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時代的電車難題:所有的真相VS沉默的真相

2020-11-23 澎湃新聞

人工智慧時代的電車難題:所有的真相VS沉默的真相

胡逸

2020-10-21 15:42 來源:澎湃新聞

熱播電視劇《沉默的真相》,講述了隱藏在一起自殺案後面的不可告人的罪惡。一群好人,為了尋求正義,歷經十載,不斷碰壁,不斷失敗,最後只能以共謀和放棄生命的方式來拼死一搏。劇中呈現了三條時間線,2000年的侯貴平,2003年的江陽和2010年的嚴良。編劇為什麼把時間軸選在了2000到2010年這十年,而不是2010-2020這十年?

看完全劇,才發現這群好人最後得以獲勝的物證是一張照片。而如果放在後十年這麼一個時代背景,公安幹警們完全可以調用「雪亮工程」支撐下成千上百的攝像頭,來找到更多的物證。

讓我們想像一下這麼一個場景,如果政府有權接入每個人的電子設備(包括但不限於手機、穿戴式設備、智能音箱等等),獲取他們的地理位置、記錄他們輸入的文本內容,點擊的手機應用或網頁,甚至監聽每一通電話和每一條微信和簡訊,許多犯罪行為會被抓個現行,乃至提前制止。當然,會有反對派會站在隱私的角度站出來,反駁說這是奧威爾式的監控。但是,如果你是好人,你幹嘛要害怕呢?政府會保證,這項人工智慧技術只用於打擊犯罪,所有的無關信息和數據會受到嚴密保護和及時銷毀。

讓我們想像一下這麼一個場景:《沉默的真相》中,好幾次,相關犯罪嫌疑人,比如小寡婦丁春妹、黃毛,都快要開口交代了,但因為種種原因和阻礙,或被滅口,或被封口。如果人工智慧技術在2090年,通過機器深度學習技術,通過分析核磁共振掃描儀等腦部傳感器搜集的大腦數據,直接還原出嫌疑人腦中的真實想法和事實。那麼,法庭的證據質證階段是否會變得更快、更簡單和更公平?

自然,隱私派的支持者還是會站出來質疑,如果這種人工智慧系統犯錯誤了怎麼辦?還有,人類的壞思想,或者只要有犯罪的計劃,是否能夠接受合法的檢查?同樣,技術派會回答,既然你坐飛機,坐高鐵,能夠接受隨身攜帶物品接受儀器檢查,為什麼人腦就不可以呢?現代技術可以保證,只檢測違法亂紀的那部分,而自動忽略屬於你個人的那部分好的思想。在公平和隱私之間,在保護社會整體利益和維護個人自由之間,界限在哪裡?這條界限會不會不可阻擋地逐漸走向減少隱私的那個方向,以此來抵消證據會被隱藏和偽造的不良影響?

讓我們再次發揮想像力,模擬一下這個場景:如果有朝一日,有人可以藉助人工智慧,生成一段你實施犯罪的虛假視頻,而且它以假亂真,看起來非常真實,那麼,你是否會投票支持政府藉助人工智慧追蹤每個人,包括實時位置和通話記錄,以此來洗刷你被栽贓陷害的罪名?

英國電視劇《真相捕捉》(The Capture)就是講述了這個故事:從阿富汗反恐回國的士兵肖恩受審時,戰友攜帶的單兵視頻記錄儀拍攝下了他在戰場上濫殺無辜的鏡頭。而在即將被判決時,有一個視頻專家為大家提供了另一個調整後的版本。由於單兵視頻記錄儀視頻畫面和音軌不同步的原因,當調整完畢後,法官發現肖恩的開槍是絕對合理的,肖恩被當庭釋放。但很快,肖恩又被控謀殺,一段街頭公共攝像頭拍下的視頻,證明肖恩在無人的公交站頭扭打他的律師漢娜;而事實上卻是肖恩向漢娜表白後,她上公交車回家了。最後的真相是:律師漢娜假扮自己被殺,借用肖恩上一個案件的名聲將當局用高科技手段篡改視頻,構陷恐怖分子入獄的事實公之於眾。

這是編劇構撰的一個「人工智慧時代的電車難題」:警方一方面要制止可能危害公共安全的恐怖活動,另一方面卻沒有合法證據來證明其有罪。他們偽造視頻的初衷是抓捕那些有罪而無實質證據的恐怖分子,以保護更大多數人的公共利益。然而律師漢娜卻堅持制度規則不能變,她更想保護的是長遠意義上的程序公平和正義,雖然某種程度上,這種程序正義放過了壞人。

技術是中立的,但使用技術的人是有立場的。在人工智慧時代,隨著高科技的日新月異,將帶來技術邊界與倫理道德的衝突。如果你願意,請你抽個時間,看完上述兩部熱播劇,然後找一些你的朋友,大家放下手機,一起討論一下:比如「你想控制你的高科技產品,還是被你的高科技產品所控制?「你是否願意用自己的隱私去換取絕對的公平?」「在人工智慧時代,如果通用人工智慧(AGI)真的實現,身為一個人類的意義是什麼?」這些問題,不僅很有趣,而且對我們的未來還很重要。

(作者胡逸為無錫市大數據管理局局長)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胡逸,人工智慧,《沉默的真相》

相關推薦

評論(25)

相關焦點

  • 德國「對華沉默」,是跳出「電車難題」的正確處理辦法
    哲學界有個著名的電車難題:一個瘋子把五個無辜的人綁在電車軌道上。一輛失控的電車朝他們駛來,並且片刻後就要碾壓到他們。幸運的是,你可以拉一個拉杆,讓電車開到另一條軌道上。然而問題在於,那個瘋子在另一個電車軌道上也綁了一個人。考慮以上狀況,你是否應拉拉杆?
  • 《後真相時代》:別急著「站隊」,有些真相會「說謊」
    為了避免繼續被人「賣了還幫著數錢」,我推薦大家讀一讀《後真相時代》這本書。它討論的就是人們利用真相說謊,對大眾進行誤導的情況。作者赫克託麥克唐納是全球知名商業諮詢專家,他認為我們可以通過很多方式或者角度來描述真相,不同方式描述出來的真相具備同樣的真實性,但會產生不同的引導效果。麥克唐納稱這些真相為競爭性真相。那麼,競爭性真相有哪些情況呢?
  • 《沉默的真相》:一段殘忍「世相」的靜呈
    從「隱秘」到「真相」的精神本體說《沉默的真相》當然繞不過紫金城的另外一部作品,還是一貫的故事鋪方式,《長夜難明》的故事,更加殘忍,是一種鈍痛。《隱秘的角落》更加幽深奇僻,《沉默的真相》更加勇敢卓絕,因為《隱秘的角落》裡,惡在慢慢滋生,《沉默的真相》裡,惡早已盤根錯節。
  • 電車難題:自動駕駛汽車的道德難題
    這三大定律定義非常嚴密,邏輯也嚴謹,而且層層遞進,所以甚至於影響了人工智慧的一些發展的軌跡。但是,今天人工智慧領域的發展,卻遇到了這三大定律無法解決的問題。那就是電車難題的升級版——自動駕駛汽車的選擇難題。
  • 虛擬與現實,人工智慧時代的倫理真相
    人工智慧賦能的實體經濟,為生產和生活帶來革命性的轉變,據中國電子學會預測,2022全球人工智慧市場將達到1630億元,2018-2022年CAGR達31%。在人工智慧大勢所趨的背景下,人工智慧面對的監管挑戰和倫理困境就成了一個全球性難題。普京曾經指出:「人工智慧是未來,但也有難以預測的威脅。
  • 「電車難題」的自然主義視角
    「有軌電車難題」是道德心理學研究中被反覆討論的思想實驗。它假設了這樣一種情形:你正駕駛一輛失去剎車的有軌電車,在軌道前方有五個正在施工的工人,如果電車繼續直行必然會致其死亡,而旁邊的軌道上只有一名工人,你選擇變換軌道撞向一個人,還是繼續直行撞向五個人?
  • 「後真相時代」的美國大選
    陳 冰 當2016年美國大選的首場辯論結束後,要問美國選民及所有關注大選的人,美國將向何處去,如何成就美國的繁榮,怎樣保障美國的安全,恐怕沒有人得到答案。在長達90分鐘的辯論中,雙方要麼揭短抹黑,要麼打壓對方,要麼搶機會發布雷人雷語,對民眾關切的國家前途問題,「機智地」一滑而過。
  • 全媒派 | 我們分析了125萬字影評,發現了《沉默的真相》高口碑的秘密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梳理了「豆瓣電影」平臺上1579條劇評共1251963字的文本數據,進行了清洗、分詞以及詞頻統計等處理,期望能從受眾視角了解《沉默的真相》到底「好」在哪裡,口味日益挑剔的大眾為何對其如此滿意?在多部品質劇集的推動下,國產劇的新時代是否正緩步走來?
  • 「電車難題」的「道德物化」解法
    「電車難題」提出後,又出現了不少類似版本,都創設了無論選擇怎樣做都存在道德缺陷的情景。  隨著人工智慧無人駕駛技術的發展,「電車難題」重新引起熱議。如果在這種情況下,無人駕駛的電車應走哪一條軌道,事先需要如何設定程序?再進一步設想,如果無人駕駛汽車行駛途中出現意外情況,不能兼顧乘客安全和車外行人安全時,人工智慧系統應如何進行決策?
  • 重讀電車難題:當無人車不得不殺人 誰決定誰生死
    聚焦AI,讀懂下一個大時代!【網易智能訊 9月24日消息】最近,「電車難題」這個一個廣為人知的道德倫理思想實驗,重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當未來由汽車來決定我們的生死時,這個難題將成為噩夢般的存在。然而,在許多研究自動駕駛汽車的專家眼中,關於電車難題的討論是過於偏激的。他們認為電車難題是譁眾取寵,而且也無關緊要的。但這種態度是不對的。由於自動駕駛汽車的出現,電車難題將得到解決。
  • 名場面還原,遠超紫金陳預期,《沉默的真相》真正好看的是什麼?
    《沉默的真相》劇照,白宇飾演江陽豐富內容支線,帶來懸疑驚喜《沉默的真相》第一集幾乎是1:1還原原著的,甚至是張超帶著箱子進地鐵不想安檢時說的一句「真的是被子,不用檢。」都沒有變化,只不過是把原著中更為荒誕的桌球拍換成了電動玩具車的鑰匙。
  • 《後真相時代》討論的是「後真相」還是「真相」?
    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本人被《後真相時代》吸引實在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謠言、誤傳、10萬+、陰謀論、帶節奏、病毒營銷……劇情總反轉,頻繁被打臉,真相何在?」看到出現在封面的上述介紹,我當然很有興趣從這本書中探尋這一問題的答案。但不幸的事實是,《後真相時代》和「後真相時代」相差了十萬八千裡。說得再明白點,本書根本無意於討論什麼「後真相時代」。
  • 謊言與狂言,陷入後真相時代的西方社會
    如同按照當代政治理論家、澳大利亞雪梨大學政府與國際關係系教授約翰·基恩(John Keane)所指出:全球社會已經陷入了後真相時代。更加應該讓民眾感到恐懼的是對於真相的探尋變得越來越困難。作為普通民眾,在缺少權威人士的指導和幫助的情況下,分清信息的真偽似乎變得比登天還難。
  • 《沉默的真相》大結局解析 最後的結局好麼
    《沉默的真相》大結局解析張超、朱偉、陳明章等人被定罪是意料之中、法理之內,但依舊叫人難過。大結局不如人意的部分肯定有,某些場面完全是PPT,但這應該是考慮404的結果、不代表主創團隊能力不夠。
  • 沉默的真相24天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為什麼破案需要24天
    《沉默的真相》可以說是一場24天破案的遊戲,張超在審訊的時候提到24天一切真相會大白,而信件中也提到讓警方24天內破案,為什麼偏偏是「24」這個數字,那麼沉默的真相24天是什麼意思?下面帶來介紹。  沉默的真相24天是什麼意思?
  • 《後真相時代》:四種真相,為我們揭示,隱藏在真相背後的真相
    競爭性真相能夠對人的思想和行動,形成不同的影響,在道德上是中性的,可能善意,也可能惡意,就好像同一把劍,俠客用來救人,而強盜則用來殺人。赫克託麥克唐納是全球知名的商業資訊專家,為世界上很多頂尖企業提供諮詢服務。他所寫《後真相時代》一書,通過大量事例,為我們講述了四種競爭性真相,分別是片面真相、主觀真相、人造真相、未知真相。
  • 後真相時代:被操縱的真相
    「後真相就是真相和邏輯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被忽視,而情感煽動主導輿論的情形。」2.安第斯困境:在這個缺少合適背景的故事中,一組片面事實和受到誤解的數字被編織在一起,改變了人們對某種事物的喜好和食用它的道德意義。各行各業有經驗的溝通者會通過片面的事實、數字、故事、背景、吸引力和道德呈現某種世界觀,從而影響現實。3.
  • 長夜不再難明 上知乎了解《沉默的真相》
    「高開炸走」,這個網友量身定製的新梗,已成為時下爆火網劇《沉默的真相》的專屬形容詞。作為爆款劇《隱秘的角落》的接棒者,《沉默的真相》不但憑實力在知乎、豆瓣等平臺收穫9.2的超高分,也讓劇迷、網友們在見證臺劇「文藝復興」之後,再次看到了國劇的「復興之光」。
  • 《後真相時代》:當真相被操縱利用,我們該如何獲取真相
    活在當下這信息爆炸的時代的人們,面對海量信息時,會被各類帶有「情緒」的信息裹挾,大多數人為自己了解了事實的真相,孰不知,我們知道的可能只是真相的某一部分,甚至有可能是假象,不同的真相會引導我們做出不一樣的決定,因此了解什麼才是我們需要的真相變得尤為重要。
  • 《後真相時代》|揭秘真相背後的故事
    小時候,我們很容易就相信父母對我們說事情,因為在那個還不曾認識世界的階段,我們所有的信息都需要父母來傳達,父母對我們說的話,就是我們認可的真相。後來,上學的時候,我們學到了辯證法,知道了對於眼前事,要學會一分為二的看待,也許我們看到的事情,它還有另一面我們不曾認識,但是應該試著去探索,去尋找另一半沒有被宣之於眾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