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世紀的科學大發現,「機器大腦」——電子計算機的發明無疑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裡程碑。
然而,提到現代計算機之父,很難能將其具體到某一個人。
1946年美國發明的「埃尼亞克」計算機
因為在20世紀30-40年代這短短的20年裡,很多來自不同國家的天才科學家都親自參與並研製了很多計算機,有力推動了現代計算機技術的變革。
今天,我們來一起揭示科學界的一場關於人類「計算機之父」的爭奪戰!
關於計算機,我們首先會想起20世紀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馮·諾依曼。
跟大多數天才一樣,他一直是家長們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1903年12月28日,馮·諾依曼生於匈牙利布達佩斯的一個猶太人家庭。他的父親麥克斯年輕有為,憑著勤奮、機智和善於經營,年紀輕輕就已躋身布達佩斯的著名銀行家行列。馮·諾依曼的母親是一位善良的婦女,賢慧溫順,並受過良好教育。
年少時的馮諾依曼
良好的家庭環境,加上數學和記憶方面超出常人的天賦,馮諾依曼一生共掌握了7門語言,其中最擅長德語和希臘語,馮·諾依曼在六歲就能用希臘語同父親互相開玩笑。
六歲時他能心算做八位數除法,八歲時掌握微積分;十歲時他花了數月讀完了一部四十八卷的世界史,並能對當前發生的事件和歷史上某個事件做出對比,並討論兩者的軍事理論和政治策略;十二歲就讀懂領會了波萊爾的大作《函數論》要義。
他能將讀過的論文和書籍一字不差地複述出來。
1921年,18歲的馮·諾依曼寫了他人生中第一篇論文,當他結束學生時代的時候,就已經自由漫步在數學、物理和化學的某些前沿領域了。
他具有很強的計算天賦,據說他的大腦可以直接計算水雷的爆炸、火炮的彈道等;
馮諾依曼
26歲任職於普林斯頓大學。當時和他齊名的是普倫斯頓高等科學院最初的其他三位教授: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幾何學家維布倫、數學家亞歷山大。
1943年起他擔任了原子彈研製項目的專業顧問,在此期間遇到了負責計算機研製工作的好友莫奇利,針對當時計算機研製中存在的問題,他一針見血的提出了改進意見,提議利用增加存儲器和採用二進位的方法,極大地提高了計算速度。
當時,「二進位」的理念由德國著名數學家萊布尼茨,在1679年提出。因為它簡單的邏輯,使其邏輯電路設計中被廣泛使用,至今仍是計算機採用的主要方式。
1946年2月10日,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埃尼亞克」問世。
馮諾依曼與埃尼亞克計算機
這個大傢伙佔地150平方米,重達30噸。它採用了大量的電子管,耗電量巨大,每小時的耗電量達到174千瓦,並且每隔15分鐘就要壞一個電子管,需要專人替換和維護。
「埃尼亞克」計算機,每秒能進行400次乘法計算或5000次加法運算,以及數學上平方、立方、三角函數等複雜運算。顛覆了當時人們對計算的概念。
據悉,當時需要200個人連續計算2個月的火炮彈道,用這臺計算機只需要30s就能計算出來。
美國研製的「埃尼亞克」計算機
「埃尼亞克」計算機的問世,在當時引起轟動的同時,卻引發了一場關於「計算機之父」的爭奪。
在此之前,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的教授阿塔納索夫在1939年,最早提出利用二進位原理製造一臺計算機,方便他在授課的時候,求解線性方程組。
約翰·阿塔納索夫
他找到天才工程師貝利,跟他一起研製了兩臺計算機樣機,稱為阿塔納索夫·貝利(ABC)計算機,在ABC的研製過程中,經費和人手的缺乏導致他的研究一度中斷。
1940年,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教授莫奇利,也就是後來「埃尼亞克」計算機研製項目的負責人,拜訪了阿塔納索夫,並對ABC的設計細節和工作原理進行了詳細的了解,為他日後埃尼亞克的研製提供了巨大的幫助。
從這一點上來說,莫奇利確實存在剽竊行為,但阿塔納索夫當時沒有為ABC申請專利。
更為遺憾的是,ABC計算機在短暫使用後,被人遺忘在了愛荷華州立大學的地下室裡;1943年,由於戰爭物資的缺乏,ABC計算機被校方拆卸,把零件也作為他用。自此,阿塔納索夫作為計算機之父被人遺忘。
阿塔納索夫和他的貝瑞計算機在1960年才被重新發現並認可。人們按照阿塔納索夫的早期資料,做了一個復原版的ABC計算機。
阿塔納索夫發明的ABC計算機
然而,除了阿塔納索夫和馮·諾依曼,還有一位更早的計算機發明者——楚澤。
1938年德國人楚澤,以繼電器作為邏輯元件,使用二進位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由程序控制的計算機Z1。
它也是世界首臺可自由編程使用二進位數的計算機。
他一直在孤軍奮戰,由於消息的封鎖和閉塞,不知道很多遠在美國的同行也在做著相關研究。不同的是,他們有政府和大學的資助。
楚澤依靠自己對計算機的熱情,經過兩年的艱苦研發,完全憑藉個人的力量自費研製出了第一代計算機Z1。
後來在朋友和德國飛行研究院的幫助下陸續發明了Z2和Z3。
1942年,楚澤寫出了世界上第一個西洋棋運行程序。隨後,Z3在戰爭中被炸得粉碎。
希特勒戰敗後,楚澤歷盡艱辛,帶著他新研製的Z4計算機輾轉流落到瑞士一個荒涼的村莊,一度轉向研究計算機軟體理論,並最早提出了「程序設計」的概念。
楚澤和他的Z4計算機
1945年,盟軍情報部門接到舉報,稱在阿爾卑斯山下一個偏僻小鎮的糧倉地窖裡,發現了德國研製的先進計算機。
情報人員打開地窖大門後,發現裡面存放著一臺機器,但這機器怎麼看也不像是德國的「先進計算機」,充其量也就是被印刷廠遺棄的排字機。苦笑著說:「德軍再傻,也不會把這麼重要的設備放在交通極為不便的山區。」
過了很長時間之後,西方計算機界終於認識到,這臺貌不驚人的機器的確是當時最先進的計算機,他的時間要比英美的發明更早,並且它採用最先進的程序設計。
這臺機器的名稱是Z4,他的發明人只是一位完全靠自費起家的建築工程師。
1949 年,楚澤把他的Z4 計算機安裝在瑞士蘇黎士技術學院,並且一直穩定地運行到1958 年。
在慕尼黑一家博物館裡,至今仍存放著一臺Z3原型機,只是它已經無法正常運作。
除了上面兩位隱姓埋名的科學家外,圖靈和他的「巨人計算機」卻顯得更為傳奇。
英國數學家艾倫圖靈
1943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破解德國「洛倫茲」密碼機,在隱蔽的布萊奇利莊園裡,英國科學天才圖靈製造出來了著名的「巨人」計算機(更多具體細節,可以參考我之前的文章「密碼爭奪戰」)。
巨人計算機首次利用電子管代替了繼電器,比美國的埃尼亞克計算機還要早兩年。
這臺機器在距離諾曼第登陸只有五天的時候,破解了德軍的密碼。保護了大量盟軍士兵的生命,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進程。
英國科學家研製的巨人計算機
令人遺憾的是,布萊奇利莊園的情報人員們沒有被得到表彰,因為保密或其他原因,英國首相邱吉爾下令摧毀了「巨人計算機」。
一直到1985年人們才逐漸了解這件塵封的往事。
而圖靈卻早在1954年,因不堪忍受「同性戀」相關罪名帶來的恥辱,而吃下摻有氰化物的蘋果自盡了。
科學技術仍然在不斷發展,我們在前人的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計算機晶片也從早起的繼電器、電子管發展為後來的電晶體,直到今天大規模使用的集成電路。
集成電路
集成電路也在摩爾定律的推動下,不斷地挑戰著可容納元器件數目的極限。
計算機也實現了從專用設備到全社會普及的發展過程,擺脫了它原先笨重的樣式,體積越做越小,並且形態各異。
各類電子產品
如今一部小小的計算器就能遠遠超過當年第一代電子「計算機們」的計算能力了。
今天,計算機已經滲透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便攜舒適的電子設備在方便我們生活的時候,我們是否有那麼一瞬間駐足凝思,感慨這些為科技發展付出無盡心血和智慧的偉大發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