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與現實,人工智慧時代的倫理真相

2020-12-05 鈦媒體APP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陳根

近年來,在大數據、算法和計算機能力三大要素的共同驅動下,人工智慧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從智能推薦到語音助手,從人臉識別到健康跟蹤,不得不承認,我們時下所感知到的世界正在朝曾經想像的科幻裡加速實現。

人工智慧賦能的實體經濟,為生產和生活帶來革命性的轉變,據中國電子學會預測,2022全球人工智慧市場將達到1630億元,2018-2022年CAGR達31%。

在人工智慧大勢所趨的背景下,人工智慧面對的監管挑戰和倫理困境就成了一個全球性難題。普京曾經指出:「人工智慧是未來,但也有難以預測的威脅。無論誰成為這個領域的領導者,都將會成為這個領域的統治者。」

從人工智慧藉助神經網絡一鍵脫衣顯示出裸體到兩性機器人不斷出世,性愛機器人商業化運用,人工智慧的發展也加劇了社會的焦慮,除了對未來倫理的擔憂,對未來社會巨變未知的恐懼,人工智慧真正撼動人類的是對人類生存的全新挑戰。

人類作為一個種族在數字時代之下面臨是在我們創造的信息總量以幾何級數進行累積的同時,人類的精神存在及其演化方式已遠遠超過原先肉體所能承載的負荷,在這種情境之下,我們又該如何延續自身的適應能力、在自己所編織的這個全新世界上存活下去?

機器人技術的高度發達使人類從體力勞動中解脫,腦機接口的研究不斷突破讓我們看到了未來機械人的可能,人類的大腦運作效率將大幅提高,甚至實現更高層次上的集體協作。屆時,人類還是世界的主導嗎?生存的真相是什麼?

技術的狂想首先來自人和人性

不論是弱人工智慧還是強人工智慧,這些科技的背後,潛伏的還是「腦」這個靈魂的實體形象,而技術狂想的首先一定是來自人和人性。

腦是人類最為獨特的器官,若是把人的腎臟和豬腰子擱在一起,大概大部分人都無法從形態上對其加以區分,但換成人腦和豬腦花,幾乎誰都不會認錯。

雖然人類的腦看起來就像一大塊雕成核桃仁造型的豆腐,但人腦的本質,卻是一個由神經元(neuron)構成的網絡,人工智慧領域的「神經網絡」正是模仿了人類的大腦構建。按照數量級,科學界一般認為,人腦有 1000 億個神經元。假如 1 個神經元是 1 秒鐘的單位,人腦的神經元則需要 3100 年。

每一個神經元向四面八方投射出大量神經纖維,而處於中心的胞體,則接受纖維傳來的任何。這些神經纖維中,負責接收並傳入信息的「樹突(dendrite)」佔了大多數,而負責輸出信息的「軸突(axon)」則只有一條(但可分叉)。當樹突接受到大於興奮閾值的信息後,整個神經元就將如同燈泡點亮一般爆發出一個短促但極為明顯的「動作電位(action potential)」,這個電位會在近乎瞬間就沿著細胞膜傳遍整個神經元——包括遠離胞體的神經纖維末端。

之後,上一個神經元的軸突和下一個神經元的樹突之間名為「突觸(synapse)」的末端結構會被電信號激活,「神經遞質(neurotransmitter)」隨即被突觸前膜釋放,用以在兩個神經元間傳遞信息,並且能依種類不同,對下一個神經元起到或興奮或抑制的不同作用。

神經元組成了人腦的基本結構負責處理大部分思維活動的大腦、負責協調運動的小腦以及連接其中的腦幹。

腦幹則將大腦、小腦與脊髓連接起來,大腦與軀體間幾乎所有的神經投射都要通過這裡;此外,腦幹本身還調控著呼吸、體溫和吞咽等最重要生命活動,甚至大腦的意識活動也需要由它的「網狀激活系統(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 RAS)」來維持。因此,腦幹可以說人體最致命的要害,沒有之一;而一旦損毀,就是字面意義上的秒殺

而大腦的結構更加複雜,我們所看到的皺巴巴表面,就是迅速擴張後摺疊蜷曲的大腦皮層,不同部分的皮層有著不同的功能劃分。而在皮層之下,還有丘腦、杏仁核、紋狀體、蒼白球等等名稱古怪的神經核團。現代科學認為,人的大腦皮層最為發達,是思維的器官,主導機體內一切活動過程,並調節機體與周圍環境的平衡,所以大腦皮層是高級神經活動的物質基礎。事實上,我們現在的大腦已經經過了數百萬年的演化,而更早之前的人類大腦並非如此。

人類思想的邏輯質問「我是誰」

在查德沙赫人於700萬年前行走於非洲時,它顱腔內的大腦和其他動物沒什麼本質區別。幾百萬年後,當奧杜瓦伊峽谷的能人笨拙地敲打出可能最早的一批石器時,他們那比黑猩猩強不了多少的大腦也並沒展現出過於驚人的智力。

之後的進化之路上,人科物種一直在不斷強化自己使用工具和製造工具的能力,大腦也在穩步發展,但似乎一直缺少點什麼,因而被埋沒於自然界宏偉的基因庫之中。直到20萬年前,現代智人的大腦出現了飛躍性的發展,對直接生存意義不大的聯絡皮層,尤其是額葉出現了劇烈的暴漲,隨之帶來的就是高昂的能耗(人腦只佔體重的約2%,但能耗卻佔了20%)以及痛苦的分娩。但付出這些代價換來的結果,使得大腦第一次有了如此之多的神經元來對各種信息進行深度的抽象加工和整理儲存。

陳述性記憶(declarative memory)和語言出現了。人類具備了從具體客觀事物中總結、提取抽象化一般性概念的能力,並能通過語言將其進行精確的描述、交流甚至學習。甚至,藉助語言帶來的思維方式轉變,人類獲得了「想像」的能力。

正如著名科幻作家伊藤計劃在《殺戮器官》中所言,語言的本質,就是大腦中的一個器官。但就是因為這個腦結構的出現,人類的發展速度立刻呈現了爆發性的增長,人類也從偏安東非一隅的裸猿成為了擴散到全世界的超級生態入侵物種。

之後,建立在語言基礎上的「想像共同體」出現了,人類的社會行為隨之超越了靈長類本能的部落層面,一路向著更龐大、更複雜的趨勢發展。隨著文字的發明,最早的文明與城邦誕生在了西亞的兩河流域。

而另一項獨特的能力,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則讓人類具備了制定計劃並將其分步執行的能力,這對於人類的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這項的評分上顯著低於正常人,可能就是其認知行為錯亂的原因之一。而在這些抽象認知能力之上,人腦還出現了一種極為罕見的能力——自我認知

正如古巴比倫神廟石基上刻著的蘇格拉底的那句雋永萬世的名言「認識你自己」一樣,自我意識對於一般性的決策任務來說並非必需品,甚至也並不一定和智力完全掛鈎。但就是這種能力,讓人類意識到了自己的「存在」,並開始思考三個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將要到哪裡去?而這三個問題,貫穿了人類數千年的哲學思考。

毫無疑問,無論科技或者人工智慧怎麼發展,都逃不過人類思想界底層又核心的邏輯質問,而這,正是我們在面對人工智慧高速發展而產生焦慮的根源所在。

生存的真相

當然,時下的人工智慧只是幫助我們更有效率的生活,並不會造成《西部世界》機器人和人的對抗,也根本無法動搖整個工業信息社會的結構基礎。

如果以物種的角度看,人類從敲打石器開始,就已經把「機器」納入為自身的一部分。作為一個整體的人類,早在原始部落時代就已經有了協助人們的機械工具,從冷兵器到熱兵器作戰,事實上,人們對技術的追求從未停止。

只是,在現代科學的加持下的科技擁有曾經人類想不到的驚人力量,而我們在接受並適應這些驚人力量的同時,我們究竟變成了什麼?人和機器到底哪個才是社會的主人?這些問題雖然從笛卡爾時代起就被很多思想家考慮過,現代科技的快速更迭,卻用一種更有衝擊力的方式將這些問題直接拋給了普羅大眾。

但現實中,人對人的控制可以說無處不在,從原始時代的巫術和大棒、封建時代的宗法和血統再到工業時代的契約與工資乃至信息社會的輿論和福利,我們早已發明了太多控制同類的手段,只是相比之下,科幻作品裡的「機器人控制世界」顯得更現代。

難以否認,我們內心深處,在渴望控制他人的同時,也都有著擔心被他人控制的恐懼。我們都想認為,哪怕自己身不由己,至少內心依然享有某種形而上的無限自由。但現代神經科學卻將這種幻想無情地打碎了,我們依然是受制於自身神經結構的凡人,思維也依然受到先天的限制,就好像黑猩猩根本無法理解高等數學一樣,我們的思維同樣是有限並且脆弱的。

但我們不同於猿猴的是,在自我意識和抽象思維能力的共同作用下,一種被稱為「理性」的獨特思維方式誕生了,所以才有了人類追問的更多問題,但我們也不是神,因為深植於內心的動物本能作為早已跟不上社會發展的自然進化產物,卻能對我們的思維產生最根本的影響,甚至在學會了控制本能之後,整個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也依然讓我們無法如神一般全知全能。

縱觀整個文明史,從泥板上的漢謨拉比法典到超級計算機中的人工智慧,正是理性一直在盡一切努力去超越人體的束縛。因此,「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衝突,也就是人最根本的異化,而最終極的異化,並非是指人類越來越離不開機器,而是這個由機器運作的世界越來越適合機器本身生存,而歸根結底,這樣一個機器的世界卻又是由人類自己親手創造的。

從某種意義上,當我們與機器的聯繫越來越緊密,我們把道路的記憶交給了導航,把知識的記憶交給了晶片,甚至兩性機器人的出現能幫我們解決生理的需求和精神的需求,於是在看似不斷前進的、更為便捷高效的生活方式背後,身為人類的獨特性也在機械的輔助下實現了不可逆轉的「退化」。我們能夠藉助科技所做的事情越多,也就意味著在失去科技之後所能做的事情越少。

儘管這種威脅看似遠在天邊,但真正可怕的正是對這一點的忽略,人工智慧的出現誠然讓我們得以完成諸多從前無法想像的工作,人類的生存狀況也顯然獲得了改變,但當這種改變從外部轉向內部、進而撼動人類在個體層面的存在方式時,留待我們思考的,或許就不再是如何去改變這個世界,而是如何去接納一個逐漸機械化的世界了。

人類個體的機械化,正是與通過創作人形機器人實現造人夢想全然相反的進程,然而兩者的目標卻是相同的:超越自然的束縛,規避死亡的宿命,實現人類的「下一次進化」。但機械化與信息化這兩者本是一體兩面的存在,我們所追求的屬於「未來」的信息化,其根基本來自屬於「過去」的機械化,前者只有依託於後者才可能存在。

二者都在某種意義上剝奪著人類足以定義自己的個性特徵,因為不論機械化還是信息化,本身都是對自然存在的背離;唯一的不同之處在於,人類在恐懼著植入機械將自己物化的同時,也在嚮往著通過融入信息流來實現自己的不朽,卻在根本上忘記了物化與不朽本就是一枚硬幣的兩面,而生命本身的珍貴,或許正在於它的速朽。在拒絕死亡的同時,我們同時也拒絕了生命的價值;在擁抱信息化改造、實現肉體進化的同時,人類的獨特性也隨著生物屬性的剝離

人工智慧已經踏上了發展的加速車,在人工智慧應用越來越廣的時下,我們還將面對與機器聯繫越發緊密的以後,而亟待進化的,將是在嶄新的語境下,我們人類關於自身對世間萬物的認知。

相關焦點

  • 紀錄片的未來:數字現實、虛擬實境、人工智慧
    虛擬實境在西南偏南大會上,虛擬實境擁有一間大型展廳,展示了一些令人嘆為觀止的項目,其中包括用類固醇作為表現形式的音樂視頻不過,許多虛擬實境紀錄片展品是目前還是被動觀看的全景視頻,是一種可以輕鬆實現的科技成果。
  • 人工智慧時代的電車難題:所有的真相VS沉默的真相
    人工智慧時代的電車難題:所有的真相VS沉默的真相 胡逸 2020-10-21 15:42 來源:澎湃新聞
  • 段偉文丨數據智能時代的倫理反射弧
    在這起改變世界的事件中,電話這種新的信息技術拓展出一種可以實時交互的信息空間(info-sphere),而這種非在場的交互體驗讓普通人第一次感受到虛擬在場。自此,各種信息空間和虛擬在場方式成為資訊時代生活形式的基礎,亦導致諸多價值衝突和倫理抉擇。在資訊時代起步之時,人們就開始為隱私權、數據權利受到侵害倍感困擾。
  • 網絡時代傳播倫理的基本維度
    數位技術、電子技術、網絡技術等的發展與融合給網絡時代的受眾帶來了新的媒介形態和碎片化、多元化、去中心化的網絡傳播方式,然而,並不是所有受眾都能很快適應新的虛擬環境。  網絡時代,滲透進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新媒介技術,已經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不管發現信息、製作信息、傳播信息還是使用信息,人們都在新技術的引導下完成,這無疑給人們帶來了便利。
  • 人工智慧時代文化創意產業將何去何從?
    人工智慧在給文化創意產業科技創新帶來契機的同時,也潛含科技倫理、人文主義與「道德過載」等問題。一方面,大數據、人工智慧技術在重塑文化創意產業鏈的同時也引發了嚴重的人文主義反思,相比福柯所言「知識序列的崩潰」導致哲學意義上的「人將被抹去」的現實或將更加嚴重,而人工智慧未來自我認同的思想系統的形成或將挑戰現實意義上的人的生存〔13〕; 同時人工智慧也帶來了管控難題,必須警惕人工智慧的盲目研發。
  • 「管理科學」人工智慧體引發的倫理困境
    算法決策不僅會將代碼中的固有歧視保存下來,更會在預測未來的過程中不斷固化歧視進而創造出新的現實,形成一個「自我實現的歧視性反饋循環」。(2)人工智慧存在社會倫理問題。人工智慧在人們生活中的應用,使人與機器之間的關係逐漸變得複雜,進而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倫理問題。其中,最為主要的是人工智慧是否可以代替人來工作?
  • 虛構推理:如何將「真相」捏造為「謊言」,虛擬與現實的辯證?
    針對新番《虛構推理》我認為這部番徹底推翻了以往對於推理、偵破的原有表現形式,「反其道而行之」為隱藏鬼怪、妖精等真實存在的事實,將事件的真相完全掩蓋。打破原有正確的答案,虛構出一種全新的能夠令人接受的推理結果。對於《虛構推理》動漫主人公如何將真相捏造為謊言,虛擬和現實的辯證做出以下分析,請聽我娓娓道來!
  • 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舉辦「人工智慧、倫理與文化...
    、倫理與文化主題進行了深入研究,藉此契機探討新時代以科技史、科學技術哲學、科技倫理等為代表的新文科的發展趨勢。首先應加大人工智慧對社會的影響研究;其次是努力實現人工智慧時代社會的公平正義;第三加強對人工智慧科技的監管與調控。在技術層面,首先實現人工智慧技術的安全性,可控性與穩健性。其次人工智慧算法、數據的公正性與透明性。第三是人工智慧技術的人性化、倫理化研發與設計。公眾層面則需要做到觀點的調整與前瞻性準備。第一是積極應對人工智慧對就業的影響;第二是人工智慧威脅論及其克服;第三是思想觀念的調整。
  • 物聯網、大數據、虛擬實境(VR)、人工智慧(AI)和python 哪一個真正...
    2016年大數據的時代到來,各個新聞媒體,巨頭網際網路公司,大學,IT培訓機構又開始了。大數據主要做什麼?數據挖掘和數據清洗後主要用於數據分析,也是社會發展的趨勢,國家需要,巨頭網際網路公司需要,大學需要承載為國家為社會培養這部分人的責任和義務,IT培訓機構我不明白跟什麼風?這個是短期內能學會都東西嗎?
  • 人工智慧面臨倫理困境
    > 關鍵詞:人工智慧;谷歌;機器人;倫理意識;無人駕駛汽車 作者簡介:   日前,已進行測試多年的谷歌無人駕駛汽車發生事故,致人受傷,這一事件再次將人工智慧牽涉的倫理問題推到風口浪尖。
  • 上海交大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舉辦「人工智慧、倫理與文化高端論壇」
    、倫理與文化高端論壇」   10月31日上午9點,由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主辦,上海交通大學文科建設處資助的「人工智慧、倫理與文化高端論壇」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圖書信息樓9層會議室召開。
  • 美科學家:當人工智慧遇上倫理道德
    原標題:當人工智慧遇上倫理道德   美國宇航局的機器太空人   應對人工智慧武器表明立場   Stuart Russel(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計算機科學教授)   人工智慧(AI)和機器人領域的專家面臨一個重要的倫理決策:必須要決定他們是支持還是反對致命自主武器系統(LAWS)。此類系統能在幾年而非幾十年內發展為可行的。
  • 虛擬得很現實,現實得很虛擬
    文/鄺新華 莊子對虛擬實境也有過深刻的思考,這個故事記載在《莊子·齊物論》裡。有一天莊周睡覺,夢見自己變成一隻漂亮的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快樂無憂,完全忘記自己是莊子的時候,忽然醒了,這才明白原來自己不是蝴蝶,是莊周。但轉念一想:誰知道莊子是不是一個蝴蝶的夢境呢?
  • 全球媒介倫理及技術化時代的挑戰
    但您曾經批評真實被削減為「客觀性」,呼籲「真相的披露」(authentic disclosure),重塑新聞業的真實。您所說的「真相的披露」(authentic disclosure)是指什麼? ●:從20世紀30年代以來,客觀性一直是西方新聞業的核心價值準則,而且應該繼續成為一種職業價值觀,但如果作為倫理準則,客觀性則顯得僵化。
  • 虛擬實境技術是什麼 虛擬實境技術特點介紹【圖文】
    虛擬實境技術,虛擬實境技術是什麼意思   三維 虛擬實境技術  虛擬實境技術是利用計算機生成一個逼真的三維虛擬環境例如,計算機虛擬的環境是一座樓房,內有各種設備、物品,操作者會如同身臨其境一樣,可以通過各種傳感裝置在屋內行走查看、開門關門、搬動物品;對房屋設計上的不滿意之處,還可隨意改動。顯然,利用這種虛擬實境技術進行建築、機械、兵器等設計修改,實施技術操作訓練和軍事演習活動要容易得多,也便宜得多。
  • 陸正蘭 趙勇 | 數字時代的身體意義——科幻電影中的三種虛擬人身體範式探析
    隨著機器、資訊時代的到來,身體的改造逐漸具有了現實的可行性,這就導致了賽博人的出現。人的身體中嵌入設計生產的無機器官,唐娜·哈拉維把這種人-機身體「雜揉」稱作「賽博人」,即「一個受控制的有機體,一個機器與生物體的雜合體,一個社會現實的創造物,同時也是一個虛構的創造物」[1]。
  • 未來進行時,虛擬成為現實了嗎?
    不過,虛擬實境相關技術的高歌猛進,也並非毫無可指摘之處。從目前的技術看,靜態虛擬人絕對足夠「以假亂真」,但是動態的虛擬人形象,想要實時達到電影級別的真實、可信、毫無違和感,還要寄望於運算速度和藝術再現的提升。畢竟大家太熟悉和真人交互的感受了,虛擬人要做到的不光是「擬真」,還需要引起人的期待和想像力,甚至把人際社交和情感投射徹底轉移到虛擬空間。
  • 薦書 | 當人工智慧照進現實:《如果末日無期》
    王十月在小說《如果末日無期》的後記中這樣寫道:「作家要有勇氣、有智慧面對我們這個時代最主要的問題」。  在今天的世界,人工智慧、機器人、量子力學等前沿科技時時刻刻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影響著人類社會的未來。
  • 四川長江職院成功舉辦虛擬實境技術在職業教育中的應用研討會
    進一步推動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加強高等學校虛擬實境技術的應用和交流,11月24日,由四川長江職業學院、成都小微雲聯科技有限公司主辦,成都ACM SIGGRAPH學會、成都虛擬與增強現實產業協會以及成都市人工智慧產業協會協辦的「虛擬實境技術在職業教育中的應用研討會」在四川長江職業學院召開
  • 「虛擬實境」被人們接納還需要多少年?
    「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一詞,是美國電腦科學家拉尼爾的發明,並把它與電腦技術緊密結合在一起,那是20世紀90年代,隨之而來的是第一次虛擬實境的熱潮。不過這次熱潮來去匆匆,工程師們把一系列虛擬實境技術設備推向市場,但人們發現這些設備與轟轟烈烈的廣告中所宣傳的效果差距很大,很快對其失去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