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家告訴你:看透熱點背後的社會真相

2021-01-19 新少數派


近日以武漢為發源地的「新冠肺炎」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也影響到了所有人的日常生活,成為了我們最關心的頭等大事。 

 

這一次的疾病,從爆發到擴散,再到今天的全面蔓延,醫療人員們正在日夜不休地全力救治,科學家們也緊鑼密鼓地進行抗病毒藥物的研發。而從「新冠肺炎」引發出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也牽動了人們的心,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又該如何用社會學的分析視角來理智地看待和分析呢?今日我們邀請到了清華大學社會學系的嚴飛老師,他將為你打開用社會學方法思考問題的大門。

 


點擊音頻收聽中讀「大咖說」👆



也許你會問,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有什麼好處?為什麼要我們學習社會學?美國有一位社會學家詹森(Doyle Paul Johnson)曾提出,社會學的產生動力來自於兩大方面:


第一,是「前所未有的複雜的社會變遷」。


第二,是這種社會變遷,獲得了來自知識界的有意關注,因為正是「急劇的社會變遷……有可能提高人們自覺地反思、思考社會的程度。」


今時今日的中國社會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複雜的社會變遷」。比如在我們的周圍,貧富差距的不斷擴大,導致階層固化現象在加劇,農村留守兒童和城市打工子弟,都成為被打工經濟犧牲掉的一代。


比如技術的創新與進步,帶來了自媒體平臺和共享經濟的興盛。我們每日都在使用共享單車、共享專車,每天都在手機上看微信、刷抖音、刷朋友圈,但是在享受技術便捷的同時,新媒體平臺上的詐騙和虛假謠言也層出不窮,共享經濟也帶來了很多問題,比如滴滴順風車司機涉嫌殺害乘客的慘案。



還有,消費主義浪潮的不斷興起,人們的欲望在拼命地膨脹,但是中產階層卻在熱烈地討論「消費降級」、「低欲望社會」。人們愈發陷入到一種為了工作、為了學區房、為了孩子的教育、為了食品的安全、為了空氣的潔淨……深深地焦慮和擔憂當中,我們似乎隨時都有可能被時代的巨輪所拋棄。



在世界變遷洪流之下,經濟與技術的發展使得植根於傳統社會的美德消失殆盡,而與現代社會對應的契約精神卻還未形成,從而造成了普遍意義上的一種社會道德困境。反映在國家層面上是法治精神在實踐中遇到的重重阻力,反映在社會層面上是誠信的缺位導致的諸多社會問題。


似乎每一件事情、每一條熱點新聞都和我們生活中的秩序息息相關。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我們更加有必要去深度學習社會學,用社會學的視角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這個世界。



也許還有一些人會問,社會學可不可以解決社會問題?對於這個疑問,無論是局外人還是社會學家自己,都曾給出各式各樣的回應。

 

比如說有些人會認為,社會學家只負責總結社會運作的基本規律,他們不應該提出任何美好社會的理想願景;也有的社會學家則認為,至少社會學可以給出一些社會問題的診斷;還有一些社會學家甚至認為,作為學者本身就是所謂的「有機知識分子」,社會學家就應該介入到實際的社會變革當中,成為百分百的行動者。

 

事實上,社會學三大奠基之父對「社會學的邊界在哪裡?社會學負不負責解決社會問題?」都有不同的看法。

 

比如韋伯就比較堅守「學問跟實際行動之間的清晰邊界」,他認為學者應該謹守學術的界限,不可逾越;但是對於馬克思來講知識就是一種力量,學習知識就是為了獲得力量,去為了改變我們生活的世界。



我們當然可以試圖主張,社會學應該以某種特殊的方式而變得有用,譬如說透過對於社會如何運作的深入解剖,我們創造出改善社會的具體方法,然後讓社會按照這些特定的模式和組織運行,把社會學當作服務於此的有用工具。


然而,我們不應該被迫地接受,社會學本質上便是謀求實際性或是有用性的學科這樣的觀點。社會學也許真的一點實際的用處也沒有。它當然可以是一種知識、智識的追尋,一種幫助我們提升批判力和審美力的重要工具。


就某種意義而言,其實人人都可以是社會學家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其實每天都在不斷討論各種社會話題,甚至還在朋友圈、微信群裡就某一特定的社會話題進行辯論,儘管我們可能並沒有認識到自己正以社會學家的方式進行思考。



那麼,學習社會學,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的意義又在什麼地方呢?

 

社會學既是幫助我們認識世界、思考問題的一種重要的分析工具,它又是我們分析某些問題時的出發點。特別是那些與我們每一個人都切身相關的問題,無論這些問題是群體性的,還是個體性的,社會學都會讓我們回歸到社會秩序的本源,去窺探人性的幽暗與良善。

 

社會學最為獨特的一面,就是它一直保持著批判的利刃。


社會學和哲學、經濟學相比較,有一個基本的特點,就是對於我們社會中廣為接受的信念與日常實踐,常常抱以批判的態度。這種批判的思維會深入到他的骨髓裡面,會幫助他一陣見血地看透社會運作的基本邏輯、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從而用嶄新的目光去重新審視我們生活於其中的這個熟悉的世界。



社會學家都是說故事的人,如果想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就需要我們既遵循一種理性的思維原則,又同時需要我們不斷地切入到現實的場景之中,用同情、共情的方式,去感受那些深入肌理的切膚之痛。

 

就像美國著名社會學家賴特.米爾斯的名言所說的那樣,「我力求客觀,但絕不冷漠」。

 

如果你也想培養社會學家的思考方式,試圖用社會學的眼光探究今日社會中的種種熱門問題和現象,歡迎收聽《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



👇掃描二維碼訂閱課程







嚴  飛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清華社會學評論》執行主編。求學於牛津大學、史丹福大學,曾任職於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


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歷史社會學、政治社會學、比較政治、都市文化與治理,曾獲美國亞洲研究協會最佳研究生論文獎。















限時特惠:78元

原價98元

 

打卡還送中讀VIP月卡一張

👇

打卡全部章節的用戶,即可獲得價值45元的中讀季卡虛擬卡一張,打卡方式詳見課程大綱)


👇掃描二維碼訂閱課程



👇點擊【閱讀原文】,訂閱【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

相關焦點

  • 社會不告訴你的,社會學家悄悄告訴你
    就某種意義而言,其實人人都可以是社會學家,在洶湧的疫情面前,我們其實每天都在不斷討論各種疫情相關的話題,甚至還在朋友圈、微信群裡就某一話題進行激辯,儘管我們可能並沒有認識到自己正以社會學家的方式思考。其實社會一直在給我們出難題,卻不樂於提供答案:婚姻真的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嗎?為什麼我們永遠在「剁手」?
  • 社會學家如何看透社會本質
    沒有一個留在大陸的社會學家,能想到社會學會最終被徹底取消——當然被取消有一個過程,不乏溫水煮蛙的意味——因為以他們的常識揣度,任何一個社會不可不研究社會問題。研究社會問題必然需要社會學,使用社會學的研究方法,自然社會學系會被保留。
  • 如何「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
    為幫助人們理解這些日常生活中令人困惑的社會現象,青年社會學學者嚴飛推出了新書《穿透: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一本寫給大眾的社會學通識讀物。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嚴飛在授課過程中發現,學生普遍缺少理論聯繫現實、特別是聯繫當代社會現象的能力,這啟發了嚴飛。其實,嚴飛從讀書時代就在媒體上撰寫文章,分析社會議題。
  • 心理學:你痛苦是因為你沒看透愛的兩個真相
    心理學:你痛苦是因為你沒看透愛的兩個真相文,王彥輝(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歡迎留言探討)一位網友說:明明知道相思無用,還是想念他;明明知道自己受傷了、受騙了,還是不肯回頭。我知道是我陷得太深了,期待有個朋友把我罵醒吧!
  • 「江湖險惡,人心叵測」,3句話,帶你看透人生真相
    今天,我只需用3句話,就會帶你看透人生的真相。第一句:首先,我們在生活中能看到的一切,並非真實,而是某些人,故意讓我們看到的。凡事我們普通人看到的,聽到的,都是有錢人或資本家操控的局,這是天大的謊言,而我們這些吃瓜群眾,卻為他們布下的局,探討的不亦樂乎,甚至我們會分成很多派系在網絡上互噴。
  • 2017年度十大食品安全熱點事件,這些舌尖風波背後的真相你看穿了嗎
    工作人員展示壓好的普洱茶茶餅。中新社記者 劉冉陽 攝 據北京青年報1月17日報導,近日,2017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會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中國科協共同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在京主辦,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多學科領域專家們現場解析了2017年的十大食品安全熱點事件。
  • 鬼谷子:做人別太天真,讀懂五句社會潛規則,看透人性本質
    鬼谷子:做人別太天真,讀懂五句社會潛規則,看透人性本質說起人性,這方面的專家一定是鬼谷子大神了!他非常的懂人,跟他學習人性,保你不再受欺負!鬼谷子曾說做人不能太天真!天真本身沒錯,錯的是你天真後利用你的人,讀懂這五句話,讓你看透人性的本質!1. 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大家應該從字面上就能理解,大致就是說一個人要是非常的貧窮,就算你身處一個熱鬧非凡的城市裡面也是無人問津的。
  • 【這個世界是沒有真相的,絕大部分人都活在假象/幻想裡】
    社會經不起細看,人性經不起細究。 《東邪西毒》裡有句臺詞:任何人都可以變得狠毒,只要你嘗試過什麼叫嫉妒。 這個世界是沒有真相的。 不要執著於各種事物的表象,要能從表象裡看到真相,這就是佛家說的不著相。 絕大部分人都活在假象/幻想裡,並且樂此不疲,是被操控的人。只有極少數人才能活在現實裡,看能穿各種表象背後的真相,所以真相永遠只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他們才是社會的操控者。
  • 看透人性,驅使人性背後的力量與人際交往的本質是什麼?
    二:暴力比如有人綁架了你或者你的親人,你應該會聽綁匪的話,這就是暴力使人。三:誘惑一個美女要做一件事情,往往會有很多男性發自內心的幫助她,不求回報。糾纏於表象,無法挖掘事實本質,從而透過假象看到真相。其實在每一個行動背後都有一個巨大的動機,那些對你抱怨、誹謗他人的人都渴望得到你的支持。好比女人拼命化妝,男人拼命撒謊,是女人喜歡化妝、男人喜歡撒謊嗎?答案肯定不是。而是因為男人喜歡漂亮的女人,女人才會拼命的化妝。女人喜歡甜言蜜語,男人才會拼命撒謊。這就是人性本能。
  • 《後真相時代》|揭秘真相背後的故事
    在《後真相時代》這本書中,他也為讀者列舉了很多自己運用「真相」幫助企業調整企業文化,使企業後續發展得到全體員工的一致支持的案例。除了這些,作者麥克唐納,還憑藉自己多年工作經驗,對政界人士的演講、對商界的廣告詞等為讀者做了細緻的分析,講述出了那些說詞背後,掩藏起來的其他「真相」。
  • 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是一位出色的社會學家
    生活在社會當中我們會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生活在自然當中你會感到自然的真切與真實。你在什麼地方出生決定了你人生前半段的生活狀況。在陰暗的環境中長大,你所感受到的都是無知愚昧甚至是狡詐與陰險。真正有勇氣的人都是那種懂得生活的真相但依然去努力去生活,這是一種強者的心態更是一種勝者的心態。在這一生當中,有的人一生都在為了生活拼命打拼,因為他一旦停止了前進的步伐就會難以生存下去。有的人一生都在享受生活,因為他出身優越,不需要太多的奮鬥與努力,就過上了很多人一輩子也難以享受到的生活。
  • 《別告訴她》:在死亡真相的背後,探討親情和生命的意義
    「如果你突然得知自己的生命即將結束,你會選擇告訴你的家人嗎?」當我被朋友問起這個問題的時候,我不假思索就回答:「不會」在我看完《別告訴她》這部電影之後,我更加堅定了我內心的答案。《別告訴她》是美籍華裔導演王子逸獲得諸多獎項的一部優秀作品。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華人家庭的奶奶被診斷罹癌,但家人選擇隱瞞奶奶,假借一場婚禮的名義讓所有家人回家見奶奶最後一面。
  • 讓「真實的照片」告訴你「事實的真相」
    攝影師和攝影記者可以在其中上傳照片以及圖片背後的真實故事。「真實印記(Truthmark)」倡議讓攝影師站在最前面,講述他們照片背後的真實故事——並確保在照片在傳播世界過程中,這些故事的描述與他們的照片內容保持一致。
  • 社會學家與歷史學家的直白
    《社會學家與歷史學家:布爾迪厄與夏蒂埃對話錄》  (法)皮埃爾·布爾迪厄、羅傑·夏蒂埃 著  馬勝利譯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2年2月卜月(書評人)1988年正值法國大革命兩百周年紀念,《年鑑法國社會學界的翹楚,也是當時最具爭議性的人物之一——皮埃爾·布爾迪厄對這些辯論嗤之以鼻,並對歷史學和歷史學家進行了進行毫不留情的尖銳批評,譴責歷史學(主要是法國)拒絕任何批判性反思,熱衷於虛假的對立關係,對社會科學的經典一無所知,只注重空談認識論而忽略有助於真正理論思考的研究實踐。對於這一嚴厲批評,歷史學界的抵抗程度,不亞於此前布爾迪厄其他著作和言論所引發的任何一次口誅筆伐。
  • 謊言與狂言,陷入後真相時代的西方社會
    誰料維根斯坦厭惡地回答道:「你壓根不知道狗被碾過去是什麼滋味。」早期的維根斯坦堅信邏輯實證主義,對於朋友這樣一句無法在經驗上被驗證的表述,維根斯坦非但不能產生一絲一毫同情,反倒是對其表述的正確性大加指責。除了感嘆維根斯坦的不近人情,我們還應該看到他對信息的正確性的苛求。而維根斯坦或許無法想像到在後現代主義大行其道的今天,人們已經無法輕易地去分別信息的真偽。
  • 邪教洗腦背後的真相
    原標題:邪教洗腦背後的真相   歲末年初,各種盤點不斷,也算常態了。這不,邪教也被老美inside out了。   亞馬遜網新近開售的Cults Inside Out: How People Get In and Can Get Out(姑譯《邪教揭秘:洗腦背後的真相》),告訴你,世界邪教千千萬,不能傻傻分不清。
  • 《邪教:洗腦背後的真相》揭秘邪教洗腦過程
    瑞克·艾倫·羅斯著《邪教:洗腦背後的真相》 社會上形形色色的邪教,可謂是讓人「談邪色變」。如何抵禦邪教的侵害,拯救深受邪教迷惑的人,第一步就是要了解認識它背後的運作規律。《邪教:洗腦背後的真相》就是這樣的一本著作,它被亞馬遜評為「最權威、最深入、最專業的邪教問題專著」。《邪教:洗腦背後的真相》一書由從事幹預邪教工作長達30餘年的瑞克·艾倫·羅斯於2014年推出。瑞克·羅斯是美國幹預邪教專家、破壞性膜拜犯罪案件法律顧問、全美有資質法庭訴訟專家、私人諮詢顧問、客座講師。
  • 豆瓣8.9,用真相告訴你,什麼叫「眼見不一定為實」!
    隨時隨地能「變臉明星」,這樣的誘惑無人能擋,但冷靜下來想,背後的危險隱患細思極恐,鏡頭下,曝光的不再只是真相,而真相是什麼?在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下,已沒有答案。技術本無對錯,只有日人心險惡。BBC新劇《真相捕捉》,就講述了「眼見不一定為實」的故事,短小精悍,適合周末煲劇。
  • 《後真相時代》:四種真相,為我們揭示,隱藏在真相背後的真相
    競爭性真相能夠對人的思想和行動,形成不同的影響,在道德上是中性的,可能善意,也可能惡意,就好像同一把劍,俠客用來救人,而強盜則用來殺人。赫克託麥克唐納是全球知名的商業資訊專家,為世界上很多頂尖企業提供諮詢服務。他所寫《後真相時代》一書,通過大量事例,為我們講述了四種競爭性真相,分別是片面真相、主觀真相、人造真相、未知真相。
  •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年「爭鳴」熱點總結:法學、經濟學、社會學
    2019年12月24日,本版與讀者分享了過去一年中馬克思主義、哲學、文學、歷史學關注的爭鳴熱點。新年伊始,本期推出法學、經濟學、社會學三個學科2019年所關注爭鳴話題的概要總結,以饗讀者。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致敬學術,致敬真理,致敬偉大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