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什麼喜歡聚在一起生活?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這麼說

2021-01-12 劍客文史館

小編曾經看見有人問這樣一個問題?問題說中國人為什麼喜歡住四合院,而西方人喜歡住別墅?我回答說,這和東西方的文化差異有關係,中國人崇尚集體主義,喜歡熱鬧,這種熱鬧也是長久以來形成的習慣,可以互相照顧,幫忙,西方國家可不信這一套,他們更多的是個人主義,因此讓他們住四合院顯然是不可能的,他們肯定會受不了,正如中國學生宿舍是多人間,而西方國家學生宿舍大多是單人間。

西方人喜歡群居,喜歡寬鬆的環境,而中國人往往喜歡聚群而居。不過,有段時間小編一直有另外一種看法,那就是中國人並不是真正的喜歡擁擠的四合院,而是因為人太多了,實在沒有辦法不住四合院,畢竟同樣大的地方蓋四合院比蓋別墅更能容納更多的人口,然而,真是這樣嗎?

說起這個問題,我們還能扯出另外一個問題來和它作對照,那就是中國的農村地區,在那裡人們同樣喜歡聚村而居的生活。假如我們前面說的那一種說法,即因為北京地方小人多的原因的話,農村那麼大的地方,為什麼農村地區人們也喜歡聚在一起呢?我們來看看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所表達的觀點。

費孝通先生在書中第一章寫的便是「鄉土本色」,他在書中提到了中國人的「老根」思想。這是說中國人不管人在哪裡,他的根總是不變的,而且「老根」在他的生命中一直都佔據著重要的地位,下面舉幾個例子。臺灣人黃志賢前幾天在節目中談到了臺灣的一種怪現象,說臺灣人死了之後,墓碑上最醒目的總是他的祖籍,全是大陸的地名。另外,央視綜藝《國家寶藏》關於潮汕人神龕的一段,也說明了這一點。電視劇《亮劍》中,楚雲飛離開大陸之前,特意裝了一抔大陸的黃土。

費孝通先生在書中寫到了這樣一段的時候這樣說,他寫中國人總是喜歡聚在一起,一來,是為了農忙時節互相幫助,二來是以前農村地區野獸橫行,大家聚在一起也是為安全。在小編看來,當時的人們聚在一起,也是為了政府便於管理,另外閒暇時間大家可以聚在一起閒聊,便於娛樂也是一方面。

先生說,以前的年月,遇上了饑荒,人們就離開家裡,去外地討生活,走西口,南下,闖關東,很多人都死在了半道上,很少的一部分人,到了一個新的可以生活的地方,住了下來開始開墾,最後終於紮下了根。即使是這樣,他們心心念念的還是老家的親人。在這個新的地方,他們再次和別人聚集在一起,組成新的村莊,聚群而居。

相關焦點

  • 遠在英國的費孝通在「通信」中卻這麼說
    他說:「以我自己說,我是沒有興趣的,也許興趣是在耕田,但是我明白我的責任,因為我知道,我自己所做的工作是有功能的,我們自己的大社區中需要著我們這種工作。這種工作直接或間接地有關人家的福利。我自己幸而或不幸而受到這訓練,我就得擔負這責任,有趣味很好,沒有趣味也得幹,這是紀律,這是成敗。
  • 講座| 喬秀巖:從《鄉土中國》到經學史,再論國民性
    喬秀巖國民性永遠不能做客觀的論證《鄉土中國》是引進西方理論開始,費孝通是早期引進西方學術的代表人物,他是清華的高材生,後來到英國,在人類學的大本營學了人類學,西方的理論學到家了,回來寫了《鄉土中國》。《鄉土中國》裡面有熱情,有同情,希望改變當時中國的現狀我看《鄉土中國》很喜歡,因為裡面有熱情,他並不是在做社會學探索,費孝通想的是中國應該怎麼辦。1940年代,戰爭快結束了,要重建中國,中國要現代化,這時候費孝通作為當時的知識分子,拼命地想,中國社會有什麼問題,怎麼樣才可以有新的發展。
  • 中國社會的本質特徵是什麼?丨費孝通誕辰110周年
    費孝通帶著他赴英國留學前在家鄉吳江農村做的田野調查數據,在吳文藻的引介下,拜入馬氏門下,得到親傳指導,並最終寫出了中國社會學裡程碑式的著作,也就是他的博士論文:《江村經濟:中國農民的生活》。 一、鄉土本色與熟人社會 費孝通認為,「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所以想真正理解中國,理解中國人,就要先理解中國社會的鄉土本色。
  • 「費孝通作品精選」問世 小說《繭》首次出版
    此番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費孝通作品精選」,由出版社和費孝通家人以及其後輩學人通力協作,從他七百餘萬字的著述中精選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凡12種,三百餘萬字,涉及農村農民問題、邊區民族問題、文明文化問題、世界觀察、學術反思等多個層面。
  • 費孝通:為什麼中國人既不痛痛快快地活,又不爽爽快快地死?
    此時,作為人類學家的費孝通並沒有以文化人類學的學科話語為中國的「文化多樣性」正名,而是明確地對其做出了批判,並以西方人主動選擇生活、改造世界、批判進取的精神鼓勵中國人銳意奮起,不再麻木不仁。只有如此,「他才能在這世界上做自己的主人」。文化的基因往往驚人地持久。
  • 長期封存於倫敦經濟學院圖書館檔案中 費孝通小說《繭》首次翻譯出版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近日出版的「費孝通作品精選」中,《繭》一書,是近期發現的作者英文寫作的中篇小說,為首次翻譯出版。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周飛舟老師介紹說,《繭》是費孝通先生在英國留學期間所創作的英文小說,由北大社會學系兩位博士生翻譯,由王銘銘教授修訂。 「《繭》從未出版,譯為中文後,僅約65000字。作為文學作品,它含有不少想像成分,卻不完全是虛構之作。這部富有紀實內涵的小說,刻畫了20世紀30年代中期蘇南鄉村一家新興制絲企業與地方社會的關係圖景。」
  • 這個江南村莊,費孝通為何一生牽掛?
    馬林諾斯基在序中給予高度評價:「我敢於預言費孝通博士的《中國農民的生活》一書將被認為是人類學實地調查和理論工作發展中的一個裡程碑。」馬林諾斯基接著寫道:「作者並不是一個外來人,在異國的土地上獵奇而寫作的;本書的內容包含著一個公民對自己的人民進行觀察的結果。
  • 費孝通:堅守知識分子風骨與情懷
    費孝通曾經寫過《清華人的一代風騷》,認為自己能夠看出他老師那一代人在精神上有共同之處。他以曾昭掄先生為例,曾先生在西南聯大時期已經很出名了,是系主任。曾先生穿的鞋是破的,他想不起來要穿好一點的鞋,還是潘太太提醒他要換一雙。別人可能評價他不修邊幅,但在曾先生的心裡是想不到有邊幅可修的。費孝通說:「他的生活裡邊有個東西,比其他東西都重要。我想這個東西怎麼表達呢?
  • 在當今中國,社會學何為?費孝通這16個字將學者們「領入門」
    朱悅俊澳大利亞墨爾本市拉籌伯大學,第十屆「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墨爾本賽區總決賽的參賽選手湯姆森表演「貴妃醉酒」 資料圖 新華社供圖人們耳熟能詳的費孝通先生的早期著作《鄉土中國》《江村經濟》,是基於「從實求知」的田野調查經驗對中國鄉土社會傳統文化做出的結構式分析,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則是費老回首一生的學術工作所做出的總結,正如《社會學的想像力
  • 聯想、比較與思考:費孝通「天人合 一論」與人類學「本體論轉向」
    關於這種「人」,費孝通在文章第二段解釋說,「這裡的『人』字實在是指西方文化中所強調的利己主義中的『己』字,這個『己』字不等於生物人,更不等於社會人,是一個一切為它服務的『個人』」。關於「己」這個字,費孝通早在1948年寫作《鄉土中國》時便給予了系統詮釋。不過,那時,費孝通所說的「己」,不同於他在新世紀開初所說的這個「己」(見後文評介)。
  • 費孝通:暮年漫談|「紀念費孝通先生誕辰110周年」系列
    聽祖母說我的祖父很聰明,喜歡研究算學,但不知道為什麼,他一生沒有考過科舉;膝下四兒一女,老二過繼給了別人,我父親費瑛按排行老四,大家都叫他「四阿哥」。費家除了有田產以外,還在同裡開了一家典當鋪。我父親還沒有成家的時候祖父就去世了,沒有給我留下什麼印象,連他的名字都不知道。祖父去世後,大伯伯當了家。
  • 第二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揭曉
    由國務院參事室社會調查中心會同新華網、中國青年報、騰訊網共同發起的第二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12月22日在浙江省永嘉縣揭曉。改革開放中的農民與農村研討會暨第二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頒獎儀式。任傑慧撰寫的《把「無緣」變「有緣」:中國農村養老模式研究》、張成等撰寫的《城市市民對新生代農民工的社區鄰避效應》、雷琳旋等撰寫的《競爭型中小型家族企業分裂原因及對行業影響探究》獲一等獎。值得一提的是,組委會還收到一些很有分量的專著作品,郭迎光等撰寫的《武家堡調查》和江永紅撰寫的《潛山調查——轉型時期農民能力問題研究》獲專著提名獎。改革開放中的農民與農村研討會現場。
  • 英國小夥非常困惑:為什麼中國人這麼喜歡扎堆,看完你就明白了
    比如這位英國小夥,第一次來中國旅遊時,他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中國的人們很喜歡扎堆,這是為什麼呢?看完你就明白了。現在由於國際之間的密切往來,很多人因為旅遊或者留學的原因,來到中國,由於文化、背景、風俗的不同,所以常常會產生一些讓我們難以理解的事情。比如這位英國小夥,第一次來到中國時,就發現了中國人特別喜歡扎堆的這一現象。後來經過了解,他才知道中國人都比較喜歡群居。
  • 為什麼中國人不喜歡去印度旅遊,而日本人很喜歡去印度旅遊?
    這裡是劉小順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如果不是中國的大型節假日,我就幾乎見不到中國遊客,這讓我有些納悶,為什麼日本人這麼喜歡去印度旅遊?在中國遊客的印象中,印度就是一個「髒亂差」的國家,對於中國遊客而言,更喜歡乾淨整潔而且配套設施比較好的旅遊目的地,顯然印度難以滿足中國遊客的需求,所以一提起印度旅遊,中國遊客通常都不是太感興趣,雖然近幾年中國人去印度旅遊的遊客變得越來越多,但依然不算太火。
  • 豬是我們生活中重要的肉食,為什麼我們這麼喜歡豬肉?
    不久前,豬肉的價格上漲了,雖然漲價沒有牛肉貴,但也讓中國人「叫苦連天」。為什麼我們喜歡豬肉那麼多肉?可能得從我們馴服豬的時候開始。野豬的馴養我們吃的家豬是從野豬身上馴養出來的,亞洲和歐洲豬分別來自亞洲和歐洲公豬,他們都有自己的族系。
  • 諾貝爾文學獎價值觀:重視鄉土敘事意義
    [摘要]諾貝爾文學獎的價值觀中,除了要有批判現實的精神,還要重視鄉土敘事的意義。從已經獲獎的作家中,我發現諾貝爾文學獎往往堅持四點價值觀,當然,諾獎的評獎標準還有很多,我說的四點,可能是比較明顯的,至少中國作家要獲獎,沒有批判精神,不用現代手法,就幾乎沒有可能——這兩點尤為重要。
  • 為什麼中國人不喜歡喝咖啡,有這麼幾個原因,很多人都不知道
    為什麼中國人不喜歡喝咖啡,有這麼幾個原因,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就喜歡喝茶,對於我們來說,茶是一種飲料,其實對於西方人來說,咖啡也是他們的一種飲料而已。茶葉在我們中國已經有幾千年的文化了,以前是老年人非常喜歡,現在有很多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喜歡了,很多人都覺得茶葉非常好喝,但是咖啡又苦又難喝。現在的咖啡廳也多了,很多咖啡廳都非常的有格調,但是有很多中國人依舊不喜歡喝咖啡,那麼你們知道為什麼中國人不喜歡嗎?原來有這麼幾個原因,卻有很多人都不知道。第一,衝泡方式太麻煩。
  • 共賞百本好書|冬雪時節 走進書中銀裝素裹的清寧世界
    林語堂用坦率幽默的筆調、睿智通達的語言娓娓道出了中國人的道德、精神狀態與嚮往,以及中國的社會、文化與生活情趣。《鄉土中國》作者:費孝通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了解中國鄉村的不朽名作本書初版於1947年,一共由14篇文章組成,是費孝通在西南聯大和雲南大學所講「鄉土社會學
  • 百本好書送你讀|冬雪時節——走進書中銀裝素裹的清寧世界
    體悟中國精神的經典之作《吾國與吾民》林語堂用坦率幽默的筆調、睿智通達的語言娓娓道出了中國人的道德、精神狀態與嚮往,以及中國的社會、文化與生活情趣。該書出版後被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廣泛流傳,是一部體悟中國精神的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