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真相時代》:面對真相,你選擇接受事實,還是堅持個人意願?

2020-11-29 尼卡書影

不怕老年人聚眾跳廣場舞,就怕老年人瘋狂買保健品。有些老年人甚至拿出了幾十年的存款買了一堆沒有用的藥丸。

我們對市面上的保健品防不勝防,與老年人勸說、講理,甚至爭吵,都沒能阻止他們。拋開老年人缺乏正確的知識和銷售人員的技巧,還有一個情感訴求的原因——買保健品是一種安慰。

新聞報導過一位老人,「他比我的親兒子對我還要好啊!」「有他陪我,騙就騙了吧」……在事實面前,真相對他們已經不重要了,他們需要情感寄託。我們自認為盡了孝,保證父母吃飽穿暖,可是否做到了順?

順更多的是陪伴與關懷。有多久沒有陪陪自己的父母了?又有多久沒有給他們打過電話了?年老的父母需要陪伴與關懷,這是他們的情感訴求。這本應該是子女的責任,卻讓其他人鑽了空子。因為有了情感缺口,所以才有一些「甘願上當」也不在意真相的老年人。

在這裡我要引出一個概念——「後真相」。牛津字典2016年度詞就是後真相,它將其定義為「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較客觀事實更能影響民意」。

正如當代政治理論家、澳大利亞雪梨大學政府與國際關係系教授約翰·基恩(John Keane)所指出:全球社會已經陷入了後真相時代。

真相就像萬花筒,換個角度就會呈現截然不同的面貌。那麼面對這麼多面的真相,我們更傾向於哪一種呢?我們肯定會選擇符合我們情感訴求和個人信念的真相。

在這個時代,人們不再堅持真相,只願意相信那些滿足他們情感訴求和個人信念的事物。

但是,我們的情感和信念不像客觀事實那樣無法更改,它們是多變的。一些不良的企業家、政客、媒體人、營銷人員洞察到了這一點,營造了一個個需求幻想來獲取利益。

在這個後真相時代中,我們可以堅持自己的情感和信念,但為了避免掉進「有心人」給我們挖的真相陷阱中,我們也必須了解一些誤導性真相的套路,拒絕任由「有心人」的擺布。

全球知名商業資訊專家赫克託·麥克唐納在其著作《後真相時代》中就為我們揭開了各種誤導性真相。這本書通過列舉大量案例來為我們揭露政客、營銷人員、新聞工作者、活動家甚至政府官員用真相誤導我們的途徑。其中就包括我們熟知的高露潔牙膏、英國脫歐、美國總統大選及美國總統柯林頓的桃色新聞事件。

閱讀全書你會發現,作者並不是跟我們強調真相的重要性,他深知個人情感和信念對一個人的影響力,所以他更多的是傳達一種選擇、宣傳和接受合適真相的重要性。

各行各業有經驗的溝通者會通過片面的事實、數字、故事、背景、吸引力和道德呈現某種世界觀,從而影響現實。

我們的世界觀會改變,但是如何走向,最好還是由我們自己掌舵。

01 主觀真相的多變性

道德、吸引力和財務價值影響我們的主觀真相,而主觀真相是我們情感和信念表達的重要依據,所以道德、吸引力和財務價值的改變牽動著我們的情感和信念。

現在,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鑽石戒指是婚姻承諾的標誌,但是在上世紀50年代之前,人們認為鑽石只是閃亮的石頭,沒有實際需求。人們更喜歡用黃金或者珠寶作婚戒,鑽石戒指直到現代才流行起來。

自從在南非發現了大量的鑽石之後,鑽石就不再是稀缺品了,也因此減少了它對人們的吸引力。

我們都知道,一件商品的價值不能僅僅基於生產工作,它取決於我們共同認可的價值,即我們的主觀估值。當一件商品出現供大於求時,我們的主觀估值就降低了,也就不願意花錢買它了。

為了營造出鑽石稀缺的現象,戴比爾公司壟斷了南非的其他所有鑽石開採業務,限制了鑽石供給,但是也積壓了大量的鑽石。

如何在不毀掉表面稀缺價值的情況下擺脫這些鑽石庫存並且獲利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人們心甘情願地購買這些鑽石。

這時候故事就登場了。故事營造出的場景極易牽動我們的情感。

戴比爾公司與紐約艾耶父子廣告公司合作,創造出了影響至今的鑽石市場:一個以訂婚戒指為中心的市場。

他們通過雜誌故事、廣告植入和全彩廣告在大鑽戒和真愛之間打造了一種不可磨滅的聯繫,營造出了「鑽石戒指代表真愛」的幻想。甚至推出了「鑽石恆久遠」的廣告,靈敏地捕捉到了相戀男女對真愛和永恆的期待,讓他們將自己的激情和情感寄託到鑽石戒指上,賦予鑽石神聖的意義。

正如出版人張立憲所說:如果買書的人把書都看完了再買,出版社就都破產了。所以,正是故事營造出來的這種幻想激發了我們的消費動力。

後來隨著西方文化的入侵,鑽石婚戒的真愛意義也捕獲了我們中國人的心。至此,我們堅信一顆閃閃發光的鑽石戒指是真愛不可或缺的證明。

這場大獲全勝的鑽石銷售之路,徹底地扭轉了我們的主觀真相,改變了我們對鑽石的認知。它借用一個個故事、場景,營造出了一種「鑽石代表真愛」的幻想,這種幻想滿足了我們對真愛的嚮往和珍惜。鑽石純淨而美好,就是我們對真愛的情感訴求。

02 片面真相的多面性

我們大多數陳述是真實的,但它們並沒有傳達完整的真相。

導致真相不完整的因素有:事物的複雜性、歷史、背景、數字和故事。

有研究表明,白芸豆提取物含有α-澱粉酶抑制劑(以下簡稱:α-AI),這種物質可以通過對澱粉酶的抑制作用減少身體對碳水的吸收,從而發揮減肥效應,並且健康不傷身。

該發現一經面世,立即激起千層浪,受到減肥人士、愛美人士的追捧,商家們也充分利用了商機,紛紛打著「澱粉阻斷劑」「碳水殺手」推出產品。

下面是我從網上截圖的α-AI的產品文案,「高純度」「阻斷66%碳水化合物」「強勢阻擊碳水」這些字符一出,廣大消費者就已經蠢蠢欲動,紛紛開始傾囊購入。

我也是個愛美的女孩子,但是作為一名嚴謹的理科女,我對這些文案表示懷疑。查閱知網上的論文資料後,可以說文案列出的是事實,但是,並不是全部真相。商家們只是強調了部分真相,而那部分被掩蓋的真相就能讓白芸豆提取物阻斷碳水的功效大打折扣。

首先,提取α-AI的工藝十分複雜,獲取高純度α-AI的技術還不成熟。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α-AI很容易失去活性,處理時間、PH值、溫度等因素都會影響α-AI的活性。尤其是在胃酸的作用下,α-AI的活性更是大打折扣,最後起的作用相當小。想要起到像文案說的「阻斷66%碳水化合物」效果,估計一瓶灌下去都不見得有用。

實驗結果是真相,文案說的也是真相,但是不完整的真相呈現的是與事實截然不同的面貌。

在這個以瘦為美的時代,我們因為想要獲得好身材而焦慮。不少人正是利用了我們的焦慮,用片面真相滿足我們的情感訴求,導致我們誤解了真相。

但是,可悲的是,不少人即使知道「效果」不好,卻還是選擇「上當」。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些商品更像是一種安慰劑,我們甘願沉浸在「總會有點效果的」「總會瘦一點的」的幻想中,緩解著我們的焦慮。所以這時候,真相已經不重要,緩解焦慮、情感訴求才是當務之急。

03 人造真相的可怕性

我們將想像出來的真實事物稱為社會建構,它們是國家、法律、公司、社會團體,也是符號、標誌、建築,甚至是階級制度和歧視。

歷史告訴我們,複雜的人類社會時時刻刻都存在著建構出來的階級和歧視。

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講道:「階級有其重要功能。有了階級之後,陌生人不用浪費時間和精力真正了解彼此,也能知道該如何對待對方。」

然而,不少人利用想像建構出來的階級制度,歪曲了事實,抹黑了真相,傷害了一個又一個的群體。其中,深受其害的就是黑人。

從16世紀到18世紀,歐洲徵服者引進數百萬名非洲奴隸到美洲做礦奴或農奴,開啟了非洲人民悲慘的奴役歷史。

資本家們利用種族制度來掩蓋其背後的經濟利益,編造出了「黑人天生不如白人聰明」「黑人就是汙染源」等虛構故事。這些故事影響了美洲文化,使美洲人民堅信種族差異是導致黑人被奴役的信念。

1865年美國廢除奴役制度,雖然黑人重獲了自由,卻依舊徘徊在社會底層,無法衝破階級。

人們在事實面前依舊選擇堅持自己的心中的感受和信念,這就是人造真相的可怕性。

比起事實真相,美國白人還是堅持種族之罪,堅決抵制黑人,拒絕黑人到白人餐廳用餐,拒絕黑人小孩到白人學校上學,拒絕給黑人好的工作……

這其實也是一種認知失調的體現,尤其涉及到信念時極為明顯。

當真相跟我們心中的情感和信念相左時,我們會感到不舒適,甚至覺得傷自尊,我們傾向於用各種牽強的理由去掩蓋、粉飾自己的認知。所以這時候真相或事實已經不重要了,符合我們情感和信念才最重要。

後來美國爆發了黑人民權運動,最終通過立法取消了種族。雖然現在黑人的生存環境改善了許多,但仍舊有人堅持種族之罪。

奴隸制度的罪魁禍首是不受限制的市場力量,是一種社會制度的罪,而不是種族的罪。只是在美國,在一個歷史階段,它恰與種族相連。

在這個時代,人們不再執著於真相,我們更願意相信那些符合我們情感訴求和信念的事物。

我們的情感和信念不是客觀事實,它們容易受到主觀真相、片面真相、人造真相及未知真相的影響,甚至遭到利用。如何獲得破解「真相」的方法,《後真相時代》值得一看。

身處在這個社會中,我們有太多的情感需要釋放,所以我們更願意選擇讓自己舒服的真相。在充滿欺騙套路的外界環境中,我們應該審視自己真正的情感和信念,識別「真相」路徑,理性地選擇符合我們需求的真相。

相關焦點

  • 後真相時代的真相構建與公眾參與
    摘要:自2016年牛津詞典將「後真相時代」選為其年度熱詞,「後真相」一詞被廣泛地用以表述當前網絡環境下撲朔迷離的新聞真實呈現。本文認為,「後真相時代」並非網絡時代的產物,而是由來已久。「後真相時代」實際反映了傳統新聞客觀原則在網絡媒體時代的衰減以及公眾信息需求與傳統新聞客觀原則的矛盾。
  • 《後真相時代》討論的是「後真相」還是「真相」?
    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本人被《後真相時代》吸引實在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謠言、誤傳、10萬+、陰謀論、帶節奏、病毒營銷……劇情總反轉,頻繁被打臉,真相何在?」看到出現在封面的上述介紹,我當然很有興趣從這本書中探尋這一問題的答案。但不幸的事實是,《後真相時代》和「後真相時代」相差了十萬八千裡。說得再明白點,本書根本無意於討論什麼「後真相時代」。
  • 《後真相時代》:別急著「站隊」,有些真相會「說謊」
    這其實是一種被稱為「後真相(Post-truth)」的傳播現象,指的是人們的注意力不再集中於真相本身,而被情緒和個人信仰所牽引形成輿論。也就是說,當我們每天忙著「吃瓜」、「站隊」的時候,其實有可能就是被有心人帶了節奏還不自知。為了避免繼續被人「賣了還幫著數錢」,我推薦大家讀一讀《後真相時代》這本書。它討論的就是人們利用真相說謊,對大眾進行誤導的情況。
  • 《後真相時代》:在謠言滿天飛的網絡時代,要如何辨別真相?
    不管是出於關心,還是出於好奇,或是出於八卦,我們都希望得知事件的真相,可是今天我想告訴大家的是:也許根本沒有真相,或者說,你看到的真相都是可以被操縱的。來自英國的全球知名商業諮詢專家赫克託•麥克唐納(Hector MacDonald),寫了一本書《後真相時代》。
  • 「後真相」時代的網絡輿論
    摘要:2016 年《牛津詞典》將"後真相"定為年度關鍵詞,這個詞就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後真相"的定義為"情感及個人信念較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的情況"。而在如今的"後真相"時代,我們正在以一種特殊的方式來對待新聞:表達情緒,忽略事實。
  • 《後真相時代》|揭秘真相背後的故事
    近期,看了這本《後真相時代》,才發現,事情的真相,遠遠不是自己想的那麼簡單,我們自以為認知的全貌,其實可能只是大象身上的某一個部位。只是因為,人們一直堅信真相只有一個,所以就會出現各種反轉。在《後真相時代》這本書中,作者麥克唐納創造了一個詞——競爭性真相,作者用這個詞告訴我們,真相從來都不止有一個,而且,我們還可以建設性的使用真相幫助我們實現某些目標,當然必須是得當的目標。不過,在《後真相時代》真本書中,作者主要是希望我們可以識別出真相背後的真相,降低採坑的風險。
  • 「後真相」時代的十大「另類事實」
    真相:我思故我在;後真相:因為我相信,所以我就是對的!從《1984》和馬爾科姆·塔克(英劇《幕後危機》中的新聞協調官),到脫歐派和唐納·川普,曲解真相的把戲已從假想變成了現實。首先要定義一個詞:所謂「後真相」(post truth),強調的並不是謊言、杜撰或欺騙,而是公眾對此的反應——相較事實和證據,公眾的情感共鳴變得越來越重要了。社交媒體輿論已經取代了事實驗證,因為前者可以告訴我們想聽的東西。
  • 《後真相時代》:當真相被操縱利用,我們該如何獲取真相
    當這些囚徒被解放出來並能回頭看清背後由火把與木偶組成的「真相」時,他們中的大多數反而認為「真相」才是幻覺,從而拒絕接受真相。這個寓言可以從很多角度來解讀,但我們不難發現,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的真相可能只是存在於幻覺。
  • 川普:雄辯勝於事實,後真相時代:美國人真的不在意謊言了嗎?
    原本這裡秉承著事實有真假,觀點無對錯的理念來設立規則,但後來卻在樹立自由主義精神同時又得堅持利益主導而走向迷失,丟掉了追求「事實」的意志。權貴們成為了謊言製造機,就連美國總統山上那幾位總統都逃脫不了編撰謊言。在後真相時代,現任美國總統川普無視客觀事實,堅持自我「雄辯勝於事實」,鞏固目標群體的情緒偏見。
  • 後真相時代:被操縱的真相
    「後真相就是真相和邏輯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被忽視,而情感煽動主導輿論的情形。」2.安第斯困境:在這個缺少合適背景的故事中,一組片面事實和受到誤解的數字被編織在一起,改變了人們對某種事物的喜好和食用它的道德意義。各行各業有經驗的溝通者會通過片面的事實、數字、故事、背景、吸引力和道德呈現某種世界觀,從而影響現實。3.
  • 「後真相時代」的美國大選
    辯論結束後的媒體反映和民眾熱議,更多地討論兩人的表現方式、表演技能、儀容儀態。除了少數傳統媒體還在查證事實,監督兩人的言辭是有理有據還是隨意編造,更多的媒體和觀察者更熱衷鑑賞「金句」,看是否一句話就能把對方打趴下。所有這些,都表明人們在觀看一場辯論戲劇,而不是事關國家前途的政治頭腦風暴。 這正是「後真相時代」的西方政治風景。
  • 新媒體時代應警惕「後真相」現象
    文 / 金澤香學者藍江在《後真相時代意味著客觀性的終結嗎》一文中不無擔憂地表示:在今天,更容易影響人的行為決策的不再是客觀事實,而是內心的信仰和情感依靠,人們不是在理性分析和判斷數據基礎上做出決定,而是轉向內心中的立場和情感。這是一個立場先於真相的時代,也就是被媒體高呼的「後真相」時代。何謂後真相?
  • 後真相時代,新聞媒體如何重塑話語權?
    —— 南方傳媒書院 陳安慶(一)什麼是「後真相」2004年,外國學者拉爾夫•凱伊斯最先提到了 「後真相」一詞, 「後真相」指的是各種訴諸情感與個人信仰與陳述客觀事實相比更容易影響民意的各類情況純,「後真相」時代,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越來越近,社交媒體平臺中每個個體都能夠發出和接受信息,社交媒體與網絡輿論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 人工智慧時代的電車難題:所有的真相VS沉默的真相
    如果人工智慧技術在2090年,通過機器深度學習技術,通過分析核磁共振掃描儀等腦部傳感器搜集的大腦數據,直接還原出嫌疑人腦中的真實想法和事實。那麼,法庭的證據質證階段是否會變得更快、更簡單和更公平?自然,隱私派的支持者還是會站出來質疑,如果這種人工智慧系統犯錯誤了怎麼辦?還有,人類的壞思想,或者只要有犯罪的計劃,是否能夠接受合法的檢查?
  • 後真相時代:如何欺騙消費者?
    2016年末,《牛津英語詞典》將「後真相」列為當年的年度詞彙,並定義為:訴諸個人情感和信念,比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的情況。後來國內媒體報導時,多用詞為「西方後真相」,似乎那個時候後真相跟國內還沒什麼關係。不過,近兩年應該有一部分人能感受到,國內後真相也漸瀰漫。
  • 傳媒觀察|雄辯勝於事實:「後真相」的概念、表現與憂思
    該詞由美國環保主義者戴維羅伯茲(DavidRoberts)於2010年在其個人的博客上首次使用,指向為保守派漠視全球氣候變暖。但該詞的大規模使用還是在2016年。英國《經濟學人》(TheEconomist)2016年9月刊登的文章《後真相政治:謊言的藝術》指出,「後真相政治」意指在政治活動中真相即便不是偽造的或有爭議的,也居於次要的位置。
  • 傳媒觀察 | 雄辯勝於事實:「後真相」的概念、表現與憂思
    該詞由美國環保主義者戴維羅伯茲(DavidRoberts)於2010年在其個人的博客上首次使用,指向為保守派漠視全球氣候變暖。但該詞的大規模使用還是在2016年。英國《經濟學人》(TheEconomist)2016年9月刊登的文章《後真相政治:謊言的藝術》指出,「後真相政治」意指在政治活動中真相即便不是偽造的或有爭議的,也居於次要的位置。
  • 謊言與狂言,陷入後真相時代的西方社會
    如同按照當代政治理論家、澳大利亞雪梨大學政府與國際關係系教授約翰·基恩(John Keane)所指出:全球社會已經陷入了後真相時代。更加應該讓民眾感到恐懼的是對於真相的探尋變得越來越困難。作為普通民眾,在缺少權威人士的指導和幫助的情況下,分清信息的真偽似乎變得比登天還難。
  • 如何在「後真相」時代堅守新聞真實
    「後真相」時代突出反映了在網際網路尤其是社交媒體時代真相傳播的不確定性和謠言擴散帶來的挑戰,以及它們對於網絡輿論的負面影響。傳統媒體對虛假信息糾正的受眾認可度降低,人們更熱衷於當一個「吃瓜群眾」,急於借各種不知真假的熱點新聞發表自己的觀點,把心中認同的事實作為「真相」。在這樣的「後真相」時代,新聞真實已經越走越遠,如何始終追求與堅守新聞真實,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議題。
  • 後真相時代:真相如何被操控?我們如何去思考?
    人設隨時崩塌,劇情總是翻轉,真相總是有n種劇本。就像英國脫歐事件一波三折,也是自英國脫歐以來,後真相這個詞被反覆提及,不得不說,我們真的已經進入了後真相時代。《後真相時代》的作者赫克託·麥克唐納作為全球知名的商業諮詢專家,為許多世界頂尖企業提供諮詢服務。對於真相是如何被加工,如何引導貨誤導我們,麥克唐納有著獨特的見解。在他看來,數字、背景、文化和歷史都是加工真相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