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一丹新書《床前明月光為親愛的媽媽送行》,對生命的思索與感悟

2020-12-05 以書潤心

母親病重,病榻床前,焦灼的兒女,眼看著生命垂危卻無能為力這樣的經歷相信很多的人都親身經歷過的。

敬一丹的母親是位值得尊敬的母親,樂觀,智慧,明理,願意接受新事物。書中記錄了媽媽成了手機控,建了好幾個微信群,及時分享自己和親人的動態,讓我們看到了老年人的可愛。

媽媽有著對自己事業的執著和熱愛,直到愛上唱歌后,還對警服由衷的喜愛。

媽媽是位熱愛生活,愛護環境的楷模。潔淨的海灘裡,有媽媽堅持的付出,她以自己的方式愛著這個世界。

媽媽對兒女的諄諄教誨是她多年的智慧凝結,媽媽簡樸的語言蘊含著哲理。

媽媽實時在為爸爸在孩子面前樹立威信,聯絡感情,有這樣平凡而偉大的媽媽才能有這麼優秀的兒女的。

作為女兒的敬一丹,在媽媽的病床邊,思索生命旅程。天漸黑,人,回歸床前,床前月光下,如何看待生死?

敬一丹新書《床前明月光為親愛的媽媽送行》,是對生命的思索與感悟。

書中細膩、深情地描述了在媽媽的病床邊,對於生命、親情的思索,對於生命的意義,作者有了更深刻的領悟,給讀者帶來多層面的啟示與思考。

在書的後記中敬一丹寫道:「逝者漸遠,留給我們的一切都將保持著生命的溫度。對生命的認識和體驗會幫助我們獲得心靈深處的寧靜。擦去眼淚,我要在陽臺上種花了,用我媽媽給我留的種子。」

媽媽留給兒女是無比的精神財富,它將永遠伴著一生的。

媽媽的話仿佛還在耳邊:

「遇到什麼事,自己得會勸自己。」

「還活著,多好!」

「少有少的美,老也有老的美。年齡,可能是一種負擔,也可能是一種財富。」

有些句子是那麼的感人至深。

晚年了,什麼都可能發生,隨時都可能發生。她正視一個現實;人在老去,終究會走到終點。與生命告別,要有從容的準備。

媽媽在,她在夕陽裡。我看她,背景是絢麗的晚霞,太陽不會那麼快落下。媽媽不在了,我站在夕陽裡。在這兒,我一眼就看到了夜,看到月光,看到生命的終點。

敬一丹這位才女在為媽媽送行的過程中的感悟和對生命的思索。對失親的生者來說,傷痛,烙在心底,生死之問,伴著餘生。

(本文中引用的作者的幾張照片,版權屬於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小記者走近敬一丹《床前明月光》分享會 聽她講講對生命和親情的思索
    感受生命,感悟親情,感受不一樣的敬一丹。螢屏上作為電視主持人的敬一丹,大家都曾比較熟悉,但這只是她的一面。要真正全面地了解敬一丹,我們還應該關注一下她在螢屏背後故事。敬一丹此番來到青城,給了我們一個機會。
  • 敬一丹:失親之痛不能分擔但生命的體驗可以共鳴
    「媽媽在時,我看到的是夕陽;媽媽不在,我一眼望到了月光。」母親節前夕,敬一丹在社交平臺上敲下這句話。一年前,敬一丹沒能等來罹患癌症的母親再次睜開眼睛。那一天是敬一丹64歲的生日,那個曾經在這一天給了她生命的人,卻在這一天告別了生命。敬一丹曾多次問自己,「是巧合?
  • 「床前明月光」的床真是我們認識中的床,還是有其他的含義呢?
    《靜夜思》是李白寫的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歌,但對於其中詩句「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到底是指什麼,後世爭論不休,相信大家也對其充滿好奇,今天十裡就給大家揭開「床前明月光」中「床」的秘密。「床」為「榻」其實看到「床」,人們的第一印象便是我們現代睡覺的床,或者是古人睡覺、休憩所用的榻,但其實細細想來,這個想法邏輯並不通,詩句中說「床前明月光」,但如果真是我們睡覺用的床,「明月光」又是從哪裡來的呢,「床」在屋內,「明月光」又怎麼能過照到屋裡呢,即便是「床」靠著窗子,又如何「舉頭望明月」呢,如果非說是「床」靠著窗子,那也有可能解釋通,但未免也太牽強。
  • 面試官:「床前明月光」前一句是什麼?研究生3秒回答,被錄取
    面試官: 「床前明月光「前一句是什麼?「小雅他們有些詫異,但還是點了點頭,接著面試官說道:「請聽題,床前明月光的前一句是什麼?」第一位面試者聽到題目後,完全搞不清面試官在用什麼套路,於是她碰運氣式的回答道:「床前明月光的前一句是什麼?
  • 他把鄉愁比作水,翻譯出「床前明月光」,原來英文也能這麼美
    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讓人不禁為之嘆服,從各種名著到各色古詩詞,文字的美麗如春暖花開時指尖的流水,充滿魅力。此前,諾貝爾文學獎多年沒有落在國人手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翻譯,「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該怎麼翻譯?
  • 敬一丹——獻給父母的書
    天漸黑,人,回歸床前。好在床前仍有月光。月光,不明亮耀眼,但柔和安寧,那是生命的態度,是家人的溫情,是伴隨生命最後旅程的光。——敬一丹獻給父母的書這本書一直在媽媽的病房裡,它連著媽媽的從前,伴著媽媽最後的日子。
  • 勵志新書《靈魂的重量》首發 感悟林常平傳奇創業經歷
    圖為《靈魂的重量》新書發布籤售現場。  《靈魂的重量》新書發布會期間,林常平與李本深兩位先生共赴廣東,在廣東華興玻璃有限公司、廣州越秀購書中心、廣東工業大學經管學院MBA中心分別舉辦新書發布與創業勵志演講活動,他們從分享創作感悟到交流創業經歷,勉勵當代青年努力奮鬥,實現個人價值,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砥礪前行,在讀者中引起強烈的反響。
  • 生命的感悟
    生活的瑣碎和忙碌,幾乎沒有時間同媽媽並肩逛商場了。去年秋的一天,抽時間同媽媽約好到商場買生活用品。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我下意識地用手挎住媽媽的手臂,媽媽也不由自主的緊緊握住我的手。剎時,我的心一震,這是怎樣的一雙手啊,瘦骨嶙峋,粗糙冰涼。
  • 勵志新書《靈魂的重量》首發 感悟著名企業家林常平傳奇創業經歷
    人民日報客戶端8月4日訊(記者 郭超 盧立雄)近日,長篇紀實小說《靈魂的重量》新書發布會在廣東舉行,該書由著名軍旅作家李本深創作,用細膩的筆觸講述了福建著名民營企業家、福建鑫磊工貿集團董事長林常平的傳奇人生,歷時兩年幾經易稿而成,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 感悟人生——人生虛空,投靠基督,擁抱永恆
    親愛的朋友,今天活在世上的人無論他是誰,一生如果沒有神,沒有基督的救贖,儘管賺得了整個世界,又怎麼樣呢?就像大衛的兒子,所羅門所說的那樣,這一切都是虛空都是捕風。他說我所眼求的,我沒有留下不給他的,我心所樂的,我沒有禁止不享受的,因我的心為我一切所勞碌的快樂,這就是我從勞碌中所得的分。
  • 聶曉華寫下《生別離:陪伴母親日記》充滿對生命的思索與親情的感懷
    該書是作者聶曉華作為女兒陪伴身患阿茨海默症的母親15年中,目睹母親生命逐漸逝去的真實記錄和情感剖析。日記中,除了客觀記錄病情發生、發展以及症狀、應對,也充滿了對生命的思索和對親情的感懷。聶曉華新書《生別離:陪伴母親日記》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聶曉華,1977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學院,多年從事國際交流工作。
  • 硃砂痣、明月光:你是愛那似火的紅玫瑰,還是那高雅聖潔的白玫瑰
    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一顆硃砂痣」。《紅玫瑰與白玫瑰》完美的闡述了當代男子的戀愛的心理。在張愛玲的筆下,我們可以清晰的感受到振保的生命裡的那兩個人。他說一個是他的白玫瑰,也是他的妻子。白玫瑰始終認為自己很愛振保,卻不是源於愛情,只是因為他是她的丈夫,她應當愛他罷了。是理所當然,也是傳統觀念的束縛;一個是他的紅玫瑰,也是他的情人。紅玫瑰的天真任性,風情萬種,是他所愛的,她為了他拋棄了一切,與老公離婚,只為和他相守一生,殊不知只是飛蛾撲火。
  • 柴靜新書傳遞人生感悟:我是一步步地「後退」
    據悉,新書首發式將於12月15日在首都圖書館舉行。  「後退」——一點點把視線放平  柴靜2003年開始擔任《新聞調查》出鏡記者,2006年開博客「柴靜觀察」,2012年底,首度將十年央視經歷、個人成長心路與中國大事件糅合在一起的新作《看見》出版。
  • 將大自然寫出無與倫比的美感 浙少社新書品鑑會在京舉辦
    1月9日,在自然的大地上詩意生長——鮑爾吉﹒原野「親愛的大自然」新書品鑑暨戰略合作籤約儀式在2020北京圖書訂貨會浙江展館舉辦,著名作家梁曉聲、李輝、周曉楓出席了此次活動。「親愛的大自然」系列散文少年讀本是魯迅文學獎得主鮑爾吉﹒原野專為少年兒童精選的散文讀本,由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
  • 【作文解析】名言類材料作文:對「生命」的思索
    ——秋瑾 生命,那是自然付給人類去雕琢的寶石。——諾貝爾 我們只有獻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泰戈爾 關於「生命」,人們總是有很多的思索,新冠疫情發生以來,你對此是否有了更多的感觸與思考?請以上述名言中的兩句為基礎確定立意,結合生活中的感悟寫一篇文章。
  • 張德芬《重遇未知的自己》新書分享會18日在京舉行
    新書《重遇未知的自己:愛上生命中的不完美》是張德芬女士近四年來唯一一部新作,是她多年來最真實的身心靈成長感悟的精華薈萃。本書由中南博集天卷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版,全書配有溫暖、純淨的精美原創插圖,無論從品相上,還是從內容上,都是一部最為精緻的,全中國女性最值得擁有的身心靈成長、療愈必備讀物。有讀者感嘆說:「終於等到張德芬老師的新書出版了,如果能夠得到一本她的親筆籤名書就完美了。」
  • 蘇軾對生命的科學感悟
    生命,是這個世界上最美麗的花朵;那麼,對生命的感悟、闡釋,就成為作者最富靈性的文字。蘇軾之所以能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最受人們喜愛的文人之一,就是因其那些從靈魂深處流出來的對生命科學感悟的文字,感染和啟迪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 重慶大學生辦生命體驗活動:不同人生經歷感悟生命意義
    圖為大學生蒙上雙眼進行殘障體驗。 陳超 攝「媽媽,您總是『刀子嘴、豆腐心』,給了我很多關愛。未來,我會像你照顧我一樣去照顧你。」當天,由重慶市殯葬事業管理中心主辦,重慶工商大學社會工作者協會承辦的「感悟生命,感恩生命—清明校園生命體驗活動」在重慶工商大學舉行。大學生們通過孕育體驗、老人體驗、殘障體驗、「死亡」體驗和遙寄思念環節,體驗模擬孕育、年邁、殘障和死亡等場景,感受不同的人生經歷,感悟生命意義。
  • 體驗「死亡」感悟生命 這群大學生過了次別樣的清明
    記者 李文科 攝  華龍網4月6日18時40分訊(記者 馮司宇)隨著白布揭開,躺在地上的「死者」重見光明,他們相互擁抱感覺又重新認識了生命。今(6)日上午,「感悟生命,感恩生命—清明校園生命體驗活動」在重慶工商大學舉行。活動由重慶市殯葬事業管理中心主辦,重慶工商大學社會工作者協會承辦,參與者通過各式體驗遊戲重新感悟了生命,並明白要珍惜眼前生活。
  • 抗疫幹部:三天前母親去世未能送行,三天後自己過勞而死
    抗疫幹部:三天前母親去世未能送行,三天後自己過勞而死我體驗過父母離世時的感受,那真叫一個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儘管自己的父母都是年到壽到、無疾而終,但總感覺從此以後自己就是沒爹沒娘的孩子,孤苦伶仃、無緣無助,擔心以後的路會走不下去。我沒有體驗過父母離世自己不在現場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