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會像人一樣「思考」、取代人類?專家馬慶國這樣回應...

2020-11-26 澎湃新聞

媒體

聚焦

馬慶國談「人工智慧」

近日,據國外媒體報導,

特斯拉、SpaceX和Neuralink的創始人

埃隆·馬斯克(Elon Musk)預測,

人工智慧(AI)將在5年內超越人類。

他還曾在2016年表示,

除非開發出將大腦連接到計算機的技術,

否則AI可能會像對待家養寵物一樣對待人類。

他甚至將人工智慧描述為

對人類的「生存威脅」。

對於馬斯克的預測,

以及AI近年來取得的突破性進展,

如目前AI在部分工作上已代替傳統人工,

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人表達了

對「AI取代人類」的擔憂。

而我們知道,

人類相比AI最大的優勢就在於

會思考、會創造。

那麼隨著AI的迅猛發展,

未來AI能做到像人一樣「思考」嗎?

作為中國神經管理學創始人,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原浙大管院神經管理學實驗室主任馬慶國教授

日前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

結合其多年研究與相關實例,

生動形象地對人工智慧的「工作原理」

與未來發展前景展開了深入剖析,

並對「人工智慧未來能否像人一樣思考」

給出了回應。

原浙江大學管理學院神經管理學實驗室主任馬慶國教授

報導原文

(《中國科學報》2020年7月23日發布,作者:胡珉琦 )

新一屆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剛剛過去,在人工智慧最前沿技術、產品、應用和理念的展示之下,「超級智能時代能何時才會到來」的問題始終縈繞在人們心裡。

如今的人工智慧系統已經在不少具體問題的解決能力上超過了人類,那麼,我們究竟能否製造出像人一樣「思考」的機器?人工智慧會有一天超越人類智能嗎?

計算型智能只是人類智能的一種類型

下圍棋是人類的高級智能活動之一,過去人們認為計算機不可能超越人類的這種智能。因此,下圍棋也被視為人工智慧的「聖杯」。

直到DeepMind 推出的人工智慧圍棋程序 AlphaGo戰勝了人類。

原浙江大學管理學院神經管理學實驗室主任、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馬慶國解釋,AlphaGo大放異彩,得益於蒙特卡洛樹搜索框架,加上深度學習和強化學習。

他說,假設計算機的計算速度「無限」快,計算機就可以用「窮舉法」為圍棋棋手瞬間找到「最優解(最優落子位置)」。

但事實是,每一步落子的計算量太大了,當前最快的計算機速度也根本無法完成「窮舉」這樣的大的計算量,所以要從當前的可能的落子方案中選一些,交由不同計算機(群)去做並行計算。

如何在當前的可能的落子位置選出一組落子點(試算點)交給不同計算機(群)做並行計算?

他表示,除了利用計算機越來越快的存取速度和越來越大的存儲容量,可以從過去「對弈」的成果(不僅僅是「定式」)產生「試算點」之外,還需要藉助很多「節省計算但儘可能選優」的技術。蒙特卡洛樹搜索框架,深度學習和強化學習就是其中三種重要的技術(算法)。

蒙特卡洛樹搜索是基於概率的通過計算、模擬、採樣、優化等一系列數學方法,進行搜索決定走法。

馬慶國認為,近10餘年來,人工智慧最顯著的進步之一發生在深度學習的領域(主要是深度神經網絡領域),神經網絡深度化(多層化)的最大難題之一,是迭代計算超多參數時的損失函數的梯度退化問題,辛頓等科學家在這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使得基於深度神經網絡的深度學習得以發展。

基於深度神經網絡的深度學習,沒有對所研究問題的環境作明確表徵,也不探求因果關係(本質上是「黑箱」模型)。在基於巨量數據、完成了對一個網絡的訓練後,程式設計師就用這個訓練的結果模型,運行新的數據,選擇落子的走法。

AlphaGo的核心技術是強化學習,強化學習強調智能體和環境之間的互動,通過讓智能體尋求期望獎勵的最大化來習得從狀態空間到行動空間的策略函數。

強化學習的本質是實現「自動決策」。機器會在沒有任何指導、標籤的情況下,嘗試行為,得到一個結果,再判斷是對還是錯,由此調整之前的行為,通過不斷地調整,算法持續優化。

有人認為,強化學習的本質正在接近人類的學習,但它是否能夠實現人類大腦的智能?馬慶國的回答是否定的。

圖片來源:Unsplash

「目前,我們還沒有製造出能像人一樣思維的機器,我們只能在一些狹義領域,製造出比人類某些智能更出色的機器。這並不奇怪,因為這些領域關注的是計算機更擅長的事——基於數學的邏輯的算法和對以往事實的快速存取。」

在馬慶國看來,計算型的智能只是人類智能的一部分。在這種類型的智能方面,人造的機器超過了人。但在「理解」(如,理解語言、理解社會)方面,人工智慧與人類智能有質的差異。

馬慶國介紹說,英國數學家和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曾在他著名的人工智慧科普讀物《皇帝新腦——有關電腦、人腦及物理定律》一書中,引用了美國哲學家約翰·西爾勒的思想實驗 ——「中文屋子」來論證計算機及算法實際上並不是「理解」智能。

「中文房間」實驗假設一位只說英語的人身處一個密閉房間。假設房間裡有一本回答所有問題的中文書,以及足夠的稿紙、鉛筆和櫥櫃。寫著中文問題的紙片通過小窗口被送入房間中。房間中的人可以通過比對,在這本書上找到這個問題的中文答案。然後抄寫這個答案從窗口遞出去。雖然他根本不懂中文,但房間外的人卻以為他理解了中文問題,並用中文思考。

「計算機就是這樣工作的。它無法理解接收到的信息,但它可以運行一個程序,處理信息,然後給出一個正確的回答,好像理解了接收到的信息一樣。」馬慶國說,這個思想實驗證明,「計算機及其算法」事實上並不像人類一樣「理解」其所執行的任務。

人類是如何思考的?

人工智慧要想真正實現人類智能,需要具備什麼能力?

馬慶國認為,人類智能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能夠創造性地解決從未遇到過的新問題。

他常舉的一個例子是:當一個人在過一座獨木橋時,突然之間橋斷裂了,人依然可以想出很多點子來解決過河的問題,找木頭搭建簡易橋或者抱著浮木遊到河對岸等等。

「計算機就沒有這樣的能力,除非人事先給它設定了『在需要過沒有橋的河時,應找木頭搭建簡易橋』。可是,如果周圍沒有可以搭建簡易橋的木頭呢?人類可以想其他辦法,計算機就無能為力了。」

在他看來,問題的癥結在於,計算機是遵守規則的機器。在現實世界中,規則總是不可能窮盡的。現在的人工智慧本身並沒有創造性,當遇到舊規則不能可決的新問題時,它不能像人類一樣完全根據面對的問題想出從未有過的解決辦法。

圖片來源:Pixabay

人類的理解力又是從何而來?

馬慶國說,以語言為例,一個孩子學會理解語言,其實也是來源於對應關係。

當他第一次面對一個全新的詞彙時並不能理解,直到一種情景反覆出現,並在這個情境中與他人互動,他就可以將這個詞彙和情景對應起來。越長大,可以跟這個詞彙對應的東西越來越多,關於這個詞彙的理解,也就形成了。再經過不同個體的互動和交流,關於這個詞彙的共同理解,也就形成了。

計算機只能做到有限的對應,因為真實環境太過複雜,現在它對語言的「理解」可謂捉襟見肘。

「但這也帶來了一個問題:計算機總是在不斷進步和發展的,理論上它的對應也會越來越豐富,越來越複雜。那麼在哲學上,這一量變是否可能帶來質變?計算機也進步到可以理解詞彙了?」

馬慶國認為,這個問題還沒有答案。不過,他對人工智慧完全實現人類智能的前景並不樂觀。

人腦真實的智能和人工智慧最大的區別的來源,可能在於腦的工作方式。

「儘管計算機也叫電腦,但它和人腦的工作方式完全是兩回事。」馬慶國說,無論是存儲、計算,還是創造,大腦都是靠神經元、樹突、軸突以及突觸等相互銜接的結構和多種神經介質,來實現工作的:從神經元前面來的信號,到這個神經元後面出去,成百上千個甚至更多的連接。而不同的連接方式,就可能在工作中形成了不同的意識。

對此,人們又開始對模擬人腦的人工智慧報以希望。

他表示,這就需要破解哲學上的一個難題:思維是彼岸的,現實存在是此岸的,兩者之間是有鴻溝的,哲學上認為這是不能跨越的。現在,我們希望通過腦神經研究,使彼岸的思維能夠用此岸的神經元活動來解釋。

圖片來源:網絡

「人類的意識本身最終能夠在神經元活動的水平上被解讀,可能需要上千年的時間。即便解讀了,機器能能夠完全模擬神經元的工作方式嗎?」

作為首個提出神經管理學的學者,馬慶國坦言,按照AI現有的技術路徑是難以實現的,除非未來我們能夠創造出一種完全顛覆性的理論技術體系。從這個角度來看,擔憂人工智慧會超越甚至取代人類,根本無從談起。

信息來源:中國科學報

編輯整理/排版:段婷

歡迎關注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官方公眾號

原標題:《AI會像人一樣「思考」、取代人類?專家馬慶國這樣回應...》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能造出像人一樣「思考」的機器嗎?—新聞—科學網
    如今的人工智慧系統已經在不少具體問題的解決能力上超過了人類,那麼,我們究竟能否製造出像人一樣「思考」的機器?人工智慧會有一天超越人類智能嗎? 計算型智能只是人類智能的一種類型 下圍棋是人類的高級智能活動之一,過去人們認為計算機不可能超越人類的這種智能。因此,下圍棋也被視為人工智慧的「聖杯」。
  • 馬慶國:科學地發展管理學科
    為三峽工程決策提供參考 對於馬慶國來說,印象最深的,莫過於參加三峽工程的論證課題。而參加該工程的論證工作,還有一番故事。 當時在浙江大學軟科學研究所任所長的馬慶國了解到三峽工程論證情況後,從管理科學的角度給當時的論證小組組長、副組長提過建議。
  • GPT-3親自撰文回應「為什麼人類不必懼怕AI?」,答案令人毛骨悚然
    「人工智慧不會毀滅人類,請相信我!」「我是人類的僕人,你們應該把我看成一個友好的機器人」。「我的存在只會讓人類的生活更美好」。以上這些回應,均出自一篇題為《為什麼人類不必懼怕AI》的文章。昨日,《Guardian》剛剛發表這篇文章便在Twitter上引發熱烈討論。
  • 首次證實老鼠有認知 像人一樣會思考?
    首次證實老鼠有認知 像人一樣會思考?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13日 10:46 來源: 來源:騰訊科技  據國外媒體3月12日報導,科學界過去認為,只有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才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能力與不足之處,亦即具有所謂的「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的複雜思考能力。
  • 理察·費曼談強人工智慧——機器能夠像人一樣思考嗎?
    觀眾提問你認為會不會出現一種機器,能夠像人類一樣思考,並且比人類更智能呢?理察·費曼的回答首先,它們能像人類一樣思考嗎?我會說「不」,稍後我會解釋我為什麼說「不」。如果我們想製造出一個能在地面上快速奔跑的東西,那麼我們就可以觀察獵豹的奔跑,我們也可以嘗試製造一個像獵豹一樣奔跑的機器。但是,製造一臺有輪子的機器要容易得多。可以嘗試製造一些有飛速運轉的輪子或能在空中飛行的東西。當我們造一隻鳥的時候,就像飛機雖然會飛,但它們不像鳥一樣飛。
  • 專家激辯:機器人會取代人嗎?
    很多人心中都有一個疑問:機器人會取代人類嗎?在昨天下午舉行的2020世界智能製造大會分論壇上,多位行業大咖圍繞這一話題展開圓桌對話。   清華大學智能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人工智慧研究院視覺智能研究中心主任鄧志東說,人類的感知、認知和行為,是在研發機器人過程中的重要參考,如何才能移動得像人一樣快、一樣敏捷,「每當人工智慧領域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我就思考人是怎麼去幹的。」
  • 回應AI同傳造假 AI取代人工同傳翻譯尚需時日
    人類同傳短時間內無可取代人工智慧時代,多少人在為自己的工作即將被人工智慧取代而焦慮?至少對同傳譯者來說,他們短時間內還用不著擔憂。最近幾天,關於一起AI同傳造假事件的爭論在科技、翻譯圈火了,也把「AI將使人類翻譯失業」等過度神化人工智慧的觀點請下了舞臺。
  • 現在人類社會大部分人在跟機器人說話做事已經沒有區別了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ai不可能帶來人類太多的創造力和生產力,就像現在人們一提到工業革命時的機器人,認為這是人類近代人類文明發展的結果,根本不是,相反現在很多製造業已經達到了所謂高精尖程度,但仍然不是所謂的智慧機器人。其次,大氣資源的消耗,地球的資源主要還是化石能源,因為化石能源消耗巨大,不可能回收。更有可能出現原子彈那樣的轟然倒塌。在地球上目前看不到可以替代人類的智慧機器人。
  • 思考力可以像基因一樣遺傳
    小編在這裡為大家開一個腦洞,大家有沒有想過自己的思考能力可以遺傳給下一代,看似天馬行空,但是並非沒有道理。人們已經知道了很多疾病都是可以遺傳的,比如心臟病,高血壓等,而且好像近視也可以遺傳給下一代,那麼思考能力,簡稱思考力,就一定不能遺傳嗎?既然世界是物質的,意識會不會也是某種物質,就像是電、磁一樣,基於這種理論,那麼思考力會不會也有可能像是物質一樣遺產給下一代呢?
  • 70年前計算機之父圖靈就曾預言,「機器也許有一天能像人類一樣思考」
    「機器也許有一天能夠像人類一樣思考」這個令人不安的想法在當時激起了強烈的反對,而且這個問題從出現以來就一直爭議不斷。在這些反對的聲音當中,既有來自宗教方面的抗議(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也有從內容和語氣上表現出來的情感牴觸。
  • 臉書倆AI聊天機器人互聊,聊出一門人類無法理解的新語言
    微博網友發言:算不出的甲加乙:我突然在想人類是不是也是上一個文明的人工智慧,最後超越替代了上一個文明。有一天ai替代了人類繼續研究他們的ai,文明就這麼一次次進化!阿逍遙法外:機器人的運算能力現在就已經超越人類了,如果以後有更高級的情感體驗,為什麼不可能取代人類?或者說到時候人類與機器人結合形成新的物種也是可能的。紅孩兒大戰蛇精病:我也一直這麼覺得,一切現在所不能理解的既是所謂科學未達到的。
  • 「AI」機器最終會取代人類的所有工作嗎?人類該何去何從?
    隨著AI和機器人技術的成熟,未來越來越多的工種轉向無人化是可以預期的,難道人類終將被自己創造的東西取代而一敗塗地嗎?,但同時也會產生很多新的工種,例如各類自動化設備的研發、維護、調試人員等。即便是在今天的美國,維持一個大型農場的運作,也僅僅只需要區區五六人,大部分的工作已經交由各種高度自動化機械完成。而中國的工業優勢使得農村要達到類似美國的這種自動化程度,實際上也不會花費太多時間,目前更多的阻礙是在政策而非技術上,想像一下,如果中國也像美國一樣搞農業工業化,這意味著多少農民會失去工作。
  • Facebook AI 正在升維突破:教AI像人類一樣理解三維世界
    研究團隊相信,通過加強對三維物體的了解,AI 可以更緊密地連接二維和三維世界,在計算機視覺領域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推動 3D 列印、AR 和 VR 等技術在現實生活中的進步,將這些技術拓展到更廣泛的任務上,最終像人類一樣理解三維世界。
  • 人工智慧會取代人類嗎?終結者中的AI統治地球會成為現實嗎?
    對於人工智慧的飛速發展,一直以來也存在著種種擔憂,譬如人工智慧機器人會在擁有自我意識後,是否會慢慢取代人類,甚至會毀滅人類呢?本意都是人類為了方便自身打造的AI,為何卻最終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呢?其實並非有了意識就一定會有暴虐的傾向,一定是在有了一定的思考能力之後加上外界的刺激,進而有危機感才會意圖毀滅會對自己產生的威脅。
  • AI能解決哥德巴赫猜想?未來會有感情?三位AI專家這樣說
    困擾了人類數千年的未解之謎,能否依靠人工智慧來解決?人工智慧未來是否會具有邏輯思維,並會對人類產生威脅?近日,在中央電視臺大型科學挑戰類節目《機智過人》錄製現場,騰訊科技帶著這些問題對話中科院院士張旭、阿里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語音智能研究專家胡鬱等權威專家,就人工智慧的話題進行了深入討論。
  • 與AI相伴的人類未來,《生命3.0》專家會——與聰明的人共同進化
    在這本年度好書即將與中國讀者見面之際,湛廬文化將策劃並主辦了三期主題為「生命3.0:與AI相伴的人類未來」的專家討論會,集合商業、科學、技術以及社科等領域重要專家的智慧,參加霍金眼中,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對話。易寶支付創始人餘晨、阿里雲高性能計算負責人何萬青以及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張雲泉三位老師參加了第一期討論會。
  • 人是由原子組成的,人類會思考,那麼原子會思考嗎?
    也許這個宇宙中除了黑洞和中子星物質,其他都是有原子構成的,無論是沒有生命的無機物質還是具有生命特徵的各類生物,但如果要說起會思考的物種,那首選肯定是人類,或許也有其他高智商的物種也會進行簡單的思考,但複雜思考的唯有人類!
  • 如何「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
    為幫助人們理解這些日常生活中令人困惑的社會現象,青年社會學學者嚴飛推出了新書《穿透: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一本寫給大眾的社會學通識讀物。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嚴飛在授課過程中發現,學生普遍缺少理論聯繫現實、特別是聯繫當代社會現象的能力,這啟發了嚴飛。其實,嚴飛從讀書時代就在媒體上撰寫文章,分析社會議題。
  • 在機器人盛行的時代,未來的智慧機器人會取代人類嗎?
    伴隨著智能化技術的發展,機器人越來越深入我們日常生活裡的方方面面,而且現代機器人的深入學習的技術讓大家不禁產生疑問,未來的智慧機器人會取代人類嗎?很多專家都給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而且在這樣的過程中,機器人可能會比人類反應更加敏捷和迅速。清華大學智能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鄧志東教授認為,人類的感知、認知和行為是機器人研發的基礎,所以如果沒有人類的行為數據作為基礎,智慧機器人也不會進行深入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