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導,2020年3月13日臺灣著名詩人,學者,散文學家楊牧在臺北國泰醫院病逝,終年80歲。他的代表作包括《隱喻與實現》《失去的樂土》《葉慈詩選》《英詩漢譯集》等。
主要成就
他一直被認為是諾貝爾文學獎的有力競爭者,其中多部作品被翻譯成多國語言。除了是一名詩人外,還是散文家、評論家。曾出過一系列關心現實和批判現實問題的作品,獲得過2007年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2013年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等。
楊牧詩歌鑑賞:
在前方,許多事件在我還沒有
經過的道路上發生如同必然
潮水在背後湧動,更遠是島
是喧鬧的渡頭,市集,寺廟
更遠更遠的是海我從海上來
——楊牧《我從海上來》
當我行過一座桃花林
孤獨忽然化為一顆寂寞的黃昏星
亮在遙遠的山頭挽不住的夜色啊
落葉辭空山
——楊牧《行過一座桃花林》
人物簡介
楊牧
本名為王靖獻,出生於臺灣省花蓮市。當時臺灣已經被日本佔領,處於日本管制下。當時年幼都楊牧也只認識臺語、日語和部分阿美語。1946年,六歲的楊牧成為進入花蓮市國民明義學校,開始學習國語,並接觸了《血滴子》等漢語作品。
高中時期,以「葉珊」為筆名,向詩歌雜誌投稿。1972年,將筆名從「葉珊」改為「楊牧」,由此也標誌著他詩歌風格的轉變。1984年,楊牧出版散文《交流道》。2012年,楊牧將詩歌授權給《中國新詩百年大典》,此後楊牧的詩集開始逐漸出版。2014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楊牧早年回憶錄《奇來前書》。
感想
對於這種文學界的泰鬥,在我們現在娛樂至上的社會中,被關注的太少。
或許還有許許多多網友都沒聽過這位老先生的名字,都不知道是做什麼的?
現在網絡上整天都在關心明星,明星們稍有異動都會被上熱搜。
但是社會要進步,文明要發現,這些文學文化工作者才是社會的文明的基石,只有基石穩了,才能有後面的高樓大廈。
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我們國家在改革開放30多年來發展的太快了,尤其是經濟發展,許多配套的思想,文化沒有好好的跟上。
好在最近因為疫情的原因,許許多多的科學工作者越來越被關注,這其實是好事。
中國現在在世界上的地位越來越高,經濟,軍事都數一數二,唯獨在有些科學文化技術上還是落後的。
希望我們年輕一代繼續加油。加油。
圖片均來源於,如有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