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興趣而研究」?遠在英國的費孝通在「通信」中卻這麼說

2020-08-02 北京日報客戶端

1937年初春,燕京大學社會學系在校和畢業的同學,在他們主辦的天津《益世報·社會研究》上展開了一場關於社會學研究目的的討論。

究竟應該是「為研究而研究」、「為興趣而研究」還是「為實用而研究」?遠在英國求學的費孝通也寫了一篇通信參與討論。

此時深受人類學功能學派影響的費孝通認為,文化現象有它的功能,我們自己的研究工作作為文化現象的一種,當然也有其功能。「為研究而研究」不合於功能學派的基本理論,而且這種強調興趣的研究活動一旦興趣不驅動了,就可以「為不研究而不研究」了。以「實地研究方法」來分析自己的研究活動,他認為人類學者的責任就是要發現那些一般人並不自覺的文化功能,並以此為實用工具來控制社會變遷。

他說:「以我自己說,我是沒有興趣的,也許興趣是在耕田,但是我明白我的責任,因為我知道,我自己所做的工作是有功能的,我們自己的大社區中需要著我們這種工作。這種工作直接或間接地有關人家的福利。我自己幸而或不幸而受到這訓練,我就得擔負這責任,有趣味很好,沒有趣味也得幹,這是紀律,這是成敗。若有一個士兵走到一半,忽然沒有興趣去打仗,他可不能隨意解甲歸田。」

他進一步明確地說,人類學者控制社會變遷的根據不是「主義」,而是對於事實的認識。

「為興趣而研究」?遠在英國的費孝通在「通信」中卻這麼說

對於費孝通來說,社會學或人類學是經由搜集社會事實並加以分析來為認識中國社會、改造中國社會提供根據的一門科學。他一生孜孜矻矻,深入田野,振筆著述,其目的都在於科學地認識中國社會,並積極參與中國社會變革的洪流。這種情懷,和他的老師馬林諾斯基教授是很不相同的。

馬林諾斯基曾在《江村經濟》的「序言」裡表白,「人類學,至少對我來說,是對我們過分標準化的文化的一種羅曼蒂克式的逃避」,這種自嘲在一定程度上也道出了這位波蘭裔英國人類學家報國無門時內心的無奈。這種情懷,和他的同學艾德蒙·利奇也很不相同。利奇曾說:「社會人類學並不是一門自然科學意義上的科學,也不應以此為目的。如果要說它是什麼,其實不過是藝術的一種形式。」對於衣食無憂、生活穩定的英國人來說,這種消遣性的智力操練或遊戲也無可厚非。

可是,費孝通生活在人口眾多、生活貧困、社會動蕩的中國,他不可能產生馬林諾斯基的「羅曼蒂克式的逃避」,也不可能有利奇視人類學為「藝術的一種形式」的悠然心情。「亟拯斯民於水火」的心情,促使他研究農村經濟問題、研究中國社會結構、研究中國政治現代化的途徑。

費孝通對於中國社會的研究,從農村經濟入手,其主要著作《江村經濟》、《祿村農田》、《內地的農村》、《鄉土重建》,以農村經濟為核心議題,對於當時農村經濟領域的主要問題有所涉獵,並從社會學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獨特見解。

但是他的著眼點卻不在農村經濟本身,他關注的是以農村為主導的中國社會如何走向工業化、現代化,為此,他對鄉村工業的現實可能性進行了系統的論證,對城鄉關係中重要的社會階層——地主、士紳——在轉型時期的地位和作用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對如何吸收英美政治中注重平民政治的新動向來建設現代化的中國政治抱有美好的希望。

費孝通對鄉土中國尤其是經濟問題用力頗深,成果卓著,但他的目標是認識中國、改造中國,目光並未局限於農村本身,而是有著更大的社會關懷。

對農村社會經濟的研究之所以傾注了很多精力,主要是因為當時中國社會基本上還是一個農業社會,人口絕大多數還是農民,國民經濟的主要來源還要依賴於土地上的收入,要認識中國社會並進而改造中國社會,不對中國農村經濟面臨的問題下一番深入的研究功夫是不行的。

另外,當時中國社會轉型最為突出的問題首先表現在農村經濟出現重重危機。但是,農村問題不能單純依靠農村本身來解決,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農村之外的社會勢力的協助,政治上的變革尤其是不能忽略的一個重要環節。

本文原載於北京日報2015年6月8日。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 作者 呂文浩

流程編輯:丁也

相關焦點

  • 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這麼說
    問題說中國人為什麼喜歡住四合院,而西方人喜歡住別墅?我回答說,這和東西方的文化差異有關係,中國人崇尚集體主義,喜歡熱鬧,這種熱鬧也是長久以來形成的習慣,可以互相照顧,幫忙,西方國家可不信這一套,他們更多的是個人主義,因此讓他們住四合院顯然是不可能的,他們肯定會受不了,正如中國學生宿舍是多人間,而西方國家學生宿舍大多是單人間。西方人喜歡群居,喜歡寬鬆的環境,而中國人往往喜歡聚群而居。
  • 長期封存於倫敦經濟學院圖書館檔案中 費孝通小說《繭》首次翻譯出版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近日出版的「費孝通作品精選」中,《繭》一書,是近期發現的作者英文寫作的中篇小說,為首次翻譯出版。 《繭》為費孝通英國留學期間所寫 據介紹,《繭》一書對於理解費孝通早期的學術思想與時代思潮的關係提供了難得的新維度
  • 「費孝通作品精選」問世 小說《繭》首次出版
    費孝通的作品在不同出版社一版再版,但迄今並沒有能貫穿其一生學術思想貢獻的系列權威版本:全集部頭太大,編排方式也很難滿足普通讀者的閱讀需求;當下市面流通的各種選編本則略顯隨意和雷同。這些問題導致普通大眾對費孝通的認識僅限於《江村經濟》《鄉土中國》造就的「農村和農民研究」專家的刻板印象,難以呈現費孝通一生豐富、多面向的學術思想貢獻。
  • 這個江南村莊,費孝通為何一生牽掛?
    是年6月,《新觀察》第11、12期連載他的《重訪江村》,在按語中說:「本文作者21年前訪問江蘇吳江縣震澤區開弦弓村,著有《中國農民的生活》(又名《江村經濟》)一書,在英國出版。此次重到該村視察,看到這個村子21年來人民翻天覆地的變化,深為感動,並對當前農民生活進行詳細調查,提出了進一步改善農民生活的辦法。」
  • 費孝通:堅守知識分子風骨與情懷
    改革開放初期,費老重新開始知識分子問題的研究,不斷為提高知識分子的政治地位、經濟待遇和發揮知識分子的積極性鼓與呼。他在一次座談會上呼籲改善知識分子的生活條件,他說:「在住房方面,我們老年知識分子大概還沒有完全解決,可是中年知識分子嚴重得多……我們知識分子有理由要優先解決,因為住房也是他們的工作場所。現在中小學教師晚上要等孩子睡了才能改作業,沒有空間呀!」
  • 費孝通:暮年漫談|「紀念費孝通先生誕辰110周年」系列
    他們的爭論引起我很大興趣,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些爭論加強了我對研究中國問題的決心。在雙方論戰的人當中我最佩服的是顧頡剛,他寫的《古史辨》我都認真讀過;他用民俗資料來印證歷史和他的歷史地理學都影響過我,1933年我的畢業論文《親迎婚俗之研究》,就是以地方志為根據,觀察結婚時新郎要不要去迎接新娘這樣一種民間風俗的地理分布,來看文化的變遷的。
  • 丨費孝通誕辰110周年
    而費孝通的父母都受到了清末民初西學新思潮影響,這使得費孝通從小就在中西融合的教育環境中成長起來,為以後的求學發展奠定了人生的底色。 1916年到1920年費孝通在吳江讀初小,後來家裡搬到蘇州,就近在振華女校讀完了初小和高小,並升入附中。
  • 在當今中國,社會學何為?費孝通這16個字將學者們「領入門」
    費孝通先生自述走上以學術為終身志業的道路的過程與魯迅先生頗為相似。費孝通最初也想學醫,但後來放棄了,因為他自覺地認識到「為萬民造福」比「為個人治病」更有意義。當時社會正逢巨變,國家正處危急存亡之秋,費孝通認為有必要學得一些認識中國社會的觀點和方法,用知識推動中國社會進步。他極具學術天賦。1935年,費孝通從清華大學研究院畢業,取得公費留學資格。
  • 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和社會活動家費孝通生平
    他曾多次表示,正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多黨合作事業,才使他為人民作貢獻的理想得以真正實現。  費孝通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他在擔任全國人大、全國政協領導職務期間,積極參加國家政治生活,參與黨和國家大政方針的協商。他把領導工作與學術研究、社會活動密切結合起來,通過開展區域發展戰略研究,進行「國是諮詢」,將參政議政工作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他早年就樹立了「志在富民」的理想,一生孜孜以求。
  • 「費孝通田野調查獎」調查報告徵文解讀
    為引導社會各界繼承發揚關注社會、關注民生、實事求是的優良傳統,深入開展田野調查,向黨和政府反映社情民意,為後人了解當代中國社會留存史料,國務院參事室社會調查中心聯合中國青年報、新華網、新浪微博、騰訊網共同發起「費孝通田野調查獎」徵文活動。此項徵文活動將每年舉辦一次。
  • 聯想、比較與思考:費孝通「天人合 一論」與人類學「本體論轉向」
    針對功能學派,費孝通說:這個學派的特點反映了西方文化中對生物性個人的重視,所謂文化的概念,說到底是「人為、為人」四個字。「人為」是說文化是人所創製的,即所謂人文世界……我們把自然作為為我們所利用的客體,於是把文化看成了「為人」而設施了,「徵服自然」也就被視為人生奮鬥的目標。
  • 第二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揭曉
    由國務院參事室社會調查中心會同新華網、中國青年報、騰訊網共同發起的第二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12月22日在浙江省永嘉縣揭曉。改革開放中的農民與農村研討會暨第二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頒獎儀式。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節點上,期待研究本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收到更多「親身經歷、親眼目睹、親耳聆聽」的「三親」文章,鼓勵更多人開展田野調查、反映基層情況、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建議,為中央制定政策提供參考。國務院參事室黨組成員、副主任王衛民(右)為特別獎《中國農民工》作者楊志明(左)頒獎。
  • 第四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徵文活動
    同時,從各個角度記錄和呈現當代社會的全景和細節,既有助於認識社會、認識中國,在學術研究和史料留存上也有重要意義。國務院參事室社會調查中心聯合新華網、騰訊網、華僑城創新研究院共同發起第四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徵文活動。面向社會各界人士徵集田野調查作品。
  • 第四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徵文活動啟動
    同時,從各個角度記錄和呈現當代社會的全景和細節,既有助於認識社會、認識中國,在學術研究和史料留存上也有重要意義。國務院參事室社會調查中心聯合新華網、騰訊網、華僑城創新研究院共同發起第四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徵文活動。面向社會各界人士徵集田野調查作品。
  • 南開師生深切緬懷中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
    在南開大學舉行的追思會現場,大屏幕上的費孝通先生遺像在綠葉映襯下笑容分外親切。遺像兩旁「一介書生著書立學為百姓宗慧,一生富民走鄉訪鎮求國家榮華」的輓聯,是他傳奇一生的真實寫照。  南開大學副校長逄錦聚說,費孝通先生與南開大學淵源頗深。
  • 費孝通聽懂後,從此不再來往!
    也許楊絳跨越山海,為的就是奔赴這一次會面。 回去後,楊絳和錢鍾書不約而同向孫令銜打聽彼此,得到的都是不盡人意的回答,錢鍾書這邊,孫令銜對他說楊絳早有男友,而楊絳那邊得到的是錢鍾書已經訂婚的消息。
  • 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那些年我都還記得,你呢?
    費孝通不過費孝通那段不斷初戀,應該算是單戀。楊絳那些年,我們一起討論過的題目單戀結束,他一頭扎進了學業中。在學校中他遇見了和他一起討論題目的女孩,王同惠。費孝通和王同惠相互欣賞,共同學習,有共同的理想和抱負,他經常到宿舍門口等她,即使大雪紛飛,他也願意在雪中與她白頭。這不就是我們羨慕的校園愛情嗎?愛到現在結婚只是一種形式。命運也總是嫉妒那些幸福的人。一次學術之行,蜜月之旅,竟成了他們的生死訣別。深山之中蘊藏著深淵和兇險,瑤寨的山讓這位青年受了重傷,讓那個懷胎的女子直接葬身於此。那是他們結婚第108天。
  • 一百多年前人類就已經使用的量子通信,為什麼最近這麼火?
    所以,如果使用「量子」進行通信就算「量子通信」的話,那無線電就是最早的「量子通信」了。因為電磁波傳播的基礎就是一份份不能再分割的「能量子」,也叫量子。可事實上,量子通信不能這麼簡單的定義。說到這很多讀者可能開始暈了,到底啥是量子?啥是量子通信?感興趣的讀者可以接著看,如果對理論不感興趣,可以直接跳過下面兩部分。
  • 第二屆「費孝通勤學獎」頒獎——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
    2020年12月25日,第二屆「費孝通勤學獎」頒獎典禮在重慶大學舉行。我院嶽經綸教授及我院博士畢業生王春曉博士參加了頒獎典禮。經過層層評審,我院2篇畢業生論文獲獎。其中,王春曉的博士論文《政策試驗與衛生治理:基於福建三明醫改的案例研究》榮獲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獎,該論文由嶽經綸教授指導。
  • 我研究量子只因興趣, 不在乎熱門與否
    Shor之所以這麼寫,是因為對量子計算原型機的研究,學界與公眾確實有不同的聲音,有人認為這些研究「誇大其詞、意義不大」。   在施鬱看來,「九章」當然是中國在量子計算領域實實在在的突破和進展,這一點是經得起考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