪乃至新聞學尋求方法上的創新;二是論述嚴密、條理清晰,採用圖表形式進行比較,體現出對理論的深耕與研究的可視化;三是對策的針對性,從時間與空間等維度為媒體更好地踐行「四力」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徑社會效果    論文廣泛引用了新聞學、人類學、民族學文獻
  • 李家坑的田野調查
    2015年開始,寧波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名譽主席周靜書在馮先生建議下啟動《寧波傳統村落田野調查》創作計劃,廣邀著者,旨在以一村一書的方式為古村落建檔立案。目前,一至三批公布的18個村落寫作已基本完成,不久前列入2020年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傳統村落的田野調查如何展開,哪些部分最值得關注?近日,記者跟隨李家坑村一書的作者吳瑞芳,去找了下「方法論」。
  • 人類學對話考古學①|河床與河流:人類社會文化的不同時態
    段穎:從學科的美國傳統而言,考古學非常重要,是廣義的人類學四大分支之一,雖然考古學、人類學在理論、方法層面各有特色,但我更關注兩個學科的相通之處和共同面對的問題,比如,考古學做田野,本身也是一個人類學現象,一方面,考古學需要勘探、布探方,循序漸進,但另一方面,考古發掘時,也必然要跟人打交道,包括考古學者、學生、村民、技工、地方官員等等,同時也會涉及一系列事件
  • 帶著問號行走在「田野」中
    根據記者對以往資料的查詢情況,在全國人大各專門委員會的監督工作中,採用「田野調查」形式應當是一次新的嘗試。到「田野」中去【田野手記】我們共走訪119個家庭,除了特意選擇的少數低保退出家庭和貧困邊緣家庭外,多數都是本村村民公認的困難程度較深的家庭。他們緣何貧困?
  • ...三江民間文學聯合考察文獻彙編》發布會暨「民間文藝田野調查的...
    12月25日,《中芬三江民間文學聯合考察文獻彙編》發布會暨「民間文藝田野調查的歷史與方法」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中國民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邱運華在致辭中提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建會以來致力把握文藝規律,開展田野調研,加強基礎研究,以強烈的文化責任感和嚴謹的學術意識引領我國民間文藝的發展。《中芬三江民間文學聯合考察文獻彙編》的出版,不僅是中國民協挖掘整理優秀傳統文化的又一重要成果,也是中國民研會以來學術立會傳統的見證。
  • 傳遞真實中國需要「田野調查」
    30年前,在中國北方的一個農村,一批美國學者的「田野調查」同樣受到關注。他們以山東鄒平為樣本近距離觀察中國,或查詢史料、考察鄉野,或對話官員、訪談百姓,再向西方世界傳遞了「改革開放的中國」。  但是,一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由於美國學者難以到中國進行實地研究,相關研究不同程度地存在局限性。美國學者包瑞嘉就曾提到,許多研究取材於少數幾個來自中國大陸的「口述者」,其中被稱為「小楊」和「老楊」的兩個人在至少六七篇論文或專著中出現。  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兩國的學術交流率先活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