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所有生物中唯一能夠認識到自己無法避免死亡的,這也就使人類的文明都建立在了對死亡的恐懼上。
早在1973年,文化人類學家Ernest Becker就提出過人類是這個世間唯一能夠意識到自己無法避免死亡的生物,生命的短暫是讓人類一直生活在恐懼中的原因。
人類為了逃避對死亡的恐懼,做出各種各樣的事情,其中一項就是建立文明。根據他的觀點,整個現代文明都是人類為了逃避死亡恐懼而建立的。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首要驅動力是性,Becker卻不這麼認為,他認為,人類行為的基礎是由於恐懼死亡。
死亡是世界上唯一可以確定的事,死亡,就是唯一的真相。所以總有一天你會
明白,人的一生這個過程,是十分偉大的。
叔本華說過:「生命本身就是罪惡,它什麼都不是,唯有向虛無轉化才是生命唯一的幸福。」
偉大的文學泰鬥託爾斯泰也堅持認為,虛無才是人生的真諦。他曾這樣說過:
「我碌碌無為地活,兜兜轉轉地過,無意間進入了深淵,那裡除了死亡別無他物,可悲的是,我只能向前,不能停下腳步,更不能回頭,甚至連閉上雙眼從眼前的萬丈深淵中短暫逃避都做不到,生活和幸福是人類永恆的幻想,而在這層虛假的幻覺之下,人生的前夫只有無法規避的死亡,別無他物。」
人的一生是否具有超越死亡的的永恆意義呢?對於這個問題,託爾斯泰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在他看來,所謂的永恆是不存在的。
「我的那些所謂文學事業,無論將來它們是成功還是失敗,在時間的長河裡都會被忘記,或早或晚。而那時我也早已不在人世。」
託爾斯泰的一生是精彩輝煌的,四處遊歷,各處學習,探索眾多學科,在知識的追求上不斷前行,但是直到他走向死亡,也未能得到這一問題的答案。
託爾斯泰所求學的知識裡,可以得到太陽和星座的運動軌跡,可以得到萬物起源的緣由,可以得到遙遠星系的化學構成,可以得到物質的構成元素。但唯獨對於託爾斯泰一直在尋找的「生命的意義」,給不了答案。
哲學家維根斯坦說過:「當前對於大量的科學問題已經有明確的答案與解釋,但是人生的真諦,卻沒有答案。
無數的哲學家思考生命的意義,想要用一個符合邏輯的答案去解釋人生和生命,但卻無法觸及到其本質。這些偉大的哲人們受制於時代的局限性,無法繼續向生產探索,他們探索生命意義與價值的腳步被時代給停住了。
一代又一代的人,經過不斷地思考探索,緩慢而確實的成長著,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待問題,經歷了數千數萬年,才逐漸在人生與生命的輪迴中看出了人類的渺小與無力,我們不過是大千世界的一粒沙。託爾斯泰也曾試著提出如何去擺脫人生困局。
他把這些方法分類為四種:貪圖享樂,渾渾噩噩,不去思考生命的意義是第一種,一個人如果不知道自己的生命是毫無意義、虛無的,然後就在這樣的人生中直到死亡,也是一種極好的方法;
專注當下,不考慮未來,走好自己的每一步路是第二種辦法,陷於世俗,苟且偷生;自殺是第三種方法,認識到生命的無意義與虛無,選擇結束人生自殺,這也是一種脫離名為人生的苦海的方式。
自信而快樂的活著是第四種方法,明知道生命的荒謬與無意義,也能夠快快樂樂地活下去。
在今天,思考生命意義的人已是少數,忙碌的社會並不能給很多人思考這些問題的空閒,很多時候,活下去已經是竭盡全力。又哪裡有時間去懷疑生命的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