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著名詩人洛夫

2020-12-08 華夏經緯網

湖南衡陽舉辦詩歌朗誦會

紀念臺灣詩人洛夫誕辰90周年

  新華社長沙6月25日電(記者白田田)24日(農曆五月十一日)是臺灣已故著名詩人洛夫誕辰90周年紀念日。在他的家鄉湖南衡陽,當地作家協會和他的母校聯合舉辦詩歌朗誦會表示紀念。

  參加詩歌朗誦會的總共有150多人,包括洛夫的親友和來自中國作協、中國書協、中國美協的會員,以及湖南社會各界人士。

  詩歌朗誦會上,洛夫母校衡陽市八中校長龔彩福率先朗誦洛夫名詩《因為風的緣故》,其他15位朗讀者分別朗誦了《再別衡陽車站》《寄鞋》《邊界望鄉》《煙之外》《湖南大雪》及《漂木》(節選)等作品。

  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甘建華宣讀了洛夫夫人陳瓊芳隔海發來的一段話:「非常感謝你們對洛夫的尊敬和愛戴,感謝我們每次回鄉時所受到的禮遇。洛夫曾經說過,衡陽是我的出生地,我在這裡度過了美好的童年和白馬般的少年。對一個海外遊子來說,衡陽是我永遠的夢土,是聯繫著我和祖國的一根臍帶,也是一塊永遠不能磨滅的胎記。」

  洛夫,原名莫洛夫,1928年生於湖南衡陽,1949年赴臺。今年3月,他在臺北逝世。最近20多年來,洛夫先後9次回到衡陽,探親尋根,並在母校衡陽市八中發表演講,題詞「母校即母親,校情如親情」。(來源: 新華網)

因為風的緣故,送他隨風而去

眾人告別詩人洛夫

  新華社臺北4月11日電(記者石龍洪、賈釗)「昨日我沿著河岸/漫步到/蘆葦彎腰喝水的地方……我是火/隨時可能熄滅/因為風的緣故。」以衡陽鄉音吟誦寫給妻子的詩,詩人洛夫向親友告別,也為自己「送別」。

  上月19日,洛夫在臺北逝世。一代詩人就此隨風而去,臺灣文學界、洛夫故鄉衡陽鄉親和眾多兩岸民眾為之嘆惋。11日,臺北「至真」禮廳,燭光中,按照洛夫遺願,通過播放生前錄音的形式,他本人第一個在追思儀式上「發言」。

  前來送別的很多是洛夫老友,也有許多年輕人。聽到洛夫說這首詩寫於1981年,是寫給妻子的時候,人們無不為之動容。

  在送別廳,洛夫遺像居中,他手執詩集,目視遠方,背後則是草書所寫的《因為風的緣故》這一名作,兩岸親友致贈的輓聯分布於側。在哀而不傷的音樂聲中,人們鞠躬行禮,與家屬握手、擁抱,表達安慰。

  「洛夫為當之無愧的『詩魔』。」臺灣藝術家陳青狄接觸洛夫的詩已近40年。她說,洛夫的作品文字優美,風格銳利,在中文詩壇地位舉足輕重。

  「60多年的老朋友走了,心裡十分難過。」1954年與洛夫、瘂弦共同在臺灣創辦《創世紀》詩刊的詩人張默說,自己和洛夫都是離鄉背井來到臺灣,有相似的背景、話題和共同奮鬥的經歷,非常不舍老朋友離開。

  洛夫曾說:「我雖然是一個現代詩人,但我寫的詩完全是中國詩的身份。」他的詩歌中處處體現了濃厚的中國傳統精神。

  「洛夫的現代詩充分汲取了中國古詩詞的養分,意向運用超前而迷人。」比洛夫小一歲的詩人管管稱洛夫為老師。他說,洛夫做一件事,不但要做成功,而且要做第一,意志令人感佩。

  洛夫原名莫洛夫,1928年生於湖南衡陽,1949年來臺。數十年來,他對故鄉的思念化作一首首詩句,廣為傳誦。在告別儀式上,近百幅照片製成的紀念短片,重現了他近年返回大陸尋根、探親、講學、交流、辦展的畫面。

  「為何雁回衡陽,因為風的緣故。」最近20多年來,洛夫先後9次回到衡陽。

  「洛夫的鄉愁不亞於余光中。」衡陽市回雁詩社社長李鎮東曾說,洛夫的《邊界望鄉》《衡陽車站》等作品,通過詩歌表達了對家鄉的深厚感情。

  洛夫曾說:「生命的價值不能以時間的長短來衡量,只要心中有詩有愛,瞬間即是永恆。」一位福建讀者說,洛夫走完一生,那些不朽的、強烈的、抹滅不去的,都留在詩人永恆的書寫與凝望當中。(來源: 新華網)

通訊:「漂木著岸」——送別「詩魔」洛夫

  中新社臺北4月11日電 題:「漂木著岸」——送別「詩魔」洛夫

  中新社記者 張曉曦 陳小願

  知名詩人洛夫的告別式11日下午在臺北市立第二殯儀館景仰樓舉行。在小提琴伴奏曲中,親友、臺灣文化界人士向詩人遺像鞠躬、告別。

    4月11日,知名詩人洛夫的告別式在臺北舉行。洛夫1928年生於湖南衡陽,1949年赴臺,今年3月19日在臺北去世。中新社記者 陳小願 攝

  現場,洛夫手執詩作《背向大海》的照片置於鮮花之上,其代表作《因為風的緣故》中詩句「我是火,隨時可能熄滅」,此時仿佛訴說生命無常。

  3月19日在臺北逝世的洛夫,原名莫洛夫,1928年生於湖南衡陽,1949年來臺;自淡江大學英文系畢業後,曾在東吳大學執教多年。詩作受超現實主義影響、表現手法有魔幻色彩,他也因此被稱作「詩魔」。

  1954年,洛夫與張默、瘂弦組成《創世紀》詩社,在臺灣發行同名詩刊,與《藍星》《現代詩》三足鼎立,對臺灣現代詩影響深遠。

  洛夫常在作品中表現自我放逐、離鄉背井、鄉愁等意象。上世紀80年代末,他開始回到大陸探親、講學、辦展。他自述身上有兩種鄉愁,一種是離開父老鄉親那種人性意義上的鄉愁,另一種是離開精神家園的文化意義鄉愁,後一種鄉愁對詩歌創作影響更大。

  1996年,洛夫攜妻移居加拿大。5年後,73歲的洛夫出版3000行長詩《漂木》、反思人生歷程,以「漂木」「鮭」「浮瓶」「廢墟」表達他個人對思維、生命、美學的認知。2016年,他與妻子再返臺定居。

  11日告別式現場,用圖片串起的短片回顧了洛夫一生。洛夫之子在片中描述,父親少小離家老大回,衡陽鄉音無改;他既是一位詩人,也扮演著夫婿、父親、祖父的角色,更成為影響他人、給予正向能量的良師益友。

  得知洛夫去世消息,他在湖南、福建、廣東、雲南等大陸各地的老鄉、朋友紛紛致贈花籃。

  前來參加告別式的張默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洛夫是他認識60多年的朋友,老朋友走了,心裡十分難過。他說,自己和洛夫都是離鄉背井來臺,共同奮鬥的經歷令人難忘。

  張默評價,洛夫的詩歌充滿現代性,不管是語言、意象都很「新」,是臺灣詩壇的重要代表。

  知名詩人、年近九旬的管管痛失良友,幾度哽咽。他對記者表示,洛夫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養分,作品是超前的,對當代華語詩壇貢獻很大。

  臺南藝術大學應用音樂學系助理教授葉青青去年曾策劃舉辦洛夫詩作專場音樂會《因為風的緣故》。她告訴記者,洛夫的詩展現了對故鄉的懷念,譜曲後更朗朗上口,傳播更廣。未來,她會繼續舉辦洛夫詩作的音樂會,讓更多人了解他。

  臺灣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主任、《創世紀》原主編須文蔚曾說,臺灣長期對立的社會氛圍讓洛夫寫出長詩《漂木》。「漂木著岸」,洛夫的詩已紮根在臺灣土地上。

  告別式上播放著洛夫生前朗讀的《因為風的緣故》。在他平靜溫和的嗓音中,參與者默默品味其中承載的情懷。一批又一批的友人默默行禮、離去。許多人祝福洛夫——終於「漂木著岸」。(完)(來源:中國新聞網)

著名詩人洛夫在臺北病逝

  新華社臺北3月19日電 臺灣著名詩人洛夫19日凌晨在臺北「榮總」醫院去世,享年90歲。

  綜合臺灣媒體報導,洛夫家屬目前僅授權證實,洛夫於19日因肺部疾病過世,家屬希望低調並感謝各界關心。

  洛夫原名莫洛夫,1928年出生於湖南衡陽,1949年赴臺,畢業於臺灣淡江大學英文系,曾在東吳大學執教多年。1954年,他與張默、瘂弦在臺灣共同創辦《創世紀》詩刊,其詩歌意象繁複,表現手法近乎魔幻,有「詩魔」之稱,出版了《時間之傷》《因為風的緣故》《漂木》等大量詩集、散文以及譯作,曾被評為臺灣當代十大詩人之首。他自評詩歌創作經歷:「小學時代學習背誦唐詩宋詞等傳統文學經典,青年時代希望有所突破,因此又學習了大量西方現代主義詩歌,但是我不久發現它晦澀難懂,又回過頭重新審視和學習中國傳統的文學經典,流連在『那個煙雨朦朧的埠頭』,最後完成了從古典到現代再到古典的升華。」

  自上世紀80年代末起,洛夫經常返回大陸尋根、探親、講學、交流、辦展。(來源: 新華網)

詩人洛夫,躺在了時間裡

    2016兩岸詩會「桂冠詩人」頒獎典禮在臺灣佛光山舉行,洛夫先生(右二)站在領獎臺上。 海南日報記者 宋國強 攝

2016年,兩岸「桂冠詩人」洛夫在臺灣。

洛夫給同獲「桂冠詩人」的海南詩人雁西題詞。  文\海南日報記者 王玉潔

  洛夫,原名莫運端、莫洛夫,1928年生於湖南衡陽,1949年前往中國臺灣,1996年從臺灣遷居加拿大溫哥華。於今年3月19日凌晨在臺北逝世。洛夫與余光中在臺灣被稱為「文壇雙星,是臺灣詩壇「三巨柱」(羅門、余光中、洛夫)之一,一生獲獎無數,有「詩魔」之稱,2016年獲兩岸詩會「桂冠詩人」榮譽稱號。他先後出版40餘部詩集,出版過散文集、評論集等,其作品先後被譯成英、法、日、韓、荷蘭、瑞典等多國語言。

  詩友海口相聚憶洛夫

  2018年3月19日,在海峽對岸的臺北,詩人洛夫辭世,享年90歲高齡。他的作品是海峽兩岸共同精神財富,不少詩作廣為傳誦,對中國現代詩的發展影響深遠。

  後人若想再與他交談,再與他親近,便也只能再讀一讀詩罷。

  孟春雅集,詩歌之夜。3月24日晚,來自北京、杭州和海南省文藝界的百餘名作家、詩人、朗誦者及詩歌愛好者聚在海口,共同追悼詩人洛夫,以做詩、吟詩的方式緬懷追憶洛夫非凡傳奇的詩意人生。

  「我們在茫然中勒馬四顧/手掌開始生汗/望遠鏡中擴大數十倍的鄉愁……故國的泥土,伸手可及/但我抓回來的仍是一掌冷霧。」著名演誦藝術家胡樂民專程從北京趕來。為現場觀眾深情朗誦洛夫詩作《邊界望鄉》,將晚會主題推向高潮。

  「孩子,別說不認識我/這鄉音/就是我守護了一輩子的胎記……」(洛夫詩作《回鄉偶書》)

  一行行詩歌,一聲聲吟誦,緩緩散落在海島春宵的夜色之中,款款訴說洛夫遊子懷鄉咫尺天涯的傷痛、落寞和無奈。

  海南日報記者與洛夫見面,是2016年12月在臺灣高雄佛光山,當時他應邀參加2016兩岸詩會,並獲得「桂冠詩人」稱號。那一次,也是兩岸詩會第一次走進臺灣。

  身著中式立領粗布衫的洛夫先生頭髮花白,笑容慈祥。講起詩歌的他,言語柔和堅定,「恰逢中國新詩誕生百年,兩岸詩會來到臺灣,自此『兩岸詩會』便真正名副其實了。」

  欣然接受兩岸詩會「桂冠詩人」獎

  「驚悉洛夫先生不幸逝世,海南省臺辦同仁和海南文化界不勝悲惋,深表哀悼。」兩岸詩會組委會執行主任、海南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劉耿在寫給洛夫家人的悼念信中說道。

  2016年,是兩岸詩會在海南成功舉辦五屆後,首次走進寶島臺灣。之所以將「桂冠詩人」獎頒給洛夫先生,是因為兩岸詩會組委會深深為洛夫對詩歌、對兩岸文化交流的貢獻折服。

  當洛夫聽到這一消息後,他欣然接受,很高興,也很看重。「在我們心中,洛夫先生是享譽海峽兩岸、在國際有影響的著名詩人,一生潛心現代詩歌創作。」劉耿回憶說,洛夫先生民族情懷深厚,致力弘揚中華文化,為促進兩岸交流身體力行,他的作品是海峽兩岸共同精神財富,不少詩作廣為傳誦,對中國現代詩的發展影響深遠。

  心靈契合,能促進兩岸文化交流,詩歌恰恰是兩岸文化交流最好的途徑,因為詩歌是最能打動心靈的語言。

  洛夫先生一生獲獎無數,他如此重視兩岸詩會「桂冠詩人獎」,源於他內心深厚的民族情懷。這也從另一個層面說明,兩岸詩會已成為華語詩壇極具影響力的文化交流品牌和詩歌盛會。

  經歷殘酷戰亂,遠離故鄉數十載,接受多元文化薰陶,遭遇過重大曲折的人生變化,倒也鑄就了洛夫豐富的大人格。「洛夫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學功底,同時他的詩作又是現代詩歌中少有的貫通中西,具有國際影響力,盡顯大家風範、詩人本色。」劉耿1982年讀到並喜愛洛夫的詩作,他說自己很幸運,後來能因工作關係,與洛夫有更深入的交流。

  2016年,恰逢中國新詩誕生百年。在詩意盎然的佛光山,參加活動的臺灣詩人洛夫、雨弦等,大陸詩人舒婷、陳仲義等,暢談中國新詩百年未來的發展,分享個人創作體會,吟詩、話詩、唱詩,度過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夜晚,不亦快哉!

  時光流轉,斯人已逝。一份共同的經歷也在當下變得愈加難得,彌足珍貴。

  他是純粹的詩人

  「他是純粹的詩人。」許多詩歌評論家、詩人、詩歌愛好者都如此評價,「對現代詩探索比較徹底的,還是洛夫。他畢生致力於詩歌創作,而且直到晚年還能寫得那麼好,這是非常難得的。」

  中國新詩誕生百餘年,洛夫畢生寫詩70餘載。今年3月初,在臺北,臨終前半個月,他的動物詩集《昨日之蛇》出版。

  洛夫把自己的詩歌創作分為抒情時期、探索時期和回歸時期,描寫戰爭的《石室之死亡》就有著濃烈的西方現代主義詩風。後來,晦澀的文風有了變化,他創作三千行長詩《漂木》,充分展現了他重謀篇煉意又不忘鍊字鍊句的精心。

  1954年,洛夫與張默、瘂弦共同創辦了《創世紀》詩刊,歷經動蕩,該詩刊已經辦刊六十多年,影響著一代又一代詩人。現代青年雜誌總編輯、2016兩岸詩會「桂冠詩人」獲得者雁西就是其中一位。

  雁西見過洛夫先生兩次,一次在北京,一次是在臺灣佛光山與他同臺參加兩岸詩會。「在我心中,洛夫先生猶如大山一般的存在,能與他同臺領獎,我是誠惶誠恐的,是仰慕的,敬愛的,尊重的。」專程從北京趕來參加追悼會的雁西情難自已,他說自己至今都忘不掉當年與洛夫先生的交流,「時間雖短,但印象深刻,他話雖少,但極具分量。」

  雁西回憶說,當洛夫先生為我寫下「我們不但擁有詩歌,也希望詩歌擁有我們」的寄語時,我還不甚理解,近日我才真正悟出:「只有寫出優秀詩歌的人,才值得被詩歌擁有。」

  於是,雁西在悼念洛夫先生的詩作中寫道:讓火熄滅,不再敲門/大片大片的春天排隊到了,我們握到了/真的握到了你詩中的暖意……」

  中國著名朗誦藝術家胡樂民帶著《洛夫詩歌演誦集》也來了,這是他和先生最為珍貴的合作,一對忘年交,兩岸不了情。藝術氣質濃鬱、功底深厚的胡樂民追憶與洛夫先生在詩歌朗誦中的情緣。而今,穿過胡樂民直擊人心的感人演繹,人們無比懷念「一無所懼的躺在時間裡」的洛夫。

  讀詩、誦詩時,洛夫的音容笑貌,恍若還在。如果一定會在,那一定在他的詩歌裡。聽上去,倒也是件幸事。(來源:海南日報)

「詩魔」洛夫

本報記者 吳亞明 孫立極

  洛夫舊影。
  (資料圖片)

  享譽華文詩壇的臺灣著名詩人洛夫,3月19日病逝臺北,享年90歲。自16歲開始寫詩,洛夫就醉心創作、筆耕不輟。2001年出版3000行長詩《漂木》反思人生歷程;今年3月3日,發表了最新作品《昨日之蛇》。自上世紀80年代末起,洛夫經常返回大陸尋根、探親、講學、交流、辦展。回首洛夫一生,可以看到他以自己的行動,實踐了他的主張「生命的價值不能以時間的長短來衡量,只要心中有詩有愛,瞬間即是永恆」。

  洛夫原名莫洛夫,1928年出生於湖南衡陽,1949年赴臺,畢業於臺灣淡江大學英文系,曾在東吳大學執教多年。1954年,他與張默、瘂弦組成《創世紀》詩社,在臺灣發行同名詩刊,與《藍星》《現代詩》三足鼎立,對臺灣現代詩影響深遠。

  洛夫著作甚豐,出版過《靈河》、《外外集》、《時間之傷》《因為風的緣故》《漂木》等大量詩集、散文以及譯作。作為臺灣現代詩重要的開拓者,洛夫早期詩作受存在主義與超現實主義影響,節奏明快,語言奇詭。後期詩風蛻變,作品表現手法魔幻,因而被譽為「詩魔」。近年洛夫的詩風由「魔」入「禪」,通過詩將西方超現實主義與東方禪宗思想貫通,開闢嶄新境界,近作《唐詩解構》、《昨日之蛇》即是明證。

  在評述自己的詩歌創作經歷時,洛夫曾表示,「小學時代學習背誦唐詩宋詞等傳統文學經典,青年時代希望有所突破,因此又學習了大量西方現代主義詩歌,但是我不久發現它晦澀難懂,又回過頭重新審視和學習中國傳統的文學經典,流連在『那個煙雨朦朧的埠頭』,最後完成了從古典到現代再到古典的升華。」

  洛夫詩歌研究專家、元智大學中語系副教授李翠瑛表示,洛夫以白話文的表現形式,意境與內涵卻直達古典詩歌的高度,從西方超現實的影子走出,進入東方禪境的深謐境界,融鑄古今、橫貫中西,只有洛夫有大師氣度。

  詩人羅智成形容洛夫是「意象的魔術師」。他認為,讀洛夫的詩有門坎,因此他的讀者多為創作者。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廖鹹浩說,洛夫以強烈自我風格著稱,語言有很強的力道,「會重重打在心頭上。」

  曾擔任《創世紀》主編的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主任須文蔚說,洛夫的古典抒情與離散情懷,才是他最深沉的部分。須文蔚說,臺灣長期處於對立氛圍,讓洛夫寫出長詩《漂木》,他相信,「漂木著岸,洛夫的詩早已紮根在臺灣的土地上。」

  (本報臺北3月23日電)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8年03月24日   第 04 版)(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著名詩人洛夫也走了 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原標題:愛深圳的洛夫也走了

▲洛夫和好友周友德(右)。(周友德供圖)

▲洛夫在深圳。 深圳商報記者 韓墨 攝

▲洛夫早年照片。 (周友德供圖)

  3月19日凌晨3時21分,著名詩人洛夫因病在臺北逝世,享年91歲。洛夫1954年參與創辦《創世紀》詩刊,任總編二十餘年。後旅居加拿大溫哥華,於病中遷回臺灣。洛夫在現代詩壇享有「詩魔」的美譽,2001年,他因長詩《漂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臺灣版《中國當代十大詩人選集》曾將洛夫列為十大詩人之首。洛夫又與余光中並稱臺灣詩壇雙子星座。

  是落葉總要歸根,是遊子總想回家。洛夫曾自言他一生曾「二度流放」,他總結自己《漂木》的主題是「尋找精神家園」,那麼,他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了嗎?

  「尋找精神家園」

  洛夫生前說自己當年赴臺,一是為戰亂的形勢所迫,再就是出於一時的衝動,想出去「闖天下」。在以後的生涯中,洛夫開始走向詩壇,也促使他對生命對世界進行深刻反思。他和張默一起創辦了《創世紀》詩刊,1958年他創作了長達640行的長詩《石室之死亡》。

  1996年,洛夫選擇移居加拿大溫哥華。移民海外,遠奔天涯,隔斷了兩岸地緣與政治的過去,他體驗到所謂「二度流放」的生活。初抵加拿大,他在陌生的環境中強烈感受到冷清與孤獨,黃昏時獨立在北美遼闊而蒼茫的天空下,他深深意識到自我的存在,卻又感受到自我的定位是如此曖昧與虛浮,至少在形式上已經失去了祖國的地平線,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認同對象。

  洛夫在加拿大完成了他晚年最重要的作品《漂木》,正因這首長達3000行的詩篇,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洛夫過去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曾認為,這首長詩不可能在國內寫成。因為他在溫哥華應酬很少,連電話都不接,集中精力寫作,這就是所謂「自我流放」。他稱這首詩的主題是「尋找精神家園」。

  成就卓著 此生無悔

  白居易詩中有「酒狂又引詩魔發,日午悲吟到日西」句,後人稱之為「詩魔」。洛夫是超現實主義詩人,表現手法近乎魔幻,有論者稱其為語言的天才和意象大師,他被詩壇譽為現代「詩魔」。

  洛夫晚年表示自己此生無悔,因為他認認真真地寫了幾十年詩,創作成就得到海內外華語文學圈的公認,臺灣版《中國當代十大詩人選集》曾將洛夫列為十大詩人之首。更讓他高興的是,他的詩得到了祖國大陸讀者的喜愛和認可,大陸出版有包括《洛夫詩全集》在內的各種洛夫詩歌版本。2015年,洛夫獲得首屆李白詩歌獎,他獲獎後在第一時間接受本報記者專訪,他說:「我是李白的隔代『粉絲』,我獲得這個獎,感覺就像李白本人在肯定我。」李白詩歌獎至今已評選兩屆,第二屆空缺,至今獲獎者僅洛夫一人。2017年,西南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等聯合舉辦「中國新詩百年」全球華語詩人詩作終身成就獎評選揭曉,從胡適、聞一多、徐志摩以降,洛夫排名第15,他更在臺灣詩人中排名居首,其後為鄭愁予、余光中。

  2014年,洛夫詩歌創作70周年,詩人接受本報記者獨家專訪,他坦言:「我對文學有高度的潔癖,在我心目中,詩歌絕對是神聖的,我從來不以市場價格來衡量詩的價值。我認為寫詩是一種價值的創造,包括人生境界的創造,生命內涵的創造,精神高度的創造,尤其是語言的創造。」

  結緣深圳 聊慰鄉情

  洛夫與深圳有緣。1979年3月,洛夫應邀訪問香港,當時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的余光中親自開車陪他參觀落馬洲邊界,落馬洲的對岸就是皇崗。當時輕霧氤氳,他從望遠鏡中隱約看到的故國山河,也就是深圳的山河,耳邊響起數十年前的鷓鴣啼叫。近鄉情怯,洛夫寫下了《邊界望鄉》一詩。詩中有句:「我居然也聽懂了廣東的鄉音/當雨水把莽莽大地/譯成青色的語言/喏!你說,福田村再過去就是水圍。」

  15年後,洛夫終於跨過邊界,來到深圳。那是1994年,華文詩人筆會在深圳召開,洛夫作為「海外詩人」應邀出席。12月21日晚,他還出席了深圳詩友在帝豪酒店舉行的「蘭亭沙龍」。鄉愁是洛夫詩歌的重要主題,在這次聚會上,洛夫解釋了兩種鄉愁——一種是人性意義上的,另一種是文化意義上的,而後一種鄉愁在詩歌創作上影響更大。

  洛夫晚年以為深圳是自己的精神家園,曾一度產生移居深圳的想法。洛夫與深圳結緣,其中一個關鍵因素是他結識了同鄉詩友周友德。周友德告訴記者,他是在洛夫1988年第一次回鄉探親時與他相識的,此後他調入深圳,以後洛夫每次來深圳他都熱情接待。2011年10月31日,洛夫、陳瓊芳夫婦金婚,周友德專門在深圳為他舉辦慶典,北京大學教授謝冕、揚州大學教授葉櫓及近百名深圳文學藝術界人士出席。得悉洛夫病重的消息,周友德於去年12月專程赴臺北探望。

  審美回歸 創作不輟

  洛夫早年從超現實主義的角度進入詩壇,扮演反傳統的角色。晚年他的審美角度有回歸傳統的趨勢,「唐詩解構」即是一例。他寫了一系列「古詩新鑄」的創新作品,冠以總題《唐詩解構》。他認為這種創作是一種實驗工程,「我不是戀舊,更無意復古,而是希望從舊的東西裡找到新的美,或一些久被忽略未曾發現過的美。」他首先選出的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唐詩,包括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李商隱等大詩人的作品。

  2016年11月12日,洛夫回到深圳,在雅昌藝術館舉辦「詩情鑄書魂——詩人洛夫書法回顧展」,向他的詩迷和深圳藝術愛好者展現了他藝術創作的另一面——書法。作為最前衛最先鋒的現代詩人,卻投入最古老最傳統的書法創作,這兩者是否矛盾?洛夫為此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回答:「作為美的藝術都富有創意,而美是超越時空的。唐代懷素和尚的草書在今天看來仍是氣韻生動、魅力無限,它是傳統的,也是現代的。」在洛夫看來,詩歌和書法本質上都是追求創造性的永恆之美。那一次,在出席開幕式並致辭時,洛夫又簡短回顧了自己被迫離開故土並從事詩歌創作逾一甲子的歷程,他稱自己「數十年如一日堅持詩歌創作,現在仍然在路上」。

  那是洛夫先生最後一次蒞臨深圳。而現在他終於走完了自己91年的人生旅程,也走完了自己75年的詩歌創作歷程。(記者 夏和順)(來源:深圳商報)

曾為愛妻寫下名篇

臺灣詩人洛夫昨在臺北病逝

洛夫與夫人陳瓊芳。(廈大中文系教授俞兆平供圖)

  廈門網訊 (廈門日報 記者 林路然)

  據新華社報導,臺灣著名詩人洛夫昨日凌晨在臺北「榮總」醫院去世,享年90歲。洛夫的夫人陳瓊芳生於鼓浪嶼,5歲前生活在廈門,後來隨家人遷居金門,洛夫也稱自己是鼓浪嶼的女婿,他最具知名度的作品之一《因為風的緣故》就是為夫人所作。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離鄉數十載後,已過花甲之年的洛夫再次回到大陸,感慨良多。據廈門多位文學界人士回憶,洛夫至少來過廈門兩回,參加2016年鼓浪嶼詩歌節,倡議恢復菽莊吟社,也曾在廈大和集大舉辦過講座,反響熱烈。

  鼓浪嶼女婿對菽莊吟社復辦幫助很大

  或許,娶了一位鼓浪嶼姑娘就註定了洛夫與小島結緣。

  著名詩歌評論家、詩人舒婷的丈夫陳仲義說,洛夫和夫人陳瓊芳至少來鼓浪嶼、到他們家中做客兩次,一次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那是洛夫第一次來鼓浪嶼,稍作停留,另一次就是在2016年鼓浪嶼詩歌節。「閒聊中,陳瓊芳還提起,她曾經就住在龍頭路一帶。」

  2016年鼓浪嶼詩歌節,洛夫作為嘉賓參加,並聯名倡議恢復菽莊吟社。負責接待的是時任鼓浪嶼管委會副主任的葉細緻,他提到,洛夫在詩歌節上的建議對後來菽莊吟社復辦起到很大幫助。「當時,我們正在為詩社是否以現代詩為主感到苦惱,擔心這會傷害一撥熱愛古體詩的前輩的感情。洛夫告訴我們,現代詩是循著古體詩自然發展而來,詩社應以現代詩為主。」葉細緻說,作為詩歌界的前輩,他的話很有說服力,給了我們很大的信心。2016年,菽莊吟社順利復辦。

  葉細緻還回憶,在鼓浪嶼詩歌節之後,洛夫在島上小住一晚,有個小插曲。洛夫走進安排在鼓浪嶼幹部療養院的房間,十分驚喜,因為一推窗大海就在眼前,他感嘆:「就連在臺灣也很難得有這樣的景致!」但第二天一早,當葉細緻問起昨晚休息得如何時,洛夫卻苦笑答道,沒睡好!原來,大海太近,洶湧的海浪聲吵得洛夫睡不著,「我從來沒有這麼討厭過大海。」他開玩笑說。

  曾在廈大集大做演講,數十載鄉音未改

  參加鼓浪嶼詩歌節之前,洛夫還應邀分別在廈大和集大做了演講。一口湖南鄉音吟誦詩歌,再逐一剖析感想心得,令臺下觀眾聽得入迷。

  在廈大演講時,洛夫吟誦完《因為風的緣故》後,還播放了以此詩為歌詞的CD,這首歌的演唱者是洛夫先生的兒子莫凡,臺灣「凡人二重唱」樂隊組合的歌手之一,繾綣柔情蔓延整個會場。洛夫說:「這不僅是一首情詩,也是對生命與人生的感悟。記得1988年回衡陽時,我曾題下『為何燕回衡陽,因為風的緣故』,這『風』便是時代之風。而今天我坐在這裡與大家一起交流,也是『因為風的緣故』,30多年前,我怎麼會想到有一天我能在廈大演講。」

  在廈門逗留的幾天裡,「鄉情」也浸透在詩人生活的點滴。負責接待的詩歌愛好者陳茂才回憶,夫人陳瓊芳為洛夫點菜時,總是點辣菜,還要交代廚房儘量做辣一些,「一時間我才想起洛夫是湖南人,在外五十多年,他仍沒有改變家鄉的飲食習慣。」陳茂才說,洛夫很喜歡聽大陸的歌曲,看大陸的連續劇。逛街時,到了一家音像店,洛夫就折進去找連續劇。夫人只得無奈嘆氣,「這次來已經買了40多張,帶不動了,別買吧。」

  福建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劉登翰與洛夫相識多年,他說,洛夫樂於請大陸的詩人、文學愛好者朋友到家中做客,劉登翰就去過洛夫在臺灣的家和在加拿大的家。「他在加拿大的家是一棟別墅,可寫詩的房間卻很小,堆疊著各種書籍,只留下約一平方米的書桌寫詩。」

  【其人】

  寫萬字長詩獲諾獎提名

  洛夫,原名莫洛夫,1928年生於湖南衡陽,15歲時就在報紙上發表作品,後畢業於臺灣淡江大學英文系,並在東吳大學外文系執教多年。1954年,他與張默、瘂弦在臺灣共同創辦了《創世紀》,並任總編輯20餘年。《創世紀》是中國現代詩歌的標誌性刊物之一,強調純粹性、獨創性、世界性,主張整合中國與西方、現代與傳統,以建立一個嶄新的中國現代漢詩詩學體系。

  洛夫擁有多部經典著作,出版詩集《時間之傷》等37部,散文集《一朵午荷》等7部,評論集《詩人之鏡》等5部,譯著《雨果傳》等8部,其中《石室之死亡》廣受詩壇重視。2001年推出3000行的萬字長詩《漂木》後,獲諾貝爾獎提名,2004年獲北京「新詩界國際詩歌獎北鬥星獎」,2005年被評選為臺灣「當代十大詩人」,名列榜首。有「詩魔」雅稱。(本報記者林路然 整理)

  【其詩】

  手法近乎魔幻 他被稱為「詩魔」

  早年滿腹的激情

  曾撐得我沿室遊走

  如一懷了孕的貓

  積多年的陣痛

  只產下一窩骨多於肉的意象

  ――自嘲詩《戒詩》

  和余光中齊名 述說另一種鄉愁

  望遠鏡中擴大數十倍的鄉愁

  亂如風中的散發

  當距離調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遠山迎面飛來

  把我撞成了嚴重的內傷

  病了病了

  病得像山坡上那叢凋殘的杜鵑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塊「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後面咯血

  ――《邊界望鄉》(節選),作於香港

  因為風的緣故

  昨日我沿著河岸

  漫步到

  蘆葦彎腰喝水的地方

  順便請煙囪

  在天空為我寫一封長長的信

  潦是潦草了些

  而我的心意

  則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燭光

  稍有曖昧之處

  勢所難免

  因為風的緣故

  此信你能否看懂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

  你務必在雛菊尚未全部凋零之前

  趕快發怒,或者發笑

  趕快從箱子裡找出我那件薄衫子

  趕快對鏡梳你那又黑又柔的嫵媚

  然後以整生的愛

  點燃一盞燈

  我是火

  隨時可能熄滅

  因為風的緣故

  【其事】

  本報編輯回憶洛夫夫婦伉儷情深

  如同洛夫寫過的愛情名句:共傘的日子/我們的笑聲就未曾溼過。他與陳瓊芳伉儷情深也很是出名。

  夫妻倆在廈門參加活動時,本報編輯黃靜芬曾與他們同桌吃飯。席間,洛夫告訴黃靜芬,與夫人在金門認識,結婚40周年那年重回金門,寫了《再回金門》。「大家小聲議論,洛夫與夫人面容很像,而這大概就是幸福婚姻的表現之一。」黃靜芬說。陳茂才也發現,洛夫全身心投入詩詞創作,而夫人陳瓊芳則負責他的飲食起居。買衣服時,夫人做主,出門時,夫人提醒梳頭穿衣,將洛夫照顧得無微不至。

  (本報記者林路然)(來源:廈門網)

大陸詩歌界悼念臺灣知名詩人洛夫

圖為2015年10月30日,洛夫遊瘦西湖。 趙軍 攝

  中新社北京3月19日電 (記者 應妮)知名臺灣詩人洛夫19日在臺灣溘然長逝,享年91歲。消息傳來,大陸詩歌界表達痛悼之情。

  中國詩歌網「今日頭條」欄目報導「臺灣詩人洛夫去世」的消息,刊登多篇紀念文章和洛夫代表作等。該網站由中國作家協會和中國作家出版集團主辦,是大陸唯一一家官方主辦的詩歌網站。

  《詩刊》主編葉延濱以舊作《灕江秋月夜》紀念洛夫。他回憶,1988年中秋,洛夫一行首次回大陸,「我攜妻楊泥,從四川趕到桂林,與湖南李元洛教授同陪洛夫一行灕江上中秋賞月」。葉延濱事後寫了《灕江秋月夜》一文紀念這次聚會,「足見洛夫先生為兩岸文化交流所做的貢獻」。

  中國詩歌春晚發起人、總策劃屈金星向中新社記者介紹,洛夫是詩歌春晚的顧問,曾三次為詩歌春晚題詞。去年秋,他還抱病出席了2018年第四屆中國詩歌春晚啟動儀式,並欣然題詞「新絲路,新詩路,文化自信鑄脊梁」。

  屈金星表示,對中國古典詩歌,洛夫強調回眸而不是回歸,不是完全回到古典,而是加上自己的創造。「他一直保持著詩人不盲目依附任何一種文化的獨立風骨,這一點深刻體現了文化自信。從這個意義上說,洛夫為世界詩歌注入了中國元素。」同時,屈金星也對洛夫不吝對包括他在內的年輕人多有提攜表示感激。

  洛夫的詩歌意象繁複,表現手法近乎魔幻,被臺灣詩壇譽為「詩魔」。詩人劉知白19日在其新作《悼洛夫先生》一詩中寫道:「是人是魔/那只是耳旁不絕的無聊/淡定的轉身/成為永久的新生……」(完)(來源:中國新聞網)

家鄉親人詩友憶洛夫:衡陽鄉音是一輩子的「胎記」

  新華社長沙3月20日電(記者白田田)「孩子,別說不認識我/這鄉音/就是我守護了一輩子的胎記」——19日凌晨,著名詩人洛夫在臺北逝世。在洛夫家鄉湖南衡陽,他那些飽含家國情懷的詩句,被鄉親詩友不斷傳誦。

  「洛夫的鄉愁不亞於余光中。」衡陽市迴雁詩社社長李鎮東說,洛夫的《邊界望鄉》《衡陽車站》等作品,通過詩歌表達了對家鄉的深厚感情。

  衡陽市作協主席陳群洲回憶,上世紀80年代,20多歲的他將自己第一本詩集郵寄給遠在臺北的洛夫。洛夫的回信言辭懇切,對於家鄉有這樣的年輕詩人感到欣慰,勉勵他好好創作。

  「為何雁回衡陽,因為風的緣故。」最近20多年來,洛夫先後9次回到衡陽,探親尋根,參加詩歌節等活動,在學校發表演講,鼓勵青年學子。

  洛夫的出生地位于衡南縣燕子山。多次陪同洛夫的衡南作家胡朝陽說,洛夫第一次看到老屋,眼淚一下就出來了,往事歷歷在目:兒時住在閣樓上,在那裡讀過《紅樓夢》《水滸傳》;屋後是養馬的地方,在那餵過馬。

  「而我揮動的手/依舊懸在四十年來/未曾冰解的/鄉愁裡。」在《再別衡陽車站》裡,洛夫寫下這樣的詩句。胡朝陽說,幾乎每次回鄉,洛夫都要在衡陽車站看看那的老站牌,在一棵大樹旁徘徊又徘徊,感覺「故鄉永遠在這裡」。

  胡朝陽說,家鄉面貌發生了變化,洛夫便去尋文化的根,他很喜歡尋訪南嶽、王船山故居、石鼓書院等人文景點。在南嶽衡山,洛夫告訴她,他16歲時的文學處女作就是在衡山寫的,「是南嶽的煙雲成就了我的詩歌」。

  1949年,洛夫離開大陸赴臺時,家鄉仍積貧積弱。當他重返故土,大陸已在改革開放大潮中迎來時代巨變。

  李鎮東說,洛夫和親朋詩友見面、交流,對家鄉人總是稱呼「各位鄉親」,他常感嘆家鄉發展日新月異,表現出對故土的濃濃依戀,對家鄉的事業也是盡力支持。

  2015年,洛夫當選為迴雁詩社終身名譽社長。李鎮東說,對於其他地方一些詩社的相關邀請,洛夫大都婉拒,但對於家鄉詩社的邀請,他欣然應允。

  洛夫的弟弟莫運徵今年80歲,兄弟倆分別排行老二和老五。莫運徵說,1988年二哥回來後,在他家過春節,吃年夜飯,喜歡家鄉臘肉的味道。今年二哥原計劃農曆五月回衡陽過90歲生日,兄弟倆做好了見面的準備,沒想到只差了幾個月。

  聽聞洛夫去世的消息,衡陽詩界紛紛自發紀念,並積極籌備追思會。「邊界望鄉,一望就是幾十年……越過海峽,讓不盡的鄉愁生根發芽……」19日,李鎮東寫下悼念洛夫的詩行。

  「詩歌永在,精神永存。」陳群洲說,洛夫的詩歌感召了家鄉很多後輩詩人,並將繼續鼓勵他們在創作道路上前行。(來源: 新華網)

追憶知名詩人洛夫:揚州是他的第二文學故鄉

    圖為2015年10月30日,瘦西湖向洛夫頒發收藏證書。 趙軍 攝

  中新網南京3月19日電 (記者 崔佳明)知名詩人洛夫19日在臺北去世。在他的第二文學故鄉揚州,文化界人士追思緬懷他。

  揚州文化界人士在追憶洛夫時說,在大陸,洛夫寫過三首詩的城市,獨有揚州。洛夫喜歡揚州,他稱:「揚州是他的第二文學故鄉」。

圖為2015年10月30日,洛夫夫婦泛舟瘦西湖。 趙軍 攝

  從2005年開始,每年在金秋時節,揚州就會迎來一位老朋友--著名詩人洛夫。揚州是一座充滿詩意的城市,對於洛夫來說,揚州有三美:美景、美食、美人,此外,揚州寫詩的人很多,自然而然形成了一個詩歌的現代群落。洛夫每年來揚州走一走,看一看,見一見那些因詩結緣的好朋友。

  「洛夫來揚州,如同回家。」作為洛夫的好友,揚州大學文學院教授、著名詩評家葉櫓說,自己為很多詩人寫過評論,寫得最多、評得最多的,就是洛夫。

圖為2015年10月30日,洛夫遊瘦西湖。 趙軍 攝

  有一個細節,至今還讓葉櫓感懷。葉櫓回憶道:那是一次多年前的同行,剛到旅館,洛夫和他就被一群詩歌愛好者團團圍住。當時,洛夫毫無架子,不顧旅途疲憊,當即就和大家談起詩歌來。這個場景,一直記存在葉櫓的腦海裡,他也因此感嘆:「一位大詩人,不僅詩要寫得好,人品更重要」。

    圖為洛夫的作品《西湖瘦了》由瘦西湖景區管理處永久收藏。《西湖瘦了》一詩洛夫創作於2006年10月。 趙軍 攝

  揚州市老藝術家協會主席、石濤書畫院執行院長曹如誠告訴記者,與其說洛夫的成就在於詩歌,不如說洛夫重新解構古代詩歌,創造了關於詩歌新的傳統。

  洛夫本名莫洛夫,1928年生於湖南衡陽,1949年到臺灣,畢業於淡江大學英文系,曾在東吳大學任教。1954年,他與張默組成「創世紀」詩社,發行同名詩刊。

圖為2015年10月30日,洛夫的作品《西湖瘦了》捐贈儀式在瘦西湖熙春臺舉行。 趙軍 攝

  洛夫著作甚豐,出版《時間之傷》《漂木》等多部詩集、散文集和譯作。其詩歌意象繁複,表現手法近乎魔幻,被臺灣詩壇譽為「詩魔」。2001年他被評選為臺灣當代十大詩人之首。(完)(來源:中國新聞網)

臺灣知名詩人洛夫肺癌病逝北榮 享壽91歲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華夏經緯網3月19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前「立委」、作家李敖昨天過世,今天又有一名文壇巨擘殞落!知名臺灣當代詩人洛夫今天凌晨3點21分病逝北榮,享壽91歲。

    據報導,家屬目前僅授權證實,莫洛夫不幸於今日因肺部疾病過世,家屬希望低調並感謝各界關心。

    莫洛夫1928年生,筆名洛夫、野叟,生於湖南省衡陽,退休後移民加拿大,2016年返臺定居,曾任教東吳大學外文系,受聘任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華僑大學、廣西民族大學、山西中北大學等大學客座教授。

    洛夫1954年與張默、瘂弦共同創辦《創世紀》詩刊,作品被譯成英、法、日、韓、荷蘭、瑞典等文,並收入各種大型詩選,包括《中國當代十大詩人選集》,是臺灣十大詩人首位。《寄鞋》是洛夫的招牌詩之一。

    洛夫育有一子、一女,兒子就是與袁惟仁共組凡人二重唱的歌手莫凡。洛夫今天凌晨3點21分病逝北榮,享壽91歲,家屬隨侍在側。

臺灣詩人洛夫:心中若有詩 瞬間即永恆

  從11月15日到12月5日,洛夫先生入住中國泰州秋雪湖國際寫作中心從事文學交流活動,他還就詩歌創作、欣賞及評論等方面的話題為泰州文學愛好者作了一次專題講座。

  在有「詩魔」之稱的臺灣著名詩人洛夫看來,今天更是一個需要詩的時代,因為這個世界太缺乏價值感、美感,太物質。而詩人以優雅而真誠的語言,忠實地呈現出自己的內心世界,他們最高的使命是「希望」:給這個麻痺的沒有感覺的消費社會寫出感覺,給缺乏溫情的冷酷現實寫出溫暖,給缺乏價值意識的荒涼人生寫出價值,給低俗醜陋的世界寫出真實的美來。

  依洛夫先生的理解,「詩意的活著」這個追求,不但是一個詩人的生命與美學實踐,同時也是一個民族的生存境界與精神內涵的表現。比如,陶淵明罷官之後「採菊東籬下」,王維晚年隱居終南山麓,杜甫因安史之亂流落成都。如以世俗眼光來看,這個時期也許是他們生命中、事業中最黯淡的歲月,但他們卻活得有境界、有品位、有尊嚴,他們寂寞的生命點燃了歷史上千萬人心靈的光和熱。

  「寫詩不只是一般的寫作行為,更是一種價值的創造。而生命的價值不能以時間長短來衡量,只要心中有詩、有愛,瞬間即是永恆!」在洛夫看來,寫詩首先是生命內涵的創造,如杜甫、莎士比亞的詩;第二是藝術境界的創造,如李白、王維的詩;第三是意象語言的創造,如李商隱的詩。他認為,詩可以使語言增值,使一個民族的語言更加新鮮、豐富而精緻。

  洛夫認為,感受詩歌之美,首先要有美學修養,培養美的概念,審美的心態。他覺得,詩歌的意義不在於描述或解說或模擬我們生活其中的現實世界,而是強調詩是經由詩人的想像去創造一個有意蘊、有情趣的心靈世界,而這個心靈世界是透過意象語言來表現的,詩的美更是要從意象中感受到。 本報記者 顧介鑄(來源:新華日報)

相關焦點

  • 天上又添一顆星,臺灣著名詩人洛夫逝世
    楚天都市報3月19日訊(記者徐穎)臺灣詩人洛夫先生,於19日凌晨3點21分逝世,享年91歲。洛夫去世的消息在網絡和詩壇傳開,引發網友和詩友緬懷,「余光中、霍金、李敖、洛夫,天上的星星一顆、兩顆、三顆、四顆」,「到處一片喧譁,先生的世界很白,乾乾淨淨的白」,也有人貼上洛夫版《月下獨酌》中的詩句緬懷,「我穿上了月光的袍子,月亮借去了我全身的清涼,祈禱老人一路走好」。洛夫洛夫,本名莫運瑞、莫洛夫,筆名野叟,湖南衡陽人。1949年赴臺灣。
  • 「詩魔」洛夫的詩宇宙
    洛夫(1928-2018)原名莫運端,臺灣現代詩人,曾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被詩歌界譽為「詩魔」。1928年生於湖南衡陽,1949年7月報名參軍遠赴臺灣。此後,在臺灣服役於軍隊,1973年以海軍中校軍銜退役,開始任教東吳大學外文系。1996年,旅居加拿大溫哥華。出版有詩集《石室之死亡》《魔歌》《漂木》等30多部,散文評論集10多部。
  • 洛夫:情愁一滴淚
    意想不到的是,時隔3年,2014年12月底,我收到了從臺灣郵來的《漂木》洛夫長詩和洛夫先生親筆題寫的小說集書名《夢裡水鄉》,不禁又想起那個不眠的洛夫詩歌之夜,那入夢入詩的種種,歷歷在目,揮之不去。手捧洛夫親筆題贈的聯合文學出版社出版的精裝本《漂木》長詩,望著那幅飄逸靈動、注滿了鄉愁的「夢裡水鄉」,我心久久不能自已,任那溫熱的晶瑩閃閃發亮。
  • 衡陽風華·70年70人丨洛夫:「詩魔」戀鄉愁 因為風的緣故
    1988年,洛夫回家探親。當時,家鄉的人們希望洛老題字,洛老飽含深情地寫了這兩句話。衡陽有座山叫回雁峰,相傳大雁因避寒而向南飛,飛到衡陽就停住了,等明年春天再飛回北方。是啊,為何雁回衡陽?只因為這無法預測的命運之風,把先生吹去了臺灣,之後又重新吹回了老家。洛夫是享譽華文詩壇的臺灣著名詩人,自16歲開始寫詩,洛夫就醉心創作、筆耕不輟。
  • 第6集:臺灣詩人眼中的「駝鈴夢坡」
    臺灣快報 第6集:臺灣詩人眼中的「駝鈴夢坡」 海峽之聲網 2009-09-14 15:35:45
  • 諾貝爾文學獎的有力競爭者,中國臺灣文學泰鬥著名詩人李牧病逝
    據媒體報導,2020年3月13日臺灣著名詩人,學者,散文學家楊牧在臺北國泰醫院病逝,終年80歲。他的代表作包括《隱喻與實現》《失去的樂土》《葉慈詩選》《英詩漢譯集》等。除了是一名詩人外,還是散文家、評論家。曾出過一系列關心現實和批判現實問題的作品,獲得過2007年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2013年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等。
  • 他是臺灣詩魔,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詩歌成就比肩余光中
    洛夫,中國最傑出和最具震撼力的詩人之一,臺灣出版的《中國當代十大詩人選集》將洛夫評為中國十大詩人首位,2001年洛夫憑藉長詩《漂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洛夫的現代詩歌創作對臺灣現代詩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他與余光中被並稱為「世界華文詩壇的雙子星」。
  • 大家|瘂弦:一日詩人,一世詩人,人生是一首不瘂的弦歌
    20世紀30年代初出生於河南南陽的詩人瘂弦,以一本《瘂弦詩集》獨步文壇,享譽半個世紀。詩歌之外,瘂弦在舞臺上塑造的孫中山形象也廣為人知,成為一代經典。瘂弦的人生幾經輾轉,從河南到臺灣,晚年又移居加拿大,鄉愁是他作品永恆的主題。近兩年,瘂弦以口述回憶錄的方式回望一生,出版《瘂弦回憶錄》一書。生如朝露,對他來說,詩是世間唯一可對抗時間的東西。
  • 巴甫洛夫的狗
    巴甫洛夫發現並開闢了一條通往認知學的道路,讓研究人員研究動物如何學習時有一個最基本的認識。所有這些都要歸功於流口水的狗狗。著名的心理學家巴甫洛夫用狗做了這樣一個實驗:每次給狗送食物以前打開紅燈、響起鈴聲。這樣經過一段時間以後,鈴聲一響或紅燈一亮,狗就開始分泌唾液。
  • 著名詩人楊牧去世,臺媒稱其為最可能獲諾獎的臺灣作家
    楊牧據臺灣當地媒體報導,著名詩人及散文作家楊牧,2020年3月13日於臺北國泰醫院病逝,終年80歲。1940年楊牧出生於中國臺灣花蓮,本名王靖獻,最早筆名其實不叫「楊牧」,而是「葉珊」,1966年赴美國伯克利攻讀博士學位,見證了1960年代的美國平權運動,並將筆名改為楊牧,嘗試以詩介入社會。代表作有《柏克萊精神》《搜索者》《水之湄》《花季》《燈船》《瓶中稿》《海岸七迭》《禁忌的遊戲》等,以及文學自傳《奇來前書》《奇來後書》。
  • 巴甫洛夫逝世之前,實驗室裡人來人往,他也同樣認真工作著
    一個好的化學家比任何一個詩人都有用二十倍,拉斐爾一文錢也不值。這是巴扎洛夫的意見。「巴甫洛夫」的這種見解巴甫洛夫是沒有的,巴甫洛夫青年時代雖然熱衷於比薩列夫的自然科學萬能的說教,但是他對比薩列夫反對詩、反對藝術的攻擊是不理睬的,不接受的,巴甫洛夫一生沒有掩飾過藝術給自己的象孩子般的狂喜和藝術贏得他的眼淚。他看到任何美的東西,都能深深地感動。
  • 生理學之父——巴甫洛夫
    中學時代,巴甫洛夫閱讀了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和赫爾夢等人的著作,對這些作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著名的自然科學家和唯物主義者皮薩列夫,以及俄國生理學家謝切諾夫的著作,決定了巴甫洛夫一生的道路。1870年,21歲的巴甫洛夫離開神學院,依靠口袋裡的一張貧困證明書」免費進入了彼得堡大學,攻讀生理學專業。
  • 巴甫洛夫,俄羅斯生物學的絕唱
    然而,受到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的進化論和當時蘇俄著名生理學家謝切諾夫(Ivan Mikhailovich Sechenov)思想的啟發,他放棄了神學研究,轉而走入了科學的世界。
  • 巴甫洛夫很忙,巴甫洛夫的狗正在死亡
    ▲簡稱巴氏青年在解釋這個梗之前我們先來一起回憶一下在中學階段生物課的學習中我們都學習過的那個非常著名的實驗——巴甫洛夫的狗簡單給大家複習一下:有一個叫巴甫洛夫科學家,養了一條狗子。長期受到毒打和調教在潛意識層面形成條件反射的思維定式以至於在生活中也會下意識進入工作狀態的人類被稱為巴甫洛夫青年
  • 「巴甫洛夫的狗」的啟示
    焦點小屋堅持分享第1156天「巴甫洛夫的狗
  • 臺灣國寶級詩人因病突逝享年80歲,最有可能拿諾貝爾獎
    3月13日,據臺灣媒體報導,著名詩人以及散文作家楊牧於2020年3月13日在臺北國泰醫院去世,享年80歲,他的去世震驚了整個文壇。楊牧一直被認為臺灣最有可能拿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他是臺灣文壇舉足輕重的人物,直接推動了文壇的發展。可能是因為離世太突然,網友們紛紛震驚不已。
  • 那個讓巴甫洛夫追悔莫及的科學家
    ,俄羅斯生物學的絕唱中,巴甫洛夫深表遺憾地說:「自然,人家是對的。那個讓巴甫洛夫追悔莫及的科學家便是斯塔林。斯塔林開闢了內分泌研究的新紀元,一生曾四次「陪跑」諾獎,遺憾的是,因為缺乏英國同行生理學家的支持,他並未摘得一塊諾貝爾獎。
  • 巴甫洛夫的狗和斯金納的鼠
    在巴甫洛夫長期用狗做實驗對動物消化系統進行研究的過程中,他發現一種奇怪的現象:狗在實際吃到食物以前,只要一看見食物,就已經分泌唾液了,他把這種現象叫做「心因性分泌」。這種現象引起了巴甫洛夫的興趣,開始了他對條件作用的研究。巴甫洛夫通過實驗發現,只要食物落到狗的口中,它就會泌出唾液,這種反射活動是狗和其它一切動物生來就有的,巴甫洛夫稱之為非條件反射;但實驗中他又發現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除了食物刺激口腔會引起狗的唾液分泌以外,其他的刺激,比如光、聲音等的刺激,也能引起狗的唾液分泌。
  • 臺灣著名作家楊牧病逝,一直被認為是臺灣最有希望拿諾貝爾文學獎的...
    2020年3月13日,臺灣著名詩人及散文作家楊牧於臺北國泰醫院病逝,享年80歲。楊牧先生於1940年出生於中國臺灣花蓮,本名王靖獻,最初用「葉珊」作為筆名,在1966年赴美國伯克利攻讀博士學位,見證了1960年代的美國平權運動,並將筆名改為楊牧,嘗試以詩介入社會。
  • 行為主義之巴甫洛夫
    行為主義之巴甫洛夫 http://www.hteacher.net 2019-09-27 09:10 教師招聘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