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告訴她》:在死亡真相的背後,探討親情和生命的意義

2021-01-08 廢墟之中

「如果你突然得知自己的生命即將結束,你會選擇告訴你的家人嗎?」當我被朋友問起這個問題的時候,我不假思索就回答:「不會」在我看完《別告訴她》這部電影之後,我更加堅定了我內心的答案。

《別告訴她》是美籍華裔導演王子逸獲得諸多獎項的一部優秀作品。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華人家庭的奶奶被診斷罹癌,但家人選擇隱瞞奶奶,假借一場婚禮的名義讓所有家人回家見奶奶最後一面。

但在紐約長大的碧莉認為知道自己病況是奶奶的人權,因此在華人家庭中上演一場中西文化衝突,中西文化的博弈不是我今天想要和大家探討的主題,在電影的細節之處,除了探討東西方文化差異之外,更多的還是向對親情對生命的思考。

一、家人的善意謊言,只是不想最愛的人承擔痛苦和恐懼

我們每個人都想聽真話,誰都不想成為被隱瞞的那一個,可是有的時候真話很殘酷,甚至可以完全擊垮一個人。

知道真相的人都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在電影中,慈祥的奶奶被檢查出癌症晚期,在美國生活多年的孫女比利知道後十分傷心。而爸爸卻告訴比利,不要告訴奶奶實情。

長期生活在美國的比利,受人權文化印象多年,她堅持應該告訴奶奶真相,因為她擁有知情權。於是父女之間進行了一次促膝長談,西方人權思想最後還是在親情上妥協了。

電影中的爸爸有一句話很觸動我:不告訴奶奶實情,是為了奶奶好。告訴奶奶,是她擁有了知情權,卻將這個沉重的消息全壓到了奶奶的身上,有時候壓到一個人的不是疾病,而是死亡的恐懼。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在得知自己患有癌症的時候,還沒有等到病發,心理就崩潰了。

去年外公被檢查出了胃癌晚期,大家都瞞著他,說不是什麼大病,十月份的時候我輾轉了一天去看他的時候,精神狀態很好,劈柴餵馬,整個人笑呵呵的。我們不想讓外公承擔得知生病後的恐懼,如果人固有一死,我希望生前他所有的回憶都是開心快樂的。

家人不願讓奶奶知道她的情況,是將這個癌症的痛苦轉移到家人身上,由家人來幫奶奶承受,寧願承擔不如實告知的責任,也是要給奶奶一個放鬆的心情和愉快的晚年生活。

伊莉莎白庫伯勒羅絲曾提出「哀傷的五個階段」(Five Stages of Grief),這也是人在得知自己身患重病、面對重大人生變故時會遇到的五個階段:

1、「否認」:「不會吧,不可能啊!」「不是一直以來都好好的嗎?」2、「憤怒」:「為什麼是我?這不公平!」「我能怪誰啊?」3、「討價還價」:「讓我活著看到我的兒子畢業就好。求你(禰)了,再給我幾年時間吧!」「如果她能醒來,我什麼都願意做。」4、「抑鬱」:「唉,幹嘛還要管這些事啊?反正我都要死了。」「我不想活了,活著還有什麼意義。」5、「接受」:「好吧!既然我已經沒法改變這件事了,我就好好準備後事吧!」

正是我們預感到了一旦說出真相,不管是當事人本身還是她身邊親近的人都可能會遭到沉重打擊,所以我們選擇了閉口不談。生活真的需要善意的謊言,不僅是減少患者的心理負擔,同時也給予了患者的精神支柱,一家人雖然口不言說,但是內心都是知道的,因為他們都知道,都是為了對方好,是家人的愛才會讓他們做出這種選擇吧。

2、奶奶的善意謊言,是想好好的家人告別

在電影裡,他們始終沒有告訴奶奶患病的事實。但是奶奶面對自己患病的身體真的一無所知嗎?其實在電影裡,有很多細節暗示了奶奶可能是知道自己患病的事實:

比如對於「良性陰影」這個家人杜撰出來的名詞的懷疑;

對兒子從日本帶回來的不知名的、被偽裝成「高價維生素」的抗癌藥物,毫不追問地照吃不誤;

突然讓保姆阿姨瞞著眾人去拿自己的體檢報告;

也許奶奶早就懷疑家人隱瞞了她的病情,卻也默契地沒有戳破,選擇旁敲側擊去尋找真相。 結果就有了你瞞我、我瞞的局面——表面上看起來一片和諧,其實背地裡都各自的打算。

電影中有這樣一幕:奶奶作為這個家族的大家長,奶奶獨自承包下孫子婚禮全部的流程。訂酒店與酒店經理討價還價,拍婚紗照指導孫子浩浩,如何和情人美子表現的更加親密,婚宴上和小輩們一起玩遊戲,親切地和戰友們談天說地。

奶奶操辦了一場如此帶有土味的婚禮,是奶奶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贈給孫子浩浩的一份禮物,也是對他人生的一種祝福。

這可能也是奶奶在生命最後,和自己最親的人告別,死亡一定回來,那也要好好告別再走。

3、真相、謊言背後,是親情的感念和生命的敬畏

家人應不應該告訴癌症病人,真實病情呢?到底是堅守親人的責任,還是讓她享受人權呢?導演很巧妙的拋出問題,卻沒有給出答案,留給觀眾做選擇,給電影一個開放式的結局。

但是影片結尾花絮中,似乎給了這個故事一個暖心的結局,「奶奶確診癌症已六年,至今仍然健在」。這個奇蹟般的結局或許不會發生在每個罹患癌症的人身上,但是導演還是想把對生命的希望帶給觀眾。

面對親人的生命課題,是每個人人生的必修課題。

《別告訴她》除了探討東西方文化差異之外,更多的還是向觀眾傳達一種對親情對生命的思考。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呢?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說:「向死而生 ,當你無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體會生的意義。」

當一個人生活無憂、心情愉悅的時候,他不會想到死亡,但是當他去過醫院,經歷過身邊人的疾病生死的時候,大概會更加重視生命的價值吧。在生死面前,任何平時糾結的大事,都成了微不足道的事情。

對於一個罹患癌症的人來說,告知病情和隱瞞病情都是自己的選擇,沒有對錯,就看每個人的選擇。

莊子說過:「生死本有命,氣形變化中。天地如巨室,歌哭作大通。」

人從出生到死亡都是必經之路,生而喜悅,死而憂傷。從人的一出生便已經是既定的事實,而如何將有限的生命擴展無限的寬度,便是每個人人生的必修課。

很多人窮極一生都在尋找生命的意義,或如鮮花般絢爛,或如草芥般平凡……

人這一輩子真的很短,短到你還沒有回過神來,它就已經過去了。

人生中總會遇到很多人,很多故事,也會遇到很多困難和心酸,如何讓自己的一生活得更有意義?

大概就是想自己所想,幹自己所幹,或為夢想、或為家人、或為錢財,執著於自己的初心,活在當下,為了自己追求的奮力去拼搏,努力,無論最後結果如何,只求無愧於心。

當自己真的到了跟自己告別的時候,就算是不知道生命的最終長度,也不枉此生的努力吧。

相關焦點

  • 生命的意義存在死亡當中
    這是#叄拾而立#話題的第五篇原創文章 很多時候,我會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生命的意義存在什麼之中呢?」 我最後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生命的意義是存在死亡當中的!
  • 《別告訴她》趙淑珍現場教學「哈哈操」
    「奶奶」趙淑珍不僅現場教觀眾做片中的「哈哈操」,還分享了自己與奧卡菲娜拍戲期間的趣事,「她在現場說很不標準的漢語,消除了彼此的緊張感」。放映過程中觀眾數度落淚,片中關於「家人得絕症,要不要告訴TA」的問題,也成了觀眾熱議的話題。《別告訴她》作為2020年開年暖心佳作,寒冷冬日,讓觀眾在影片中與愛和溫暖相遇。
  • 《花火》,死亡襯託生命的厚重,詳解北野武心中的人生感悟
    《花火》包含了北野武對生命和親情的感悟,儘管影片中充滿了死亡含義的隱喻和乖張暴戾的悲情氛圍,但流淌出的卻常常是對於親情和人性的會心一笑。北野武狂放不羈的外表下那些細膩真摯的情感總能不經意間溫暖人心。本文並不想探討北野武的暴力美學多麼的華麗,而是想探討北野武影片中蘊含的真情和含義,下面這四個部分彼此獨立,卻又密切相關,共同構成了「人生」的應有之義。
  • 電影《生命之樹》,對生命意義的探討,尋覓生命的起源
    生命的意義是亙古不變的話題,對於生命的探討既是對萬物自然的敬畏,也是對生靈奇蹟的珍惜。《生命之樹》從一道光開始,對於生命的思辨、對於人類存在的思考具有哲學上的意義。《生命之樹》是由泰倫斯·馬力克執導的劇情片,故事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中西部,主人公是一名叫傑克的11歲男孩,他是家裡三兄弟中的一個,父親嚴厲而粗暴,母親溫柔卻又無所作為。在目睹了飢餓、病痛以及兄弟的死亡之後,傑克的家庭發生了改變,他的心理受到了創傷,開始漸漸迷失自己。成年後的傑克生活得並不順利,在社會中漫無目的的摸爬滾打。
  • 小記者走近敬一丹《床前明月光》分享會 聽她講講對生命和親情的思索
    感受生命,感悟親情,感受不一樣的敬一丹。螢屏上作為電視主持人的敬一丹,大家都曾比較熟悉,但這只是她的一面。要真正全面地了解敬一丹,我們還應該關注一下她在螢屏背後故事。敬一丹此番來到青城,給了我們一個機會。
  • 伯德小姐:深度解讀成長背後的意義——懂得珍惜和理解家以及親情
    影片講述了一個關於青春的故事——來自沙加緬都的高中女孩克裡斯汀正處於青春叛逆期,她和母親關係緊張,為了追求獨立、自由,她經歷了孤獨,也受過傷,最終收穫了成長。本文就從敘事方法、人物塑造、畫面色彩和現實意義等四個方面來深度解讀這部青春喜劇片帶給我們的思考。敘事方法:本片採用雙線敘事,講述了一個女孩在青春期的成長以及她在成長中經歷的痛和抗爭。
  • 揭開人間世界的蓋子:曝光生命與死亡的真相!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第五部》(120)《生命與死亡的事實真相》沒有人會否認生命與死亡是發生的事實,但生命與死亡為什麼會存在?這就是千古難題了,我們只知道事實的存在,不知道事實的真相。我們以為眼見為實的事實就是真相,我們不知道這是主觀的假象,主觀的假象仍然是確鑿的事實,只不過它僅僅有一個事實的外殼。事實的解釋和事實的意義是我們賦予的,我們賦予表象事實以主觀涵義,扭曲了事實的存在本意,使事實的性質與目的全然改變。這時的事實就是我們主觀作用力下的假象,這種假象的欺騙性足以讓人永遠迷惑其間,不能自拔,生命與死亡就是這樣的事實。
  • 《奧斯卡與玫瑰奶奶》:生命的意義,就是用末日的心態活在當下
    為了安撫和陪伴病重的奧斯卡,玫瑰奶奶邀請奧斯卡一起來玩個遊戲,在年底的最後十二天中,把每一天當作10年來過,並且給上帝寫一封信,同時許一個願望。奧斯卡真誠用心地對待120歲的人生經歷,講述他的青春期、愛情、婚姻、親情、中年危機等等,仿佛這就是他真實的一生。並且事無巨細地告知上帝,是傾訴,是探討,更是一種變相的自我救贖。
  • 中國最懂死亡的女孩告訴你,死亡的意義是什麼?丨一刻影像
    這段殘酷的青春讓她不得不靠近死亡,通過近十年的成長和蛻變,兩千七百個小時與臨終者的生命融合,為了讓更多的人理解死亡,可以好好地活著而創辦了體驗死亡工作坊,幫助每一個體驗者在死亡面前可以與恐懼握手言和。她說:「當死亡真正來臨,我們都要有尊嚴地和這個世界告別。」
  • 生命是一場虛空,死亡才是唯一的真相,擺脫虛無人生的四種方法
    根據他的觀點,整個現代文明都是人類為了逃避死亡恐懼而建立的。弗洛伊德認為人的首要驅動力是性,Becker卻不這麼認為,他認為,人類行為的基礎是由於恐懼死亡。死亡是世界上唯一可以確定的事,死亡,就是唯一的真相。所以總有一天你會明白,人的一生這個過程,是十分偉大的。叔本華說過:「生命本身就是罪惡,它什麼都不是,唯有向虛無轉化才是生命唯一的幸福。」
  • 慶餘年:葉輕眉太平別院湖底留給範閒的東西是什麼?和她的死有關
    慶餘年:葉輕眉在太平別院湖底留給範閒的東西是什麼?和她的死有關《慶餘年》這部電視劇現在只拍了第一部,很多人都非常期待接下來的劇情,這部電視劇最後到底會怎麼樣。大家都知道範閒已經拿到了葉輕眉箱子裡的東西,葉輕眉也告訴了範閒很多的真相,但是在眾多的真相中,葉輕眉唯獨沒有告訴範閒自己死亡的真相,葉輕眉能夠料到自己會死,料到了一切,就連自己兒子的一切事情都料到了,這樣人被慶帝殺死,絲毫沒有任何的懷疑。這一點小編覺得沒有那麼簡單。
  • 生命是一場虛空,死亡是唯一的真相,擺脫虛無人生有四種方法
    知道這些以後,我們應該有所領悟,那就是,人越來越渺小,人就是一個物種,非常簡單,真別把自己想得那麼高深。 所以儘管生命是唯一的,其實也是一場虛空。生命是一場偷渡,更是一場負熵。
  • 以《獅子王》為例,從3個角度淺析「生命教育」對孩子成長的意義
    《獅子王》之所以能夠受到全世界各國家長的推崇,和它背後所包含的教育意義密不可分。這不僅僅是一部成功的動畫,更是一部具有重要意義的教育片。 在大多數孩子眼中,死亡是充滿神秘和童話色彩的,他們往往會忽略死亡的真相,即死亡便是與愛的人就此告別。《獅子王》中就包含了對孩子的生命教育,生命教育並不是讓孩子不畏懼死亡,而是讓孩子更好地生活。
  • 既然所有的生命都會死亡,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從宏觀上來看 生命的意義在於進化……1.人類只是1000萬物種中的一個,只不過是約20萬年前基因進化成一種新形式帶來的結果,每個生物的首要目標是做基因的容器,基因不斷進化出生命,每個個體體內的基因都來自遠古時代,基因在承載它的個體死去之後還會長存,並進化出越來越複雜的形式。
  • 西藏生死書:我們該如何看待死亡?了解了死,才更珍惜生
    有人忌諱它,像躲避瘟疫般將之看作是談之色變的命題;有人則輕率地看待生命,視死亡為兒戲,甚至將之神化,看作解脫,說到底,關於生死的意義,我們從來都沒有去認真地思忖過。《西藏生死書》中提到了怎麼面對生死作為一名普通的讀者,我沒有佛性根基,也沒有深入研究藏傳佛教的深刻教義,我不把自己的體悟看作是通過此書而達到解脫和證悟。
  • 萬萬沒想到,生命與死亡是我們最大的誤會
    崔健:《揭開人間世界的蓋子:曝光生命與死亡的真相!》——解讀先生繼續探討生死真相。敢探討生死問題的人,都是了不起的神人。何時才能曝光生命與死亡的真相?」沒有人會否認生命與死亡是發生的事實,但生命與死亡為什麼會存在?這就是千古難題了,我們只知道事實的存在,不知道事實的真相」。先生開門見山,做出了世人對於生死問題的認識狀態的判斷:大家都知道有生死,生死怎麼來的?無人知曉。
  • 天地一蜉蝣:她用朝生暮死來告訴他,生命的意義
    這是既殘酷又不爭的結果,這麼一隻殘疾的狼人,在遷徙路上很大概率會死亡,並且會拖累族人浪費資源。作為群居的狼人,他只能選擇面對人類社會。如同我們,被迫在一瞬間成長,面對象牙塔外的風風雨雨。成長所面對的考驗,一方面是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來自外部的打壓。
  • 李誕說:生命最大的價值是活著——直面死亡,才能明白人生的意義
    在最近一期的《奇葩說》裡,李誕這樣詮釋生命的意義:生命最大的價值,是活著!對生命的理解,簡單樸素到,沒有一個多餘的字,更沒有那麼多的詩和遠方,卻直擊人心!她在微博中的一段話,觸動了我:因為觸及到生死的命題,我突然對「向死而生」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感悟,生命的存在本身是走向「死亡」,但這並不妨礙我們積極追求生活的多彩。
  • 網飛劇《愛,死亡和機器人》個人解讀(上)
    最近發了幾集網飛劇《愛,死亡和機器人》的不同故事剪輯視頻,由於有些劇集需要刪減的太多,影響到整個觀看感受,就沒有發布出來。在這裡也將這部劇十八個故事做個總結,可能有劇透嫌疑,請諒解。以下解讀僅代表個人觀點,並非人人如此,不喜勿噴。第一集《桑尼的優勢》個人感覺點睛之筆在最後一句:你感受到恐懼了嗎?
  • 成都中學生課堂體驗「死亡」,寫下對生命的感悟
    易姜琳告訴記者,在學生體驗「死亡」後,更需要引導學生學會敬畏生命,「死並不可怕,它是每個人必須經歷的過程,我們要引導學生從有限的生命裡去體驗生命的美好,珍惜眼前,把握現在的同時,也要學會彌補過去的不足,為將來進行規劃,讓人生不留遺憾」,她強調,體驗「死亡」的真正目標,還是讓孩子能夠感受到生命的意義,要學會善待他人,「孩子們『醒來』那一刻,他們在感嘆『我們還活著』『還好我們活著』,這是孩子們源自內心的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