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

2021-01-17 新華網客戶端

勞動帶來的喜悅和滿足為什麼消失了?為什麼我們永遠在「剁手」?是選擇坐在寶馬裡哭,還是坐在自行車上笑?我們為什麼痴迷於抖音、濾鏡?為幫助人們理解這些日常生活中令人困惑的社會現象,青年社會學學者嚴飛推出了新書《穿透: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一本寫給大眾的社會學通識讀物。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嚴飛在授課過程中發現,學生普遍缺少理論聯繫現實、特別是聯繫當代社會現象的能力,這啟發了嚴飛。其實,嚴飛從讀書時代就在媒體上撰寫文章,分析社會議題。在他看來,「對於今天的社會現象,我們不應該只是看見、聽見,或簡單地感受到,而是要穿透日常生活,去了解社會肌體的複雜和背後的結構性邏輯。」

改革開放40餘年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同時也帶來一些問題。傳統美德遭到衝擊,由此造成普遍的道德困境,近年來的疫苗造假、高鐵霸座等熱點事件都印證了這一點。資本和技術的快速發展也造成對人的異化,前不久網上熱議的《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一文,就反映了外賣騎手的「賽博朋克」式境遇。其實,被「困在系統裡」的不只是外賣騎手,還有許多普通人。

在嚴飛看來,當全社會盲目追逐成功學時,就是個體價值觀崩潰、人文精神失落、社會失範的開始。正是在這樣的時刻,我們更有必要了解社會學,因為它是幫助我們認識世界、思考問題的工具。當我們釐清了種種問題背後的社會結構性變遷,才能透過紛繁複雜的社會表象,對自身的生活模式進行有效的反省思考。

社會學天然帶有批判的利刃,從而可以為公共政策提出建議。嚴飛在書中《勞動的異化:勞動帶來的喜悅和滿足為什麼消失了》一文中,拈出了馬克思的勞動異化理論,即人們通過勞動創造出東西,卻反被自己的造物所奴役控制,並聯繫某網際網路企業的「996」工作制度進行鞭辟入裡的分析。又如他在《人性的鐵籠:我們是否已經進入卓別林的摩登時代?》一文中,不無擔憂地指出現代社會中的「理性困境」:社會的過度理性化恐怕會把每個人變成機器上的一個齒輪。他由此表達期望:生活依然取決於我們的態度和策略,我們是否可以一邊「向上」,一邊實現真正的自我?

社會學還是一門關注弱勢群體的學科,天然帶有強烈的悲憫關懷。嚴飛在《大城市與精神生活:在每個人的心裡,是不是都有一座回不去的故鄉?》一文中寫道,他曾帶著學生一起調查了喜歡玩抖音、快手的大城市務工群體,想弄清楚這群人如何通過消費短視頻來構建自己的精神世界。嚴飛發現,大城市裡的打工者往往會陷入一種巨大的身份焦慮,離開家鄉越久,就越有一種「回不去」的惆悵;而在大城市裡,他們又懷著「被看見」的強烈願望,短視頻就成了使他們「被看見」的最好的媒介。不少城市務工者的精神世界,正在這種焦慮困惑和渴望「被看見」的交織中,每天周而復始。

近幾年來,市面上社會學書籍悄悄升溫。除了老一輩社會學家費孝通的《江村經濟》《鄉土中國》,《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我的二本學生》《過勞時代》等也取得了不俗的市場反響。在嚴飛看來,它們之所以熱銷,恰恰是戳中了時代的鮮明表徵,因而引起了大眾的關注。

著名媒體人梁文道在為《穿透: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作序時說:「這本書可以看成是美國社會學家賴特·米爾斯的名著《社會學的想像力》面市60年之後,一位中國知識分子採用當代中國素材所完成的迴響。」任何時代都有其「病灶」,而為時代切脈問診的,正是不斷思考、不斷提出新的理論以穿透日常圖景的社會學家。 (楊鋮)

相關焦點

  • 社會學家告訴你:看透熱點背後的社會真相
    點擊音頻收聽中讀「大咖說」👆也許你會問,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有什麼好處?為什麼要我們學習社會學?美國有一位社會學家詹森(Doyle Paul Johnson)曾提出,社會學的產生動力來自於兩大方面:第一,是「前所未有的複雜的社會變遷」。
  • 社會不告訴你的,社會學家悄悄告訴你
    以武漢為發源地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牽動了大家的心,影響到我們所有人的日常生活,成為了我們最為關心的頭等大事。
  • 要像獵豹一樣思考
    2008/09/03經常有人問我,如何做一個成功的期貨投機者?那麼你就要像獵豹一樣思考。我們如果能像獵豹一樣的思考,並且不斷鍛鍊自己的追捕技巧,那麼捕獵的成功率就會大幅提升。舉一個例子,因為期貨市場有做空機制,所以很多交易者喜歡尋找行情高點放空市場,然後期待行情下跌以後在低位獲利回補。
  • 社會學家如何看透社會本質
    有人也許會覺得這個問題,沒有什麼意思,這是我們這些後來者「馬後炮」情緒及思考路徑作怪,其實不然。「李約瑟難題」自然是個「馬後炮」議題,可誰能否認它有很大的思考必要與價值呢?他們以為不可能有比國民黨更壞的政府了,這說明他們對社會的極端形態缺少真切的研究,自然也缺少像奧威爾、哈耶克、波普爾那樣的洞穿力。
  • 社會學家與歷史學家的直白
    《社會學家與歷史學家:布爾迪厄與夏蒂埃對話錄》  (法)皮埃爾·布爾迪厄、羅傑·夏蒂埃 著  馬勝利譯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2年2月卜月(書評人)1988年正值法國大革命兩百周年紀念,《年鑑法國社會學界的翹楚,也是當時最具爭議性的人物之一——皮埃爾·布爾迪厄對這些辯論嗤之以鼻,並對歷史學和歷史學家進行了進行毫不留情的尖銳批評,譴責歷史學(主要是法國)拒絕任何批判性反思,熱衷於虛假的對立關係,對社會科學的經典一無所知,只注重空談認識論而忽略有助於真正理論思考的研究實踐。對於這一嚴厲批評,歷史學界的抵抗程度,不亞於此前布爾迪厄其他著作和言論所引發的任何一次口誅筆伐。
  • 思考力可以像基因一樣遺傳
    小編在這裡為大家開一個腦洞,大家有沒有想過自己的思考能力可以遺傳給下一代,看似天馬行空,但是並非沒有道理。人們已經知道了很多疾病都是可以遺傳的,比如心臟病,高血壓等,而且好像近視也可以遺傳給下一代,那麼思考能力,簡稱思考力,就一定不能遺傳嗎?既然世界是物質的,意識會不會也是某種物質,就像是電、磁一樣,基於這種理論,那麼思考力會不會也有可能像是物質一樣遺產給下一代呢?
  • 呂文浩:思想史視野中的民國社會學家
    它們針對現實社會存在的實際問題發言,面向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一般讀者,往往發表在像《新青年》、《每周評論》、《現代評論》、《新月》、《獨立評論》、《華年》、《新經濟》、《世紀評論》、《觀察》、《新路》、《周論》這樣的知識分子同人刊物上。
  • 清華大學社會學家嚴飛:自殺論——我們該如何和世界相處?
    一些選擇自殺的城市年輕人已經不像典型的中國式自殺那樣試圖表達什麼,更多的是一種尋求解脫的心理在起作用,屬於一種「激情自殺」。 (本文節選自嚴飛所著《穿透: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由理想國·上海三聯書店授權發布。)
  • 半月談|像大腦一樣思考:類腦計算機來了
    像大腦一樣思考:類腦計算機來了半月談作者 朱涵「春眠不覺曉。」1像大腦一樣「思考」在浙江大學的一間實驗室裡,3臺1.6米高的標準伺服器機箱並排而立,黑色外殼內,紅色信號燈不斷閃爍。在數據成為基礎性戰略資源,計算能力成為國家綜合實力重要量度的當下,計算機發展如何實現顛覆性創新,成為今日各國科學界「兵家必爭之地」,借鑑人類大腦,尤其成為探索焦點。美國出資1億美金資助IBM和荷美爾(HRL)的研究團隊發展擬態神經網絡計算;德國海德堡大學等高校積極布局類腦計算機……浙大團隊,正在努力追趕上來。
  • 美國科學家發現猴子也能像人一樣思考和後悔(圖)
    猴子像人一樣會感到後悔並從中吸取教訓據英國《每日電訊報》5月14日報導,美國科學家近日對猴子前扣帶皮質的腦區進行觀察發現,猴子也能夠思考,並且會像人一樣感到後悔。北卡羅萊納州杜克大學醫學中心研究員本·海登(Ben Hayden)說,「這是第一個證據,證明了猴子可以像人一樣思考。」訓練猴子將高價值的獎品與綠色聯繫起來,把低價值的獎品與其他顏色聯繫起來。猴子得到獎品後,科學家也給猴子看它想得但沒得到的獎品,猴子會表現出後悔的反應。該項研究成果日前刊登在了《科學》雜誌上,研究結果表明:高級獎品能引起猴子更大的反應。
  • 理察·費曼談強人工智慧——機器能夠像人一樣思考嗎?
    觀眾提問你認為會不會出現一種機器,能夠像人類一樣思考,並且比人類更智能呢?理察·費曼的回答首先,它們能像人類一樣思考嗎?我會說「不」,稍後我會解釋我為什麼說「不」。談創建人工機器費曼接著通過類比自然進化的運動模式(例如哺乳動物通過韌帶、肌腱、關節和肌肉共同完成的跑步步態,)和機械設計的運動模式(使用輪子、翅膀和/或螺旋槳共同完成)之間的差異來探討心智模型的問題:關於我們是否讓機器像「人類」一樣思考的問題,我的觀點是:
  • 半月談|像大腦一樣思考:類腦計算機來了
    像大腦一樣思考:類腦計算機來了半月談作者 朱涵「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半月談記者對著一臺名為「Darwin Mouse」的計算機念出唐詩《春曉》膾炙人口的第一句,短暫的停頓後,它居然憑著自己的「記憶」,背完了整首詩。這臺計算機就是浙江大學聯合之江實驗室近日發布的我國首臺類腦計算機。
  • AI會像人一樣「思考」、取代人類?專家馬慶國這樣回應...
    而我們知道,人類相比AI最大的優勢就在於會思考、會創造。那麼隨著AI的迅猛發展,未來AI能做到像人一樣「思考」嗎?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原浙大管院神經管理學實驗室主任馬慶國教授日前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結合其多年研究與相關實例,生動形象地對人工智慧的「工作原理」與未來發展前景展開了深入剖析,並對「人工智慧未來能否像人一樣思考
  • 能造出像人一樣「思考」的機器嗎?—新聞—科學網
    如今的人工智慧系統已經在不少具體問題的解決能力上超過了人類,那麼,我們究竟能否製造出像人一樣「思考」的機器?人工智慧會有一天超越人類智能嗎? 計算型智能只是人類智能的一種類型 下圍棋是人類的高級智能活動之一,過去人們認為計算機不可能超越人類的這種智能。因此,下圍棋也被視為人工智慧的「聖杯」。
  • 像大腦一樣思考:類腦計算機來了
    1像大腦一樣「思考」在浙江大學的一間實驗室裡,3臺1.6米高的標準伺服器機箱並排而立,黑色外殼內,紅色信號燈不斷閃爍。在數據成為基礎性戰略資源,計算能力成為國家綜合實力重要量度的當下,計算機發展如何實現顛覆性創新,成為今日各國科學界「兵家必爭之地」,借鑑人類大腦,尤其成為探索焦點。美國出資1億美金資助IBM和荷美爾(HRL)的研究團隊發展擬態神經網絡計算;德國海德堡大學等高校積極布局類腦計算機……浙大團隊,正在努力追趕上來。
  • 不拘一格的美育課,跳出左腦符號思維,孩子像藝術家一樣右腦思考
    暑假已經過半,你的孩子是如何度過的?有的家長說:「我帶孩子去了水上樂園」,有的家長說:「我給孩子報了一個他喜歡的興趣班」,那有沒有家長帶著孩子去美術館或博物館呢?這幾天在上海昊美術館有一個當代藝術展,朋友頂著烈日帶著孩子匆匆趕去,回來之後她對我說:孩子玩得很開心,自己收穫也特別大。看了她在朋友圈裡的照片,小朋友拿著畫筆認真地在畫板上勾勒著。
  • 要想成為科學家,女性必須像男性一樣思考嗎?
    它展示了我們身邊還存在多少關於科學是什麼、科學如何實踐,以及誰來實踐的不同觀點(Abir-Am and Outram,1987)。女性被定義為在抽象推理能力上弱於男性近些年來,歷史學家開始關注過去科學如何被用來定義性別特性。
  • 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問題!你想參加小小科學家育成計劃嗎?(1)
    中小學生能否像科學家那樣開展高大上的科學探索呢?科學家們是如何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呢?神秘的科學家其實啊,科學家們也沒有那麼神秘,這次我們就通過一個系列文章來介紹科學家們是如何工作的。我們中小學生也可以像科學家們一樣探索問題呢。
  • 如何像蜘蛛俠一樣飛簷走壁?
    如果我們能像蜘蛛俠一樣飛簷走壁,或是用四肢在天花板上行走,也許還挺酷?蒼蠅和蜘蛛能在完全光滑的垂直牆壁上攀爬,甚至能在天花板上自由地爬行。直觀地說,它們是用小爪子勾住了牆壁,而該方法行之有效的重要原因就在於它們很輕。然而,有一種重得多的脊椎動物同樣能做到這一點,那就是壁虎(體長可達35釐米,重400克)。
  • 解讀神經擬態計算:讓機器像大腦一樣"思考"
    就像上面提到的堵車問題,即便五道口的紅綠燈接入物聯網、接入深度學習庫,在面對複雜的交通擁堵時,依然無法像人類那樣憑藉經驗去迅速疏導車流。這就是現階段絕大多數所謂的人工智慧設備為何無法真正被稱為「智能」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