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不告訴你的,社會學家悄悄告訴你

2021-01-19 三聯生活周刊


以武漢為發源地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牽動了大家的心,影響到我們所有人的日常生活,成為了我們最為關心的頭等大事。這一次病毒肺炎,從爆發到擴散,再到今天的全面蔓延,相信科學家們正在緊鑼密鼓的全力進行抗病毒疫苗的研發。而在社會學的分析視角裡,如何看待這一次的疫情呢?

 

點擊音頻收聽中讀「大咖說」👆


也許大家都很好奇,研讀社會學的理論,掌握社會學的思考方法,對於我們會有什麼幫助?就某種意義而言,其實人人都可以是社會學家,在洶湧的疫情面前,我們其實每天都在不斷討論各種疫情相關的話題,甚至還在朋友圈、微信群裡就某一話題進行激辯,儘管我們可能並沒有認識到自己正以社會學家的方式思考。


其實社會一直在給我們出難題,卻不樂於提供答案:


婚姻真的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嗎?

為什麼我們永遠在「剁手」?

人性可以被教育嗎?

坐在寶馬裡哭,還是坐在自行車上笑?

為什麼我們痴迷於濾鏡?

為什麼那麼多人熱衷於抖音?

選擇廣場舞還是麻將?

……


好在有一群人,他們樂此不疲地尋找著解答之道,試圖歸納出各種各樣的邏輯和規律,幫助我們重新審視那些已經被「習以為常」的社會問題,學會思考和認知世界的工具。


這群人,就是社會學家。


無論是個體生活中面臨的困擾,或者是我們面對整個社會時,看到的種種困惑和不解,你都可以跟著社會學家,在社會學裡尋找答案;更重要的,是你能從中得到一套屬於自己的方法論。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的副教授嚴飛,曾經就「東三省『離結比』在全國排行佔前」這一現象,從社會學角度進行了分析。從他的視角裡我們能理解,其實離婚現象不僅僅涉及個人感情問題,它同樣是社會中經濟、政治、文化的縮影,也是我們反思「理所當然」的生活現象的一個有趣切片。


現在,嚴飛的社會學節目——《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正式上線。通過這檔節目你可能會發現,社會學竟然如此有趣,並且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你困擾的那些社會難題,或許都可以在這裡找到些許答案。


👇掃描二維碼訂閱課程


我們每天都生活在社會之中,每天和形形色色的人類打交道,但我們真的理解自己的生活和我們所處的時代嗎?我們的社會,到底是以一種什麼樣的方式存在、運轉?人和人之間,到底又是如何相處與交往?


生活中,我們常常面臨各種困擾,它可能是一個私人生活中不信任的瞬間。


比如,當你走在街上,一個陌生人向你尋求幫助,也許多數人都會下意識地警惕,甚至有些人乾脆馬上躲開,以免受騙上當。


當然,我們也有一些更大的憂慮。


比如,當我們看到社會上的種種不公、新聞中出現的惡性事件,當我們沒法吃上讓人安心的食品,呼吸不到潔淨的空氣,當我們面臨就業的壓力、生育的選擇.......



今時今日的中國社會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極為複雜的社會變遷」。


經濟與技術的發展使得植根於傳統社會的美德消失殆盡,而與現代社會對應的契約精神卻遠未形成,從而造成了普遍意義上的社會道德困境。


反映在國家層面上是法治精神在實踐中遇到的重重阻力,反映在社會層面上是誠信的缺位導致的諸多社會問題:


從三聚氰胺的「毒奶粉」到長春假疫苗,從醫患矛盾到家庭財產糾紛,從高鐵霸座的契約精神到崑山龍哥引發的什麼是正當防衛的法律辯論……


似乎每一件事情、每一條熱點新聞都和我們生活中的秩序息息相關。


在這一背景之下,我們就有必要去深度學習社會學,用社會學的視角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個世界。


因為我們只有學習社會學,才可以釐清社會運作的基本邏輯,隱藏在諸多社會現象背後的機構、組織、社群、個體不同的行動邏輯;


我們只有學習社會學,才可以發現社會出現的種種問題,以及問題背後所暴露出來的我們積習已久的制度弊病;


我們也只有學習社會學,才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去修補和彌合我們社會的裂痕、道德的滑坡、家庭的衰落、人與人之間信任的丟失,從而迎接一個更加有序美好的社會圖景。



社會學能不能解決社會問題呢?對於這個疑問,無論是局外人還是社會學家自己,都曾提出各式各樣的回應。


有些人會認為,社會學家只負責總結社會運作的規律,而不應該提出任何美好社會的理想願景;也有人認為社會學家至少可以給出一些社會問題的診斷;還有人認為社會學家就應該介入到實際的社會變革當中,成為百分百的行動者。


其實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經濟學等各種人文社科學科當中。每一位社會學家都會依據他的學派、立場的分別,對這個問題產生出不同的理解。


我們可以認為社會學很有用,也許我們真的可以透過對於社會如何運作的深入解剖,創造出改善社會的方法。


然而,我們不應該被迫接受社會學本質上就是謀求實際性或有用性的學科這樣的觀點。


社會學也許真的一點實際的用處也沒有。但它可以是一種知識、智識的追尋,一種幫助我們提升批判力和審美力的重要工具。




許多人會質疑,如果社會學不能解決實際問題,那學習社會學,還有意義嗎?


社會學兩大核心命題,是人性與社會秩序


秩序可以規範和約束人性,人性反過來也會塑造秩序、維護秩序。但同時人的最天然、最原始的本性,就是衝破秩序的約束和規範。秩序與人性這兩者緊密的交織在一起,互相纏繞、互相博弈,從而構成了我們的社會。


所以,社會學既是幫助我們認識世界、思考問題的分析工具,也能帶領我們找到分析問題的出發點:回歸到社會秩序的本源,去窺探人性的幽暗與良善


當我們只有釐清並理解種種問題背後的社會結構性變遷,才能在紛繁複雜的社會潮流中,對自身的生活模式進行有效地反省和思考。


更重要的,是對現實的強烈關懷和責任。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培養的社會學品質。



社會學家都是說故事的人,他們既遵循一種理性的思維原則,又同時切入場景之中,用同情共感去感受深入肌理的切膚之痛。


就像美國社會學家賴特.米爾斯(C. Wright Mills)的名言所說的那樣,「我力求客觀,但絕不冷漠」。


社會學最為獨特的一面,就是它一直保持著批判的利刃。這種批判不是憤青式的、盲目的批判,而是有理有據的批判。


這種批判的思維可以幫助我們一陣見血地看透社會運作的基本邏輯、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從而用新的目光去審視我們生活於其中的熟悉的世界。


其實從某種意義而言,人人都可以是社會學家。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其實每天都在不斷討論各種社會話題,甚至還在朋友圈、微信群裡就某一話題進行辯論,儘管我們可能並沒有認識到自己正以社會學家的方式思考。


你是否願意接受一次,在觀察身邊社會現象的基礎之上,對社會學理論和知識縱深的探險?



嚴  飛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清華社會學評論》執行主編。求學於牛津大學、史丹福大學,曾任職於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


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歷史社會學、政治社會學、比較政治、都市文化與治理,曾獲美國亞洲研究協會最佳研究生論文獎。






限時特惠:78元

原價98元

 

打卡還送中讀VIP月卡一張

👇

打卡全部章節的用戶,即可獲得價值45元的中讀季卡虛擬卡一張,打卡方式詳見課程大綱)

👇掃描二維碼訂閱課程

👇點擊【閱讀原文】,訂閱【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

相關焦點

  • 社會學家告訴你:看透熱點背後的社會真相
    而從「新冠肺炎」引發出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也牽動了人們的心,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又該如何用社會學的分析視角來理智地看待和分析呢?今日我們邀請到了清華大學社會學系的嚴飛老師,他將為你打開用社會學方法思考問題的大門。
  • 植物悄悄告訴你
    也許你知道根莖葉、花果實,也許你知道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但是,大部分人不知道看不見的生物……微生物和植物的親密關係!小小的微生物能給植物製造和提供營養:最典型的就是根瘤菌,它能將空氣中的氮氣轉化成氨態氮,從而為植物提供最重要的N元素營養,還有其它固氮菌等著你去發現!如念珠藻屬、魚腥藻屬、氧化亞鐵硫桿菌、反硫化細菌等。
  • 空姐悄悄告訴你,飛機這樣選座位,1000塊享受「頭等艙」服務
    飛機是我們經常使用的交通工具,無論是去旅遊還是出差留學等等,飛機都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方便快速還省時,就是價格有點小貴,通常一張國內的機票也得一千人民幣左右,還是經濟艙,還不如一張同樣價格的火車票舒服,其實可能是你沒有選擇好飛機的座位哦,飛機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空姐悄悄告訴你
  • 社會學家如何看透社會本質
    當然要認清現實社會的殘酷,並不受殘酷現實的桎梏,單有學問是不行的,還受制於很多的東西。譬如閻明的《中國社會學史:一門學科與一個時代》一書裡對吳文藻在日本想回國又怕回國,最終又不得不回國的不得已,寫得非常細膩,至今讀著還感其抉擇之艱難。民國社會學家,鮮有純粹的理論研究者。從開創性上講,也沒有方法論上的特別創穫。
  • 地層的年齡 有孔蟲悄悄告訴你
    顯微鏡下,你可以清晰看到有孔蟲殼體上的細孔。  有孔蟲殼體雖小,但是形態各不相同。有的像珍珠,有的如同貝殼,有的呈螺旋狀……在古生物學家的眼中,這些裹挾在海底巖芯中姿態各異的小東西,就像在無聲地念誦一部海洋史詩。  沉積層年齡的「爆料者」  有孔蟲的殼體貼著時代的標籤。發現它的殼體,就是發現它曾生活過的痕跡。
  • 科學知識告訴你:太天真!
    ▼ 2.進入現代社會,人們睡眠時間開始變短!但在上個世紀,嗜睡的人類還是能有至少8小時的睡眠。▼3.隨著社會進步,夜生活悄悄的來啦!賴床時間也就拉長了。每晚戳破手機屏幕才肯睡覺,還哭訴自己還沒睡夠7小時?
  • 超威告訴你:電動車電池應該如何選購?
    超威告訴你。眾所周知,現在電動車常用的電池一種是鉛酸電池,一種是鋰電池。對於電動車電池小白來講,可能對於這兩種電池都不太清楚,今天咱們先說說他們的區別。第一,鋰電池的價格要比鉛酸電池高出一倍不止;第二,鉛酸電池更有分量,而鋰電池相對來講會輕不少;第三,在使用周期上,鋰電池是鉛酸電池的3-6倍左右。
  • 裝修師傅悄悄告訴,四種材料是公認的甲醛「大戶」,我中了兩個
    到了裝修的時候,裝修師傅卻悄悄告訴我,人造板材、油漆、膠以及木地板,是公認的四個甲醛大戶,你家就佔了倆,裝修結束後可要認真除甲醛了。一:非實木衣櫃因為有三個臥室,所以我便根據尺寸給每個臥室定製了一個大衣櫃。
  • 如何「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
    為幫助人們理解這些日常生活中令人困惑的社會現象,青年社會學學者嚴飛推出了新書《穿透: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一本寫給大眾的社會學通識讀物。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嚴飛在授課過程中發現,學生普遍缺少理論聯繫現實、特別是聯繫當代社會現象的能力,這啟發了嚴飛。其實,嚴飛從讀書時代就在媒體上撰寫文章,分析社會議題。
  • 張帥:我有一個秘密,你不能告訴別人
    昨天晚上,娘倆在豆豆的房間聊完了天,朋友正要離開,豆豆猶豫了一陣,說,媽媽,今天上午發生了一件事,是我們班的秘密,我不知道能不能告訴你。什麼秘密啊?朋友笑著問,想著估計又是些誰誰鬧矛盾的雞毛蒜皮的小事。
  • 預後好不好,病理單是如何悄悄告訴你的?
    醫生,我的病理單出來了,你幫我看看情況好不好啊?是早期乳腺癌,預後挺不錯的。醫生們是咋通過一紙病理單就知道預後好不好的呢?咱們沒有專業知識的小姐妹們能不能學一手,對自己的病情有個大體了解呢?一位病友阿姨告訴科普君:「我的病理單早就被我扔了,眼不見心不煩。」其實大可不必,科普君想說的是,我們只有正視疾病,了解疾病,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病理單是對疾病的一個重要的判斷,也是治療方案的一個依據,大傢伙還是要保存好。進入正題......病理單怎麼看得出疾病的預後呢?
  • 小編用親身經歷告訴你,什麼叫套路,剛出身社會的年輕人要注意了
    小編用親身經歷告訴你社會人的套路,真心希望屏幕前的你少走點彎路。案例1、求職套路。當時小編剛出身社會,對別人提防心不夠。當時我在求職時,看見一個網上招聘「儲備幹部」。我一看自己的條件符合要求,而且待遇又高,底薪三千+獎金+不定時公司國外旅遊,周末雙休,每周有大半天時間對我免費進行電腦技能的培訓。而且入職不收費用,不押工資。當時我就興高採烈地去面試了。
  • 你失去了他,不知道該怎麼辦?我來告訴你
    當你在想「我永遠失去了他」的時候 ,你的情緒波動會讓你很難看清楚。你不知道怎樣才能讓他回來,你不知道該怎麼做,也不知道此時你應該如何應對他。幸運的是,你找到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將幫助你退一步,把事情看得更清楚。讓我們看看你是需要怎樣去做到!你失去了他,他說他再也不會回來了。這是真的嗎?
  • 悄悄告訴你:男人也會得「女人病」
    範萍告訴記者,如果男性自覺有單側或雙側乳房增大,觸摸有結節,活動時伴有腫痛或觸痛感,都有乳腺增生的可能,應前去醫院就診。  乳腺癌也不再是女性的「專屬領地」,且男性乳腺癌往往更兇險。一般發病年齡大、病期晚、淋巴結轉移率高,治療效果比女性差。
  • 關於鶴望蘭,你不知道的小秘密,花農告訴你,大葉子不開花
    關於鶴望蘭,你不知道的小秘密,花農告訴你,大葉子不開花花卉界,每一種植物都有一些小秘密,這些秘密都是大家所不知道的,只有養過它們的人才能稍微知道一些,最近閒著沒事就去我們當地很多花卉大棚逛了逛,又了解到了很多的花卉行業的內幕,讓我受益匪淺,雖然養了四五年的花了
  • NLP告訴你,可以!
    告訴你,不是。這是一門嚴肅的學問,通過訓練,可以做到一句話了解一個人的很多東西。這門學問就是NLP(神經語言程序學)NLP,是神經語言程序學的英文縮寫。NLP被解釋為研究我們的大腦如何工作的學問。理解層次是NLP中的一個核心概念。
  • 蕭伯納鋼筆告訴你!
    蕭伯納鋼筆告訴你!) 用鋼筆書寫時,你是否思考過一個最基本的問題——鋼筆為什麼能順滑不斷地出墨?寫字還有物理原理?
  • 吳苾雯:告訴你一個真實的陳景潤
    也許是擔心自己不久於人世,陳景潤將自己的秘密悄悄告訴了羅聲雄:「我做出了『1+2』,我想拿出來發表,又怕挨批判。」 羅聲雄說:「只要你的證明是對的,就不要怕。」 可是陳景潤仍不敢將論文拿出來。這些年來,挨打、跳樓、被專政,就是因為專心業務研究。他不能不心有餘悸。
  • 伊莎白·柯魯克:我喜歡中國 毛澤東是偉大的社會學家
    和她一起的還有社會學家俞錫璣。伊莎白記得,這個來自上流社會的女孩不像其他千金那樣只會待在家裡打牌,她在北京協和醫院做社工,聰明而且接地氣。「她總是能夠分辨出誰是富人誰是窮人,有人穿著破爛的衣服假裝窮人準備賒帳,她會走過去對他說,把你的錢包從口袋裡拿出來!」伊莎白說,俞錫璣對自己的影響非常大。當時,共產主義的潮流是國際性的,二戰開始後,她從中國回到英國,雙腳依然站在這一邊。
  • 為何很多醫生近視了戴眼鏡,卻總建議你做手術?告訴你實情!
    現代社會,很多小朋友由於學習,或是玩手機等電子設備,小小年紀都近視了。很多家長覺得這並沒什麼大不了,長大以後做個雷射手術就好了。真的是這樣嗎?近視手術靠譜嗎?為何很多醫生自己不手術,而選擇戴眼鏡?卻總建議你做手術?你思考過這個問題嗎?下面就讓大眾微健康的眼科專家來告訴我們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