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民族舞劇《醒·獅》以「醒」為神、以「獅」為形,以民族覺醒為主旨,講述兩位舞獅少年面對愛恨情仇、家國大義不同人生抉擇時的自我覺醒與蛻變,反映了南粵兒女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展現了中華民族覺醒反抗從而獲得尊嚴和力量的過程。劇目以「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為主旨,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在傳承創新中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詮釋了中華民族在復興之路上「百年夢圓」的美好願景。
5月26日至27日,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選送,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出品,廣州歌舞劇院創演的大型民族舞劇《醒·獅》將參加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暨第十六屆文華大獎展演,於上海東方藝術中心上演。該劇也是廣東省唯一一部參評劇目,承載著粵港澳大灣區同根同源的歷史底蘊,弘揚以武術、醒獅為代表的嶺南文化,展示灣區人文精神,講述華人故事。該劇展現出多姿的嶺南文化、厚重的民族情懷以及南粵兒女壯懷激烈的家國大義,在北京、上海、廣州、佛山、江門演出時「燃爆」了現場觀眾,讓觀眾從藝術角度重新認識醒獅文化、嶺南文化。
國內首部醒獅題材舞臺劇,歷時5年醞釀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今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時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5年前,廣州歌舞劇院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的指示精神,開始策劃籌備醒獅題材的創作。作為中華傳統獅舞的一脈,南獅因威武醒目而被稱之為醒獅。它凝聚著全世界華人的鄉愁,也代表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品格。
醒獅文化在嶺南和華人中有很高的認知度。作為國內第一部以醒獅為題材的大型舞臺劇,民族舞劇《醒·獅》融合了極具嶺南特色的代表性文化符號,創造出獨樹一幟的嶺南舞蹈語彙,用舞蹈講述廣東醒獅的故事。該劇首演以來,各地觀眾熱評如潮,紛紛表示要「二刷」「三刷」,讓年輕觀眾了解醒獅、愛上醒獅,以舞蹈藝術的形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舞蹈家協會分黨組書記羅斌評價說,高臺的舞獅技法具有特別高的技藝難度和技藝特徵,在這部劇裡有很明顯的體現。它最有文化價值的部分是和打造民族精神相關,它的各種藝術特色都圍繞著凸顯民族精神,深化家國情懷。《醒·獅》故事源起廣州三元裡村。1841年5月,在廣州城北諸炮臺被攻陷後,南粵兒女在廣州三元裡抗英鬥爭中亮出了中華民族的血性剛強,成為中國近代史上人民反侵略鬥爭的第一面光輝旗幟。
「中國人民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武裝鬥爭勝利發生在廣州三元裡,其實並不偶然,自古,三元裡就是『習武之村、忠義之鄉』,醒獅題材既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又有獨具匠心的藝術氣質,充滿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因此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好評。」總導演史前進說。
該劇於5月19日、20日在廣州友誼劇院進行了「廣州市白雲區三元裡歷史文化展演專場」演出,三元裡村村民及廣州、港澳乃至東南亞、歐美等地的學生代表共同觀演。
主創團隊精益求精,呈現獨具匠心的創作風格
該劇由「80後」羅麗擔任編劇,劇本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立意,突出傳承優秀嶺南文化特色,以當代人回望先輩的姿態,對百年前的歷史進行回溯。在音樂創作上,作曲王喆將廣東音樂元素與現代音樂相結合,給人以耳目一新、盪氣迴腸的聽覺衝擊。舞美也是「燃爆」全場的一大亮點。為了更好體現醒獅的核心形象,舞美設計劉科棟在劇中巧妙解構極具形式感的獅頭龍骨,分場運用,勾連成相關的場景,最終表達出「覺醒」這一主題。燈光由邢辛設計,採用虛實結合、情景融合的手法,既體現出宏大的舞蹈場面,又刻畫出細膩的人物情感。同時,陶蕾在服裝設計上,王巖、張江江在化裝造型上都儘量還原年代特色,在道具設計和製作上都體現出濃鬱的嶺南特點。
在中國舞協主席馮雙白看來,《醒·獅》做得很有風格、有特色、有氣勢,「把傳統的東西尤其是非遺元素表達出來、搬上舞臺,而且做得很精緻,非常具有創新理念」。著名劇作家、中國劇協副主席羅懷臻評論說,《醒·獅》在傳統文化脈絡和本土文化傳承的創新和創作上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複製性,是難能可貴的。通過醒獅精神的傳遞,不僅能讓本土觀眾感受到嶺南文化的力量,而且能讓全國觀眾感受到民族精神的偉大力量。通過醒獅精神的傳遞,不光能讓本土觀眾感受到文化自信的感召,更能讓海外觀眾也體驗到文化力量的輻射力。
北京舞蹈學院教授呂藝生評價說,南拳、南獅,在武術和獅舞當中,是很有特色的。《醒獅》突出了南拳、南獅的特點,把它貫穿到整個舞劇舞蹈動作的編排上,表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為了將劇目中的舞蹈、舞獅、南拳更好地融合體現,廣州歌舞劇院特地請來廣東醒獅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和全國武術冠軍,分別為劇組作醒獅及武術指導。廣州歌舞劇院所有演員從頭開始練習獅舞和南拳,前後經歷了長達3年的艱苦訓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劇中所有獅頭都由黎家獅手工扎制。黎家獅自清代道光年間開業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每一個獅頭都是非遺傳承的工藝品。
活用非遺,從民俗到舞臺的藝術轉化
《醒·獅》把南獅、南拳、蔡李佛拳、大頭佛、英歌舞、嶺南曲風、廣東獅鼓、木魚說唱等諸多南粵非遺項目作為創作元素,以深厚的嶺南人文為載體,將民族舞蹈與廣東獅舞相融合,將南拳馬步和廣東醒獅特有的騰、挪、閃、撲、迴旋、飛躍等技巧融入舞蹈語言,大開大合,使整部舞劇呈現出剛柔並濟的藝術效果。
按照總編導錢鑫和王思思的話說:「整部劇無一處不關於醒獅傳統和嶺南文化,都是從文化中汲取靈感。」醒獅本就是非遺舞蹈,該劇大量的舞蹈來自醒獅的舞步,並融合了大量南拳、蔡李佛拳、木人樁等動作,還有震撼人心的獅鼓表演,呈現出剛勁有力、威武震撼的「嶺南武林範兒」。
舞劇中大量出現長凳舞蹈元素,來自醒獅和南拳練功所用獅凳;茶館一段「扣指舞」則來自廣東茶桌上的扣指禮儀;一段長棍變短棍的舞蹈則源自廣東潮汕地區特有的非遺舞蹈英歌舞;而劇中女主角頭戴大頭佛、手持葵扇化作「引獅人」的造型,也正是南獅中的特有傳統。此外,廣東非遺木魚說唱等傳統藝術也都融入其中。
《醒·獅》啟動年度巡演,將赴港澳演出
《醒·獅》被觀眾和媒體稱為「年度最燃舞臺劇」,並於2018年一舉摘得第十一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獎。目前《醒·獅》已全面啟動國內外的運營推廣,與中演院線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以廣州大劇院為首站,赴上海大寧劇院、甘肅大劇院、青海大劇院、閩南大戲院、山東省會大劇院、珠海華發中演大劇院、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佛山大劇院、泉州大劇院等進行全國巡演。
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該劇將於今年9月在北京、香港、廣州三地進行主題展演。舞劇《醒·獅》傳播了粵港澳大灣區優秀文化,將以粵港澳大灣區文化交流的發展機遇為契機,共建人文灣區,面向全國、走向世界,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更廣泛深入,促進多元文化進一步交流與融合。
(本文作者為潘妤、丁瀅,本版圖片均為大型民族舞劇《醒·獅》劇照,由劉海棟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