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計算機之父圖靈就曾預言,「機器也許有一天能像人類一樣思考」

2020-11-21 第一財經

《創新者》是一部數字時代的全景式紀錄作品,賈伯斯欽點的傳記作者艾薩克森在新作中講述了計算機和網際網路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生動刻畫出數字時代的創新者群像,還深度挖掘網際網路的精神內核,解讀「詩意科學」的重大主題。
近200年的數位化進程群星閃耀,艾薩克森從第一個電腦程式的創造者、浪漫主義詩人拜倫之女埃達•洛夫萊斯伯爵夫人說起,細數一群將科學與人文融合的創新者,他們包括第一臺通用型的電子計算機的創造者莫奇利、科學家馮•諾依曼、仙童半導體公司的「八叛逆」、天才圖靈、英特爾的格魯夫、微軟的比爾•蓋茨、蘋果公司的賈伯斯、谷歌的拉裡•佩奇等。
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一卷大氣磅礴的創新圖景,彰顯了數字時代的獨有氣質,即科技和藝術完美交織的奇蹟,這也是天才賈伯斯一生所追求的主題。只有理解了網際網路的精髓實質,才能成為下一個引領時代的創新者。第一財經閱讀周刊節選書中部分內容,與讀者分享。

 

艾倫·圖靈(Alan Mathison Turing,1912年6月23日-1954年6月7日),英國數學家、邏輯學家,被稱為計算機科學之父,人工智慧之父。

在研究如何製造存儲程序計算機的過程中,艾倫·圖靈將注意力轉向了埃達·洛夫萊斯在一個世紀之前所做出的斷言。埃達在巴貝奇分析機論文的最後一條「註解」中提出「機器不可能真正地思考」這一觀點。圖靈對此產生了這樣的疑問:如果一臺機器可以根據已處理的數據調整自己的程序,難道這不是某種形式的學習嗎?這種方式可以發展成為人工智慧嗎?

關於人工智慧和人類意識的問題都可以追溯到非常久遠的歷史。

對於這個領域的大多數問題,笛卡兒都能夠運用現代的語言進行表述。「我思故我在」這個著名的哲學觀點正是出自他在1637 年出版的《談談方法》(Discourse on the Method)一書中。笛卡兒在這本書中寫道:

如果存在一些跟我們的身體類似的機器,它們能夠在各個方面儘可能接近地模仿我們的動作,我們還是可以利用兩條非常可靠的標準來判明它們並不是真正的人類。第一條是……這種機器絕不能對自己接收到的任何內容都做出條理清晰的回應,而這是最愚蠢的人都能辦到的。第二條是,雖然某些機器在完成某些工作的時候可以做得跟我們一樣好,甚至可以做得更好,但是它們肯定做不好其他的事情,這點表明它們的行為並非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

圖靈長期以來都醉心於思考計算機可以如何模仿人類大腦的活動,在參與了加密文字破解機器的研發工作之後,他對這方面的興趣變得更加濃厚。1943 年年初,正當巨人計算機在布萊切利園進行設計的時候,圖靈遠渡重洋來到位於下曼哈頓區的貝爾實驗室。這次訪問的目的是與一支研究電子語音加密技術的團隊進行交流,這項技術可以利用電子方式對電話通話內容進行加密和解密。

圖靈在那裡遇到了一位為人風趣的天才克勞德·香農。這位曾經的麻省理工學院研究生在1937 年完成了一篇影響深遠的碩士論文,他在這篇論文當中展示了利用電子電路執行布爾代數(由邏輯命題轉換而成的代數方程)的方式。香農和圖靈開始在下午茶的時候聚在一起進行長時間的討論。他們兩位都對腦科學很感興趣,而且他們發現各自在1937 年發表的論文之間存在一個共同點:它們都證明了採用簡單二進位指令操作的機器不僅可以用於解決數學問題,同時也適用於所有的邏輯問題。由於邏輯是人腦思維的基礎,因此機器在理論上可以模仿人類的智能。

「香農不僅想(向機器)輸入數據,他還想輸入文藝的東西!」圖靈在一天吃午飯的時候向貝爾實驗室的同事們說道,「他想對機器放音樂!」在另一天的午餐時,圖靈繼續滔滔不絕地發表自己的言論,他高亢的聲線讓餐廳裡的高管人員都聽得一清二楚:「不對,我沒有興趣做出一個超級大腦。我所追求的只是一個平庸的大腦,就像是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 )的總裁一樣。」

圖靈在1943 年4 月返回布萊切利園,這時他與一位叫作唐納德·米基(Donald Michie )的同事成為好友,他們經常會在晚上到附近的一家酒吧下象棋。他們討論了製作一臺會下象棋的計算機的可能性。圖靈沒有打算利用強大的處理能力來計算出每一步棋可能的走法,他關注的焦點是能否讓機器通過不斷重複的練習「學會」如何下象棋。換句話說,機器也許可以嘗試不同的開局走法,然後從每次的勝利或失敗中完善自己的策略。如果這種方法是可行的話,這將會是一個足以令埃達·洛夫萊斯感到震驚的重大飛躍:機器不僅可以按照人類給出的指令進行工作,還可以從經驗中學習,同時不斷完善自己的指令。

「人們一直都說計算機器只能用於執行指令,」圖靈在1947 年2 月的一場演講中向倫敦數學學會的成員講解道,「但是它們必須按照這種方式使用嗎?」然後他談論到了能夠調整自身指令表的新型存儲程序計算機的前景。「它就像是一個學徒一樣,不僅掌握了師傅的大部分技藝,還在其中加入了更多自己的心得。我認為當這種情況出現的時候,我們應當把它看成是機器擁有智能的表現。」

在聽完圖靈的演講之後,在座的聽眾陷入了一片沉默,他們都被圖靈的想法震驚了。圖靈當時在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工作,他的同事也無法理解他對製作會思考的機器的執著。國家物理實驗室的主管查爾斯·達爾文爵士(Sir Charles Darwin ,進化生物學家達爾文的孫子)在1947 年向圖靈的上司寫信道:「圖靈想要將自己對機器的研究拓展到生物學的領域」,並嘗試解決「機器能否從經驗中學習」這一問題。

「機器也許有一天能夠像人類一樣思考」這個令人不安的想法在當時激起了強烈的反對,而且這個問題從出現以來就一直爭議不斷。在這些反對的聲音當中,既有來自宗教方面的抗議(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也有從內容和語氣上表現出來的情感牴觸。李斯特獎章得主、知名腦外科醫生傑弗裡·傑斐遜爵士(Sir Geoffrey Jefferson)在1949 年的著名獲獎致辭中提出了這樣的觀點:「除非機器能夠憑藉思想和情感寫出一首十四行詩,或者做出一部協奏曲,而且這些作品都不是符號的隨意拼湊,否則我們是不會承認機器可以等同於人腦的。」作為回應,圖靈向《泰晤士報》的記者說道:「這種比較也許有失公允,因為由一臺機器寫成的十四行詩,其他機器大概會比我們更能欣賞。」這個回應似乎有些無禮,但同時也是耐人尋味的。

之前的研究為圖靈的下一篇重要論文打下了基礎,這篇題為《計算機器與智能》的論文在1950 年10 月發表於哲學期刊《心靈》(Mind)上。他在其中提出了一個被稱為「圖靈測試」(Turing Test)的概念。論文的開篇是一條明確的聲明:「我準備探討『機器能思考嗎』這個問題。」然後,童心未泯的圖靈設計了一個遊戲(目前還有人在實踐和爭論這個遊戲)來解釋這個問題的實證含義。他為人工智慧給出了一個完全可操作的定義:如果一臺機器輸出的內容和人類大腦別無二致的話,那麼我們就沒有理由堅持認為這臺機器不是在「思考」。

圖靈測試,也就是圖靈所說的「模仿遊戲」(the imitation game)的操作很簡單:一位詢問者將自己的問題寫下來,發給處於另外一個房間之中的一個人和一臺機器,然後根據他們給出的答案確定哪個是真人。圖靈給出了一個問答過程的示例:

問:請以「福斯橋」(Forth Bridge)為主題寫一首十四行詩。答:我不會回答這道題,我從來沒有寫過詩。

問:34 957 加70 764 等於多少?答:(在經過大概30 秒之後給出答案)105 621。

問:你會下象棋嗎?答:會的。

問:我在K1 處有棋子K,而且沒有其他棋子。你在K6 處有棋子K,在R1 處有棋子R。現在輪到你了,你要下哪一步棋?答:(在經過15 秒之後)棋子R 走到R8 處,將軍。

圖靈在這個示例對話中做了一些手腳。如果仔細查看上面的答案的話,我們可以發現回答者在計算加法的時候出現了一個小錯誤(正確答案是105 721)。這點就足以證明該回答者是真人了嗎?也許可以。但這也有可能是一臺狡猾的機器正在冒充人類。圖靈也輕易地反駁了傑弗裡關於機器不能寫作十四行詩的異議,因為給出上述答案的有可能是一個承認自己不會寫詩的人類。圖靈認為利用能否寫作十四行詩作為判斷是否為人類的標準是很難操作的。為了證明這點,他繼續在論文中設計了如下的詢問對話:

問:你的十四行詩的第一行寫著「我怎能將你與夏日相比」,如果將「夏日」換成「春日」會不會更好?答:這樣就不押韻了。

問:那如果換成「冬日」呢?這樣就正好押韻了。答:的確如此,但是沒有人喜歡被比喻成冬日。

問:匹克威克先生(Mr. Pickwick )會讓你想起聖誕節嗎?答:有點兒。

問:但聖誕節就是一個冬日啊,而且我認為匹克威克先生應該不會介意這個比喻。答:我覺得你是在開玩笑。人們所說的冬日是指一個普通的冬日,而不是像聖誕節這樣的特殊節日。

在圖靈看來,僅憑這樣的回答幾乎不可能判斷出回答者是人類還是冒充人類的機器。至於何時會出現能夠通過圖靈測試的計算機,圖靈給出了自己的預測:「我相信在50 年左右的時間內,計算機編程技術將可能……實現可以順利通過模仿遊戲的計算機,普通詢問者在經過5 分鐘的詢問之後的判斷準確率將不高於70%。」

圖靈預想到自己對思考的定義將會引來許多質疑,所以他嘗試在論文中逐一反駁它們。針對來自神學方面的質疑,也就是上帝只將靈魂和思考能力賜給了人類,圖靈表示這種觀點實際上是對「上帝的全知全能的嚴重限制」。他提出了一個問題:上帝是否「有自由向一頭合適的大象授予靈魂」?想必他是可以這樣做的,那麼按照同樣的邏輯,上帝當然也可以隨心所欲地向一臺機器授予靈魂。這番話從不信仰上帝的圖靈口中說出還是有些諷刺意味的。

其中最為有趣的一個異議(特別是從本書的內容來看)來自埃達·洛夫萊斯。「分析機不會主動創造任何東西,」她在1843 年寫道,「它可以根據我們能夠給出的任何指令完成任務。它可以遵循分析,但它沒有能力預見任何的分析關係和事實。」換句話說,跟人類大腦不一樣的是,機械裝置無法擁有自由意志,也不能產生自主性,它只能按照既定的程序執行任務。圖靈在自己1950 年的論文中將這個觀點稱為「洛夫萊斯夫人的異議」,並專門安排了一節的內容來討論它。

對於這個異議,圖靈提出了一個極具獨創性的反駁觀點:機器也許可以進行學習,從而逐漸發展出自己的主動性,並掌握產生新想法的能力。「與其嘗試編寫一個可以模擬成人大腦的程序,為什麼不嘗試模擬兒童的大腦呢?」他問道,「在經過適當的教育之後,它將有可能成長為成人的大腦。」他承認機器的學習過程會跟人類兒童不一樣:「舉個例子,它不會有雙腳,所以老師不能叫它幫忙裝滿教室外面的煤鬥。也許它也沒有眼睛……所以如果把這個怪物帶到學校的話,它肯定會被其他小朋友過分地取笑。」因此這臺「兒童機器」將需要使用其他的方式進行教導。圖靈提出了一種獎勵和懲罰機制,它可以促使機器重複或者避免某些行為,最終這臺機器將會培養出自己對於思考的概念。

圖靈的批評者提出的另外一個異議是,就算機器可以模仿思考,它也不會具有真正的意識。當參加圖靈測試的人類在遣詞造句的時候,他會將這些單詞與現實世界的意義、情感、經驗、感覺和觀念聯繫起來。機器卻不會這樣做。如果沒有這些聯繫的話,語言也只是一個脫離實際意義的遊戲。

這個異議為圖靈測試帶來了一輪持續時間最長的質疑—哲學家約翰·希爾勒(John Searle )在1980 年提出了一個叫作「中文房間」(Chinese Room )的思維實驗。這個實驗的內容是,在一個房間裡面有一個以英語為母語,而且對中文一竅不通的人,他手上有一本詳細列出所有中文搭配規則的手冊。他會從房間外收到一些以中文寫成的問題,然後根據這本手冊寫出中文的回答。只要有一本足夠好的指導手冊,房間裡的回答者就可以讓房間外的詢問者相信他的母語是中文。儘管如此,他不會理解自己給出的任何一個回答,也不會表現出任何的意向性。按照埃達·洛夫萊斯的話來說,他不會主動地創造任何東西,只是根據得到的任何指令完成任務。同樣地,對於參加圖靈測試的機器來說,無論它可以如何成功地模仿人類,也不會理解或者意識到自己所說的東西。我們不能因此認為這臺機器可以「思考」,正如我們不能認為使用一本大型指導手冊的人可以理解中文一樣。

有人對希爾勒的異議提出了反駁:雖然房間中的人本身不是真正理解中文,但是這個房間包含的完整系統—人(處理器)、指導手冊(程序)以及寫滿中文的文件(數據),這三者作為一個整體是確實能夠理解中文的。這兩種觀點的爭議到目前還沒有定論。時至今日,圖靈測試及其相關的異議仍然是認知科學領域中最具爭議性的一個話題。

在《計算機器與智能》發表之後的幾年時間裡,圖靈似乎很喜歡參與到自己惹出的爭論當中。他以自己帶有諷刺性的幽默感取笑了那些關於十四行詩和人類高等意識的主張。「終有一天,女士們會帶著她們的計算機到公園散步,並且互相訴說『我的寶貝計算機在今天早上跟我說了這麼一件有趣的事情』!」他在1951 年調侃道。正如他的導師麥克斯·紐曼後來所說的:「他在解釋自己的想法時會提出一些引人發笑的比喻,但它們又是恰到好處的,這點讓他成為一位討人喜歡的同事。」

在圖靈參與的討論之中有一個反覆出現的主題—性慾和情感對人類思考的影響,而機器是不會受到這些影響的,這個主題也體現在圖靈後來經歷的悲劇當中。針對這個主題的一次公開討論出現在1952 年1 月,當時圖靈和腦外科醫生傑弗裡·傑斐遜爵士參加了由BBC(英國廣播公司)舉行的一場辯論會,擔任辯論主持的是麥克斯·紐曼和科學哲學家理察·布雷斯韋特(Richard Braithwatie )。

「一般而言,一個人的喜好是由他的欲望、衝動和本能決定的。」布雷斯韋特表示如果要做出一臺真正會思考的機器,「它似乎需要配備一些可以對應各種欲望的東西」。紐曼補充說機器「只有相當有限的欲望,而且它們在感到尷尬的時候也不會臉紅」。傑斐遜甚至說出了更為出格的言論,他多次以「性衝動」作為例子,並反覆提到了人類的「情感和本能,比如性慾」。他指出人類會受制於「性衝動」,而且「有可能會因此而變得愚蠢」。他談到了太多關於性慾對人類思考的影響的內容,以至於BBC 的編輯們不得不在廣播的內容中剪掉他的部分言論,其中包括他表示自己是不會相信機器能思考的,除非他親眼看到一臺機器撫摸另外一臺女性機器的大腿。

當時圖靈還不想向外界透露自己身為同性戀者的事實,所以他在這部分的討論當中保持了沉默。這場辯論會在1952 年1 月10 日完成錄製。在隨後的幾個星期裡,圖靈捲入了一系列可能讓機器無法理解的事件當中。圖靈在一篇小故事中提到了他打算如何慶祝自己剛剛完成了一篇科學論文:「自從去年夏天在巴黎遇到那位士兵之後,他已經維持了一段時間的單身生活。現在既然他的論文已經完成,他也應當去找另外一位男同志了。他知道在哪裡可以找到合適的對象。」

在曼徹斯特的牛津街上,他偶然遇到了一位19 歲的工人階級流浪者阿諾德·穆雷(Arnold Murray)。在完成了BBC 的節目錄製之後,他邀請穆雷搬到他家一起居住。一天晚上,圖靈向年輕的穆雷講到了自己做過的一個夢,他夢到自己在和一臺邪惡的計算機下象棋,他先激怒了它,然後逗它開心,最後在它麻痺大意的時候擊敗了它。他們兩人的關係在隨後的日子裡變得越來越複雜,直到有一天,圖靈在回家之後發現自己的住處遭竊,犯人正是穆雷的一個朋友。在向警方陳述這起案件的時候,他最終承認了自己和穆雷的同性戀關係,於是警方以「嚴重猥褻」的罪名逮捕了圖靈。

在1952 年3 月的庭審上,圖靈承認了自己的罪名,但他明確表示自己不會為此感到後悔。麥克斯·紐曼也作為圖靈的品行證人出席了這場審訊。在被宣判有罪和剝奪參加機密工作的權限之後,a 圖靈面臨著兩個選擇:坐牢或者緩刑,而第二個選擇的條件是需要接受荷爾蒙治療,也就是通過注射合成的雌激素來抑制性慾,這種治療方法就像是把人當成由化學藥物控制的機器一樣。他選擇了後者,這項治療持續了一年的時間。

圖靈起初似乎能夠從容面對這些罪責,然而在1954 年6 月7 日,他在咬下一口浸染過氰化物的蘋果之後便與世長辭了。按照他的好友的說法,他一直以來都對《白雪公主》當中惡毒的王后將蘋果浸在毒藥裡面的情景十分著迷。他的屍體最後被發現躺在床上,口吐白沫,他的體內被檢測出了氰化物,身邊還放著一個被咬過的蘋果。

這是一臺機器會做出的事情嗎?

《創新者——一群技術狂人和鬼才程式設計師如何顛覆世界》

【美】沃爾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著  關嘉偉  牛小婧 譯

中信出版集團 2017年4月出版

相關焦點

  • 機器會思考?圖靈為何被稱為人工智慧之父?
    1912年6月23日生於英國倫敦,他從小就具有跳躍性思維在中學時,一位老師給學生們出了個光學難題,圖靈竟立刻得出正確答案。可是當老師要他說清計算過程時,他卻回答不出來。幾天之後,圖靈竟然把光學公式自己推導出來了。在老師們的眼中,圖靈的思維可以像袋鼠般跳躍。
  • 為什麼說「計算機之父」是阿蘭·圖靈而不是馮·諾伊曼?
    小編一直想要寫一些計算機科學相關的科普軟文,一番思考之後覺得開篇一定一定要致敬先驅!先為大家講述一下計算機科學界的大佬,對人類社會做出過傑出貢獻的「計算機科學之父」——阿蘭·圖靈。馮·諾依曼把「計算機之父」的桂冠戴在比自己小10歲的圖靈頭上,足見圖靈對計算機科學影響之巨大。
  • 人工智慧之父圖靈,頭像曾被印在英鎊上,卻被社會歧視迫害而死
    在這篇論文裡,圖靈首先提出「機器思維」的概念,他逐條反駁「機器不能像人那樣思維」的說法,並提出,如果將「人工智慧」納入科學研究範疇,就需要具有科學的原則、標準和判據,而對「人工智慧」的判據,只能依靠「外在的行為」,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是客觀的,可以測試的。至於內心的感受、情感等,因為不可測定,不能得出客觀判斷,所以並不重要。
  • 計算機之父的傳奇人生,圖靈的《模仿遊戲》,用機器打敗機器!
    今天小編要跟大家講的這部電影——《模仿遊戲》,裡面的機器可以算得上是計算機的太上祖了。而創造這臺機器的,正是被譽為「計算機之父」的偉大科學家、數學家——圖靈。時光穿梭,重溫二戰。希特勒的戰爭機器在世界人民的家園上,恣意妄為,其所到之處,生靈塗炭。德意志的攻無不克,幾乎全是依靠著它獨特的密碼系統——「英格瑪」。因此,盟軍政府找來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希望他們能協力攻破這道屏障。
  • 計算機之父圖靈:一個生不逢時的計算機天才
    說起圖靈,可能有些人感到陌生,但他絕對算得上是一位曠世奇才。我們今天的手機、電腦以及其他人工智慧產品都和他有關。他的成就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響著我們今天的世界。他被稱為計算機科學之父,人工智慧之父。他準確的預言了百年以後人工智慧的發展方向。他的一生絢爛而又短暫。
  • 計算機的偉大先驅、「人工智慧之父」圖靈誕生!
    在圖靈的時代,被稱為「計算機」的實際上只是一些死記硬背的工人,這些由人類組成的計算機完成了後來由電子計算機完成的一些工作。丘奇曾寫道:「一位持有鉛筆、紙和一串明確指令的人類計算者,可以被看做是一種圖靈機。」這是已知的「圖靈機」一詞最早見諸文字的地方。
  • 人工智慧之問:機器能夠像人一樣思考嗎?
    「計算機能夠思考嗎?」,70年前阿蘭•圖靈就提出了這個問題,這個問題之後也被發表在 《計算機器與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論文上。為了回答這一問題,圖靈創造性地提出了用一種讓計算機(程序)模擬人類之間對話的方式,來驗證計算機是否能夠思考,即如果計算機(程序)理解了人類的語言並做出相應的擬人化的回覆,則認為該計算機(程序)能夠思考,並具備了人類的智能。
  • 艾倫·圖靈:機器智能與人類思維邊界的孤獨守望者
    「阿爾法狗」在多領域打敗人類標誌了我們正式走進人工智慧的時代。最早提出人工智慧這個概念的是計算機之父「艾倫·圖靈」。他著名的理論「圖靈測試」就是用來分辨機器智能與人類思維的邊界,可以說在他研究之時,就已經認識到了,機器智能可以在多個領域替代人類工作。
  • 計算機的歷史——計算機之父 轉字 小黑盒
    說起計算機之父,那就眾說紛紜了,當前我們一般稱馮·諾依曼為計算機之父,嚴格來講他是現代計算機之父,能背負計算機之父名號的人還有好幾個,其中大家最熟悉可能是圖靈了,此外巴貝奇和約翰·阿坦納索夫也在某種程度上被認為是計算機之父。這一期的主題就是講述這四位計算機之父對計算機發展的貢獻。
  • 圖靈-人工智慧之父!一位被歷史虧欠的天才,曾拯救過1400萬生命
    艾倫·麥席森·圖靈,計算機科學之父,人工智慧之父。英國數學家、邏輯學家。圖靈是一位科學史上罕見的具有非凡洞察力的奇才!他將計算機用物理手段呈現出來,對計算機與通用機做出了最早的科學定義。並準確的預言了百年以後人工智慧的發展方向。
  • 驚才豔豔,造化弄人,生不逢時——致敬計算機之父圖靈
    在計算機這一概念還未曾被提出、人們從未想過用機器代替人類進行運算的那個年代,一位只有三四十歲的年輕人,不僅提出了計算機的組成邏輯,更是提出了人工智慧這一概念,這個年輕人叫做圖靈,是當今計算機從業者的祖師爺,當之無愧的計算機之父。
  • 「計算機之父」不該被忘卻的唏噓故事……- 拷貝
    他能創造出全世界最聰明的機器,卻只能對自己的人生作出最悲劇的選擇。《模仿遊戲》本片改編自安德魯·霍奇斯編著的《艾倫·圖靈傳》,講述了「計算機科學之父」艾倫圖靈偉大而又令人唏噓的一生。說到圖靈,我們所熟知的是,他是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慧的先驅者,被譽為「計算機科學之父」,由他命名的圖靈獎則被稱為計算機屆的諾貝爾獎。
  • 圖靈測試:機器人與人類比試智能—新聞—科學網
    用機器偽裝人   圖靈認為,如果機器能夠與人類溝通並不被辨認出其機器身份,那麼這臺機器就具有智能。   戰前和戰時的思考及實踐,最終化為數學家阿蘭·圖靈在1950年發表的一篇具有跨時代意義的論文。他在論文中詳細闡述了「機器能思考嗎?」這個問題。正是這篇論文中,圖靈設計了一個被後人稱之為圖靈測試的實驗。
  • 圖靈逝世66年後,AI可以自我思考了嗎?
    *  圖靈的早逝無疑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巨大損失。作為「計算機之父」、「人工智慧之父」,圖靈在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慧領域有諸多貢獻,他提出的「圖靈機」設想啟發了現代計算機的發明,而其更著名的「遺產」,是一種用於判定機器是否具備智能的測試方法,即「圖靈測試」。
  • 淺談現代計算機、人工智慧之父艾倫·圖靈的坎坷一生
    這枚獎章就像「諾貝爾獎」一樣,為計算機界的獲獎者帶來至高無上的榮譽。而阿蘭·圖靈本人,更被人們推崇為人工智慧之父,在計算機業十倍速變化的歷史畫卷中永遠佔有一席之地。他的驚世才華和盛年夭折,也給他的個人生活塗上了謎一樣的傳奇色彩。
  • 圖靈是怎麼死的_圖靈有哪些著作_如何評價圖靈這個人
    圖靈代表作品 《論數字計算在決斷難題中的應用》,《機器能思考嗎?》如果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這個對話者都無法根據這些問答判斷對方是人還是計算機,那麼,就可以認為這臺計算機具備人類的智能,即這臺計算機是能思維的。這就是著名的「圖靈測試」。 這種「模擬測試遊戲」讓我們看到,一個高明的問話者如何通過引出一些微妙的、有時甚至是帶有感情色彩的回答,來探究一臺「混雜」在真人當中的機器。
  • 計算機之父-阿蘭圖靈
    正是他在百萬分之一的可能性之中選擇了從滅霸手中救活鋼鐵俠,才有了復聯4的劇情。阿蘭圖靈而許多年前,飾演奇異博士的卷福還參演了一部電影《模仿遊戲》,一部講述阿蘭圖靈一生的影片,一部計算機之父的傳記電影。眾所周知,計算機是沒有諾貝爾獎的,但是卻有圖靈獎,而圖靈獎就是計算機界的諾貝爾獎。
  • 機器大腦的誕生!「計算機之父」爭奪戰
    導讀回顧20世紀的科學大發現,「機器大腦」——電子計算機的發明無疑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裡程碑。然而,提到現代計算機之父,很難能將其具體到某一個人。今天,我們來一起揭示科學界的一場關於人類「計算機之父」的爭奪戰!馮·諾依曼與埃尼亞克計算機關於計算機,我們首先會想起20世紀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馮·諾依曼。跟大多數天才一樣,他一直是家長們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 計算機首次「通過」圖靈測試
    圖片來源:科學松鼠會這屆圖靈測試大會由雷丁大學系統工程組織。按照大會規則,如果在一系列時長為5分鐘的鍵盤對話中,某臺計算機被誤認為是人類的比例超過30%,那麼這臺計算機就被認為通過了圖靈測試。此前,從未有任何計算機達到過這一水平。2014圖靈測試大會共有5個聊天機器人參與,其中尤金成功地被33%的評委判定為人類。
  • 「AI之父」圖靈登上50英鎊新鈔 這份認可比肩牛頓、達爾文
    他的身份有很多斜槓:現代計算機科學之父、人工智慧之父、數學家、哲學家、密碼破譯專家、空想家。「但是,我們對他一無所知。」AI領域首位圖靈獎得主馬文·明斯基的這句話,也許可以代表人們對圖靈,這位本世紀最重要的人物的認知——如此的一無所知。1915年,圖靈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