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真相時代》:當真相被操縱利用,我們該如何獲取真相

2021-01-12 雪兔的碎念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有一個著名的洞穴寓言,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在一個地下洞穴中有一群囚徒,他們身後有一堆火把,而他們和火把之間則是被操縱的木偶。這些囚徒們從小就被困在地下洞穴裡,且身上都綁著鏈鎖無法轉身,所以他們只能看到木偶被火光投射到牆上的影子,因此他們確信這些影子就是世界的的全部。當這些囚徒被解放出來並能回頭看清背後由火把與木偶組成的「真相」時,他們中的大多數反而認為「真相」才是幻覺,從而拒絕接受真相。

這個寓言可以從很多角度來解讀,但我們不難發現,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的真相可能只是存在於幻覺。活在當下這信息爆炸的時代的人們,面對海量信息時,會被各類帶有「情緒」的信息裹挾,大多數人為自己了解了事實的真相,孰不知,我們知道的可能只是真相的某一部分,甚至有可能是假象,不同的真相會引導我們做出不一樣的決定,因此了解什麼才是我們需要的真相變得尤為重要。

全球知名商業諮詢專家赫克託麥克唐納(Hector MacDonald)在《後真相時代》這本書中,向我們闡述了「競爭性真相」這個概念,任何事件都可以從多個角度闡述,每個角度都可能是真實的,也可能是虛假的,比如任何人都可以從多個角度描述一個人,他們所描繪出的人在讀者或者觀眾眼裡可能完全不同,赫克託麥克唐納將這些描述稱之為「競爭性真相」。

一、什麼是「競爭性真相」

《後真相時代》中提到了一個藜麥的案例。產於南美安第斯山脈的藜麥是玻利維亞和秘魯當地人民的主食。藜麥不含有麩質,富含鎂、鐵等等多種微量元素,而且比其它種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質,以及人體無法獨自生成的所有胺基酸。美國宇航局(NASA)稱藜麥是地球上營養最均衡的食物之一。這讓很多腸胃疾病患者和素食者視藜麥為黃金食物,也讓很多歐美消費者趨之若鶩。

然而2011年《獨立報》的報導稱,玻利維亞的藜麥消費量「5年間下降了34%」,當地家庭已經吃不起這種主食了,它已經變成了奢侈品「。而《衛報》的用煽動性的標題「素食者的肚子能裝下關於藜麥令人反胃的事實嗎?」,該報稱貧窮的玻利維亞人和秘魯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進口垃圾食品」。換言之,因為歐美素食者對藜麥的消費大量上升,導致藜麥價格上升,讓原產地的貧困人民無法繼續吃自己曾經的主食。

後來3位經濟學家跟蹤研究了秘魯家庭支出的調查數據,他們發現當地對藜麥的消費穩步下降與歐美消費者對藜麥的大量消費並不相關,秘魯家庭只有大約0.5%的支出花在了藜麥上,也就是這並不是他們的主要消費。而藜麥消費的大量上升讓當地農民變得富有,而且當地人想換換口味,吃點別的東西,之前他們只能選擇藜麥,而現在他們想要吃大米、麵條、糖果、可樂!

報紙的報導並不能稱為假新聞,新聞只是描述了真相的某一面。秘魯和玻利維亞的藜麥消費的確在下降,而且藜麥原本並不是他們的家庭消費的主要支出項;進口垃圾食品消費量變高,並不是因為他們消費不起藜麥,而是因為他們想「換換口味」。

這種對事情的不同角度的描述,讓我們對真相產生了誤解,刺激了讀者和觀眾的情緒。而競爭性真相可以產生好的、壞的不同的影響,因此甄別競爭性真相的不同面貌,變得尤其重要。

二、競爭性真相的構成

競爭性真相由4種不同類型的真相構成,分別是片面真相,主觀真相,人造真相,未知真相。

1.片面真相——溝通者選擇的真相

我們的大腦會本能的根據面對的情況進行演繹和歸納。而媒體們經常利用這一點,只報導部分真相,讓我們大腦錯誤的將真相歸納為另一個樣子。

最近因為海外疫情爆發,所以很多在海外讀書、工作的同胞們選擇暫時回國。因為國內疫情形式明顯好轉,這些從海外歸來的同胞們選擇這個時機回國,給國內帶來了不小的疫情防控壓力。這其中有個別人希望回國後能享受「特權」,出現了要求只喝礦泉水的留學生,棄居家隔離要求不顧一定要跑步的外企管理人員等等,讓人們對這些從境外入境的人員產生了「在祖國需要時不貢獻力量,反而在疫情嚴重時回國還要享受特權」的印象。而實際上,根據澎湃新聞的估計,在我國國境內降落的國際航班客座率100%的情況下,在2020年3月20日當天全國入境人數約為74435,這其中有極個別人的行為不能代表所有入境人員的形象。

的確有極少數人展現了其自私自利的特質,但絕大多數人都遵守了規定,片面真相不代表真實情況,我們應該首先確定事實的可靠性,學會從多方面交叉了解某件事,而不是急於下判斷。

很多時候我們在面對海量信息時,就如同盲人摸象,每個人都只能獲得片面的理解,而這種理解可能具有誤導性。如果我們不能聽到所有群體的聲音,那我們就可能無法接近事實的全貌。所以遇到極其具有爭議的事情時,不妨讓「子彈飛一會兒」,更有益於我們做出正確的判斷。

2.主觀真相——可以改變的真相

我們在聽到每件事時都會做出自己的判斷,這就意味著其實我們以為的真相很多時候是「主觀真相」。這種「主觀真相」會被廣告商、媒體等利用,讓我們對某件事情的價值產生「錯誤」的判斷。

以鑽石為例,我們都知道鑽石的成分是碳元素,碳元素不是稀有元素。而戴比爾斯公司在兼併了全球大部分鑽石開採場之後,通過營銷「鑽石恆久遠,一顆永留存」的概念,並將愛情和婚姻與鑽石綁定,讓人們認為鑽石是某種稀有的寶石,鑽石是永恆愛情的象徵,不斷推高鑽石的價值,珠寶商和戴比爾斯公司獲得大量利潤,實際上鑽石並不稀有。

赫克託麥克唐納在《後真相時代》中還提到一個案例:

畢卡索的油畫是一個人在幾天內創作完成的,一架飛機的製造則需要很多人花費幾千個小時,而前者的售價很可能比後者還要貴。

人們「主觀」地認為畢卡索的創作是無價之寶,每一幅都是獨一無二的,具有收藏價值,而飛機是批量生產的並不具有收藏價值,這樣主觀的判斷讓事情的真相在每個人眼裡都不同。對於不懂畢卡索的畫的人來說,他的畫很顯然毫無價值,而真實的飛機可能更值錢。

3. 人造真相——人們一手打造的真相

人可以通過一些全新的概念或描述,一手將一個毫不值錢的物件,塑造為無價之寶。語言的影響超乎我們的想像。命名對某件事物可能產生正面或者負面的影響。例如前段時間深陷困境的科羅娜啤酒,它的英文名為Corona,與新型冠狀病毒的英文名Coronavirus (COVID-19)極為相似,導致疫情爆發後股價大跌。而事實上科羅娜啤酒和病毒毫無關係。

再比如美國總統川普前幾天在社交媒體上公然宣稱新冠肺炎是「中國病毒(Chinese Virus)」,引起了巨大的爭議。在他看來新冠肺炎先在中國爆發,就來自於中國,而事實上科學家們仍在研究新型冠狀病毒的源頭,暫時並沒有結論,疫情首先爆發地並不代表病毒來源於此,而美國民眾因他們總統川普的言論而輕信病毒來源於中國,並以此認定這就是事實的真相,是毫無道理的。所以學會甄別什麼是真相,思考真相背後的思維模式重要性不言而喻。

慎重地對待語言,對語言產生的影響要更加警惕,可以幫助我們離開這些「人造真相」。

4. 未知真相——影響未來的真相

2003年美英兩國對伊拉克開啟了預防性戰爭,認為伊拉克在未來某個時刻將會對美國或歐洲進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戰爭的目標是在伊拉克找到並摧毀這些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戰爭的結果卻是伊拉克並沒有持有可以對歐美使用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很多人的在這次戰爭中失去了生命和家園。

未知真相就是人們對未來的一種預測,做出預測很難,因為我們在做預測時總是以自己相信的事實來構建我們認為的未來。以投資為例,當股市全面大跌時,會有很多人覺得自己可以抄底,而很多人也在抄底的時候賠的血本無歸,因為市場的不理性程度超乎人的想像。

在預測變成現實之前,它們不是絕對的真理,而在未來到來之間,主動構建一些競爭性的未來真相,可能更有益於我們做出正確選擇。

結語

公關先驅愛德華·伯奈斯(Edward Bernays)1928年寫道:

我們從未聽說過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我們,塑造了我們的大腦,形成了我們的品味,提出了我們的思想。

誤導性的真相時時刻刻存在於我們身邊。既然誤導無法避免,赫克託麥克唐納在《後真相時代》提到的策略更有益於我們獲得真相,我們要知道是什麼構成了這些真相,對同一件事物會有競爭性的真相對其描述,這些競爭性真相分為不同類型,當我們更好的洞悉真相背後操作的邏輯之後,就可以讓我們這些信息的消費者更有智慧地處理信息,避開病毒營銷的蠱惑,也可以利用競爭性真相更好地傳遞我們的觀點和事實。

相關焦點

  • 《後真相時代》討論的是「後真相」還是「真相」?
    或許,這口鍋,不該讓本書的作者來背。實際上,本書原標題的意思是我們所看到的現實,是由多個部分組成的,因此是可以被操縱的。所以,本書更應該被翻譯為「真相」,而不是「後真相」。何謂「後真相」?「後真相」(post-truth),被《牛津詞典》評選為2016年的年度詞彙。根據《牛津詞典》的解釋,「後真相」是指「訴諸情感與個人信仰比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民意的一種情形」。
  • 後真相時代:被操縱的真相
    「後真相就是真相和邏輯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被忽視,而情感煽動主導輿論的情形。」2.安第斯困境:在這個缺少合適背景的故事中,一組片面事實和受到誤解的數字被編織在一起,改變了人們對某種事物的喜好和食用它的道德意義。各行各業有經驗的溝通者會通過片面的事實、數字、故事、背景、吸引力和道德呈現某種世界觀,從而影響現實。3.
  • 《後真相時代》:在謠言滿天飛的網絡時代,要如何辨別真相?
    不管是出於關心,還是出於好奇,或是出於八卦,我們都希望得知事件的真相,可是今天我想告訴大家的是:也許根本沒有真相,或者說,你看到的真相都是可以被操縱的。來自英國的全球知名商業諮詢專家赫克託•麥克唐納(Hector MacDonald),寫了一本書《後真相時代》。
  • 後真相時代:真相如何被操控?我們如何去思考?
    我們只能靠自己極為有限的判斷力,抽出部分真相組成我們的判斷。網際網路時代我們有了更多的信息來源,但是我們看到的信息都是人為加工的,我們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實的。就好像很多影視演員都有自己的「人設」,當他們真正的一面呈現時,「人設」也隨之崩塌。真想也是,很難以它原本的面目出現在我們面前,也都是被加工後的。人設隨時崩塌,劇情總是翻轉,真相總是有n種劇本。
  • 後真相時代:如何欺騙消費者?
    清華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史安斌教授,對後真相有一個更直白的解釋:「後真相」是指一些人為了自身利益,無視客觀事實,盲目迎合受眾的情緒與心理,使用斷言、猜測、感覺等表達方式,強化、極化某種特定觀點,攻訐抹黑對手,或博取眼球效應和支持率。看了這個解釋,一下就清晰了。一、消費者很容易被牽引或許你已經感受到,我們這個時代的確已經步入了後真相時代。
  • 《後真相時代》:四種真相,為我們揭示,隱藏在真相背後的真相
    競爭性真相能夠對人的思想和行動,形成不同的影響,在道德上是中性的,可能善意,也可能惡意,就好像同一把劍,俠客用來救人,而強盜則用來殺人。赫克託麥克唐納是全球知名的商業資訊專家,為世界上很多頂尖企業提供諮詢服務。他所寫《後真相時代》一書,通過大量事例,為我們講述了四種競爭性真相,分別是片面真相、主觀真相、人造真相、未知真相。
  • 如何在「後真相」時代堅守新聞真實
    「後真相」一詞是在英國脫歐和美國總統大選這兩次極具爭議性的事件下產生的,之後迅速躍入人們視線。「後真相」時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在資訊時代對媒體和公眾發起了挑戰。媒體和媒體人如何在這個紛繁複雜的「後爭相」時代堅守新聞真實,值得深思。
  • 「後真相」時代的網絡輿論
    摘要:2016 年《牛津詞典》將"後真相"定為年度關鍵詞,這個詞就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後真相"的定義為"情感及個人信念較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的情況"。而在如今的"後真相"時代,我們正在以一種特殊的方式來對待新聞:表達情緒,忽略事實。
  • 解析西方「後真相」的真相
    這些虛假、誇張的多媒體手段,被認為成功操縱了選民的投票意向,客觀上導致川普在總統選舉中最終戰勝希拉蕊。  這一事件引發了學界思考:「後真相」時代到來了嗎?愛憎大於理性,情緒大於真相,真相是否還重要?哲學社會科學界該如何思考這一問題,又能提供怎樣的破解之道?圍繞這些問題,本期學海觀潮對話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所長黃平。
  • 《後真相時代》:面對真相,你選擇接受事實,還是堅持個人意願?
    在這裡我要引出一個概念——「後真相」。牛津字典2016年度詞就是後真相,它將其定義為「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較客觀事實更能影響民意」。正如當代政治理論家、澳大利亞雪梨大學政府與國際關係系教授約翰·基恩(John Keane)所指出:全球社會已經陷入了後真相時代。
  • 《後真相時代》|揭秘真相背後的故事
    近期,看了這本《後真相時代》,才發現,事情的真相,遠遠不是自己想的那麼簡單,我們自以為認知的全貌,其實可能只是大象身上的某一個部位。只是因為,人們一直堅信真相只有一個,所以就會出現各種反轉。在《後真相時代》這本書中,作者麥克唐納創造了一個詞——競爭性真相,作者用這個詞告訴我們,真相從來都不止有一個,而且,我們還可以建設性的使用真相幫助我們實現某些目標,當然必須是得當的目標。不過,在《後真相時代》真本書中,作者主要是希望我們可以識別出真相背後的真相,降低採坑的風險。
  • 《後真相時代》:別急著「站隊」,有些真相會「說謊」
    也就是說,當我們每天忙著「吃瓜」、「站隊」的時候,其實有可能就是被有心人帶了節奏還不自知。為了避免繼續被人「賣了還幫著數錢」,我推薦大家讀一讀《後真相時代》這本書。它討論的就是人們利用真相說謊,對大眾進行誤導的情況。作者赫克託麥克唐納是全球知名商業諮詢專家,他認為我們可以通過很多方式或者角度來描述真相,不同方式描述出來的真相具備同樣的真實性,但會產生不同的引導效果。
  • 後真相時代的真相構建與公眾參與
    摘要:自2016年牛津詞典將「後真相時代」選為其年度熱詞,「後真相」一詞被廣泛地用以表述當前網絡環境下撲朔迷離的新聞真實呈現。本文認為,「後真相時代」並非網絡時代的產物,而是由來已久。「後真相時代」實際反映了傳統新聞客觀原則在網絡媒體時代的衰減以及公眾信息需求與傳統新聞客觀原則的矛盾。
  • 新媒體時代應警惕「後真相」現象
    文 / 金澤香學者藍江在《後真相時代意味著客觀性的終結嗎》一文中不無擔憂地表示:在今天,更容易影響人的行為決策的不再是客觀事實,而是內心的信仰和情感依靠,人們不是在理性分析和判斷數據基礎上做出決定,而是轉向內心中的立場和情感。這是一個立場先於真相的時代,也就是被媒體高呼的「後真相」時代。何謂後真相?
  • 後真相時代的科學哲學
    兩個標準模型形成後,隨著希格斯粒子和引力波的發現,實驗進一步證實了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但與此同時,仍然存在諸如暗物質、暗能量等現有的兩個標準模型不能解釋的問題。此時的情形非常類似20世紀初,一方面,傳統科學範式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我們似乎抓住了部分真理;另一方面,同時存在很多傳統範式無法解釋的現象,更深層的真理初露端倪。因此,我們引入後真相科學時代①來指稱這一時代。
  • 後真相時代,媒體仍在探尋真相
    2016年,「後真相」(Post-truth)被牛津詞典選為「2016年度英文詞彙」,它意指「相對於情感及個人信念,客觀事實對形成民意只會產生相對小的影響。」其中的「後」字,表明了人們對信息真實性的渴求已經降到了次要位置,更傾向於關注和選擇他們偏好的信息。
  • 後真相時代,新聞媒體如何重塑話語權?
    作者:許詩琦來源:南方傳媒書院導讀「後真相」時代是個什麼時代?「後真相」時代的網民是怎麼想的?「後真相」時代新聞媒體當如何?後真相輿情事件中網民的情緒宣洩值得警惕和反思,今天我們的新聞媒體如何重塑公信力,如何引導民間輿論場,讓民眾回歸理性與真實。 媒體記者是社會的「瞭望者」,堅守新聞專業主義精神,是「後真相時代」對輿論最好的引導。人人都有麥克風,但是網民的自我約束力和媒介素質和真正的專業化職業記者之間的差距還是很大的。
  • 「齒魚」改名「智利海鱸」身價倍增:後真相時代的5種「套路」
    如果用英國知名商業諮詢專家赫克託·麥克唐納的話來說,巴塔哥尼亞齒魚、智利海鱸是對同一事物的不同描述,屬於競爭性真相,而商人的做法則是「操縱真相」的策略之一。赫克託·麥克唐納所著的《後真相時代》一書,系統探討了關於「真相」的三大問題:何為「真相」?
  • 「後真相時代」的美國大選
    陳 冰 當2016年美國大選的首場辯論結束後,要問美國選民及所有關注大選的人,美國將向何處去,如何成就美國的繁榮,怎樣保障美國的安全,恐怕沒有人得到答案。在長達90分鐘的辯論中,雙方要麼揭短抹黑,要麼打壓對方,要麼搶機會發布雷人雷語,對民眾關切的國家前途問題,「機智地」一滑而過。
  • 謊言與狂言,陷入後真相時代的西方社會
    除了感嘆維根斯坦的不近人情,我們還應該看到他對信息的正確性的苛求。而維根斯坦或許無法想像到在後現代主義大行其道的今天,人們已經無法輕易地去分別信息的真偽。François-André Vincent繪於1776年的《雅典政治家亞西比德接受蘇格拉底的教導》(現藏法國蒙彼利埃法柏美術館)探尋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