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和社會活動家費孝通生平

2021-01-17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4月29日電 著名的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和社會活動家,中國民主同盟的卓越領導人,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第七、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會名譽主席、北京大學教授費孝通,因病於2005年4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費孝通1910年11月出生於江蘇吳江一個知識分子家庭,早年就讀於蘇州振華女校、東吳大學附屬一中。1924年開始發表文章。1928年進入東吳大學醫預科學習。後受進步思想影響,於1930年轉入燕京大學社會學系學習,獲學士學位。畢業後受梁漱溟先生之邀,到山東鄒平縣參加鄉村建設工作。不久,考入清華大學社會學及人類學系,成為我國最早在本土獲得社會人類學碩士的青年學者。1935年赴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留學,獲博士學位。1938年至1946年,任雲南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其間,於1943年赴美國學習訪問,1946年11月訪問英國。1947年到清華大學任教。新中國成立後,他歷任清華大學教授、校務委員會委員、副教務長,中央民族學院教授、副院長,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專家局副局長等職,以極大的熱情投身國家的民族事業和教育事業。「文化大革命」中受衝擊,下放到湖北沙洋「五七」幹校。1972年回到中央民族學院,和吳文藻、謝冰心等翻譯海斯及穆恩的《世界史》和韋爾斯的《世界史綱》。1978年後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長、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顧問,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央民族學院教授,北京大學教授等多項職務。

  費孝通是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七、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代表,政協第三、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費孝通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者。1938年,時值中華民族危亡之際,他毅然從英國回國,任教於雲南大學社會學系,積極投身於抗日民主運動。他與其他學者發表聲明,撰寫文章,抨擊蔣介石的獨裁統治。「一二·一」慘案後,他與雲南大學的教授一同發表聲明,聲援和支持昆明學生的「反內戰,爭民主」運動。1946年1月,他與其他教育工作者聯名致函正在重慶召開的政治協商會議,呼籲停止內戰,成立聯合政府,保障民主權利。李公樸、聞一多被暗殺後,由於生命受到威脅,他被迫離開雲南。新中國建立後,他以強烈的愛國熱誠積極投身新中國的建設,為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貢獻了全部精力和智慧。

  費孝通是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1949年初,他積極響應中國共產黨提出的「五·一」口號,應邀赴西柏坡共商建國大計,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的親切接見,深受鼓舞和教育,從此開始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與共產黨親密合作的光輝一生。同年9月,他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10月1日,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費孝通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新中國,雖歷經坎坷仍矢志不移。無論是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還是「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衝擊迫害,都沒有動搖他對中國共產黨和人民事業的忠貞信念。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他始終不渝地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衷心擁護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以極大的熱誠積極投身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統一戰線和多黨合作事業。他同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中央領導核心和胡錦濤總書記等中共領導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是中國共產黨值得信賴的摯友和諍友。他曾多次表示,正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多黨合作事業,才使他為人民作貢獻的理想得以真正實現。

  費孝通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他在擔任全國人大、全國政協領導職務期間,積極參加國家政治生活,參與黨和國家大政方針的協商。他把領導工作與學術研究、社會活動密切結合起來,通過開展區域發展戰略研究,進行「國是諮詢」,將參政議政工作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他早年就樹立了「志在富民」的理想,一生孜孜以求。他利用一切機會接觸社會變革的實際,深入探討中國鄉鎮企業和小城鎮發展問題、邊區與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問題、城鄉關係問題、區域發展問題等,發表了許多具有廣泛影響的論著,為推動社會變革,為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廣交海內外朋友,努力促進兩岸學界和其他人士的相互了解、交流,與港臺知名學者共同倡導舉辦了八屆「現代化與中國文化」研討會。他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成員之一,赴香港參加香港回歸祖國的政權交接儀式。他為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堅持和完善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為鞏固和發展愛國統一戰線,為促進祖國的統一大業作出了重要貢獻。費孝通是中國民主同盟卓越的領導人。他1942年加入民盟,歷任民盟中央委員、常委、副主席。1987年後任民盟中央主席、民盟中央名譽主席。他在總結自己幾十年與中國共產黨合作共事的經驗,總結中國近現代歷史的演變和新中國成立的經驗時,一再強調要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這一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他主持民盟中央工作後,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緊密圍繞國家的中心任務,把為經濟建設「出主意、想辦法,做好事、做實事」作為民盟的工作思路,並身體力行。多年來,他的足跡遍及祖國的山山水水。他高度關注農村和農民問題,七下甘肅定西,三十餘次到江蘇吳江調查,幫助當地農民尋找脫貧致富和加快發展的道路。他先後對我國西北地區、西南地區、黃河中上遊、黃河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中原經濟協作區、淮海經濟協作區、東北地區、京九鐵路沿線地區等進行實地調查,代表民盟中央向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提出了許多既符合當地實際、又具有全局意義的重要發展思路與具體建議,尤其是關於上海浦東開發和促進22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實現現代化的提議,受到黨和政府的贊同和肯定。他善於發揮民盟在智力上的優勢,領導民盟探索參政議政的有效途徑。他勇於探索、積極開拓的精神,深入實際、認真實踐的作風,以及不凡的學識與智慧、氣度與魄力,都深深地感染和激勵著民盟的成員。他為開創民盟工作的新局面作出了積極貢獻。

  費孝通是享譽海內外的社會學家、人類學家,中國現代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創始人。他1930年即投身社會學研究,後考入清華大學師從俄籍教授史祿國攻讀人類學。1935年,他與新婚妻子在蜜月中同赴廣西大瑤山進行社會調查,歷經艱險,調查途中誤踏虎阱,腰腿受傷,妻子在尋人救援途中不幸溺水身亡。獲救後,他在療傷期間根據瑤山調查所得資料,整理出版了《花藍瑤社會組織》。留學英國期間,在馬林諾斯基教授指導下繼續學習社會人類學,完成並出版了英文專著Peasants' Life in China(《江村經濟》)。回國後,創辦了雲南大學━━燕京大學社會實地工作站,積極開展農村社會調查,發表了《祿村農田》等一系列關於農村問題的文章,對中國的社會、家庭結構進行了深入研究,培養了一批社會學者。1942年至1943年訪美期間,整理和出版了Earthbound China(《雲南三村》)。1979年受中共中央委託主持社會學學科重建工作,任中國社會學學會會長。其間,他出訪美國、加拿大,廣泛了解國外社會學發展現狀,大力培養國內社會學師資,組織編寫教材,籌建專業教育和研究機構,並重新開始社會實地調查活動。1985年他創建了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1987年他創辦了中國社會與發展研究中心。他主張當代的中國社會學應該是結合中國社會實際和民族特點的社會學,必須立足於中國社會的實際生活,從科學的社會調查研究入手。他積極倡導實地調查的風氣,注重把學術研究和培養人才結合在一起。這期間,他陸續發表了《小城鎮大問題》、《三訪江村》等多篇著名文章。1992年他匯集近10年的研究成果,出版了《行行重行行━━鄉鎮發展論述》,該著作1994年獲全國高等學校首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社會學一等獎、1999年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特別榮譽獎。他通過實地調研和思考,不斷提出事關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重要思想與理論,1987年提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理論,1990年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社會和諧觀點,1995年提出「文化自覺」的思想,強調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自覺、文化對話與文化包容。

  在社會科學研究事業上的卓越成就為他贏得了國際聲譽。1980年他獲得了國際應用人類學會該年度馬林諾斯基紀念獎,1981年獲英國皇家人類學會赫胥黎紀念獎章,1988年獲美國「大英百科全書獎」,1993年獲日本亞洲文化大獎,1994年獲該年度菲律賓拉蒙·麥格賽賽「社會領袖獎」,1998年獲「霍英東傑出獎」。此外,他還先後獲得英國倫敦經濟政治學院授予的榮譽院士、澳門東亞大學社會科學博士、香港大學文學博士等榮譽。1999年至2004年相繼出版的《費孝通文集》(16卷本),收集了他從早年至2004年間絕大部分著述,這是他一生重要學術成就的集納,也是我國社會科學的一項豐碩成果。他的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卓有成效地體現了社會學、人類學的巨大應用價值。他超凡的才智、淵博的學識為人們所欽佩和敬重。費孝通的一生是光輝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的一生。他在追求救國救民的真理中,認識到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富民強國。他以自己的研究工作和社會活動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殫精竭慮,不懈奮鬥,直至生命的最後階段。他高尚的品格、無私奉獻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懷念!

相關焦點

  • 南開師生深切緬懷中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
    中新社天津四月二十九日電(張國)連日來,南開大學師生懷著沉痛的心情,以各種形式深切緬懷中國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和社會活動家費孝通先生。  在南開大學舉行的追思會現場,大屏幕上的費孝通先生遺像在綠葉映襯下笑容分外親切。遺像兩旁「一介書生著書立學為百姓宗慧,一生富民走鄉訪鎮求國家榮華」的輓聯,是他傳奇一生的真實寫照。
  • 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那些年我都還記得,你呢?
    費孝通不過費孝通那段不斷初戀,應該算是單戀。此時的他們早已失去小時候的那份單純和可愛。藏在心中那顆種子開始騷動不安,他一直守護她,可是她確喜歡上了別人。他想成為她的男朋友,可是她卻只把他當普通朋友。他就是費孝通,她就是後來嫁給錢鍾書的楊絳。
  • 第三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揭曉 快遞小哥群體調查等五篇徵文獲...
    12月7日,由國務院參事室社會調查中心、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共同主辦的「城鄉發展與社會治理現代化」研討會暨第三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頒獎儀式在京舉行。第三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名單同時揭曉。
  • 呂文浩:思想史視野中的民國社會學家
    以社會學家群體而言,「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所選擇的四個人物,潘光旦、黃文山、陳序經、費孝通,他們都是在專業研究領域取得過突出成就,產生過重要影響的學者。潘光旦的優生學、性心理學、儒家社會思想研究、社會史研究都在當時的學術界獨步一時,至今仍為人稱道不衰。
  • 【人物】民國大師之費孝通: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
    費孝通( 1910.11.2-2005.4.24),江蘇吳江(今蘇州市吳江區)人,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社會活動家,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
  • 社會學家如何看透社會本質
    [摘要]沒有一個留在大陸的社會學家,能想到社會學在52年會被取消。作者:冉雲飛(騰訊·大家專欄作者)水不可能倒流,歷史也不可能倒著發生,但我們的考察角度,不妨把二十世紀事關社會學的一個著名變動直接晾出來。
  • 費孝通:為什麼中國人既不痛痛快快地活,又不爽爽快快地死?
    此時,作為人類學家的費孝通並沒有以文化人類學的學科話語為中國的「文化多樣性」正名,而是明確地對其做出了批判,並以西方人主動選擇生活、改造世界、批判進取的精神鼓勵中國人銳意奮起,不再麻木不仁。只有如此,「他才能在這世界上做自己的主人」。文化的基因往往驚人地持久。
  • 2020年麥克阿瑟「天才獎」揭曉,2位社會學家1位人類學家獲獎
    與諾貝爾類似,該獎項不接受個人申請,而是根據私人搜索和匿名提名人推薦給選舉委員會,獲獎者在接到電話後才知道自己獲悉。2020年最終獲獎名單一共21人,其中包括了2名社會學家和1名人類學家。他們分別是:Tressie McMillan Cottom是美國作家,社會學家和教授。
  • 「費孝通田野調查獎」調查報告徵文解讀
    田野調查通俗的講就是現場調查,寫實實在在的文章,觀察和描述人們的真實生活,反映他們的真實訴求。我們之所以稱之為「費孝通田野調查獎」,是因為我國著名的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他在上個世紀30年代曾經在他的家鄉江蘇吳江作了很長時間的田野調查。
  • 著名人類學家胡家奇論人工智慧
    關於人工智慧的發展,社會各界都存在很大的爭議,著名人類學家胡家奇先生曾在專訪中提及:「目前更多的人是擔心人工智慧會滅絕人類,人工智慧研製出來的智慧機器人,如果程序失控或者自我意識覺醒,它有可能滅絕人類。」  這與Henry Alfred Kissinger的觀點不謀而合。
  • 這個江南村莊,費孝通為何一生牽掛?
    費孝通。新華社記者楊武敏攝圖為開弦弓村(1982年攝)。新華社記者高梅及攝中國著名社會人類學家費孝通1979年在廣西三江一個僮族的村寨裡。新華社資料片10月17日拍攝的開弦弓村村景照片。如果說人貴有自知之明的話,那麼,一個民族研究自己民族的人類學當然是最艱巨的,同樣,這也是一個實地調查工作者的最珍貴的成就……此書的某些段落確實可以被看作是應用社會學和人類學的憲章。」費孝通這一跨越「文野之別」的學術成就開拓了社會人類學的新方向,從西方人類學家傳統的異域田野調查轉向東方文明、本鄉本土的田野調查。
  • 如何「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
    勞動帶來的喜悅和滿足為什麼消失了?為什麼我們永遠在「剁手」?是選擇坐在寶馬裡哭,還是坐在自行車上笑?我們為什麼痴迷於抖音、濾鏡?為幫助人們理解這些日常生活中令人困惑的社會現象,青年社會學學者嚴飛推出了新書《穿透: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一本寫給大眾的社會學通識讀物。
  • 聯想、比較與思考:費孝通「天人合 一論」與人類學「本體論轉向」
    費孝通針對的問題,主要是個別傑出西方學者也關注到的現代性人生觀和世界觀,這是一種對現實和認識領域產生了嚴重負面影響的「西方文化中突出的功利追求」和「天人對立宇宙觀」。其運用的思想資源,主要來自前輩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錢穆詮釋的天人合一宇宙觀。從某個角度看,這一宇宙觀可謂正是「生態文明」概念(我認為,這可謂是一種替代西方悲觀主義「人類世」概念的東方樂觀主義「後工業時代」主張)的基礎。
  • 著名性社會學家李銀河
    著名性社會學家李銀河
  • 周培源先生生平
    1920年的周培源。周培源,我國著名的科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湍流模式理論的奠基人,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1928年至1929年,分別赴德國萊比錫大學和瑞士蘇黎世高等工業學校從事量子力學研究。1929年9月擔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此後先後在西南聯合大學、北京大學任教,曾長期擔任清華大學教授和北京大學的領導職務。他在高等學校辛勤耕耘了60餘年,無論是在推動科學研究、培養人才方面,還是在高等學校組織管理等方面,都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 社會學家吳景超,他的主張是少數人在曠野中的呼聲
    中年以後的吳景超(網絡圖片)學人:您的研究很多側重於對潘光旦、費孝通、吳景超、陳達等社會學人思想價值的挖掘,您認為社會學家作為知識分子群體的一類,與其他類別的知識分子相比,最大的特質與價值在於哪裡?呂文浩:社會學家作為知識分子群體的一類,具有一些特殊的地方。
  • 遠在英國的費孝通在「通信」中卻這麼說
    1937年初春,燕京大學社會學系在校和畢業的同學,在他們主辦的天津《益世報·社會研究》上展開了一場關於社會學研究目的的討論。究竟應該是「為研究而研究」、「為興趣而研究」還是「為實用而研究」?遠在英國求學的費孝通也寫了一篇通信參與討論。
  • 著名社會學家沃勒斯坦去世,享年89歲
    據媒體報導,當地時間8月31日,美國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著名歷史學家,社會學家,國際政治經濟學家,新馬克思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界體系理論的主要提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