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音頻收聽中讀「大咖說」👆
也許大家都很好奇,研讀社會學的理論,掌握社會學的思考方法,對於我們會有什麼幫助?就某種意義而言,其實人人都可以是社會學家,在洶湧的疫情面前,我們其實每天都在不斷討論各種疫情相關的話題,甚至還在朋友圈、微信群裡就某一話題進行激辯,儘管我們可能並沒有認識到自己正以社會學家的方式思考。
其實社會一直在給我們出難題,卻不樂於提供答案:
婚姻真的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嗎?
為什麼我們永遠在「剁手」?
人性可以被教育嗎?
坐在寶馬裡哭,還是坐在自行車上笑?
為什麼我們痴迷於濾鏡?
為什麼那麼多人熱衷於抖音?
選擇廣場舞還是麻將?
……
好在有一群人,他們樂此不疲地尋找著解答之道,試圖歸納出各種各樣的邏輯和規律,幫助我們重新審視那些已經被「習以為常」的社會問題,學會思考和認知世界的工具。
這群人,就是社會學家。
無論是個體生活中面臨的困擾,或者是我們面對整個社會時,看到的種種困惑和不解,你都可以跟著社會學家,在社會學裡尋找答案;更重要的,是你能從中得到一套屬於自己的方法論。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的副教授嚴飛,曾經就「東三省『離結比』在全國排行佔前」這一現象,從社會學角度進行了分析。從他的視角裡我們能理解,其實離婚現象不僅僅涉及個人感情問題,它同樣是社會中經濟、政治、文化的縮影,也是我們反思「理所當然」的生活現象的一個有趣切片。
現在,嚴飛的社會學節目——《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正式上線。通過這檔節目你可能會發現,社會學竟然如此有趣,並且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你困擾的那些社會難題,或許都可以在這裡找到些許答案。
👇掃描二維碼訂閱課程
我們每天都生活在社會之中,每天和形形色色的人類打交道,但我們真的理解自己的生活和我們所處的時代嗎?我們的社會,到底是以一種什麼樣的方式存在、運轉?人和人之間,到底又是如何相處與交往?
生活中,我們常常面臨各種困擾,它可能是一個私人生活中不信任的瞬間。
比如,當你走在街上,一個陌生人向你尋求幫助,也許多數人都會下意識地警惕,甚至有些人乾脆馬上躲開,以免受騙上當。
當然,我們也有一些更大的憂慮。
比如,當我們看到社會上的種種不公、新聞中出現的惡性事件,當我們沒法吃上讓人安心的食品,呼吸不到潔淨的空氣,當我們面臨就業的壓力、生育的選擇.......
今時今日的中國社會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極為複雜的社會變遷」。
經濟與技術的發展使得植根於傳統社會的美德消失殆盡,而與現代社會對應的契約精神卻遠未形成,從而造成了普遍意義上的社會道德困境。
反映在國家層面上是法治精神在實踐中遇到的重重阻力,反映在社會層面上是誠信的缺位導致的諸多社會問題:
從三聚氰胺的「毒奶粉」到長春假疫苗,從醫患矛盾到家庭財產糾紛,從高鐵霸座的契約精神到崑山龍哥引發的什麼是正當防衛的法律辯論……
似乎每一件事情、每一條熱點新聞都和我們生活中的秩序息息相關。
在這一背景之下,我們就有必要去深度學習社會學,用社會學的視角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個世界。
因為我們只有學習社會學,才可以釐清社會運作的基本邏輯,隱藏在諸多社會現象背後的機構、組織、社群、個體不同的行動邏輯;
我們只有學習社會學,才可以發現社會出現的種種問題,以及問題背後所暴露出來的我們積習已久的制度弊病;
我們也只有學習社會學,才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去修補和彌合我們社會的裂痕、道德的滑坡、家庭的衰落、人與人之間信任的丟失,從而迎接一個更加有序美好的社會圖景。
社會學能不能解決社會問題呢?對於這個疑問,無論是局外人還是社會學家自己,都曾提出各式各樣的回應。
有些人會認為,社會學家只負責總結社會運作的規律,而不應該提出任何美好社會的理想願景;也有人認為社會學家至少可以給出一些社會問題的診斷;還有人認為社會學家就應該介入到實際的社會變革當中,成為百分百的行動者。
其實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經濟學等各種人文社科學科當中。每一位社會學家都會依據他的學派、立場的分別,對這個問題產生出不同的理解。
我們可以認為社會學很有用,也許我們真的可以透過對於社會如何運作的深入解剖,創造出改善社會的方法。
然而,我們不應該被迫接受社會學本質上就是謀求實際性或有用性的學科這樣的觀點。
社會學也許真的一點實際的用處也沒有。但它可以是一種知識、智識的追尋,一種幫助我們提升批判力和審美力的重要工具。
許多人會質疑,如果社會學不能解決實際問題,那學習社會學,還有意義嗎?
社會學兩大核心命題,是人性與社會秩序。
秩序可以規範和約束人性,人性反過來也會塑造秩序、維護秩序。但同時人的最天然、最原始的本性,就是衝破秩序的約束和規範。秩序與人性這兩者緊密的交織在一起,互相纏繞、互相博弈,從而構成了我們的社會。
所以,社會學既是幫助我們認識世界、思考問題的分析工具,也能帶領我們找到分析問題的出發點:回歸到社會秩序的本源,去窺探人性的幽暗與良善。
當我們只有釐清並理解種種問題背後的社會結構性變遷,才能在紛繁複雜的社會潮流中,對自身的生活模式進行有效地反省和思考。
更重要的,是對現實的強烈關懷和責任。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培養的社會學品質。
社會學家都是說故事的人,他們既遵循一種理性的思維原則,又同時切入場景之中,用同情共感去感受深入肌理的切膚之痛。
就像美國社會學家賴特.米爾斯(C. Wright Mills)的名言所說的那樣,「我力求客觀,但絕不冷漠」。
社會學最為獨特的一面,就是它一直保持著批判的利刃。這種批判不是憤青式的、盲目的批判,而是有理有據的批判。
這種批判的思維可以幫助我們一陣見血地看透社會運作的基本邏輯、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從而用新的目光去審視我們生活於其中的熟悉的世界。
其實從某種意義而言,人人都可以是社會學家。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其實每天都在不斷討論各種社會話題,甚至還在朋友圈、微信群裡就某一話題進行辯論,儘管我們可能並沒有認識到自己正以社會學家的方式思考。
你是否願意接受一次,在觀察身邊社會現象的基礎之上,對社會學理論和知識縱深的探險?
嚴 飛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清華社會學評論》執行主編。求學於牛津大學、史丹福大學,曾任職於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
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歷史社會學、政治社會學、比較政治、都市文化與治理,曾獲美國亞洲研究協會最佳研究生論文獎。
限時特惠:78元
原價98元
打卡還送中讀VIP月卡一張
👇
打卡全部章節的用戶,即可獲得價值45元的中讀季卡虛擬卡一張,打卡方式詳見課程大綱)👇掃描二維碼訂閱課程
👇點擊【閱讀原文】,訂閱【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