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武漢為發源地的「新冠肺炎」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也影響到了所有人的日常生活,成為了我們最關心的頭等大事。
這一次的疾病,從爆發到擴散,再到今天的全面蔓延,醫療人員們正在日夜不休地全力救治,科學家們也緊鑼密鼓地進行抗病毒藥物的研發。而從「新冠肺炎」引發出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也牽動了人們的心,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又該如何用社會學的分析視角來理智地看待和分析呢?今日我們邀請到了清華大學社會學系的嚴飛老師,他將為你打開用社會學方法思考問題的大門。
點擊音頻收聽中讀「大咖說」👆
也許你會問,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有什麼好處?為什麼要我們學習社會學?美國有一位社會學家詹森(Doyle Paul Johnson)曾提出,社會學的產生動力來自於兩大方面:
第一,是「前所未有的複雜的社會變遷」。
第二,是這種社會變遷,獲得了來自知識界的有意關注,因為正是「急劇的社會變遷……有可能提高人們自覺地反思、思考社會的程度。」
今時今日的中國社會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複雜的社會變遷」。比如在我們的周圍,貧富差距的不斷擴大,導致階層固化現象在加劇,農村留守兒童和城市打工子弟,都成為被打工經濟犧牲掉的一代。
比如技術的創新與進步,帶來了自媒體平臺和共享經濟的興盛。我們每日都在使用共享單車、共享專車,每天都在手機上看微信、刷抖音、刷朋友圈,但是在享受技術便捷的同時,新媒體平臺上的詐騙和虛假謠言也層出不窮,共享經濟也帶來了很多問題,比如滴滴順風車司機涉嫌殺害乘客的慘案。
還有,消費主義浪潮的不斷興起,人們的欲望在拼命地膨脹,但是中產階層卻在熱烈地討論「消費降級」、「低欲望社會」。人們愈發陷入到一種為了工作、為了學區房、為了孩子的教育、為了食品的安全、為了空氣的潔淨……深深地焦慮和擔憂當中,我們似乎隨時都有可能被時代的巨輪所拋棄。
在世界變遷洪流之下,經濟與技術的發展使得植根於傳統社會的美德消失殆盡,而與現代社會對應的契約精神卻還未形成,從而造成了普遍意義上的一種社會道德困境。反映在國家層面上是法治精神在實踐中遇到的重重阻力,反映在社會層面上是誠信的缺位導致的諸多社會問題。
似乎每一件事情、每一條熱點新聞都和我們生活中的秩序息息相關。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我們更加有必要去深度學習社會學,用社會學的視角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這個世界。
也許還有一些人會問,社會學可不可以解決社會問題?對於這個疑問,無論是局外人還是社會學家自己,都曾給出各式各樣的回應。
比如說有些人會認為,社會學家只負責總結社會運作的基本規律,他們不應該提出任何美好社會的理想願景;也有的社會學家則認為,至少社會學可以給出一些社會問題的診斷;還有一些社會學家甚至認為,作為學者本身就是所謂的「有機知識分子」,社會學家就應該介入到實際的社會變革當中,成為百分百的行動者。
事實上,社會學三大奠基之父對「社會學的邊界在哪裡?社會學負不負責解決社會問題?」都有不同的看法。
比如韋伯就比較堅守「學問跟實際行動之間的清晰邊界」,他認為學者應該謹守學術的界限,不可逾越;但是對於馬克思來講知識就是一種力量,學習知識就是為了獲得力量,去為了改變我們生活的世界。
我們當然可以試圖主張,社會學應該以某種特殊的方式而變得有用,譬如說透過對於社會如何運作的深入解剖,我們創造出改善社會的具體方法,然後讓社會按照這些特定的模式和組織運行,把社會學當作服務於此的有用工具。
然而,我們不應該被迫地接受,社會學本質上便是謀求實際性或是有用性的學科這樣的觀點。社會學也許真的一點實際的用處也沒有。它當然可以是一種知識、智識的追尋,一種幫助我們提升批判力和審美力的重要工具。
就某種意義而言,其實人人都可以是社會學家。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其實每天都在不斷討論各種社會話題,甚至還在朋友圈、微信群裡就某一特定的社會話題進行辯論,儘管我們可能並沒有認識到自己正以社會學家的方式進行思考。
那麼,學習社會學,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的意義又在什麼地方呢?
社會學既是幫助我們認識世界、思考問題的一種重要的分析工具,它又是我們分析某些問題時的出發點。特別是那些與我們每一個人都切身相關的問題,無論這些問題是群體性的,還是個體性的,社會學都會讓我們回歸到社會秩序的本源,去窺探人性的幽暗與良善。
社會學最為獨特的一面,就是它一直保持著批判的利刃。
社會學和哲學、經濟學相比較,有一個基本的特點,就是對於我們社會中廣為接受的信念與日常實踐,常常抱以批判的態度。這種批判的思維會深入到他的骨髓裡面,會幫助他一陣見血地看透社會運作的基本邏輯、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從而用嶄新的目光去重新審視我們生活於其中的這個熟悉的世界。
社會學家都是說故事的人,如果想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就需要我們既遵循一種理性的思維原則,又同時需要我們不斷地切入到現實的場景之中,用同情、共情的方式,去感受那些深入肌理的切膚之痛。
就像美國著名社會學家賴特.米爾斯的名言所說的那樣,「我力求客觀,但絕不冷漠」。
如果你也想培養社會學家的思考方式,試圖用社會學的眼光探究今日社會中的種種熱門問題和現象,歡迎收聽《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
👇掃描二維碼訂閱課程
嚴 飛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清華社會學評論》執行主編。求學於牛津大學、史丹福大學,曾任職於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
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歷史社會學、政治社會學、比較政治、都市文化與治理,曾獲美國亞洲研究協會最佳研究生論文獎。
限時特惠:78元
原價98元
打卡還送中讀VIP月卡一張
👇
打卡全部章節的用戶,即可獲得價值45元的中讀季卡虛擬卡一張,打卡方式詳見課程大綱)👇掃描二維碼訂閱課程
👇點擊【閱讀原文】,訂閱【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