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衡山詩會·中國詩人田野調查南嶽寫作計劃」在南嶽舉行。
詩人田野調查衡陽論壇現場。
參加「第二屆衡山詩會·中國詩人田野調查南嶽寫作計劃」的詩人、藝術家走進南嶽。
紅網時刻8月9日訊(記者 胡邦建 通訊員 李霞)尋找當代詩歌的未知性與自我啟蒙。8月3日至7日,「第二屆衡山詩會·中國詩人田野調查南嶽寫作計劃」在南嶽舉行。
五天時間裡,參加「第二屆衡山詩會·中國詩人田野調查南嶽寫作計劃」的詩人、藝術家親近、認識和解讀一座天下名山,飲巖下泉水,食寺廟素餐,深刻感受南嶽衡山的精神內涵,實地考察南嶽衡山的宗教文化,深入了解南嶽衡山的人文歷史,以口述實錄、民謠採集、戶外讀詩、方言整理、問卷調查、影像拍攝、戶外行走等「詩歌人類學」的方式展開「田野調查」與「有現場感的寫作」。
活動由湖南省詩歌學會、衡陽市南嶽區文化旅遊廣電體育局、衡陽市作家協會、衡陽詩歌學會、中國詩人田野調查小組、《卡丘》詩刊聯合主辦。
「中國詩人田野調查南嶽寫作計劃」發起人周瑟瑟介紹,「詩歌人類學」是一種寫作方法論,更是一種古老的詩歌精神的恢復。當代詩歌更多依賴個體的生命體驗,而這種生命體驗是最天然的經驗,獲取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走向戶外,進入「詩歌人類學」的原生地帶。南嶽衡山是中國南方文明的重要發祥地,炎帝、祝融曾在此棲息,佛教「一花五葉」成為禪宗主流,道教洞天福地、湖湘學派由此發韌。
「第二屆衡山詩會·中國詩人田野調查南嶽寫作計劃」通過生活現場的體驗,獲得鮮活、生動與獨特的內心感受。在山霧浸潤中談詩論道,尋找關於時間、自然、生命等人類陌生的經驗,感受日月星辰、草木蟲鳴……詩人、藝術家們為南嶽的生命體驗所震撼。「『南嶽寫作計劃』正是以這樣的「田野調查」的實踐,構建『詩歌人類學』的當代詩歌文明,從南嶽衡山傳統的現代性中去實現自我啟蒙。」周瑟瑟說。
5日,在南嶽山上舉行了「詩人田野調查衡陽論壇」,對詩人田野調查的意義與路徑、當代詩歌寫作的未知性等進行了討論。
周瑟瑟闡述了詩人田野調查的觀念、方法與原則。他著重強調了詩人田野調查的五個原則:一、要像行腳僧乞食一樣走向每一戶人家,不要事先聯繫,更不要有任何準備,但要記錄對方反應、周邊環境與內心感受。與被調查者第一時間接觸的體驗非常重要,要記住對方的表情變化、動作語言,儘可能不要放過每一個細節,哪怕被拒絕,也是田野調查過程中正常的事情。自身的體驗與感受是田野調查中最為重要的收穫。二、注重用自身的感受進入一個村莊(或空間)的地理環境、歷史人文,而不是急於收集簡單的概念與枯燥的數據。三、要有建立田野調查樣本的意識,深入到原居民的起居室、廚房、倉庫與後院,感受原居民的生活氣息。四、通過一個個具體的村落(街道、空間)與原居民生活樣本調查,獲得當下生活的現場感與元經驗,回答「傳統的現代性」這一命題。五、每一次田野調查都是一次未知經驗的獲得路徑,不知道將會發生什麼,不做任何預設,只是回到生活元現場,通過這樣的方式自我啟蒙。
《詩潮》主編劉川認為,詩歌田野調查,有可能是解決當代詩歌自身困境的一個重要辦法。當代詩歌因為過度的「虛擬」性,任由想像代替經驗,任由「詩意」代替價值,導致詩歌不能表達真實。而倡導詩人走向「田野」,尤其是走向社會,走向人群,走向世界的複雜維度,首先解決了詩人書齋知識系譜的扁平不足、激活了原創衝動。其次,詩人藉由站入現實維度之中,使書寫和現實發生「互文」關係,詩人不再是旁觀者,而是現實的調查者、介入者、幹預者,寫出的作品,才具有歷史感。最後,因為詩人把自己置身於現實,寫作的完整坐標系便得以建立,依靠他者經驗、他者思想的虛擬寫作將被個體意識的復甦而取代,通過覺知,達到覺醒。一個恢復了自我感知力、自我思辨力的詩人,將打破古典主義窠臼,自覺而致力於詩的現代性書寫。同時,他認為,走向田野,不是簡單的社會現象調查風物掃描,而是深入當代、深入各種事物幻像背後的真實,繼而達到深入自身——認識人。而獲得這樣的思,才可能讓虛擬的「詩意」變成價值的詩意。
《深圳詩人》執行主編、《猛瑪象詩刊》特約主編李犁認為,當代背景下的詩人要耐煩。這是詩人能寫出詩和能實現詩歌技術的基礎。耐煩了,才能保持長久的鎮靜和平靜。
「這兩天,我們去大廟、寺院這些地方就是磨鍊心志,讓我們耐煩,進入平靜和乾淨的方式。真的入定入境了,不僅是乾淨寧靜,而是絕靜,絕靜就是靜到極致,真的靜和淨,就是天靜。靜淨到此,就能天真,聽見天籟了。靈魂就飛升出竅了。佛教的說法就是禪境了。」李犁說,人們每天都在經歷著煩悶與無聊、瑣屑與日常化的考驗,包括孤獨和利慾的侵略和誘惑,成大事者一定會淡定又堅定地跟隨自己看見的光明走下去,而且有節奏和韻律。不論世道怎樣的風捲雲湧,褪色的只是容顏,內心的步伐整齊而從容,且一絲不苟。做到這些,人的心神才能保持絕對的沉靜,而沉靜的極致就是靈魂出竅,能看見肉眼看不見的風景,這就是詩,就是靈感蒞臨了。簡言之,就是:靜中見真境,淡中識本然。「詩人田野調查」是解決詩歌寫作的根本途徑,是對詩人心靈的煥發,讓詩人從這裡出發,向著人性的真相以及詩的真髓:美和意境。
詩人、藝術家黃明祥在南嶽衡山拍攝了實驗「作者電影」《磨鏡臺》,他以參加「中國詩人田野調查南嶽寫作計劃」的詩人為主要對象,記錄日常生活細節,影片中幾乎沒有具體一以貫之的故事,而是充分運用影像的拼貼結構,以散文的方式完成詩歌的指向,表現道一所修的北宗漸悟與懷讓所修的南宗頓悟,以及當代詩人在南嶽的寫作生活。
6日下午,周瑟瑟詩集《世界盡頭》分享會在衡陽市新華圖書城「城市會客廳」舉辦。周瑟瑟從他近年語言的變化談到寫作的未來性,他認為當代詩歌被暫時的「有效性」困住了,能走出眼前的「有效性」的寫作太少了。這是他最新創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用具體文本解說「走向戶外的寫作」與「詩歌人類學」。整整一個下午,衡陽詩人、讀者和周瑟瑟進行現場互動對話。周瑟瑟、胡茗茗與衡陽的孩子們朗誦了多首作品。
活動期間,還舉辦了佛道文化學術講座和「南嶽詩歌朗誦之夜」。
衡陽市作家協會主席陳群洲說,「衡山詩會」以外地詩人、藝術家在南嶽體驗生活與現場寫作為主,本地詩人參與。南嶽衡山豐富的人文資源是創作的源泉,「在南嶽寫作」成為了一項有吸引力的「寫作計劃」。本次「在南嶽寫作計劃」的全部成果將結集出版。
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副主任梁平,湖南省作協副主席胡丘陵,湖南省詩歌學會會長梁爾源、常務副會長羅鹿鳴,衡陽市作家協會主席陳群洲,衡陽詩歌學會會長賓歌,《詩潮》主編劉川,《花城》副主編李倩倩,《北京文學》編輯黑豐,《卡丘》詩刊主編周瑟瑟,《深圳詩刊》執行主編李犁,《天津詩人》詩刊總編羅廣才,詩人、藝術家匡國泰、黃明祥、胡茗茗、李成恩,紐西蘭詩人、導演蕭蕭,衡陽本土詩人尹朝暉、張沐興、徐仲衡、冷燕虎、法卡山、也人、天晴了、邊志高、黃崢嶸、李霞、周珊等參加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