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突然得知自己的生命即將結束,你會選擇告訴你的家人嗎?」當我被朋友問起這個問題的時候,我不假思索就回答:「不會」在我看完《別告訴她》這部電影之後,我更加堅定了我內心的答案。
《別告訴她》是美籍華裔導演王子逸獲得諸多獎項的一部優秀作品。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華人家庭的奶奶被診斷罹癌,但家人選擇隱瞞奶奶,假借一場婚禮的名義讓所有家人回家見奶奶最後一面。
但在紐約長大的碧莉認為知道自己病況是奶奶的人權,因此在華人家庭中上演一場中西文化衝突,中西文化的博弈不是我今天想要和大家探討的主題,在電影的細節之處,除了探討東西方文化差異之外,更多的還是向對親情對生命的思考。
一、家人的善意謊言,只是不想最愛的人承擔痛苦和恐懼
我們每個人都想聽真話,誰都不想成為被隱瞞的那一個,可是有的時候真話很殘酷,甚至可以完全擊垮一個人。
知道真相的人都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在電影中,慈祥的奶奶被檢查出癌症晚期,在美國生活多年的孫女比利知道後十分傷心。而爸爸卻告訴比利,不要告訴奶奶實情。
長期生活在美國的比利,受人權文化印象多年,她堅持應該告訴奶奶真相,因為她擁有知情權。於是父女之間進行了一次促膝長談,西方人權思想最後還是在親情上妥協了。
電影中的爸爸有一句話很觸動我:不告訴奶奶實情,是為了奶奶好。告訴奶奶,是她擁有了知情權,卻將這個沉重的消息全壓到了奶奶的身上,有時候壓到一個人的不是疾病,而是死亡的恐懼。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在得知自己患有癌症的時候,還沒有等到病發,心理就崩潰了。
去年外公被檢查出了胃癌晚期,大家都瞞著他,說不是什麼大病,十月份的時候我輾轉了一天去看他的時候,精神狀態很好,劈柴餵馬,整個人笑呵呵的。我們不想讓外公承擔得知生病後的恐懼,如果人固有一死,我希望生前他所有的回憶都是開心快樂的。
家人不願讓奶奶知道她的情況,是將這個癌症的痛苦轉移到家人身上,由家人來幫奶奶承受,寧願承擔不如實告知的責任,也是要給奶奶一個放鬆的心情和愉快的晚年生活。
伊莉莎白庫伯勒羅絲曾提出「哀傷的五個階段」(Five Stages of Grief),這也是人在得知自己身患重病、面對重大人生變故時會遇到的五個階段:
1、「否認」:「不會吧,不可能啊!」「不是一直以來都好好的嗎?」2、「憤怒」:「為什麼是我?這不公平!」「我能怪誰啊?」3、「討價還價」:「讓我活著看到我的兒子畢業就好。求你(禰)了,再給我幾年時間吧!」「如果她能醒來,我什麼都願意做。」4、「抑鬱」:「唉,幹嘛還要管這些事啊?反正我都要死了。」「我不想活了,活著還有什麼意義。」5、「接受」:「好吧!既然我已經沒法改變這件事了,我就好好準備後事吧!」
正是我們預感到了一旦說出真相,不管是當事人本身還是她身邊親近的人都可能會遭到沉重打擊,所以我們選擇了閉口不談。生活真的需要善意的謊言,不僅是減少患者的心理負擔,同時也給予了患者的精神支柱,一家人雖然口不言說,但是內心都是知道的,因為他們都知道,都是為了對方好,是家人的愛才會讓他們做出這種選擇吧。
2、奶奶的善意謊言,是想好好的家人告別
在電影裡,他們始終沒有告訴奶奶患病的事實。但是奶奶面對自己患病的身體真的一無所知嗎?其實在電影裡,有很多細節暗示了奶奶可能是知道自己患病的事實:
比如對於「良性陰影」這個家人杜撰出來的名詞的懷疑;
對兒子從日本帶回來的不知名的、被偽裝成「高價維生素」的抗癌藥物,毫不追問地照吃不誤;
突然讓保姆阿姨瞞著眾人去拿自己的體檢報告;
也許奶奶早就懷疑家人隱瞞了她的病情,卻也默契地沒有戳破,選擇旁敲側擊去尋找真相。 結果就有了你瞞我、我瞞的局面——表面上看起來一片和諧,其實背地裡都各自的打算。
電影中有這樣一幕:奶奶作為這個家族的大家長,奶奶獨自承包下孫子婚禮全部的流程。訂酒店與酒店經理討價還價,拍婚紗照指導孫子浩浩,如何和情人美子表現的更加親密,婚宴上和小輩們一起玩遊戲,親切地和戰友們談天說地。
奶奶操辦了一場如此帶有土味的婚禮,是奶奶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贈給孫子浩浩的一份禮物,也是對他人生的一種祝福。
這可能也是奶奶在生命最後,和自己最親的人告別,死亡一定回來,那也要好好告別再走。
3、真相、謊言背後,是親情的感念和生命的敬畏
家人應不應該告訴癌症病人,真實病情呢?到底是堅守親人的責任,還是讓她享受人權呢?導演很巧妙的拋出問題,卻沒有給出答案,留給觀眾做選擇,給電影一個開放式的結局。
但是影片結尾花絮中,似乎給了這個故事一個暖心的結局,「奶奶確診癌症已六年,至今仍然健在」。這個奇蹟般的結局或許不會發生在每個罹患癌症的人身上,但是導演還是想把對生命的希望帶給觀眾。
面對親人的生命課題,是每個人人生的必修課題。
《別告訴她》除了探討東西方文化差異之外,更多的還是向觀眾傳達一種對親情對生命的思考。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呢?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說:「向死而生 ,當你無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體會生的意義。」
當一個人生活無憂、心情愉悅的時候,他不會想到死亡,但是當他去過醫院,經歷過身邊人的疾病生死的時候,大概會更加重視生命的價值吧。在生死面前,任何平時糾結的大事,都成了微不足道的事情。
對於一個罹患癌症的人來說,告知病情和隱瞞病情都是自己的選擇,沒有對錯,就看每個人的選擇。
莊子說過:「生死本有命,氣形變化中。天地如巨室,歌哭作大通。」
人從出生到死亡都是必經之路,生而喜悅,死而憂傷。從人的一出生便已經是既定的事實,而如何將有限的生命擴展無限的寬度,便是每個人人生的必修課。
很多人窮極一生都在尋找生命的意義,或如鮮花般絢爛,或如草芥般平凡……
人這一輩子真的很短,短到你還沒有回過神來,它就已經過去了。
人生中總會遇到很多人,很多故事,也會遇到很多困難和心酸,如何讓自己的一生活得更有意義?
大概就是想自己所想,幹自己所幹,或為夢想、或為家人、或為錢財,執著於自己的初心,活在當下,為了自己追求的奮力去拼搏,努力,無論最後結果如何,只求無愧於心。
當自己真的到了跟自己告別的時候,就算是不知道生命的最終長度,也不枉此生的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