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真相時代:被操縱的真相

2021-01-09 大學經驗分享

1.「後真相就是真相和邏輯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被忽視,而情感煽動主導輿論的情形。」

2.安第斯困境:在這個缺少合適背景的故事中,一組片面事實和受到誤解的數字被編織在一起,改變了人們對某種事物的喜好和食用它的道德意義。各行各業有經驗的溝通者會通過片面的事實、數字、故事、背景、吸引力和道德呈現某種世界觀,從而影響現實。

3.「人們會選擇有利於自己的真相即競爭性真相,而這些競爭性真相往往會影響初次接觸某種事物的人的思維模式。我們都在通過不同視角看待世界,這些事叫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我們聽到的和讀到的不同真相塑造成的,其他人經常會有意或無意地引導我們看到真相的某些方面或某些解釋。」——《後真相時代》

《後真相時代》

這本書寫得很好,推薦大家去看一下。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輿論」的來源,以及片面的真相、被人為打造的真相等等。一直以來,都覺得輿論極為可怕,它被某些想要達到自己目的的人操控,極盡所能挑撥公眾的情緒,肆意妄為地運用公眾的力量,達到自己或吸引眼球、或追求金錢、或僅僅發洩情緒的目的。

網絡,給了這些人最大的便利,一些似是而非的信息,一些混淆視聽的爆炸新聞,一些被隱藏關鍵信息的數據,都在刻意引導讀者的思維。不否認有些新聞的出發點是正確的,但更多的卻是追逐新聞熱點,刻意製造反面觀點,引起爭論,以達到吸引更多人關注的目的。在信息爆炸的大環境下,我們需要做的,是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要接觸事情發展的第一手材料,辨別信息真假,逐漸還原事情的真相,在此過程會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解。

一個事件會有多種真相嗎?我一直以為不會,但是事實上卻是「會」。我們所認為的真相,可能恰好是別人眼中的反面。每個人的出生家庭、教育環境、生活經歷等等都不相同,人們在接觸事情的第一瞬間會下意識地選擇對自己有利的真相,就像是小時候為了逃避懲罰,會下意識地選擇掩蓋事情真相而撒謊。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們在通過不同的視角看待世界,所以某種程度上,「設身處地」、「換位思考」在理論是悖論,永遠都不會達到。

所以真相是不同的。但是它又被人所改造,利用各種各樣的方式隱藏、扭曲或是刻意引導讀者思考的方向。最大的虛偽,就是你所看到的都是真相,卻被隱瞞了背景、歷史、定義、數字等等這些看似不重要,卻無比關鍵的信息。

要學會思考,有自己的判斷力。

相關焦點

  • 《後真相時代》:當真相被操縱利用,我們該如何獲取真相
    活在當下這信息爆炸的時代的人們,面對海量信息時,會被各類帶有「情緒」的信息裹挾,大多數人為自己了解了事實的真相,孰不知,我們知道的可能只是真相的某一部分,甚至有可能是假象,不同的真相會引導我們做出不一樣的決定,因此了解什麼才是我們需要的真相變得尤為重要。
  • 《後真相時代》討論的是「後真相」還是「真相」?
    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本人被《後真相時代》吸引實在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謠言、誤傳、10萬+、陰謀論、帶節奏、病毒營銷……劇情總反轉,頻繁被打臉,真相何在?」看到出現在封面的上述介紹,我當然很有興趣從這本書中探尋這一問題的答案。但不幸的事實是,《後真相時代》和「後真相時代」相差了十萬八千裡。說得再明白點,本書根本無意於討論什麼「後真相時代」。
  • 《後真相時代》:在謠言滿天飛的網絡時代,要如何辨別真相?
    不管是出於關心,還是出於好奇,或是出於八卦,我們都希望得知事件的真相,可是今天我想告訴大家的是:也許根本沒有真相,或者說,你看到的真相都是可以被操縱的。來自英國的全球知名商業諮詢專家赫克託•麥克唐納(Hector MacDonald),寫了一本書《後真相時代》。
  • 「後真相」時代的網絡輿論
    摘要:2016 年《牛津詞典》將"後真相"定為年度關鍵詞,這個詞就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後真相"的定義為"情感及個人信念較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的情況"。而在如今的"後真相"時代,我們正在以一種特殊的方式來對待新聞:表達情緒,忽略事實。
  • 後真相時代:如何欺騙消費者?
    英國《衛報》早兩年曾用一句話,稍極端的、苦諷的描述這個時代:在這個後真相時代,只要謊話說得毫不猶豫,就能稱王稱霸。不誠實地越明目張胆,越不在乎被抓包,就越能壯大成功。清華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史安斌教授,對後真相有一個更直白的解釋:「後真相」是指一些人為了自身利益,無視客觀事實,盲目迎合受眾的情緒與心理,使用斷言、猜測、感覺等表達方式,強化、極化某種特定觀點,攻訐抹黑對手,或博取眼球效應和支持率。看了這個解釋,一下就清晰了。一、消費者很容易被牽引或許你已經感受到,我們這個時代的確已經步入了後真相時代。
  • 《後真相時代》|揭秘真相背後的故事
    在《後真相時代》這本書中,他也為讀者列舉了很多自己運用「真相」幫助企業調整企業文化,使企業後續發展得到全體員工的一致支持的案例。除了這些,作者麥克唐納,還憑藉自己多年工作經驗,對政界人士的演講、對商界的廣告詞等為讀者做了細緻的分析,講述出了那些說詞背後,掩藏起來的其他「真相」。
  • 解析西方「後真相」的真相
    這些虛假、誇張的多媒體手段,被認為成功操縱了選民的投票意向,客觀上導致川普在總統選舉中最終戰勝希拉蕊。  這一事件引發了學界思考:「後真相」時代到來了嗎?愛憎大於理性,情緒大於真相,真相是否還重要?哲學社會科學界該如何思考這一問題,又能提供怎樣的破解之道?圍繞這些問題,本期學海觀潮對話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所長黃平。
  • 後真相時代的真相構建與公眾參與
    摘要:自2016年牛津詞典將「後真相時代」選為其年度熱詞,「後真相」一詞被廣泛地用以表述當前網絡環境下撲朔迷離的新聞真實呈現。本文認為,「後真相時代」並非網絡時代的產物,而是由來已久。「後真相時代」實際反映了傳統新聞客觀原則在網絡媒體時代的衰減以及公眾信息需求與傳統新聞客觀原則的矛盾。
  • 《後真相時代》:四種真相,為我們揭示,隱藏在真相背後的真相
    競爭性真相能夠對人的思想和行動,形成不同的影響,在道德上是中性的,可能善意,也可能惡意,就好像同一把劍,俠客用來救人,而強盜則用來殺人。赫克託麥克唐納是全球知名的商業資訊專家,為世界上很多頂尖企業提供諮詢服務。他所寫《後真相時代》一書,通過大量事例,為我們講述了四種競爭性真相,分別是片面真相、主觀真相、人造真相、未知真相。
  • 後真相時代的科學哲學
    兩個標準模型形成後,隨著希格斯粒子和引力波的發現,實驗進一步證實了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但與此同時,仍然存在諸如暗物質、暗能量等現有的兩個標準模型不能解釋的問題。此時的情形非常類似20世紀初,一方面,傳統科學範式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我們似乎抓住了部分真理;另一方面,同時存在很多傳統範式無法解釋的現象,更深層的真理初露端倪。因此,我們引入後真相科學時代①來指稱這一時代。
  • 「後真相時代」的美國大選
    陳 冰 當2016年美國大選的首場辯論結束後,要問美國選民及所有關注大選的人,美國將向何處去,如何成就美國的繁榮,怎樣保障美國的安全,恐怕沒有人得到答案。在長達90分鐘的辯論中,雙方要麼揭短抹黑,要麼打壓對方,要麼搶機會發布雷人雷語,對民眾關切的國家前途問題,「機智地」一滑而過。
  • 《後真相時代》:別急著「站隊」,有些真相會「說謊」
    所以,是真相會說謊嗎?實際上,不只這一個事件,越來越多的媒體開始玩起了講故事的套路。隨著事件的發掘,不少新聞開始變得像是作家筆下的懸疑小說,接連不斷的反轉撩撥著大眾輿論的風向。這其實是一種被稱為「後真相(Post-truth)」的傳播現象,指的是人們的注意力不再集中於真相本身,而被情緒和個人信仰所牽引形成輿論。
  • 後真相時代:真相如何被操控?我們如何去思考?
    即使這樣仍有人趨之如騖,因為他們購買的不僅是產品,還有產品背後的意義,也就是他們追求的真相:貴的也許就是好的。價值相同的產品,因為解讀不同,價格就會有天壤之別。一件T恤衫,淘寶買幾十塊錢,大牌能賣到上萬。真相就是這件T恤衫的價格遠遠超出了它的價值,不得不承認,我們看到的都是這樣被加工後的真相。然而真相的加工過程是極為複雜的,即使同一件物品,在不同的人眼裡就會解讀成不同的意義。
  • 「齒魚」改名「智利海鱸」身價倍增:後真相時代的5種「套路」
    如果用英國知名商業諮詢專家赫克託·麥克唐納的話來說,巴塔哥尼亞齒魚、智利海鱸是對同一事物的不同描述,屬於競爭性真相,而商人的做法則是「操縱真相」的策略之一。赫克託·麥克唐納所著的《後真相時代》一書,系統探討了關於「真相」的三大問題:何為「真相」?
  • 《真相捕捉》「後真相」時代,人類需要解決什麼?
    由英國BBC推出的高分電視劇《真相捕捉》於近日收官,同樣是短短六集、快速推進的劇情節奏,以及退伍歸來飽受創傷後應激障礙之苦的男主角等設定都讓人不禁回想起上一部驚悚劇《貼身保鏢》。然而,辯護律師漢娜·羅伯茨的一席話讓事件徹底逆轉:設備長時間拍攝後造成音畫不統一,產生了五至六秒的延遲。當法官當庭將音軌前調後,此前肖恩口中對拍攝者叫囂的粗話變成對俘虜的嚴厲警告,「殺害俘虜」的罪名也以「正當防衛」之名被洗刷乾淨。
  • 謊言與狂言,陷入後真相時代的西方社會
    而維根斯坦或許無法想像到在後現代主義大行其道的今天,人們已經無法輕易地去分別信息的真偽。François-André Vincent繪於1776年的《雅典政治家亞西比德接受蘇格拉底的教導》(現藏法國蒙彼利埃法柏美術館)探尋真相?
  • 走向傳播深處:「後真相時代」思潮的哲學檢討
    其意蘊深處大有為非理性的扭曲甚至病態的價值觀在未來時代諸多學科領域取得「合法性」的意圖,儘管這種「意圖」也許並非是自覺的。在我看來,虛妄性地冠「後真相」以「時代」而形成所謂「後真相時代」事件本身,就是典型的「後真相」思潮狂躁喧囂的表現。
  • 後真相時代的辛有志事件:網絡輿論不能代替監管
    而後,《經濟學人》對「後真相」一詞進行了解讀:真相沒有被篡改,也沒有被質疑,只是變得次要了。「後真相」時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在資訊時代對媒體和公眾發起了挑戰。這樣鋪天蓋地的輿論徵伐,讓人不禁想起2018年,臉書涉嫌操縱美國大選的醜聞,這起公共事件從某種程度上昭示了「後真相」概念的本意:在大數據時代,信息的收集與釋放無孔不入,我們每個人都是「透明人」,情緒可以被操控,選擇也可以被影響。
  • 新媒體時代應警惕「後真相」現象
    文 / 金澤香學者藍江在《後真相時代意味著客觀性的終結嗎》一文中不無擔憂地表示:在今天,更容易影響人的行為決策的不再是客觀事實,而是內心的信仰和情感依靠,人們不是在理性分析和判斷數據基礎上做出決定,而是轉向內心中的立場和情感。這是一個立場先於真相的時代,也就是被媒體高呼的「後真相」時代。何謂後真相?
  • 如何在「後真相」時代堅守新聞真實
    「後真相」一詞是在英國脫歐和美國總統大選這兩次極具爭議性的事件下產生的,之後迅速躍入人們視線。「後真相」時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在資訊時代對媒體和公眾發起了挑戰。媒體和媒體人如何在這個紛繁複雜的「後爭相」時代堅守新聞真實,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