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雜誌主編陳東捷在第五屆「琦君散文獎」頒獎會上致辭
11月29日晚,第五屆「琦君散文獎」頒獎典禮在甌海區琦君文學館揭曉。著名作家李敬澤的《——它的作者,這偉大的正典詩人》、劉大先的《故鄉即異邦》、祝勇的《故宮六百年》獲「作品獎」,胡冬林的《山林筆記》獲「特別獎」。
作家李敬澤
正如著名作家李敬澤說的:今晚,在這樣一個寄託著鄉愁的院落裡,在這樣的甌海夜空下,以琦君散文獎的名義聚在一起,是一種特別的感受。
「我知道山水詩鼻祖謝靈運足跡踏過溫州山山水水,在遊覽瞿溪時,他寫下了這樣的詩句:清宵揚浮煙,空林響法鼓。這是多美好的詩句。我寫《黍離》也像山僧做飯,很安靜,並沒有想到什麼熱鬧。今天我們在一個中學裡,最想做的就是將心向著山月、溪風、樹木敞開,向著這個複雜變化的世界敞開。」李敬澤說。
11月末的溫州,冷空氣剛剛到達南方。入夜,瞿溪鎮的琦君文學館,在一個別致的四合院中,又一年的「琦君散文獎」的四位獲獎者走上了領獎臺。
頒獎現場
頒獎現場
「琦君散文獎」為每年一屆的專業散文獎項,2016年由十月雜誌社和甌海區人民政府共同設立。該獎項以甌海籍臺灣著名作家琦君命名。評獎範圍為去年10月至今年9月在國內報刊公開發表的散文作品。同時,另設「特別獎」1名,獎勵海內外公開出版的以書寫鄉情鄉愁、地方文化、生態自然為主題的散文和非虛構類書籍。前四屆獲獎者包括張煒、鮑爾吉 原野、周曉楓、李修文、蘇滄桑、賈樟柯、沈芸、半夏、彤子等。
十月雜誌主編陳東捷致辭說:「自2016年『琦君散文獎』啟動以來,至今已舉辦5屆。五年來,十月雜誌社與甌海區通力合作,使這一文學品牌活動具有了越來越廣泛的影響力。累積20篇(部)獲獎作品,是我們從國內文學期刊發表的大量散文作品和海內外公開出版的散文專著中遴選出來、經過專家評委最終評定的精品力作。它們包容了多種創作題材、風格,以不同的寫作路徑代表了中國散文寫作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準。下一個五年,我們將繼續合作,守正創新,使這一文學品牌產生更為持久而廣泛的影響力。」
甌海區委副書記、區長曾瑞華表示:「一直以來,甌海區委、區政府都非常重視琦君文化挖掘和傳播,通過建設琦君文學館、舉辦琦君文化節、成立琦君文化研究會等一系列舉措,全力打響琦君文化品牌。努力讓甌海成為海內外遊子鄉愁的棲息地,尋根的心靈家園。琦君文學獎的舉辦,擴大了琦君文化的影響力,為甌海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的『文化力量』。」
今年的四位獲獎者中,除了我們非常熟悉的著名作家李敬澤和祝勇之外,還有兩位是胡冬林和劉大先。
每年的琦君散文獎作品,總是給人以頗多的思考。打量這屆琦君散文獎,我們看到了時間與時間,地點與地點的共振:一邊是歷史,雲煙深處的華夏自覺,一邊是當下,踏步山野的故鄉、自然與民生。作家們的眼睛,作家們的心,與中國,與時代,與當下,深情地交匯到一起。
獲獎作家:李敬澤。
頒獎現場
李敬澤的《黍離》獲第五屆「琦君散文獎 作品獎」
李敬澤,批評家,散文家。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曾任《人民文學》主編,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著有評論集《為文學申辯》《致理想讀者》《會議室與山丘》等,散文集《會飲記》《詠而歸》《小春秋》《青鳥故事集》等。曾獲由錢江晚報和浙江省新華書店共同主辦的春風悅讀榜白金圖書獎、華語傳媒文學大獎年度評論家獎、第四屆魯迅文學獎文學理論評論獎、十月文學獎、華語傳媒文學大獎年度散文家獎等。
組委會給予李敬澤的頒獎詞是:他的目光裡有世界和萬古,他的散文寫作一直在起源處辨認中華文明的內在根性與外在風度。這一次,他從文明史的角度重讀詩歌經典,以黍離講述「華夏自覺」的發端與存續。懷天下而憂接千古,用闡釋為世界再次安排秩序,現實與書寫、他者與本地構成隱秘的對照。這是中國人情感與精神方式的朝拜式回望,自毛詩而下這每個人皆身處其中的意義之河,李敬澤蹚出一條「信」的路徑,走在中華詩教與道統的前端,走過少年逞才與暮年變法,走過「人」與「仁」的無數分身,轉身辨認文明的先知。
獲獎作家:劉大先。
頒獎現場
劉大先的《故鄉即異邦》獲第五屆「琦君散文獎 作品獎」
劉大先,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民族文學研究》副主編,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著有《文學的共和》《現代中國與少數民族文學》《千燈互照》《遠道書》等,曾獲魯迅文學獎、唐弢文學研究獎、胡繩青年學術獎等。
組委會給予劉大先的頒獎詞是:《故鄉即異邦》,是一首父與子、個體與故鄉、死亡與承續的抒情多重奏,也是一則時代大流動背景裡的鄉土社會學觀察。每個亡靈都會經歷兩次安葬,一次以現實,一次以言語。大先以夢境打開封存的記憶,情感的暴風雨消聲為霧氣氤氳的低語,伴之以抽絲剝繭的理性分析。在故鄉陪伴父親度過最後時光的親情體驗,與地方道德生態、傳統禮儀細節、新農民的生活追求等觀察相牽連,於新與舊、我與他之間呈現千姿百態的鄉土形態。經由缺失與離別成為有故鄉的人,成為背負著鄉土幽靈的最後一代人,是這代書寫者的命定。
獲獎作家:祝勇。
頒獎現場
祝勇的《故宮六百年》 獲第五屆「琦君散文獎 作品獎」
祝勇是作家、紀錄片導演,供職於故宮博物院,任故宮文化傳播研究所所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20世紀90年代開始發表文學作品,主要作品有:《故宮的隱秘角落》《故宮的古物之美》《在故宮尋找蘇東坡》《祝勇作品系列《祝勇故宮系列》等。獲朱自清散文獎、郭沫若散文獎、《十月》文學獎等多種文學獎項。
2001年開始紀錄片創作,任大型歷史紀錄片《1405,鄭和下西洋》《我愛你,中國》、《辛亥》《歷史的拐點》《蘇東坡》等大型紀錄片總編劇(總撰稿)。榮獲中國紀錄片最佳總撰稿獎、中國電視星光獎、大眾電視金鷹獎優秀紀錄片獎等多個獎項。導演的大型紀錄片《天山腳下》入選「新中國七十年紀錄片百部典藏作品」。近年致力於故宮文化傳播, 主持策劃大型文化綜藝節目《上新了,故宮》,獲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綜藝節目獎。2020年起任大型紀錄片《故宮文物南遷》總導演。
組委會給予祝勇的頒獎詞是:無論是置於公眾的視野之外還是讀者的關注熱點,故宮所銘刻的六百年滄桑從未變成過眼雲煙。本篇《故宮六百年》是祝勇解密故宮的集大成之作《故宮六百年》的開篇之作,它以作家的專注和和學者的廣博,娓娓道來,歷數故宮的前世今生,賦予了偉大的故宮在中華民族歷史中無可替代的文明和傳承。
獲獎作家:胡冬林。
詩人、十月雜誌編輯李浩代獲獎作家胡冬林領獎
胡冬林的《山林筆記》獲第五屆「琦君散文獎 特別獎」
胡冬林,滿族,1955年12月出生。1995年開始深入白山黑水採風,關注野生動植物及環保方面的閱讀和積累。出版作品有散文集《青羊消息》散文集《鷹屯——烏拉田野札記》)《狐狸的微笑》中、英文版,長篇小說《野豬王》,兒童長篇科幻小說《巨蟲公園》,日記體隨筆《山林筆記》等多種。2017年因病去世。
組委會給予胡冬林的頒獎詞是:2007年,胡冬林把家從長春搬到長白山腳下的二道白河,在此後的5年多的時間裡,他專心觀察長白山的動物、植物、菌類,在荒野上學習博物學知識,留下了數百萬字的生態文學作品。在他的筆下自然是真實可感的,文學是親切動人的。他的作品不僅讓我們領悟到人類對生命應有的敬畏,理解了地球上所有種群都是平等的倫理觀,還讓我們認識到自然文學也是能夠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文學。他的寫作之於長白山,就像懷特之於塞耳彭、梭羅之於康科德、利奧波德之於威斯康星一樣。他是中國自然文學領域是一位功不可沒的重要作家。
來源: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張瑾華
悅-讀
十月雜誌
2020-6《十月》目錄
中篇小說
愛的川流不息/005 張煒
美學原理/049 肖江虹
阿P正傳/093 陶純
團圓總在離散前/141 鄭在歡
鄉村志/179 於德北
短篇小說
見字如歌/078 朱輝
一個形而上的下午/085 朱文穎
空房子/172 梅驛
思想者說
就花生米下酒/071 魯敏
散 文
親與師(四章)/116 孟繁華
植物志/123 賈夢瑋
逍遙遊/127 胡竹峰
不知身在何方/135 沈愛民
詩 歌
蒼茫/217 榮榮
閃電的雕塑/220 古馬
當愛來到身邊/223 熊焱
康雪的詩/225 康雪
短詩輯:葡萄架與詠嘆調/228 楊章池 老鐵 謝克強 馬可 張建新 劉清泉 曹利民 秀芝 高建剛 董洪良 雷煥春 黃挺松 包苞 過傳之 崔萬偉 李世許 柳文龍 石人 李斌 葦青青 於力 吳警兵 徐全榮
藝 術
封 面 訪古(絹本設色) 曾志欽
封 二 松竹圖(布面油畫) 冷軍
封面設計 趙平宇
篇名題字 章錦水
其 他
2020年1—6期總目錄/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