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雄辯勝於事實,後真相時代:美國人真的不在意謊言了嗎?

2020-11-29 值得易讀

人類的語言系統經歷著千年的錘鍊,我們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善用誠實、信任、勇氣、善良,但在不斷成長、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也暗藏著謊言、猜忌、膽怯、兇惡,所以人類有些時候未必能真正地識別真相與謊言,從而陷入不斷爭論的「鬥爭」中。

美國,全球最有錢的國家,如今卻充滿著欺騙。原本這裡秉承著事實有真假,觀點無對錯的理念來設立規則,但後來卻在樹立自由主義精神同時又得堅持利益主導而走向迷失,丟掉了追求「事實」的意志。權貴們成為了謊言製造機,就連美國總統山上那幾位總統都逃脫不了編撰謊言。

在後真相時代,現任美國總統川普無視客觀事實,堅持自我「雄辯勝於事實」,鞏固目標群體的情緒偏見。而身處謊言之中的美國人,真的不在意他說的那些大謊話了嗎?

後真相時代的富裕之國

21世紀信息產業的高速發展,雖然帶來了更快速、便捷的信息服務,但也使得每個人承擔更多的陌生人社交環境。我們被多元的價值、多角度的思考、邊界模糊的真相所困擾。

泛娛樂化產業的發展使得我們對熱點信息的態度多半是愉快地圍觀,甘願成為吃瓜觀眾;信息的快速扭轉使得我們的溝通情緒變得更隨意,產生隨大流的從眾心理。

此時,人們把某些迎合自己情緒的特定觀點當做事實,不知不覺地進入後真相時代。

金融、媒體、數字科技使得美國人獲取信息方式發生根本上的變化,更多平民更不願意深度思考了;再加上全球化經濟衝擊、氣候變化惡劣、不良活動等因素使得他們產生恐懼、憤怒。

在美國社會發展中,黑白之爭始終祛除不掉,社會演變成為了同膚色、同「道義」、同「理想」的人連接在一起,走向了聯盟。在網際網路上,這種情緒化的影響顯而易見,更多人喜歡站隊,支持一方觀點。

網際網路最開始的那幾年有句網絡諺語:「你不知道坐在對面聊天的是不是一隻猴子」。20幾年過去了,我們所處的社交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已經分辨不出對面聊天的是機器還是生物體了」,各類謠言在網上飄,當大多數人開始依靠網絡學習、購物的時候,往往會被一些缺少邏輯的信息誤導,陷入算法布局的世界。

正是在後真相時代的發展中,川普符號誕生了。可以說他就是一個善變、會激發情緒、大忽悠的符號,為了滿足不同人需求的符號。

在個人利益至上的美國現代社會,自由主義精神與受憲法保護的個人主義放大了人性自私的一面,使得美國人逃不了後真相時代的負面影響。人們逐漸對迎合自身情緒的謊言態度產生了變化,容易被情緒激勵,容易被「控制」,被演說「共鳴」,在川普環境裡,謠言可能被借用參與管理

作為普通人,我們希望日子過的更舒服些,最討厭被別人騙,但是這個世界有教會你如何辨別謊言的技能,卻沒有一個人可以拍胸脯說我一輩子不說謊。無論是被謊言欺騙還是自己說謊,每個人生活中都逃不了謊言的危害,謊言陰暗的一面甚至可以奪取人的生命。川普的後真相時代正在腐蝕社會,疫情暴發與黑白活動都有謊言在作怪。從美國正在面對的問題中我們也應該看清後真相時代的現狀,辨別有用的信息,學習邏輯思維,在識破謊言的同時了解謊言誕生的過程。

從語言文字到情緒把控中認識謊言

①識別語言文字的「謊言」:無中生有

當在古人智慧中挖掘謊言的破壞力的時候,我驚奇的發現文字中謊言不僅僅是一個符號,還是一個臨界點。謊言可以使得一個詞可以從褒義走向貶義,一個人從智慧走向愚鈍,一個國家從高度文明走向衰落。

無中生有這個詞最早出自《道德經》第40章中,講的是老子的大道:「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表示了萬物相互依存、相互轉變的規律。然而在傳統文化傳承中,文字的理解容易陷入望文生義、去精取粗、去深去淺中。在《三十六計》中「無中生有」的意思進行了轉變,指本來沒有卻硬說有。再到了現如今,無中生有則形容憑空捏造、製造謊言、訛傳其義的貶義詞

假如把這個詞演變的三個時代人物放在一個房間進行辯論,他們誰都會認為自己學習環境下與生存環境下的那個詞對應的意思是對的,各自在堅持自己理論的時候不會認可對方觀點。但從整體來看,這個詞只不過是在時代演變中約定俗成的結果,而最終留下當今的只不過是字面最粗俗的含義。

那麼我們能不能稱當今的「無中生有」相對老子「無中生有」本義是「說謊」的結果呢?我覺得應該把它看作一種「謊言」,因為它不斷在時代變遷中妥協其意義,脫離深度文化的探究,相對於這個詞最底層的思考就是脫離真相的,所以認定為「說謊」的過程。所以這裡的「謊言」是相對的,是用來尋找從思想中脫離追求「真相」的臨界點。

【總結】語言是由人類自身產生的,也是由人類撰寫傳承的。一個詞可能會為了傳播方便而演化,改變其義,但卻不能讓它失去最初的思想,所以我們需要在一些地方標記「說謊」,這個謊言是脫離了其深度的意義,還是望文生義的錯誤都需要記錄,只有存在了被標記的「謊言」臨界點,我們才不會在後真相時代那麼容易被謊言吞噬。

如果一個人不斷說謊,並刻意利用辯論掩蓋謊言的情況下。這個人會在一個臨界點上認定為徹底的愚蠢者,就如川普,一輩子賺錢被奉為上層社會的精英智慧者,但如今卻在謊言中失去智慧。

擴展思考】我們有時候需要識別謊言才能看到真相,有時候通過看清真相才能跳過謊言,站在真相與謊言之間不停地識別會活得很累,如何才能順應自然,輕鬆愉悅呢?

《莊子·外篇·山木》講述的有用無用的道理告訴我們:看清楚真相與謊言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的規律才是大用。

故事:莊子帶學生遊學見到伐木工人砍樹做棚子,莊子問:「這棵大樹為啥不砍」,工人回答:「沒有用」。因為沒有用處,所以不挨刀。這棵樹命好,可以活很久。

莊子下山在友人家投宿,又看童僕殺鵝。童僕請示主人:「兩隻鵝,一隻會叫,另外一隻不會叫,殺哪一個呢?」,主人回答:「殺不會叫的,留下會叫的看家。」因為有用,所以沒有挨刀。

經過兩件事,有人就問莊子:「有用無用,老師站哪一邊呢?」,莊子答:「一邊有用,一邊無用,兩邊都站不得,只好站中間了。從有用那邊看我是無用,從無用那邊看我是有用,站在中間也很累,要想活的快活,就得脫離有用無用的範疇,只有駕乘雙翼,一翼修道,一翼養德,隨風漂泊。」

小結:莊子的大用之道是不要隨意踏足一個觀點之中,而要在最底層的邏輯思維中尋求自然規律的變化,遵守邏輯思維的變化才不會太累,不會犯大錯。

情緒也是有道可循隨大流

人的態度可以主導情緒的變化,而情緒容易受到誘導也會助長謊言的力量。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百姓的情緒是那浩瀚的海水,激起千層浪與狂風的的就是隨大流的從眾心理。

隨大流的現象在我們生活中十分常見,到一個城市尋找吃飯的地兒總是要看看哪一家飯店人多;走在路上如果有一個人看天空,我們不會在意,而超過3個以上的人抬頭看的時候,接下來會有40%人們就會跟隨前面的人一起看;還有中國式過馬路。

產生這種現象的內在邏輯:稱作信息級聯,前面的人決策影響後邊的人決策。而這種個體模仿他人的行為並不是盲目的,而是由有限的信息進行合理推論的結果。這些行為也可能是由於社會壓力導致的順從,但這些決策行為居然是與這件事情產生的信息沒有啥關聯,決策的人不會在意是真相還是謊言,這個過程都會誕生一種有規律的情緒運作。

我們生活中有一些信息是幫助他人在做決定的,而我們在進行一些決策的時候也在無意中追尋他人的決定。而社會的大環境中,我們並不是直接獲取別人的決策信息,而是在推測他人擁有的相關信息中得到的信息。但是在信息級聯現象的作用下,我們在做一件事情決策取決於做這件事情前兩位留下的信息。這些都是由anderson和holt設計的群集實驗中得到的結論。

【總結】隨大流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隨意,而是由一些模型指導其運作。在個體思考中,我們去了解這些模型,能夠幫助我們有效避開不好的情緒隨大流。但網際網路高速發展的今天,隨大流成為了營銷技巧,傳播利器。很多人深受其害,被情緒引導著,所以美國社會的自由發展與科技進步使得從眾心理更加普遍,美國人開始不在意謊言了

【擴展思考】情緒會激發人的意志與行為,也能引導思考。賈平凹的小說總是充滿著農民複雜的情緒,從平民百姓的劣根性、懶惰、怯懦、虛偽、奸滑中引導讀者批判性的思考。語言的魅力亦如此,作用在憂患與焦慮的人內心。人人離不開憂鬱、痛苦的纏繞,面對難以脫離的困境,需要正確閱讀語言,得益於這些正確的作家。

好的語言是實用的,是有情緒、有思考的,魯迅先生的:「窗外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還是棗樹。」這裡表達的就是作者寂寞、苦悶的情緒,搭配了環境,渲染著讀者的內心。

小結:電影《妖貓傳》講幻術,卻是以虛講實,無論是那只會變化的貓還是劇中短時間開花結果的西瓜都揭示一個道理:我們把現實中無法理解的現象看成「幻術」的時候,其實自己已經中了「幻術」成為了吃瓜群眾。「幻術」是假的,情卻是真的,之所以中了「幻術」,因為我們自身逃脫不了謊言的世界,所以了解個人情緒的變化,才是破解謊言問題的秘鑰。

美麗的壞女人與長著驢耳朵的國王告訴我們謊言的懲罰很嚴重

童話故事裡說謊鼻子會變長,《三個老兵》裡面老兵們擁有可以召喚天下所有物品的神器,卻為了追求一個被稱作美麗的壞女人的公主被陷害,從而丟失了神器,那位公主之所以壞就是因為她會說謊,為了奪回物品,老兵們設計讓說謊公主的鼻子變長了,甚至長了幾千公裡可以訪問其它國家。

另一個故事《國王長著驢耳朵》的國王喜歡聽好話,這裡的好話也是謊言。只要聽謊言,他的耳朵就會不停地生長,後來理髮的時候被理髮師發現,國王威脅理髮師不要說出去。可是陰差陽錯,理髮師在樹洞發洩:「國王長著驢耳朵」,但這句話注入了木頭裡,有人用這棵樹製作的笛子,話語又被重現了。國王發現後要處死這位「謊言」者,最終理髮師只能用另外一個謊言掩蓋「罪行」:「國王的耳朵越長代表他越重視民間疾苦,願意聽取大家的意見。」

簡單的童話故事所講述說謊與聽謊話帶來的毀容與丟失面子的困擾,對於擁有成就與威望的權貴來講:這種懲罰是比死去還難受的。

現實中,我們的說謊與聽取謊言會不會一定受到懲罰呢?答案是:會的。

就如此篇文章所講:

謊言會誕生臨界點,使得一個人從智慧走向愚蠢;

謊言會令人丟失輕鬆愉快、喪失對思維的深度挖掘,使得一個人思想變得粗淺;

謊言會把人變成一個任人擺布的木偶,沉溺在吃瓜的「幻術」中,丟失信任與尊嚴;

所以,面對雄辯勝於事實的川普,美國人是無法識別謊言,而並不是不在意謊言。

相關焦點

  • 傳媒觀察|雄辯勝於事實:「後真相」的概念、表現與憂思
    一、從「事實勝於雄辯」到「雄辯勝於事實」根據《牛津詞典》的解釋,「後真相」是指「訴諸情感與個人信仰比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民意的一種情形」(relatingtoordenotingcircumstancesinwhichobjectivefactsarelessinfluentialinshapingpublicopinionthanappealstoemotionandpersonalbelief
  • 傳媒觀察 | 雄辯勝於事實:「後真相」的概念、表現與憂思
    一、從「事實勝於雄辯」到「雄辯勝於事實」  根據《牛津詞典》的解釋,「後真相」是指「訴諸情感與個人信仰比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民意的一種情形」(relatingtoordenotingcircumstancesinwhichobjectivefactsarelessinfluentialinshapingpublicopinionthanappealstoemotionandpersonalbelief
  • 謊言與狂言,陷入後真相時代的西方社會
    如同按照當代政治理論家、澳大利亞雪梨大學政府與國際關係系教授約翰·基恩(John Keane)所指出:全球社會已經陷入了後真相時代。更加應該讓民眾感到恐懼的是對於真相的探尋變得越來越困難。作為普通民眾,在缺少權威人士的指導和幫助的情況下,分清信息的真偽似乎變得比登天還難。
  • 後真相時代:如何欺騙消費者?
    在英國脫歐公投中,留歐派為了贏得公眾的支持,擺出了一大串數據:脫歐後將失去95萬個工作機會、人們工資平均每周下降38英鎊……但是,公眾對於這些事實數字並不敏感,反倒是脫歐派利用了口號、情緒去成功引導公眾。川普當選也暗含這個邏輯,川普競選說了一大堆謊話挑起民意,事後查出真相時,人們對謊話並不在意了。
  • 「後真相」時代的十大「另類事實」
    真相:我思故我在;後真相:因為我相信,所以我就是對的!從《1984》和馬爾科姆·塔克(英劇《幕後危機》中的新聞協調官),到脫歐派和唐納·川普,曲解真相的把戲已從假想變成了現實。首先要定義一個詞:所謂「後真相」(post truth),強調的並不是謊言、杜撰或欺騙,而是公眾對此的反應——相較事實和證據,公眾的情感共鳴變得越來越重要了。社交媒體輿論已經取代了事實驗證,因為前者可以告訴我們想聽的東西。
  • 走向傳播深處:「後真相時代」思潮的哲學檢討
    從時間順序來,是2004年,美國作家凱伊斯(Ralph Keyes)提出了「後真相時代」(post-truth era)這一概念。他的解釋是:這個時代的人類不只擁有真相和謊言,還有一堆模稜兩可的說辭,既不能算作真相,又不能歸為謊言。麻煩在於:人類對此不像從前一樣感到有罪、焦慮和羞愧。
  • 李期鏗丨「後真相時代」的美國輿論生態場
    當前,美國的政治話語生態越來越差,民眾對政治話語生態不滿。「真相凋零」和輿論極化狀態給美國的國家治理和外交關係帶來挑戰。北京外國語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李期鏗認為,在現代主義興盛的時代,客觀事實是新聞報導的生命,這也是西方「客觀新聞學」理念的精髓所在。然而,「後真相」卻印證了新聞事實紐帶的斷裂。
  • 如何在「後真相」時代堅守新聞真實
    「後真相」一詞是在英國脫歐和美國總統大選這兩次極具爭議性的事件下產生的,之後迅速躍入人們視線。「後真相」時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在資訊時代對媒體和公眾發起了挑戰。媒體和媒體人如何在這個紛繁複雜的「後爭相」時代堅守新聞真實,值得深思。
  • 步入後真相時代?「銀河級」的黑鍋扣向中國,川普又在編故事了
    不得不說,川普對美國總統的執念也太深了。川普擔心自己面臨牢獄之災當然,更多的人經過分析認為,川普並不是熱愛美國總統的位置,而是擔心自己失去了總統豁免權,以後會面臨牢獄之災。為了不讓自己的後半生在牢獄中度過,川普不惜一切代價,都希望自己能夠完成連任。
  • 有人說進化論是謊言,誤導人類起源真相,真的嗎?
    在《出現危機的理論:進化論》一書中,作者尖銳地批評:「達爾文的進化論是二十世紀最大的謊言。」他認為,進化論不僅誤導了整個生物學,而且誤導了心理學、倫理學和哲學等許多領域,誤導了人類文明的發展。這也導致了「進化論」日益被人詬病。早在20世紀早期,英國科學家就在英格蘭紅峭壁地帶,發現了原始人造石器。根據推算,這些工具已有200萬年-250萬年的歷史了。也就說早在我們已知的「山頂洞人」之前,人類已經存在於地球,並且進入了石器時代,產生了文明的雛形。
  • 《後真相時代》:在謠言滿天飛的網絡時代,要如何辨別真相?
    在這本書中,他提出我們現在正處在一個「後真相時代」,所謂「真相」常常是被選擇、被改變、甚至是被有心之人一手打造的。赫克託•麥克唐納通過非常豐富的事例和故事,向我們展示了操縱真相的運作模式和慣用伎倆。這本書最大的意義就是幫助你認識到真相背後的「真相」,從而學會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裡如何看、如何聽以及如何思考。
  • 川普執政周年——「後現代」的收割者
    當天,美國國會眾議院投票通過美國醫療法案以部分取代「歐巴馬醫改」方案。(視覺中國圖) 只是這樣報導川普政權的方式真的有建設性嗎?昨天一個問題,馬上可以被川普自曝新的誇張言論而轉移焦點。不斷用新的爆點去轉移之前一個爆點的新聞價值性。而媒體就在不斷追逐新的爆點,讓民眾忘卻前一個新聞。
  • 不少人說美國人比中國人更迷信,不講科學,是真的嗎?
    但是,隨著信息流通的便捷高效,我們可以更近距離的「看」美國,覺得美國人也就那樣,跟中國人一樣,人一多腦袋就犯糊塗,人不多的時候也犯糊塗,甚至能做出喝消毒水這樣的行為。哈佛大學一位學者庫爾特·安德森,曾經撰寫了一本書《夢幻之地》,從文化的視角描寫美國人的精神狀態,認為美國人就是有幻想的一面,有時還比較極端。
  • 《後真相時代》:面對真相,你選擇接受事實,還是堅持個人意願?
    因為有了情感缺口,所以才有一些「甘願上當」也不在意真相的老年人。在這裡我要引出一個概念——「後真相」。牛津字典2016年度詞就是後真相,它將其定義為「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較客觀事實更能影響民意」。在這個後真相時代中,我們可以堅持自己的情感和信念,但為了避免掉進「有心人」給我們挖的真相陷阱中,我們也必須了解一些誤導性真相的套路,拒絕任由「有心人」的擺布。全球知名商業資訊專家赫克託·麥克唐納在其著作《後真相時代》中就為我們揭開了各種誤導性真相。
  • 「後真相時代」的美國大選
    陳 冰 當2016年美國大選的首場辯論結束後,要問美國選民及所有關注大選的人,美國將向何處去,如何成就美國的繁榮,怎樣保障美國的安全,恐怕沒有人得到答案。在長達90分鐘的辯論中,雙方要麼揭短抹黑,要麼打壓對方,要麼搶機會發布雷人雷語,對民眾關切的國家前途問題,「機智地」一滑而過。
  • 《後真相時代》:別急著「站隊」,有些真相會「說謊」
    不知道你有沒有察覺,近年來新聞反轉的情況越來越多。比如今年高考前爆出的苟晶事件。從最開始大眾一邊倒地支持苟晶維護權益,到後來又一邊倒地聲討她的謊言,在還沒明晰事件全貌的情況下,媒體和大眾的情緒被推上一波又一波的高潮。然而苟晶後來在視頻上卻一直強調,自己並沒有說謊,她被頂替的遭遇並且維權的宗旨都是事實。所以,是真相會說謊嗎?
  • 看看,美國這24條關於新冠肺炎疫情的涉華謊言吧
    近期,美國一些政客和媒體為轉移國內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不力,甩鍋中國,編造了各種匪夷所思的謊言。但是,正如林肯所說:「你可以在所有的時間欺騙一部分人,也可以在一段時間欺騙所有的人,但你不可能在所有的時間欺騙所有的人。」今天媒體刊發16000多字的報導,用事實說話,逐條批駁了這24條謊言。
  • 美國事實核查新聞的實踐邏輯與爭議
    簡單地說,事實核查制度中的事實是「他是否這樣說了」,重在告知;事實核查新聞中的事實是「他說的『事實』是否是真的」,重在揭露真相。(3)事實核查的目的不同:事實核查制度是旨在保證本媒體刊發內容的準確、真實,重在刊發前的預防;事實核查新聞是為了監督、核查政治人物和其他公眾人物所言「事實」的準確性,重在揭發不實言論。
  • 川普:要麼我再幹4年,要麼4年後再幹!
    據俄媒報導,當地時間12月1日晚,川普在聖誕派對上暗示他的支持者,如果他在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後不能連任,那麼他將會參加4年後的美國總統競選。川普強調,他的任期期間是美國最了不起的4年,他希望能接著再幹4年,不然就4年後再捲土重來。
  • 讀書固然重要,你還要懂得什麼是「後真相」
    筆者自然可以推一些書給他,不過,在這個信息爆炸、真假資訊魚龍混雜的時代,提高分辨能力也很重要。這篇推送不是想介紹一些讀書方法或書籍,只是想介紹一個詞:後真相。什麼是「後真相」指一些人為了自身利益,無視客觀事實,盲目迎合受眾的情緒與心理,使用斷言、猜測、感覺等表達方式,強化、極化某種特定觀點,攻訐抹黑對手,或博取眼球效應和支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