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真相時代》:四種真相,為我們揭示,隱藏在真相背後的真相

2021-01-09 布魯博德

2018年8月20日,四川德陽兒科醫生安穎彥和丈夫喬偉,在遊泳館與兩名13歲男孩及其家長發生爭執。兩天後,網絡轉發大量視頻,標題為《疑因妻子遊泳時被撞到,男子竟在遊泳池中按著小孩打》,視頻內容是安穎彥被男孩碰撞後,喬偉毆打男孩。視頻的廣泛傳播,使安穎彥和喬偉成為眾矢之的。8月25日,因難以承受輿論壓力,安穎彥在服食500粒安眠藥後自殺。

然而,網絡上所轉發的視頻,是經過剪輯的。實際情況是,安穎彥夫婦與男孩發生衝突前,男孩對安穎彥做出了不雅行為,並拒絕道歉。與男孩發生衝突後,安穎彥到女更衣室換衣服,被男孩一方三名女性家長毆打。報警之後,經調解,喬偉向兩名男孩道歉。即使這樣,男孩家長第二天還到安穎彥夫婦的工作單位進行騷擾,要求開除二人的黨籍和公職。

正是男孩家長的不依不饒,以及那經過剪輯的視頻,「殺」死了安穎彥。

那麼,男孩家長所發的視頻,是真相嗎?當然是。但是,它只是真相的一個片段。恰恰是這真相的片段,誤導了廣大網民和媒體,決定了他們的思想和行動,從而形成了對安穎彥的輿論壓力,將安穎彥送上了不歸路。

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每一種物品,都有其複雜性,對這個人、這件事、這種物品,可以用多種方式進行描述,這些描述都具有同等的真實性,英國說故事大師赫克託麥克唐納稱之為競爭性真相。競爭性真相能夠對人的思想和行動,形成不同的影響,在道德上是中性的,可能善意,也可能惡意,就好像同一把劍,俠客用來救人,而強盜則用來殺人。

赫克託麥克唐納是全球知名的商業資訊專家,為世界上很多頂尖企業提供諮詢服務。他所寫《後真相時代》一書,通過大量事例,為我們講述了四種競爭性真相,分別是片面真相、主觀真相、人造真相、未知真相。通過對四種競爭性真相的細緻描述,為我們展示了誤導者如何肢解、扭曲、掩蓋真相,以及倡導者如何利用競爭性真相證明觀點、凝聚人心。

一、片面真相

目前,谷歌、特斯拉、百度等很多公司正在研發無人駕駛技術。人們對於無人駕駛技術的認識,往往會立足不同立場,發表不同觀點。經濟學家認為它將成為一個巨大的新興行業,應儘快發展;出租汽車協會則認為它會造成數百萬人的失業,應緩步推進;環保主義者認為它將節約能源消耗,應大力提倡;安全專家則認為他容易受到黑客攻擊,應謹慎對待。

經濟學家、出租汽車協會、環保主義者、安全專家所表述的觀點,都是關於無人駕駛技術的真相,但僅僅是一個片段。這就如同盲人摸象,摸到耳朵的認為像蒲扇,摸到大腿的認為像柱子,摸到尾巴的認為像繩子,而摸到身體的則認為像一堵牆,每個盲人都說出了大象某個部位的特徵,但這些特徵並不能代表大象的整體模樣。

赫克託麥克唐納在《後真相時代》中,對某一個歷史時期進行了描述:

重要技術被開發出來,尤其是在交通運輸、餐具和個人衛生領域。民主制度蓬勃發展,許多人加入了工會,獲得了選舉權,社會變得更加公平。許多窮人的膳食得到了改善,他們變得更加健康和強壯。

上面這段話所描述的,並非什麼和平盛世,而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因為在一戰期間,飛機、不鏽鋼、衛生巾等技術得到了發展,英國的所有男性公民和很多女性公民獲得了選舉權,很多窮人由於入伍參軍,在飲食上比家中更有營養。以上的說法聽起來那樣美好,然而,任何人也都清楚,這些表述,根本不能描述出那曾經讓150萬人喪生的殘酷戰爭的真貌。

二、主觀真相

在《孝經》中,子曾經曰過: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傳統的道德觀念中,全身而終被認為是孝道,死無全屍則被認為是報應。在西方也存在類似的觀念,16世紀倫敦皇家內科醫學院獲得解剖人體許可後,所解剖的屍體僅限於死刑犯,而解剖也被視為對罪犯的終極懲罰,比只判處死刑更為嚴重。然而,進入現代社會,捐獻器官、乃至遺體捐贈,則被認為是一種極其高尚、極其無私的社會道德。

哲學家、神學家總是在尋找道德真理,但其實不同的道德,所適用的是不同時期和不同年代。比如人們認為偷竊是不道德的行為,而武俠小說中劫富濟貧的卻被稱為大俠;人們認為說謊也是不道德的行為,而港臺電視中臥底的無間行者卻被視為英雄。

在劉慈欣的《流浪地球》中,有人愛上了自己孩子的老師,便坦白告訴了妻子,然後去和老師一起生活。兩個月之後,感覺到厭倦,便又回到家中,而妻子毫不介意,好像一切都沒有發生。因為,在地球流浪期間,所有人面對著死亡的威脅,他們所關注的只是太陽的狀態和地球的位置。

當然,這只是劉慈欣對流浪地球時代道德問題的一種幻想,但其中所表明的,也是道德的主觀性。

對於時尚,也存在同樣的問題,以前認為很時髦的,現在可能會認為不可理喻。赫克託麥克唐納在《後真相時代》中,提到了一種叫做「普萊納」的男鞋,具有長長的鞋尖,要比鞋子的正常大小長一半,有些鞋尖還用絲線或銀鏈與膝蓋相連,在中世紀的貴族和商人看來,這是一種時尚。現在,恐怕不會有人再去穿那種鞋子,除非想把自己打扮成小丑的模樣。同樣也是鞋子,記得前些年女孩子們每人一雙厚厚的松糕鞋,走路時好像踩高蹺一樣,現在似乎也很少見到蹤影。

三、人造真相

在《後真相時代》中,赫克託麥克唐納引用了《人類簡史》中的觀點,那就是我們現有這個絢麗而複雜的世界,不過是建構在一個虛擬故事之上,秩序和規則的建立,所依靠的是人類八卦的力量。

定義,便是人類建構出的一種標準,它沒有法律效力,但卻能夠決定千萬人的生死。赫克託麥克唐納重溫了1994年盧安達大屠殺的歷史。二戰之後,西方國家籤署了種族滅絕預防和懲罰公約,承認和平或戰爭時期的種族滅絕是違反國際法的罪行,並且應該採取行動阻止和懲罰這種罪行。

但是,當盧安達的胡圖人清除少數民族圖西人時,對於盧安達是否發生了種族滅絕行為卻無法認定,因為,在殺戮前的幾個星期很難證明這是「全部或部分」清除圖西人的意圖。而且,按照胡圖人的說法,這只是一場內戰。所以,在殺戮開始49天之後,對盧安達發生的一切,西方國家才公開使用「種族滅絕」一詞,而此時,已經約有80萬盧安達人遭到屠殺。

人類似乎總是喜歡作繭自縛,畫地為牢。有人曾經做過實驗,他展示了一個剛剛打開包裝的便盆,並且反覆說明,這個便盆從來沒有使用過,邀請實驗者用這個便盆喝水,在大多數情況下遭到了拒絕。便盆,只是一種容器,至於用途,則是人類自己的規定。如果把這個便盆,交給一個從未見過它的原始人,那麼這個原始人必定會毫不介意將其作為自己的專屬水杯。

四、未知真相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對埃及、敘利亞和伊拉克進行了閃電式的襲擊,引發了第三次中東戰爭,戰爭打了不到一個禮拜,也被稱為六日戰爭。戰後,以色列國防軍控制了西奈半島、加薩走廊、約旦河西岸、東耶路撒冷和戈蘭高地,而數十萬阿拉伯平民逃離家園,成為中東局勢至今難以和平的根源。

發動戰爭的起因,是由於以色列對未來局勢進行了預測,認為自己將遭到攻擊,所以採取了先發制人的軍事行動。這種對於未來的預測,也是一種競爭性真相,如果以色列不發動襲擊,那麼它可能遭受攻擊,也可能不會遭到攻擊,兩者都可能稱為真相,但現在已無法證明,到底哪種可能性會成為現實。

對於外星文明,同樣也存在競爭性真相。有人認為外星文明是危險的,比如物理學家霍金在生前曾發出警告:不能主動聯繫外星人;劉慈欣在《三體》中也表明了對外星文明最為安全的態度:不要回答。然而,在這些警告之前,美國宇航局早已發射了旅行者號探測器,攜帶著人類文明的信息,進入太空。

至於是不是存在外星文明,或者如果外星文明真的存在,那麼他們是博愛友好,還是兇惡殘暴,一切都是未知數。但是,從人類整體利益或者安全的角度出發,還是謹慎一些好,多一些未雨綢繆,少一點無事生非。

對於競爭性真相的現實作用,赫克託麥克唐納在《後真相時代》中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那就是應該利用競爭性真相,達到激勵作用,並防備有人用競爭性真相誤導我們。就像在安穎彥醫生的輿論問題中,如果人們能夠保持理性,去探究那被剪輯的視頻背後的真相,或許,這個悲劇就不會發生。

相關焦點

  • 《後真相時代》|揭秘真相背後的故事
    而他的經典臺詞——「真相只有一個」,也我深深的印刻在了我腦海中,並且深信不疑,直到我遇見這本書。《後真相時代》,英國作家赫克託·麥克唐納的作品,一本2020年5星推薦的書籍。赫克託·麥克唐納是一位全球知名商業諮詢專家,曾為世界頂尖企業提供諮詢服務。
  • 後真相時代:被操縱的真相
    「後真相就是真相和邏輯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被忽視,而情感煽動主導輿論的情形。」2.安第斯困境:在這個缺少合適背景的故事中,一組片面事實和受到誤解的數字被編織在一起,改變了人們對某種事物的喜好和食用它的道德意義。各行各業有經驗的溝通者會通過片面的事實、數字、故事、背景、吸引力和道德呈現某種世界觀,從而影響現實。3.
  • 《後真相時代》:當真相被操縱利用,我們該如何獲取真相
    當這些囚徒被解放出來並能回頭看清背後由火把與木偶組成的「真相」時,他們中的大多數反而認為「真相」才是幻覺,從而拒絕接受真相。這個寓言可以從很多角度來解讀,但我們不難發現,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的真相可能只是存在於幻覺。
  • 《後真相時代》討論的是「後真相」還是「真相」?
    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本人被《後真相時代》吸引實在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謠言、誤傳、10萬+、陰謀論、帶節奏、病毒營銷……劇情總反轉,頻繁被打臉,真相何在?」看到出現在封面的上述介紹,我當然很有興趣從這本書中探尋這一問題的答案。但不幸的事實是,《後真相時代》和「後真相時代」相差了十萬八千裡。說得再明白點,本書根本無意於討論什麼「後真相時代」。
  • 後真相時代:真相如何被操控?我們如何去思考?
    即使這樣仍有人趨之如騖,因為他們購買的不僅是產品,還有產品背後的意義,也就是他們追求的真相:貴的也許就是好的。價值相同的產品,因為解讀不同,價格就會有天壤之別。一件T恤衫,淘寶買幾十塊錢,大牌能賣到上萬。真相就是這件T恤衫的價格遠遠超出了它的價值,不得不承認,我們看到的都是這樣被加工後的真相。然而真相的加工過程是極為複雜的,即使同一件物品,在不同的人眼裡就會解讀成不同的意義。
  • 《後真相時代》:在謠言滿天飛的網絡時代,要如何辨別真相?
    不管是出於關心,還是出於好奇,或是出於八卦,我們都希望得知事件的真相,可是今天我想告訴大家的是:也許根本沒有真相,或者說,你看到的真相都是可以被操縱的。來自英國的全球知名商業諮詢專家赫克託•麥克唐納(Hector MacDonald),寫了一本書《後真相時代》。
  • 後真相時代的科學哲學
    兩個標準模型形成後,隨著希格斯粒子和引力波的發現,實驗進一步證實了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但與此同時,仍然存在諸如暗物質、暗能量等現有的兩個標準模型不能解釋的問題。此時的情形非常類似20世紀初,一方面,傳統科學範式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我們似乎抓住了部分真理;另一方面,同時存在很多傳統範式無法解釋的現象,更深層的真理初露端倪。因此,我們引入後真相科學時代①來指稱這一時代。
  • 《後真相時代》:別急著「站隊」,有些真相會「說謊」
    也就是說,當我們每天忙著「吃瓜」、「站隊」的時候,其實有可能就是被有心人帶了節奏還不自知。為了避免繼續被人「賣了還幫著數錢」,我推薦大家讀一讀《後真相時代》這本書。它討論的就是人們利用真相說謊,對大眾進行誤導的情況。作者赫克託麥克唐納是全球知名商業諮詢專家,他認為我們可以通過很多方式或者角度來描述真相,不同方式描述出來的真相具備同樣的真實性,但會產生不同的引導效果。
  • 後真相時代的真相構建與公眾參與
    摘要:自2016年牛津詞典將「後真相時代」選為其年度熱詞,「後真相」一詞被廣泛地用以表述當前網絡環境下撲朔迷離的新聞真實呈現。本文認為,「後真相時代」並非網絡時代的產物,而是由來已久。「後真相時代」實際反映了傳統新聞客觀原則在網絡媒體時代的衰減以及公眾信息需求與傳統新聞客觀原則的矛盾。
  • 新媒體時代應警惕「後真相」現象
    文 / 金澤香學者藍江在《後真相時代意味著客觀性的終結嗎》一文中不無擔憂地表示:在今天,更容易影響人的行為決策的不再是客觀事實,而是內心的信仰和情感依靠,人們不是在理性分析和判斷數據基礎上做出決定,而是轉向內心中的立場和情感。這是一個立場先於真相的時代,也就是被媒體高呼的「後真相」時代。何謂後真相?
  • 解析西方「後真相」的真相
    這一事件引發了學界思考:「後真相」時代到來了嗎?愛憎大於理性,情緒大於真相,真相是否還重要?哲學社會科學界該如何思考這一問題,又能提供怎樣的破解之道?圍繞這些問題,本期學海觀潮對話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所長黃平。
  • 《真相捕捉》「後真相」時代,人類需要解決什麼?
    由英國BBC推出的高分電視劇《真相捕捉》於近日收官,同樣是短短六集、快速推進的劇情節奏,以及退伍歸來飽受創傷後應激障礙之苦的男主角等設定都讓人不禁回想起上一部驚悚劇《貼身保鏢》。然而,辯護律師漢娜·羅伯茨的一席話讓事件徹底逆轉:設備長時間拍攝後造成音畫不統一,產生了五至六秒的延遲。當法官當庭將音軌前調後,此前肖恩口中對拍攝者叫囂的粗話變成對俘虜的嚴厲警告,「殺害俘虜」的罪名也以「正當防衛」之名被洗刷乾淨。
  • 「後真相」時代的網絡輿論
    摘要:2016 年《牛津詞典》將"後真相"定為年度關鍵詞,這個詞就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後真相"的定義為"情感及個人信念較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的情況"。而在如今的"後真相"時代,我們正在以一種特殊的方式來對待新聞:表達情緒,忽略事實。
  • 後真相時代:如何欺騙消費者?
    2016年末,《牛津英語詞典》將「後真相」列為當年的年度詞彙,並定義為:訴諸個人情感和信念,比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的情況。後來國內媒體報導時,多用詞為「西方後真相」,似乎那個時候後真相跟國內還沒什麼關係。不過,近兩年應該有一部分人能感受到,國內後真相也漸瀰漫。
  • 《後真相時代》:面對真相,你選擇接受事實,還是堅持個人意願?
    在這裡我要引出一個概念——「後真相」。牛津字典2016年度詞就是後真相,它將其定義為「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較客觀事實更能影響民意」。正如當代政治理論家、澳大利亞雪梨大學政府與國際關係系教授約翰·基恩(John Keane)所指出:全球社會已經陷入了後真相時代。
  • 人工智慧時代的電車難題:所有的真相VS沉默的真相
    熱播電視劇《沉默的真相》,講述了隱藏在一起自殺案後面的不可告人的罪惡。而如果放在後十年這麼一個時代背景,公安幹警們完全可以調用「雪亮工程」支撐下成千上百的攝像頭,來找到更多的物證。讓我們想像一下這麼一個場景,如果政府有權接入每個人的電子設備(包括但不限於手機、穿戴式設備、智能音箱等等),獲取他們的地理位置、記錄他們輸入的文本內容,點擊的手機應用或網頁,甚至監聽每一通電話和每一條微信和簡訊,許多犯罪行為會被抓個現行,乃至提前制止。
  • 「後真相時代」的美國大選
    陳 冰 當2016年美國大選的首場辯論結束後,要問美國選民及所有關注大選的人,美國將向何處去,如何成就美國的繁榮,怎樣保障美國的安全,恐怕沒有人得到答案。在長達90分鐘的辯論中,雙方要麼揭短抹黑,要麼打壓對方,要麼搶機會發布雷人雷語,對民眾關切的國家前途問題,「機智地」一滑而過。
  • 走向傳播深處:「後真相時代」思潮的哲學檢討
    推動「後真相時代」思潮中「政治」不斷偏離本性而淪落為「私域」和「私利」的權力工具的,是政治上的種種類型的民粹主義力量。新聞傳播領域對「後真相時代」思潮的推波助瀾,其思想深處是相對主義、唯心主義和實用主義作祟。我們需要把「後真相時代」思潮區分為「經驗呈現」和「價值觀作祟」兩個層面。「經驗呈現」的思想傾向和行為表現可以理解,但「價值觀作祟」層面的思想傾向和行為表現則不可放縱。
  • 後真相時代,媒體仍在探尋真相
    2016年,「後真相」(Post-truth)被牛津詞典選為「2016年度英文詞彙」,它意指「相對於情感及個人信念,客觀事實對形成民意只會產生相對小的影響。」其中的「後」字,表明了人們對信息真實性的渴求已經降到了次要位置,更傾向於關注和選擇他們偏好的信息。
  • 謊言與狂言,陷入後真相時代的西方社會
    如同按照當代政治理論家、澳大利亞雪梨大學政府與國際關係系教授約翰·基恩(John Keane)所指出:全球社會已經陷入了後真相時代。更加應該讓民眾感到恐懼的是對於真相的探尋變得越來越困難。作為普通民眾,在缺少權威人士的指導和幫助的情況下,分清信息的真偽似乎變得比登天還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