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語文課題組:龔新定
2018年華中師範大學畢業,湖北省赤壁市第一中學一線青年教師。多次指導學生參加各種作文競賽,並獲得一定成績。熱愛閱讀與寫作,注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語文教學理念:教師發現學生,學生發現知識,讓學習發生在學生身上。
主編:王濤
欄目主編:鞏彥芬 / 責編:鄭雙
審校:孫夢霞 / 美編:李悅
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未知生,焉知死?——孔子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陶淵明
芸芸眾生,孰不愛生?愛生之極,進而愛群。——秋瑾
生命,那是自然付給人類去雕琢的寶石。——諾貝爾
我們只有獻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泰戈爾
關於「生命」,人們總是有很多的思索,新冠疫情發生以來,你對此是否有了更多的感觸與思考?請以上述名言中的兩句為基礎確定立意,結合生活中的感悟寫一篇文章。
要求:要求自選角度,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於800字。
命題說明: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2019- 2020學年度下學期高二期末「線上教學」質量監測 ,查看更多作文解析請關注 「新課標大語文」 微信公眾號。
命題方向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編輯
責任擔當:社會責任、國家認同
學會學習:勤於反思
健康生活:珍愛生命、自我管理
人文底蘊:人文關懷、人文積澱
實踐創新:問題解決
審題
限制性
1.真實情境的限制。「未知生,焉知死」「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等六則名言,是題目提供的觸發考生寫作的真實情境,此為考生聯想思考的基點。每一句名言都有其本身的意義,又有其在語境中的特殊限制,只有立足材料,才能做到正確地審題立意。以此,對「生命是怎樣的」「我們應該怎樣理解它」「如何更好地對待它」才有更好的把握,作文的任務正是針對此而設。同時,六則名言又互相聯繫,考生必須整體把握,抓住核心,若脫離材料,另起爐灶,會被視為偏題。
2.典型任務的限制。題目有四處典型任務的限制。首先是寫作對象,應該是「生命」,考生需圍繞這個關鍵詞來行文。然後是寫作背景——「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可見文章中對生命的理解,需要有對疫情思考的基礎,要「結合生活中的感悟」,即文章中出現的論據,應該是緊貼生活的素材,並有相關的思考才行。其次,要從六則名言中選擇兩句為基礎確定立意,考生不能只選擇一句,也不能選擇太多。
3.價值判斷的限制。這些名言都飽含哲理,也體現題目的價值導向。它們各有對「生命」的理解,比如孔子的話語在向世人提倡「以人為本」,比如孟子的名言告誡人們要有憂患意識,又如陶淵明的詩句在勸勉後人珍惜時光……這樣的語句,都有著具體的價值導向,告訴我們怎樣理解生命,如何實現生命的價值。不論選擇哪兩句組合,都要求考生認真思考、反覆揣摩其中的旨意。
開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選擇不同名言的組合,就能夠有不同的立意,這是立意角度的自由。如以組合,則可立意為「珍惜生命,以人為本」;如以組合,則可立意為「把握時光,及時反思」;如以組合,則可立意為「生命中的『大我』精神」……考生可以進行反覆思考、精準比較,根據自己的理解,做出更適合的組合。
2.聯想和思考是開放的。立意角度自由,聯想和思考也是開放的。在如何理解生命、對待生命的問題上,考生能由疫情期間發生的事情產生很多聯想及思考。自2020年初以來,對於疫情的關注一直是社會的熱點和焦點,疫情中所湧現出的層出不窮的正能量,都能可在作文中使用,這樣每位考生都有話說,都能夠對「生命」發表自己的理解。因為有「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和「結合生活」的限制,不可以古今中外過度聯繫。
3.文體選擇是自由的。作文並未對文體進行細緻要求,沒有規定寫演講稿,也沒有指明寫議論文等。考生可以記敘自己在疫情中的經歷及感受,寫成記敘文;可以聯繫疫情期間的事例,圍繞「生命」寫一篇議論文;也可以在舉例的基礎上,緊扣住自己的思考,寫成議論性散文等。只要文體特徵明顯即可。
解題
本題屬於名言類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此題採用名人語錄,引導考生深入思考生命的意義,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比一般的名言類題目稍難,重點考查考生綜合理解材料、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從整體方向上看,首先是對名言的含義解讀,其次是注意題目的要求——寫作對象是「生命」;新冠疫情的背景;以名言中的兩句為基礎確定立意;結合生活中的感悟。
在理解具體名言時,可以參考以下解讀:
未知生,焉知死?——孔子(反對不把人世的事情做好而把時間、精力、金錢花費在敬奉鬼神上)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憂患禍害使人生存,安逸享樂使人滅亡)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陶淵明(強調珍惜時光,及時勉勵自己)
芸芸眾生,孰不愛生?愛生之極,進而愛群。——秋瑾(真正熱愛生命的人,就會熱愛整個社會、整個人類,從小愛升華到大愛)
生命,那是自然付給人類去雕琢的寶石。——諾貝爾(珍愛生命,雕琢生命)
我們只有獻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泰戈爾(為了某種信念、理想可犧牲一切甚至生命,如此才能實現生命的真正價值)
參考立意
切題立意:
1.選為組合,立意可定為「把握時光,常懷殷憂」。
2.選為組合,立意可定為「在憂患中雕琢生命」。
3.選為組合,立意可定為「生於憂患,博愛眾生」
4.選為組合,立意可定為「以『生』為本,以『眾』為本」。
5.選為組合,立意可定為「死生亦大,雕琢生命」。
……
偏題立意:
1.為國捐軀,雖死而生。(以疫情中犧牲的逆行者為例,對「大我」理解過於偏激)
2.生命為石,生命為刀。(「生命為刀」指向不明)
3.生命不單屬於你。(或想強調一種集體精神、大我精神,但題目表達模糊)
……
下水文
讓生命之光綻放
湖北省赤壁市第一中學
龔新定老師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用看得見的水流,形象表現出時光的飛逝。2020年轉眼已經過去一大半,回首來路,中國乃至全世界都被一場疫情風暴打亂節奏,生活遠比想像中要艱難。時至當下,中國在抗擊疫情的戰役中取得了偉大成功,生產生活都已基本恢復正常。我們在前行的路上,也逐漸開始思考「生命」這個話題。
生命是脆弱的,用不著整個宇宙都拿起武器才能消滅,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致命,然而,它有時候又能爆發出難以置信的強大力量。疫情期間,全國各地4萬2千多名醫護人員馳援湖北,火神山醫院大概10天建成,雷神山醫院18天建成……面對這樣一個易隨時間流逝,既脆弱又強大、令人又敬又畏的「生命」概念時,我們應該怎樣去更好地把握呢?
陶淵明說:「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詩人藉此慨嘆人生無常,感喟生命之短暫,不過,陶淵明也有積極進取的態度暗含其中——要抓緊時間,及時勉勵自己,以此實現自身獨特的價值。試看,東晉時期的祖逖與好友劉琨,他們約定聽到雞叫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再看,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導師馬克思,為著《資本論》花了40多年的時間,在大英博物館翻閱了大量的資料,最終著成了全世界無產者所需的《資本論》,而他所坐的位子下的水泥地上竟磨掉了一層水泥,這便是自我勉勵的最佳證明。
珍惜生命,及時勉勵,這是我們對待生命的正確態度之一。此外,在漫長的生命旅途中,除了關注自身成長之外,更需要一種關懷群體及社會的大我情懷。
「芸芸眾生,孰不愛生?愛生之極,進而愛群。」這句話出自辛亥三傑之一的秋瑾,是其《光復軍起義檄稿》中的一句話。天下的人,誰不愛惜自己的生命和生活啊?當珍愛自己的生命活到了一定程度的時候,他就會得到升華進而熱愛每一個人。秋瑾的生命境界多高啊!這何嘗不是由愛自己,轉而到愛社會、愛整個人類,從小愛升華到大愛呢?
抗日戰爭時期,趙一曼女士在哈爾濱市立醫院養病時,在被警察監視的情況下,白色的小柜上有一個玻璃花瓶,裡面插著丁香花,這是她文人氣質的體現,也是熱愛生命的體現。她卻不只是愛自己,更愛他人、愛共產黨,她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走出黑暗,先後爭取了董警士和女護士。然而,卻被南崗警察署在趙一女士逃走後將他們逮捕,並被日本憲兵強殺。她的生命的崇高不只體現在關心自己上,優秀的「大我」精神使她的生命鍍上耀眼的光。
光陰荏苒,戰爭的煙雲早已離去,在和平發展的今天,我們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生命,多麼寶貴的財富啊!當再次談到它時,除了像陶淵明那樣堅持珍惜生命、及時勉勵自己之外,也需要一種關懷社會的責任心和大我精神。只有這樣,我們才做到了對生命的尊重,我們在暮年回首往時,才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