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真相時代:真相如何被操控?我們如何去思考?

2021-01-09 海棠兔的樂園

午休的時間讀到一則令人痛心的新聞:在湖南郴州,多名家長投訴自己家的孩子因為喝了假奶粉,孩子發育不良變成了「大頭娃娃」。

仔細看新聞,原來那些假奶粉是一種蛋白固體飲料,它的成分與奶粉有些天壤之別。但是為什麼眾多家長願意為它買單呢?原因就在於母嬰店裡的店員故意混淆奶粉和蛋白粉的概念。把這款沒有什麼營養價值的產品說成是最好的奶粉,而且聲稱奶粉過敏寶寶也能喝。當然價格也賣得挺貴,很多家長不明事理,紛紛掏錢買單。

發生這樣的事,我們沒法抱怨這些家長。因為在生活中,這樣的坑實在是太多了。比如說國內工廠生產的產品,貼個洋品牌就成了進口貨,價格翻了幾十倍。即使這樣仍有人趨之如騖,因為他們購買的不僅是產品,還有產品背後的意義,也就是他們追求的真相:貴的也許就是好的。

價值相同的產品,因為解讀不同,價格就會有天壤之別。一件T恤衫,淘寶買幾十塊錢,大牌能賣到上萬。真相就是這件T恤衫的價格遠遠超出了它的價值,不得不承認,我們看到的都是這樣被加工後的真相。然而真相的加工過程是極為複雜的,即使同一件物品,在不同的人眼裡就會解讀成不同的意義。一盒香菸,經濟學家看到了國民生產總值,醫生看到了肺癌,化學家看到了尼古丁,設計師看到了它的logo。真相經過無數次的加工拆解,最後才會呈現到我們面前,而我們卻無法還原它本來的面目。我們只能靠自己極為有限的判斷力,抽出部分真相組成我們的判斷。

網際網路時代我們有了更多的信息來源,但是我們看到的信息都是人為加工的,我們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實的。就好像很多影視演員都有自己的「人設」,當他們真正的一面呈現時,「人設」也隨之崩塌。真想也是,很難以它原本的面目出現在我們面前,也都是被加工後的。人設隨時崩塌,劇情總是翻轉,真相總是有n種劇本。就像英國脫歐事件一波三折,也是自英國脫歐以來,後真相這個詞被反覆提及,不得不說,我們真的已經進入了後真相時代。

《後真相時代》的作者赫克託·麥克唐納作為全球知名的商業諮詢專家,為許多世界頂尖企業提供諮詢服務。對於真相是如何被加工,如何引導貨誤導我們,麥克唐納有著獨特的見解。在他看來,數字、背景、文化和歷史都是加工真相的素材。真相可以被加工成片面真相、主觀真相、人造真相和未知真相,真相到底是如何被運作的呢?在本書中他向我們娓娓道來。

我們獲取真相比以前更難了

很多人堅信真相只有一個,但現實是我們很難全面擁有它。探究真相正如盲人摸象,我們了解的不過是真相的一部分,。

書中有一個案例能很好地說明這個問題:我們是否應該允許私人擁有的無人駕駛汽車開上城市街道?

經濟學家、環保主義者、安全專家、汽車製造商等來自各行各業的人紛紛表達自己的意見。但是我們看到,經濟學家關注汽車會帶動經濟增長,環保主義者會關注減少尾氣排放,安全專家會關注汽車事故和黑客攻擊,汽車製造商會關注汽車的類型。看待問題時,每個人都會從自己身邊的角度或者是擅長的角度出發,這也就是偏離真相的第一步。

我們自己的認知偏差決定了我們對真相的了解有所偏失。我們的職業、思維方式和生活環境都會造成這個偏差。正如前文中列舉的香菸的例子,經濟學家眼中的香菸和化學家中的香菸,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如果說第一步我們有跡可循,那麼接下來的事實能讓我們離真相更遠,那就是我們看到的真相都是經過人為加工的。有意的指導或誤導,人造真相越來越多,使的真相離我們越來越遠。

保健品廠家為了追求利益,會在電視廣告中誇大產品的功效。我在去吃某一個品牌的米線時,看到店內的牆上會有一個美好的故事,來講述這個品牌米線的由來。

兩者看似都是通過加工真相來引導我們。不同的是,保健品是通過誤導是我們看到真相,米線店是通過有意引導促使我們去光臨。我們多吃點米線沒什麼影響,但是我們錯信了保健品的功效而耽誤了治病吃藥的時機,造成的影響或許是無法挽回的。

在網際網路時代方便易得,要想獨具慧眼不被眼前人為加工的信息所影響,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不被所謂的真相干擾,才是我們最應該有的本領

看完這本書,我們最大的反思不在於信息是如何被加工的,而是如何保持自我的判斷力,不被人為加工的信息幹擾。

就像這次疫情蔓延全球,部分國家宣布對中國不再出口糧食作物。消息剛穿出沒多久,超市裡就展開了屯糧大戰。很多人紛紛去超市採集大量的大米、麵粉,儘管國家有關部門再三出面闢謠,保證國內糧食儲備夠用,搶糧大戰還是再三上演。

現在後真相也已經成了熱門詞,我們也已經進去了後真相時代。歷史、背景、吸引力、價值、道德都能成為加工真相的利器,我們唯有保持清醒,看清真相背後的意義,才能不被表象迷惑。

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儲備,學會從多元化看待世界。文章開始所說的假奶粉事件就是一個例子,明明包裝上明確寫了蛋白固體飲料,但是在銷售人員有意誤導下,還是有不少家長誤認為是奶粉,這就是知識儲備不夠造成的。在保健品市場這樣故意誇大產品功效或者是故意曲解產品是常有的事。我們多一些這方面的知識就少受到一些欺騙。

不要局限於問題表面,要深入真相。一段經過剪輯的視頻、或者是一個從特定角度拍攝的畫面,都能被加工成不同的真相。我們經常看見「偽精緻主義者」在朋友圈發的國外旅遊和下午茶照片,可是我們看不見她們每個月的信用卡帳單。真相猶如海面上的冰山,我們能夠直接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接受競爭性真相的存在。世界本來就是多元化的,所以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聲音,就像是雨水、冰雹、雪花本質上都是水一樣。也正是有了這些競爭性真相存在,世界才有不一樣的色彩。

《後真相時代》裡面有這樣一句話:競爭性真相會影響我們的思維模式,我們的思維模式又決定了我們隨後的選擇和行動。在這個真相被操控和加工的時代,明白真相的加工機製成為我們必須要具備的能力。也唯有如此在後真相時代,我們才能明白自己應該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做出選擇。

相關焦點

  • 《後真相時代》討論的是「後真相」還是「真相」?
    實際上,本書原標題的意思是我們所看到的現實,是由多個部分組成的,因此是可以被操縱的。所以,本書更應該被翻譯為「真相」,而不是「後真相」。何謂「後真相」?「後真相」(post-truth),被《牛津詞典》評選為2016年的年度詞彙。根據《牛津詞典》的解釋,「後真相」是指「訴諸情感與個人信仰比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民意的一種情形」。
  • 《後真相時代》:在謠言滿天飛的網絡時代,要如何辨別真相?
    在這本書中,他提出我們現在正處在一個「後真相時代」,所謂「真相」常常是被選擇、被改變、甚至是被有心之人一手打造的。赫克託•麥克唐納通過非常豐富的事例和故事,向我們展示了操縱真相的運作模式和慣用伎倆。這本書最大的意義就是幫助你認識到真相背後的「真相」,從而學會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裡如何看、如何聽以及如何思考。
  • 後真相時代:被操縱的真相
    「人們會選擇有利於自己的真相即競爭性真相,而這些競爭性真相往往會影響初次接觸某種事物的人的思維模式。我們都在通過不同視角看待世界,這些事叫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我們聽到的和讀到的不同真相塑造成的,其他人經常會有意或無意地引導我們看到真相的某些方面或某些解釋。」——《後真相時代》
  • 如何在「後真相」時代堅守新聞真實
    「後真相」一詞是在英國脫歐和美國總統大選這兩次極具爭議性的事件下產生的,之後迅速躍入人們視線。「後真相」時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在資訊時代對媒體和公眾發起了挑戰。媒體和媒體人如何在這個紛繁複雜的「後爭相」時代堅守新聞真實,值得深思。
  • 後真相時代:如何欺騙消費者?
    清華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史安斌教授,對後真相有一個更直白的解釋:「後真相」是指一些人為了自身利益,無視客觀事實,盲目迎合受眾的情緒與心理,使用斷言、猜測、感覺等表達方式,強化、極化某種特定觀點,攻訐抹黑對手,或博取眼球效應和支持率。看了這個解釋,一下就清晰了。一、消費者很容易被牽引或許你已經感受到,我們這個時代的確已經步入了後真相時代。
  • 《後真相時代》:當真相被操縱利用,我們該如何獲取真相
    活在當下這信息爆炸的時代的人們,面對海量信息時,會被各類帶有「情緒」的信息裹挾,大多數人為自己了解了事實的真相,孰不知,我們知道的可能只是真相的某一部分,甚至有可能是假象,不同的真相會引導我們做出不一樣的決定,因此了解什麼才是我們需要的真相變得尤為重要。
  • 後真相時代,新聞媒體如何重塑話語權?
    作者:許詩琦來源:南方傳媒書院導讀「後真相」時代是個什麼時代?「後真相」時代的網民是怎麼想的?「後真相」時代新聞媒體當如何?後真相輿情事件中網民的情緒宣洩值得警惕和反思,今天我們的新聞媒體如何重塑公信力,如何引導民間輿論場,讓民眾回歸理性與真實。 媒體記者是社會的「瞭望者」,堅守新聞專業主義精神,是「後真相時代」對輿論最好的引導。人人都有麥克風,但是網民的自我約束力和媒介素質和真正的專業化職業記者之間的差距還是很大的。
  • 「後真相」時代的網絡輿論
    摘要:2016 年《牛津詞典》將"後真相"定為年度關鍵詞,這個詞就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後真相"的定義為"情感及個人信念較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的情況"。而在如今的"後真相"時代,我們正在以一種特殊的方式來對待新聞:表達情緒,忽略事實。
  • 《後真相時代》:四種真相,為我們揭示,隱藏在真相背後的真相
    競爭性真相能夠對人的思想和行動,形成不同的影響,在道德上是中性的,可能善意,也可能惡意,就好像同一把劍,俠客用來救人,而強盜則用來殺人。赫克託麥克唐納是全球知名的商業資訊專家,為世界上很多頂尖企業提供諮詢服務。他所寫《後真相時代》一書,通過大量事例,為我們講述了四種競爭性真相,分別是片面真相、主觀真相、人造真相、未知真相。
  • 解析西方「後真相」的真相
    這一事件引發了學界思考:「後真相」時代到來了嗎?愛憎大於理性,情緒大於真相,真相是否還重要?哲學社會科學界該如何思考這一問題,又能提供怎樣的破解之道?圍繞這些問題,本期學海觀潮對話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所長黃平。
  • 「後真相時代」的美國大選
    陳 冰 當2016年美國大選的首場辯論結束後,要問美國選民及所有關注大選的人,美國將向何處去,如何成就美國的繁榮,怎樣保障美國的安全,恐怕沒有人得到答案。在長達90分鐘的辯論中,雙方要麼揭短抹黑,要麼打壓對方,要麼搶機會發布雷人雷語,對民眾關切的國家前途問題,「機智地」一滑而過。
  • 《真相捕捉》「後真相」時代,人類需要解決什麼?
    由英國BBC推出的高分電視劇《真相捕捉》於近日收官,同樣是短短六集、快速推進的劇情節奏,以及退伍歸來飽受創傷後應激障礙之苦的男主角等設定都讓人不禁回想起上一部驚悚劇《貼身保鏢》。然而,辯護律師漢娜·羅伯茨的一席話讓事件徹底逆轉:設備長時間拍攝後造成音畫不統一,產生了五至六秒的延遲。當法官當庭將音軌前調後,此前肖恩口中對拍攝者叫囂的粗話變成對俘虜的嚴厲警告,「殺害俘虜」的罪名也以「正當防衛」之名被洗刷乾淨。
  • 後真相時代的真相構建與公眾參與
    摘要:自2016年牛津詞典將「後真相時代」選為其年度熱詞,「後真相」一詞被廣泛地用以表述當前網絡環境下撲朔迷離的新聞真實呈現。本文認為,「後真相時代」並非網絡時代的產物,而是由來已久。「後真相時代」實際反映了傳統新聞客觀原則在網絡媒體時代的衰減以及公眾信息需求與傳統新聞客觀原則的矛盾。
  • 《後真相時代》|揭秘真相背後的故事
    小時候,我們很容易就相信父母對我們說事情,因為在那個還不曾認識世界的階段,我們所有的信息都需要父母來傳達,父母對我們說的話,就是我們認可的真相。後來,上學的時候,我們學到了辯證法,知道了對於眼前事,要學會一分為二的看待,也許我們看到的事情,它還有另一面我們不曾認識,但是應該試著去探索,去尋找另一半沒有被宣之於眾的真相。
  • 後真相時代,媒體仍在探尋真相
    2016年,「後真相」(Post-truth)被牛津詞典選為「2016年度英文詞彙」,它意指「相對於情感及個人信念,客觀事實對形成民意只會產生相對小的影響。」其中的「後」字,表明了人們對信息真實性的渴求已經降到了次要位置,更傾向於關注和選擇他們偏好的信息。
  • 「齒魚」改名「智利海鱸」身價倍增:後真相時代的5種「套路」
    真相是如何被人為操控和扭曲的?身處後真相時代,我們應當如何正確應對?他通過對4大類競爭性真相的深度解析,教我們揭開後真相時代5種「致幻術」的面紗,從而保持獨立思考和清醒的頭腦。02 後真相泛濫的時代:4種競爭性真相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真相世界的複雜性被無限擴大,進入「後真相」泛濫的時代。所謂「後真相」,是指「真相和邏輯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被忽視,而情感煽動主導輿論的情形。」一些學者也將「後真相」稱為「另類真相」。在我們的身邊,有無數「後真相」的影子。
  • 《後真相時代》:面對真相,你選擇接受事實,還是堅持個人意願?
    在這裡我要引出一個概念——「後真相」。牛津字典2016年度詞就是後真相,它將其定義為「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較客觀事實更能影響民意」。正如當代政治理論家、澳大利亞雪梨大學政府與國際關係系教授約翰·基恩(John Keane)所指出:全球社會已經陷入了後真相時代。
  • 新媒體時代應警惕「後真相」現象
    文 / 金澤香學者藍江在《後真相時代意味著客觀性的終結嗎》一文中不無擔憂地表示:在今天,更容易影響人的行為決策的不再是客觀事實,而是內心的信仰和情感依靠,人們不是在理性分析和判斷數據基礎上做出決定,而是轉向內心中的立場和情感。這是一個立場先於真相的時代,也就是被媒體高呼的「後真相」時代。何謂後真相?
  • 《後真相時代》:別急著「站隊」,有些真相會「說謊」
    也就是說,當我們每天忙著「吃瓜」、「站隊」的時候,其實有可能就是被有心人帶了節奏還不自知。為了避免繼續被人「賣了還幫著數錢」,我推薦大家讀一讀《後真相時代》這本書。它討論的就是人們利用真相說謊,對大眾進行誤導的情況。作者赫克託麥克唐納是全球知名商業諮詢專家,他認為我們可以通過很多方式或者角度來描述真相,不同方式描述出來的真相具備同樣的真實性,但會產生不同的引導效果。
  • 川普:雄辯勝於事實,後真相時代:美國人真的不在意謊言了嗎?
    後真相時代的富裕之國21世紀信息產業的高速發展,雖然帶來了更快速、便捷的信息服務,但也使得每個人承擔更多的陌生人社交環境。我們被多元的價值、多角度的思考、邊界模糊的真相所困擾。泛娛樂化產業的發展使得我們對熱點信息的態度多半是愉快地圍觀,甘願成為吃瓜觀眾;信息的快速扭轉使得我們的溝通情緒變得更隨意,產生隨大流的從眾心理。此時,人們把某些迎合自己情緒的特定觀點當做事實,不知不覺地進入後真相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