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大腦的誕生!「計算機之父」爭奪戰

2020-09-05 小浪底不浪

導讀

回顧20世紀的科學大發現,「機器大腦」——電子計算機的發明無疑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裡程碑。

然而,提到現代計算機之父,很難能將其具體到某一個人。

1946年美國發明的「埃尼亞克」計算機

因為在20世紀30-40年代這短短的20年裡,很多來自不同國家的天才科學家都親自參與並研製了很多計算機,有力推動了現代計算機技術的變革。

今天,我們來一起揭示科學界的一場關於人類「計算機之父」的爭奪戰!

馮·諾依曼與埃尼亞克計算機

關於計算機,我們首先會想起20世紀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馮·諾依曼。

跟大多數天才一樣,他一直是家長們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1903年12月28日,馮·諾依曼生於匈牙利布達佩斯的一個猶太人家庭。他的父親麥克斯年輕有為,憑著勤奮、機智和善於經營,年紀輕輕就已躋身布達佩斯的著名銀行家行列。馮·諾依曼的母親是一位善良的婦女,賢慧溫順,並受過良好教育。

年少時的馮諾依曼

良好的家庭環境,加上數學和記憶方面超出常人的天賦,馮諾依曼一生共掌握了7門語言,其中最擅長德語和希臘語,馮·諾依曼在六歲就能用希臘語同父親互相開玩笑。

六歲時他能心算做八位數除法,八歲時掌握微積分;十歲時他花了數月讀完了一部四十八卷的世界史,並能對當前發生的事件和歷史上某個事件做出對比,並討論兩者的軍事理論和政治策略;十二歲就讀懂領會了波萊爾的大作《函數論》要義。

他能將讀過的論文和書籍一字不差地複述出來。

1921年,18歲的馮·諾依曼寫了他人生中第一篇論文,當他結束學生時代的時候,就已經自由漫步在數學、物理和化學的某些前沿領域了。

他具有很強的計算天賦,據說他的大腦可以直接計算水雷的爆炸、火炮的彈道等;

馮諾依曼

26歲任職於普林斯頓大學。當時和他齊名的是普倫斯頓高等科學院最初的其他三位教授: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幾何學家維布倫、數學家亞歷山大。

1943年起他擔任了原子彈研製項目的專業顧問,在此期間遇到了負責計算機研製工作的好友莫奇利,針對當時計算機研製中存在的問題,他一針見血的提出了改進意見,提議利用增加存儲器和採用二進位的方法,極大地提高了計算速度。

當時,「二進位」的理念由德國著名數學家萊布尼茨,在1679年提出。因為它簡單的邏輯,使其邏輯電路設計中被廣泛使用,至今仍是計算機採用的主要方式。

1946年2月10日,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埃尼亞克」問世。

馮諾依曼與埃尼亞克計算機

這個大傢伙佔地150平方米,重達30噸。它採用了大量的電子管,耗電量巨大,每小時的耗電量達到174千瓦,並且每隔15分鐘就要壞一個電子管,需要專人替換和維護。

「埃尼亞克」計算機,每秒能進行400次乘法計算或5000次加法運算,以及數學上平方、立方、三角函數等複雜運算。顛覆了當時人們對計算的概念。

據悉,當時需要200個人連續計算2個月的火炮彈道,用這臺計算機只需要30s就能計算出來。

美國研製的「埃尼亞克」計算機

「埃尼亞克」計算機的問世,在當時引起轟動的同時,卻引發了一場關於「計算機之父」的爭奪。

阿塔納索夫與ABC計算機

在此之前,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的教授阿塔納索夫在1939年,最早提出利用二進位原理製造一臺計算機,方便他在授課的時候,求解線性方程組。

約翰·阿塔納索夫

他找到天才工程師貝利,跟他一起研製了兩臺計算機樣機,稱為阿塔納索夫·貝利(ABC)計算機,在ABC的研製過程中,經費和人手的缺乏導致他的研究一度中斷。

1940年,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教授莫奇利,也就是後來「埃尼亞克」計算機研製項目的負責人,拜訪了阿塔納索夫,並對ABC的設計細節和工作原理進行了詳細的了解,為他日後埃尼亞克的研製提供了巨大的幫助。

從這一點上來說,莫奇利確實存在剽竊行為,但阿塔納索夫當時沒有為ABC申請專利。

更為遺憾的是,ABC計算機在短暫使用後,被人遺忘在了愛荷華州立大學的地下室裡;1943年,由於戰爭物資的缺乏,ABC計算機被校方拆卸,把零件也作為他用。自此,阿塔納索夫作為計算機之父被人遺忘。

阿塔納索夫和他的貝瑞計算機在1960年才被重新發現並認可。人們按照阿塔納索夫的早期資料,做了一個復原版的ABC計算機。

阿塔納索夫發明的ABC計算機

楚澤與Z1計算機

然而,除了阿塔納索夫和馮·諾依曼,還有一位更早的計算機發明者——楚澤。

1938年德國人楚澤,以繼電器作為邏輯元件,使用二進位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由程序控制的計算機Z1。

它也是世界首臺可自由編程使用二進位數的計算機。

他一直在孤軍奮戰,由於消息的封鎖和閉塞,不知道很多遠在美國的同行也在做著相關研究。不同的是,他們有政府和大學的資助。

楚澤依靠自己對計算機的熱情,經過兩年的艱苦研發,完全憑藉個人的力量自費研製出了第一代計算機Z1。

後來在朋友和德國飛行研究院的幫助下陸續發明了Z2和Z3。

1942年,楚澤寫出了世界上第一個西洋棋運行程序。隨後,Z3在戰爭中被炸得粉碎。

希特勒戰敗後,楚澤歷盡艱辛,帶著他新研製的Z4計算機輾轉流落到瑞士一個荒涼的村莊,一度轉向研究計算機軟體理論,並最早提出了「程序設計」的概念。

楚澤和他的Z4計算機

1945年,盟軍情報部門接到舉報,稱在阿爾卑斯山下一個偏僻小鎮的糧倉地窖裡,發現了德國研製的先進計算機。

情報人員打開地窖大門後,發現裡面存放著一臺機器,但這機器怎麼看也不像是德國的「先進計算機」,充其量也就是被印刷廠遺棄的排字機。苦笑著說:「德軍再傻,也不會把這麼重要的設備放在交通極為不便的山區。」

過了很長時間之後,西方計算機界終於認識到,這臺貌不驚人的機器的確是當時最先進的計算機,他的時間要比英美的發明更早,並且它採用最先進的程序設計。

這臺機器的名稱是Z4,他的發明人只是一位完全靠自費起家的建築工程師。

1949 年,楚澤把他的Z4 計算機安裝在瑞士蘇黎士技術學院,並且一直穩定地運行到1958 年。

在慕尼黑一家博物館裡,至今仍存放著一臺Z3原型機,只是它已經無法正常運作。

圖靈與巨人計算機

除了上面兩位隱姓埋名的科學家外,圖靈和他的「巨人計算機」卻顯得更為傳奇。

英國數學家艾倫圖靈

1943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破解德國「洛倫茲」密碼機,在隱蔽的布萊奇利莊園裡,英國科學天才圖靈製造出來了著名的「巨人」計算機(更多具體細節,可以參考我之前的文章「密碼爭奪戰」)。

巨人計算機首次利用電子管代替了繼電器,比美國的埃尼亞克計算機還要早兩年。

這臺機器在距離諾曼第登陸只有五天的時候,破解了德軍的密碼。保護了大量盟軍士兵的生命,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進程。

英國科學家研製的巨人計算機

令人遺憾的是,布萊奇利莊園的情報人員們沒有被得到表彰,因為保密或其他原因,英國首相邱吉爾下令摧毀了「巨人計算機」。

一直到1985年人們才逐漸了解這件塵封的往事。

而圖靈卻早在1954年,因不堪忍受「同性戀」相關罪名帶來的恥辱,而吃下摻有氰化物的蘋果自盡了。

現代計算機

科學技術仍然在不斷發展,我們在前人的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計算機晶片也從早起的繼電器、電子管發展為後來的電晶體,直到今天大規模使用的集成電路。

集成電路

集成電路也在摩爾定律的推動下,不斷地挑戰著可容納元器件數目的極限。

計算機也實現了從專用設備到全社會普及的發展過程,擺脫了它原先笨重的樣式,體積越做越小,並且形態各異。

各類電子產品

如今一部小小的計算器就能遠遠超過當年第一代電子「計算機們」的計算能力了。

今天,計算機已經滲透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便攜舒適的電子設備在方便我們生活的時候,我們是否有那麼一瞬間駐足凝思,感慨這些為科技發展付出無盡心血和智慧的偉大發明者?

相關焦點

  • 計算機之父的傳奇人生,圖靈的《模仿遊戲》,用機器打敗機器!
    今天小編要跟大家講的這部電影——《模仿遊戲》,裡面的機器可以算得上是計算機的太上祖了。而創造這臺機器的,正是被譽為「計算機之父」的偉大科學家、數學家——圖靈。時光穿梭,重溫二戰。希特勒的戰爭機器在世界人民的家園上,恣意妄為,其所到之處,生靈塗炭。德意志的攻無不克,幾乎全是依靠著它獨特的密碼系統——「英格瑪」。因此,盟軍政府找來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希望他們能協力攻破這道屏障。
  • 計算機的偉大先驅、「人工智慧之父」圖靈誕生!
    在圖靈的時代,被稱為「計算機」的實際上只是一些死記硬背的工人,這些由人類組成的計算機完成了後來由電子計算機完成的一些工作。丘奇曾寫道:「一位持有鉛筆、紙和一串明確指令的人類計算者,可以被看做是一種圖靈機。」這是已知的「圖靈機」一詞最早見諸文字的地方。
  • 計算機之父是誰?
    >約翰·阿坦那索夫(John Vincent Atanasoff )- 電子計算機之父馮·諾依曼 (John von Neumann) - 現代計算機之父(1)機械時期——計算機的起源畢竟「計算機」就是指用來計算的機器,機械時期有很多代表人物
  • 計算機的歷史——計算機之父 轉字 小黑盒
    說起計算機之父,那就眾說紛紜了,當前我們一般稱馮·諾依曼為計算機之父,嚴格來講他是現代計算機之父,能背負計算機之父名號的人還有好幾個,其中大家最熟悉可能是圖靈了,此外巴貝奇和約翰·阿坦納索夫也在某種程度上被認為是計算機之父。這一期的主題就是講述這四位計算機之父對計算機發展的貢獻。
  • 計算機之父馮·諾伊曼誕辰
    在113年前的今天,1903年12月28日 (農曆冬月初十),計算機之父馮·諾伊曼誕辰。
  • 計算機之父馮諾依曼軼事
    搞計算機的都知道計算機之父是馮諾依曼和阿蘭圖靈,本文介紹一下馮諾依曼的一些軼事。1、貴族出身匈牙利猶太貴族。
  • 楚澤 真正的「計算機之父」
    楚澤 真正的「計算機之父」 本報駐歐盟記者 張興慧     是誰發明了計算機?    一般人會說,是美國人摩徹利和埃卡特基。他倆1946年發明了當時稱為「埃尼亞克」(ENIAC)的計算機。    其實,這是誤解。計算機的正宗發明人應該是一位名叫康拉德·楚澤的德國人。2010年6月22日,是楚澤的百歲誕辰紀念日。    如今,在其出生地柏林市,有一座楚澤博物館,供公眾參觀並了解他發明計算機的全過程。    一般而言,計算機的發明者理應精通數學。
  • 70年前計算機之父圖靈就曾預言,「機器也許有一天能像人類一樣思考」
    艾倫·圖靈(Alan Mathison Turing,1912年6月23日-1954年6月7日),英國數學家、邏輯學家,被稱為計算機科學之父,人工智慧之父。在研究如何製造存儲程序計算機的過程中,艾倫·圖靈將注意力轉向了埃達·洛夫萊斯在一個世紀之前所做出的斷言。
  • 機器會思考?圖靈為何被稱為人工智慧之父?
    也就是說圖靈機具有基本的輸入和輸出功能,並且還具有一個狀態寄存器,保存機器當前的狀態。而這就是一臺計算機的雛形了,為現代計算機的邏輯工作方式奠定了基礎炸彈破譯機1939年,二戰爆發期間德軍的作戰信息正以莫爾斯碼的形式在歐洲上空來回穿梭,這些莫爾斯碼發出前都是由一種稱作恩尼格瑪的加密器加密,接收方又由同樣的恩尼格瑪解密。
  • 顛覆世界的計算機是怎麼誕生的?
    原標題:顛覆世界的計算機是怎麼誕生的? 少年,你渴望真理嗎 ?但追本究源,人工智慧的奠基計算機科學,又是怎麼誕生的? ENIAC:情人節誕生的奇蹟 普遍認為最早的通用電腦,是美國賓州大學的莫奇來 (Mauchly)和他的學生埃克特 (Eckert)在 1946 年 2 月 14 日情人節當天所發表的「ENIAC」。
  • 計算機之父-阿蘭圖靈
    阿蘭圖靈而許多年前,飾演奇異博士的卷福還參演了一部電影《模仿遊戲》,一部講述阿蘭圖靈一生的影片,一部計算機之父的傳記電影。眾所周知,計算機是沒有諾貝爾獎的,但是卻有圖靈獎,而圖靈獎就是計算機界的諾貝爾獎。
  • 誰是「計算機之父」 德國人還是美國人
    在選擇PC產品的時候,是否也想過是誰發明了計算機呢?  一般人會說,是美國人摩徹利和埃卡特基。他倆1946年發明了當時稱為「埃尼亞克」(ENIAC)的計算機。其實,計算機的正宗發明人應該是一位名叫康拉德·楚澤的德國人。2010年6月22日,是楚澤的百歲誕辰紀念日。如今,在其出生地柏林市,有一座楚澤博物館,供公眾參觀並了解他發明計算機的全過程。
  • 大腦並非生物計算機
    歷史上,有哲學家曾經把心智比喻成帆船上的舵手,也有學者認為大腦就相當於一塊精密的鐘表。時至今日,隨著心理學、神經科學與計算機科學的急速發展,科學家和哲學家們則傾向於一個頗為流行的說法:大腦就是一臺生物計算機。其中的神經元相當於計算機的各種硬體,心智是其上的軟體或程序,而思考就是這些程序運作的產物。
  • 在計算機軟體領域 C語言之父和Linux之父誰更偉大
    一、Dennis Ritchie C語言之父,UNIX之父。 1) Dennis Ritchie(1941年- 2011年10月12日)   Dennis Ritchie Dennis Ritchie曾擔任朗訊科技公司貝爾實驗室下屬的計算機科學研究中心系統軟體研究部的主任一職。
  • 紀念機器翻譯概念的誕生:重新認識瓦倫·韋弗先生
    作者 | 張家俊編輯 | 叢 末機器翻譯旨在利用計算機實現自然語言之間的自動翻譯,一直是自然語言處理與人工智慧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近年來更是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已成為大眾較為熟知和常用的技術。作為機器翻譯領域的一名研究者,我對這些問題非常感興趣,也希望讓更多人了解機器翻譯概念誕生的那些趣事和史實。瓦倫·韋弗如果讓大家猜測的話,可能會認為韋弗是一位從事語言翻譯的學者,由於人工翻譯任務繁重從而產生利用計算機進行自動翻譯的想法。其實不然,他的人生經歷著實會讓人驚嘆不已。
  • 密碼爭奪戰
    也由此拉開了人類歷史上最激烈的「密碼爭奪戰」!05 二戰中的密碼戰鬥以前密碼經常被破解,應為當時加密技術的規則比較簡單,大多都是採用手工編碼的方式。為了提高信息傳遞的安全性,1918年,德國發明家亞瑟·謝爾比烏斯利用現代化的電氣技術,取代傳統的手工編碼加密方法,發明出了一種能夠自動編碼的機械加密解密機器,恩尼格瑪密碼機(Enigma/恩尼格瑪),也叫「謎」一樣的機器。這種機器通過三個轉盤對信息進行加密,能夠產生一億億種組合方式,靠暴力的手工破譯根本不可能。該密碼機發明之處,無人問津。
  • 為什麼說「計算機之父」是阿蘭·圖靈而不是馮·諾伊曼?
    小編一直想要寫一些計算機科學相關的科普軟文,一番思考之後覺得開篇一定一定要致敬先驅!先為大家講述一下計算機科學界的大佬,對人類社會做出過傑出貢獻的「計算機科學之父」——阿蘭·圖靈。·諾伊曼,正因為他的設計,使得人類社會邁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所以馮·諾伊曼得到人們的一致推崇,被譽為「計算機之父」。
  • 「計算機之父」不該被忘卻的唏噓故事……- 拷貝
    他能創造出全世界最聰明的機器,卻只能對自己的人生作出最悲劇的選擇。《模仿遊戲》本片改編自安德魯·霍奇斯編著的《艾倫·圖靈傳》,講述了「計算機科學之父」艾倫圖靈偉大而又令人唏噓的一生。說到圖靈,我們所熟知的是,他是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慧的先驅者,被譽為「計算機科學之父」,由他命名的圖靈獎則被稱為計算機屆的諾貝爾獎。
  • 來,認識一下100歲的「計算機之父」
    今天,每一個受益於現代計算機科學的人,都不應當忘記他的名字:艾倫·麥席森·圖靈,人類「計算機之父」。  今年6月23日,是他誕辰100周年。    1 「行為討厭的數學瘋子」,作業只做自己感興趣的部分    艾倫·麥席森·圖靈1912年生於倫敦,16歲能讀懂愛因斯坦的著作,念中學時還獲得國王數學金盾獎章。
  • 可穿戴計算機之父史蒂夫-曼恩
    可穿戴式計算機(騰訊科技配圖0騰訊科技訊(坎貝)北京時間8月8日消息,在很多人眼中,史蒂夫·曼恩(Steve Mann)是世界上首位「電子人」(cyb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