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帶來的喜悅和滿足為什麼消失了?為什麼我們永遠在「剁手」?是選擇坐在寶馬裡哭,還是坐在自行車上笑?我們為什麼痴迷於抖音、濾鏡?為幫助人們理解這些日常生活中令人困惑的社會現象,青年社會學學者嚴飛推出了新書《穿透: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一本寫給大眾的社會學通識讀物。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嚴飛在授課過程中發現,學生普遍缺少理論聯繫現實、特別是聯繫當代社會現象的能力,這啟發了嚴飛。其實,嚴飛從讀書時代就在媒體上撰寫文章,分析社會議題。在他看來,「對於今天的社會現象,我們不應該只是看見、聽見,或簡單地感受到,而是要穿透日常生活,去了解社會肌體的複雜和背後的結構性邏輯。」
改革開放40餘年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同時也帶來一些問題。傳統美德遭到衝擊,由此造成普遍的道德困境,近年來的疫苗造假、高鐵霸座等熱點事件都印證了這一點。資本和技術的快速發展也造成對人的異化,前不久網上熱議的《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一文,就反映了外賣騎手的「賽博朋克」式境遇。其實,被「困在系統裡」的不只是外賣騎手,還有許多普通人。
在嚴飛看來,當全社會盲目追逐成功學時,就是個體價值觀崩潰、人文精神失落、社會失範的開始。正是在這樣的時刻,我們更有必要了解社會學,因為它是幫助我們認識世界、思考問題的工具。當我們釐清了種種問題背後的社會結構性變遷,才能透過紛繁複雜的社會表象,對自身的生活模式進行有效的反省思考。
社會學天然帶有批判的利刃,從而可以為公共政策提出建議。嚴飛在書中《勞動的異化:勞動帶來的喜悅和滿足為什麼消失了》一文中,拈出了馬克思的勞動異化理論,即人們通過勞動創造出東西,卻反被自己的造物所奴役控制,並聯繫某網際網路企業的「996」工作制度進行鞭辟入裡的分析。又如他在《人性的鐵籠:我們是否已經進入卓別林的摩登時代?》一文中,不無擔憂地指出現代社會中的「理性困境」:社會的過度理性化恐怕會把每個人變成機器上的一個齒輪。他由此表達期望:生活依然取決於我們的態度和策略,我們是否可以一邊「向上」,一邊實現真正的自我?
社會學還是一門關注弱勢群體的學科,天然帶有強烈的悲憫關懷。嚴飛在《大城市與精神生活:在每個人的心裡,是不是都有一座回不去的故鄉?》一文中寫道,他曾帶著學生一起調查了喜歡玩抖音、快手的大城市務工群體,想弄清楚這群人如何通過消費短視頻來構建自己的精神世界。嚴飛發現,大城市裡的打工者往往會陷入一種巨大的身份焦慮,離開家鄉越久,就越有一種「回不去」的惆悵;而在大城市裡,他們又懷著「被看見」的強烈願望,短視頻就成了使他們「被看見」的最好的媒介。不少城市務工者的精神世界,正在這種焦慮困惑和渴望「被看見」的交織中,每天周而復始。
近幾年來,市面上社會學書籍悄悄升溫。除了老一輩社會學家費孝通的《江村經濟》《鄉土中國》,《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我的二本學生》《過勞時代》等也取得了不俗的市場反響。在嚴飛看來,它們之所以熱銷,恰恰是戳中了時代的鮮明表徵,因而引起了大眾的關注。
著名媒體人梁文道在為《穿透: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作序時說:「這本書可以看成是美國社會學家賴特·米爾斯的名著《社會學的想像力》面市60年之後,一位中國知識分子採用當代中國素材所完成的迴響。」任何時代都有其「病灶」,而為時代切脈問診的,正是不斷思考、不斷提出新的理論以穿透日常圖景的社會學家。 (楊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