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記者走近敬一丹《床前明月光》分享會 聽她講講對生命和親情的思索

2020-12-05 瀟湘晨報

感受生命,感悟親情,感受不一樣的敬一丹。螢屏上作為電視主持人的敬一丹,大家都曾比較熟悉,但這只是她的一面。要真正全面地了解敬一丹,我們還應該關注一下她在螢屏背後故事。敬一丹此番來到青城,給了我們一個機會。9月20日下午小記者將近距離接觸敬一丹,聆聽她對生命和親情的思索,對人生的領悟。讓我們從此更加珍惜在一起的日子。

活動地點:青城閱立方。

活動人數:15人(不可跟家長)。

要求:

1、必須穿戴小記者裝備。

2、必須在青城閱立方買以下三本書的任意一本,方能進現場拿給敬一丹籤名。(註:青城閱立方線上商城購買的書,活動當天到現場領書蓋章,以前在青城閱立方買的書,查一下之前是否蓋章,蓋章有效。)

3、現場要聽從指揮,臨時接受一些志願服務工作,比如分享會前的籤到和秩序維護等,不接受小學以下低齡段。

4、轉發本條信息到微信朋友圈。

費用:小記者無費用;非小記者需單獨諮詢。

活動結束後,每位小記者可提交作品,小記者平臺會擇優發表。投稿郵箱:hwbxjz@163.com。呼和浩特晚報記者 丁晨

【來源:呼和浩特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敬一丹新書《床前明月光為親愛的媽媽送行》,對生命的思索與感悟
    母親病重,病榻床前,焦灼的兒女,眼看著生命垂危卻無能為力這樣的經歷相信很多的人都親身經歷過的。敬一丹的母親是位值得尊敬的母親,樂觀,智慧,明理,願意接受新事物。書中記錄了媽媽成了手機控,建了好幾個微信群,及時分享自己和親人的動態,讓我們看到了老年人的可愛。媽媽有著對自己事業的執著和熱愛,直到愛上唱歌后,還對警服由衷的喜愛。媽媽是位熱愛生活,愛護環境的楷模。潔淨的海灘裡,有媽媽堅持的付出,她以自己的方式愛著這個世界。
  • 「床前明月光」的床真是我們認識中的床,還是有其他的含義呢?
    《靜夜思》是李白寫的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歌,但對於其中詩句「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到底是指什麼,後世爭論不休,相信大家也對其充滿好奇,今天十裡就給大家揭開「床前明月光」中「床」的秘密。李白 對酒邀明月為什麼會有這三種看法呢,請聽十裡細細道來。
  • 面試官:「床前明月光」前一句是什麼?研究生3秒回答,被錄取
    面試官: 「床前明月光「前一句是什麼?「小雅他們有些詫異,但還是點了點頭,接著面試官說道:「請聽題,床前明月光的前一句是什麼?」第一位面試者聽到題目後,完全搞不清面試官在用什麼套路,於是她碰運氣式的回答道:「床前明月光的前一句是什麼?
  • 敬一丹:失親之痛不能分擔但生命的體驗可以共鳴
    母親節前夕,敬一丹在社交平臺上敲下這句話。一年前,敬一丹沒能等來罹患癌症的母親再次睜開眼睛。那一天是敬一丹64歲的生日,那個曾經在這一天給了她生命的人,卻在這一天告別了生命。敬一丹曾多次問自己,「是巧合?是隱喻?在母親的生命裡,在我的生命裡,這個日子,意味著什麼?」
  • 他把鄉愁比作水,翻譯出「床前明月光」,原來英文也能這麼美
    再比如說「床前明月光」一句詩家喻戶曉,但誰能保證自己能夠翻譯出來?早前在翻譯古文、翻譯英文時都曾說過翻譯的三個原則「信、達、雅」,做到雅太難了,尤其是將古詩詞翻譯成英文,能做到「美」的感覺,應該很少有人敢保證。
  • 敬一丹——獻給父母的書
    天漸黑,人,回歸床前。好在床前仍有月光。月光,不明亮耀眼,但柔和安寧,那是生命的態度,是家人的溫情,是伴隨生命最後旅程的光。——敬一丹獻給父母的書這本書一直在媽媽的病房裡,它連著媽媽的從前,伴著媽媽最後的日子。
  • 聶曉華寫下《生別離:陪伴母親日記》充滿對生命的思索與親情的感懷
    該書是作者聶曉華作為女兒陪伴身患阿茨海默症的母親15年中,目睹母親生命逐漸逝去的真實記錄和情感剖析。日記中,除了客觀記錄病情發生、發展以及症狀、應對,也充滿了對生命的思索和對親情的感懷。聶曉華新書《生別離:陪伴母親日記》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聶曉華,1977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學院,多年從事國際交流工作。
  • 《別告訴她》:在死亡真相的背後,探討親情和生命的意義
    「如果你突然得知自己的生命即將結束,你會選擇告訴你的家人嗎?」當我被朋友問起這個問題的時候,我不假思索就回答:「不會」在我看完《別告訴她》這部電影之後,我更加堅定了我內心的答案。《別告訴她》是美籍華裔導演王子逸獲得諸多獎項的一部優秀作品。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華人家庭的奶奶被診斷罹癌,但家人選擇隱瞞奶奶,假借一場婚禮的名義讓所有家人回家見奶奶最後一面。
  • 小記者走進冷泉港 亞洲基因學習中心
    15名小記者走進了冷泉港亞洲DNA學習中心,通過顯微鏡來了次有趣的「細胞之旅」,又親自動手為香蕉、草莓、蘋果等水果提取DNA,還和中心教學總監、科學家Jessica Talamas來了個零距離「學術互動」。生命的奧秘、基因的神奇,讓小記者們好奇心迅速「飆升」,當天一同參加活動的家長大朋友們也紛紛感嘆:真是漲知識啊!
  • 16年前,劉德華跪地痛哭為她演唱《來生緣》,可她再也聽不到了
    梅豔芳被譽為「香港的女兒」,從小歌女到大姐大,女人花,她的一生極具傳奇色彩。事業上取得成功的梅豔芳,卻經歷了幾段失敗的感情,一生未婚,最終把自己嫁給了舞臺。1991年,梅豔芳出演《英雄本色》,與劉德華、謝賢合作,她曾一度將劉德華視為夢中情人。
  • 硃砂痣、明月光:你是愛那似火的紅玫瑰,還是那高雅聖潔的白玫瑰
    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一顆硃砂痣」。《紅玫瑰與白玫瑰》完美的闡述了當代男子的戀愛的心理。正如文中所言,有了紅玫瑰,激情後只會如「蚊子血」一般,雖然顏色豔麗,卻讓人隱約厭惡。而那得不到的白玫瑰卻清淡幽遠,讓人忍不住想要觸碰;有了白玫瑰,生活的平淡無味好比「白飯粒」,雖然不可或缺,但總是少了一份調味劑。這時的紅玫瑰就如「硃砂痣」,心頭的隱痛,是對另一種愛情的嚮往。
  • 穿越重生文:她是將軍府嫡女,囂張跋扈,僥倖不死後,驚豔蛻變!
    哈嘍,大家好,我是美貌與才華集於一身的小編,每天都給大家分享精彩的小說。非常感謝小可愛們在百忙之中點開小編的這篇文章,希望大家都能喜歡我的推薦。一起來看看吧!走到院子裡的時候才方見大堂中有人,走近一瞧,原來是四姨娘曹氏和査媽媽正一左一右坐在了大堂,似是在談話。第二本:《妻錦》↓ ↓ ↓ 點擊下方卡片免費閱讀小說↓ ↓ ↓簡介:毒舅母,偽親妹,薄情郎,她的上輩子就葬送在這些人手裡。血淋淋的教訓告訴她人善被人欺,那她這一世就做惡事駁好名。
  • 小記者花城「探花」…
    昨日上午,信息時報優能小記者到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園科院」),來了一場「尋找花城最美空中花廊使者」之旅,揭秘簕杜鵑(也叫「三角梅」)的「前世今生」。小記者們不但要聽、說、看,還要採訪、思考和設計,內容之豐富,讓小記者們大開眼界。活動一早,小記者們從白雲公園地鐵站出發,一路坐大巴觀賞花城美景,聽園科院「聽見花開」項目科普導師講解關於簕杜鵑的品種、花期等知識。
  • 光子能量床--使用後分享篇(一)
    >
  • 貴陽市紅領巾小記者團成立啦
    貴陽網訊 9月25日,在「手拉手、促成長」貴陽市紅領巾小記者脫貧攻堅公益活動上,貴陽市紅領巾小記者團正式成立。當天,來自貴陽市省府路小學、貴陽市第二實驗小學、貴陽市第三實驗小學、貴陽市南明區苗苗實驗學校、北京師範大學貴陽附屬小學的15名少先隊員正式成為了貴陽市紅領巾小記者團的首批成員。共青團貴陽市委、市教育局代表為小記者團成員佩戴上小記者證,並向5所學校頒發了「貴陽市紅領巾小記者站」牌匾。
  • 人狼情緣,她以另一種生命的方式來演繹生命,看狼媽李微漪的故事
    人狼情緣,她以另一種生命的方式來演繹生命,看狼媽李微漪的故事格林,來,格林,伴隨著一聲聲的呼喚,這是狼媽李微漪的聲音。這也是世界首位由人撫養,然後小狼成功回歸野外狼群的第一例成功例子,這不是實驗,而是一場真正的親情。
  • 同題作文:生命的思索——浮生六記之二
    現以《生命的思索》為例,著重闡述怎樣運用發散思維立意。關於生命的思索——浮生六記之一,主要講了主題立意在珍惜時間上,那裡有具體的闡述,讀者朋友可以關注詳看。這裡我們以(珍惜生命、頑強的生命力、人生態度)角度,為大家闡述一二。
  • 小記者走進地震局 | 了解地震成因 掌握防護知識
    除了自然之外,人為的活動(如礦山爆破、地下核爆炸等)也會誘發地震。地震是地殼運動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地球上每天都在發生地震,每年約有500萬次。一般情況下,3級以上的地震人們才會有感覺,7級以上的地震則會造成巨大損失。
  • 丁佩:李小龍猝死在她床上,影迷要她償命,她卻轉身嫁給了向華強
    1973年7月20日,晚上10:30許,中國香港九龍十字軍總部接到了一通求救電話,接著他們迅速趕往事發地,當急救人員看到眼前這個躺在床上,已經沒有生命跡象的男人時,他們呆住了,因為這個男人,是巨星李小龍。而旁邊滿頭是汗,一臉焦急的女人,則是最近聲名鵲起的豔星丁佩。
  • 「親情家書」有聲版丨"你們覺得,父母和孩子不需要當朋友"
    可能您看完會很生氣,會告訴很多親朋好友,我也無所謂,我只想找一個機會證明我自己。  你們大人根本不會知道別的學校和我的學校事,你們最多知道一些大事,你們也不了解他們的學校,但我這這些人卻知道,因為我們有去過,親眼見過。有些事我們許多孩子都沒有告訴你們。因為,你們覺得父母和孩子的關係不需要朋友,父母和孩子也不需要當朋友。你們想不到的是,那邊有多麼的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