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全國各地有著多種多樣的民俗活動,令中秋佳節形成了一種儀式感,帶來一種幸福感。讓大家對中秋節印象深刻,同時也更加喜愛和重視,中秋節也因此更好地流傳下來。
作為逢年過節和喜事慶典必不可少的「保留節目」——舞獅,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來助興。
舞獅有南北之分,北獅以真獅為模,風格寫實,舞的是一個威猛莊嚴。南獅則以擬人化臉譜為特徵,頭上扎有一隻角,會眨眼張嘴,動作生猛,鼓樂激昂,令人警醒,南方以廣東的舞獅表演最為有名。
作為中華傳統獅舞的一脈,南獅因威武醒目而被稱之為醒獅,是融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優秀民俗文化集大成者。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黎家獅」
電影《黃飛鴻之三:獅王爭霸》中,黃飛鴻手中舞動的獅頭就來自佛山黎家獅。黎家獅於清代道光年間開業,五代未中斷,已有180多年歷史,是一代武學宗師黃飛鴻都認準的金字招牌。
到了今天,無論國內海外,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舞獅,有舞獅的地方,就有自強不息的精神!
百年扎獅手藝,千年醒獅精神
同樣,舞劇《醒·獅》的創作過程也是工匠精神的一次展示。最好的繼承是創新,當舞劇邂逅百年傳統手工,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
舞劇《醒·獅》以一百多年前的鴉片戰爭為故事背景,以三元裡抗英起義為高潮爆發點,以今日之醒獅人回望先輩的姿態,開始對百年前歷史前塵進行回溯,三元裡抗英起義是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第一次取得勝利的反侵略武裝鬥爭。從而帶出醒獅文化生生不息,醒獅氣脈代代承傳,華夏文化頌揚久遠的民族復興夢圓願景。
舞劇《醒·獅》中運用了大量非遺符號。創作團隊希望把人們熟悉的東西搬上舞臺,對嶺南文化來一次創造性的發展。 表演中用到的所有獅頭,均由佛山黎家獅第五代傳承人量身定做。為舞劇量身定做的「白金獅頭」是全劇的核心,製作工藝複雜,需要大大小小1000多道工序。
01.
整體造型
醒獅著重「神似」,其外形分為兩部分:獅頭和獅被。獅身用彩布連接而成,稱為「獅被」。
醒獅需要兩人配合完成,一人舞獅頭,一人披著獅被舞獅尾,舞獅人一般上穿白色文化衫(圓領T恤),下穿燈籠褲,如今也有特製的彩色獅褲和獅靴。
舞劇《醒·獅》中出現的白金獅,攝於陳家祠
醒獅重在獅頭,舞獅頭者馬步著地,舉著獅頭起舞。
舞獅尾者蓋著獅被,配合獅頭完成行走及其他動作,兩人配合默契,才能將獅子舞得活靈活現。
02.
獅 頭
拉動紅線機關就可以同時眨眼和擺動耳朵!圖片來源「廣州非遺」
獅頭造型特點
舞劇《醒·獅》所用白金獅頭,由佛山黎家獅扎制
醒獅獅頭額高而窄,眼大且能眨動,口闊能張合,鼻塌且大,有一對尖銳的獠牙。獨特之處在於獅頭上扎有一隻角,這個角一般用鐵線扎作而成,以前是獅子攻擊對方時的有力武器。
獅頭扎作
獅頭扎作綜合了綁紮、糊工、著色、圖案、裝飾等工藝,過程十分複雜。大致分為四大工序,即扎、撲、寫、裝,具體又可分為一千多道工序。
佛山龍獅頭——臺北藝術展《華麗轉身——老靈魂的魅力重生》
「扎骨架」
用刀將竹裁割成不同寬度的篾片,用細細的竹篾綁紮出一個竹架模型的獅頭,用鐵絲固定好每一個接口。骨架造型要達到獅頭飽滿、線條流暢、堅固紮實。骨架要扎得結實,獅頭才能堅固不變型。
「撲紗」
用漿糊將柔韌耐磨的紗紙撲在獅頭骨架上,一層幹透之後再撲一層,一般需要六層,最後通常還要加撲一層紗布(蚊帳布),以鞏固和定型獅頭。這是獅頭的白胚,要做到表面平滑,堅實耐用。因此,舊時的獅頭經歷了多層紗布和紗紙後,一般十分堅硬,同時也十分重,對舞獅人的體力有很高的要求。
「寫色」和描繪紋飾
在獅頭白胚上上色,顏色多是鮮豔明亮的紅、黃、綠、黑等,色彩對比強烈。同時,襯以火紋、如意紋、唐草紋等吉祥紋飾。
「裝」
最後在獅頭安裝上眉毛、耳朵、眼睛、額鏡、鼻球、鬍鬚等裝飾。
因南方多雨潮溼,因此,獅頭一般要在7、8月天氣乾燥時扎作,以確保漿糊撲紗能幹透,否則獅頭容易腐壞,不耐用。所以,舊時獅頭扎作生產效率很低。
如今,經過各方面的改良,獅頭的扎作效率得以提高,而且統一規範。同時,在新技術的輔助下,獅頭的扎作材料和工藝有了很大的提高。材料上,獅頭主體依然採用竹,配以鋁合金和塑料管,更加堅硬和輕便。
另外,為了方便舞獅人的操作,對獅頭內部控制耳朵、眼睛的機關加以改良,統一操作,舞獅頭者只要拉動一條繩索,就能同時控制眼睛的眨動和耳朵的擺動,使舞獅者起舞更加簡易,獅子更加生動。
獅頭各範圍
舞劇《醒·獅》所用白金獅頭
獅 角醒獅的獨特之處在於獅頭有角,與流傳於北方的一些傳說不同,有角獅子並非是到處作亂的怪獸。在廣東,有角的醒獅被認為是瑞獸,能驅邪和帶來福氣。醒獅獅角用鐵絲扎作而成,角尖銳利,略微向前彎曲,增加獅子的威猛氣勢。舊時,在獅子對打時,獅角作為攻擊對方的有力武器,能擊破對方獅頭。
獅角是獅子的靈器,因此,不管是舞獅者還是普通觀眾,都不能肆意地抓住獅角,否則,就是對獅子的不尊重。
額 鏡
額鏡功能如同八卦鏡,具有驅邪納福的作用,寓意「鴻運當頭」,也象徵佛光普照,天下太平。
眼 睛
醒獅的眼睛非常大,炯炯有神。
小舞劇《醒》劇照
舞獅人根據醒獅的動作和表演的需要,可以拉動獅頭內部的機關繩索,從而控制獅子眼帘的張合和耳朵的擺動,使得獅子更加生動活潑。 眉毛等毛髮
舊時的醒獅獅頭的眉毛材質較硬,又稱「牙擦須」,展示的獅子威風凜凜,特別是張飛獅,一定要用「牙擦須」。如今,獅子的眉毛及其他毛髮都用比較柔軟的山羊毛或兔毛,展示的獅子可愛憨厚。鼻 子醒獅的鼻像人的鼻子一樣,分為左右鼻翼和鼻頭,鼻子大且飽滿。民間有「獅子咁大的鼻」(像獅子那樣大的鼻子),形容人趾高氣揚,驕傲自滿。 鼻 球鼻球是安裝在獅子兩鼻翼尖的絨球,是獅子的靈器,一種非常靈敏的感覺器官,像動物的觸角一樣。藉助彈簧的力量,絨球會顫動搖擺,舞起來時整個獅頭變得生動。 獅 口
舞劇《醒·獅》所用小獅頭
獅口分上下部分,下巴與獅頭相分離,畫有舌頭和牙齒。舞獅者可以上下搖擺下巴來控制獅口的張合。俗話說「獅子大開口」(像獅子那樣大的口),形容人張口大吃,貪得無厭。 胡 須獅子的鬍鬚安裝在下巴,一般用馬尾,順滑飄逸。
獠 牙
排練照片
醒獅的獠牙短而尖,分別在獅嘴左右兩側。
簪花掛紅新獅子會有簪花掛紅(戴上紅花,綁上紅繡球),寓意吉祥如意,鴻運當頭。獅頭的紋飾舞劇《醒·獅》中擔任主角的白金獅,則以唐草紋、草尾紋、虎斑紋組合而成。為展示獅子毛髮茂盛的特點,除用山羊毛、兔毛等絨毛來裝飾外,還會在獅頭空白處描繪顏色豔麗的各式紋飾,既模仿獅子毛髮的特點,又蘊含吉祥寓意。雲頭如意紋:畫在獅角周邊。
唐草紋:如青草細長,模仿獅子毛髮形態。
醒·獅》
回紋:民間稱「回紋」為富貴不斷頭的一種紋樣,由橫豎短線折繞組成的方形或圓形的迴環狀花紋,形如「回」字,所以稱做回紋。
火紋:如火焰跳躍般的形狀,也是模仿獅子毛髮形態。
蝠鼠紋:「蝠鼠」即蝙蝠,畫在獅角和鼻頭上,寓意福氣降臨;也有在獅頭上畫五蝠,寓意五福臨門。
紋路照片來源"廣州非遺"
如今,獅頭紋飾已經開始使用現代列印技術,對撲紗和寫色的環節加以改良,使得圖案更加規範對稱,顏色豔麗。
03.獅 被 獅被,是用不同顏色布料拼接而成的。舞獅人彎腰曲背,身披獅被,配合獅頭的動作,展示獅身和獅尾的形態。
圖片來源網絡
舊時的獅被一般用綢布和緞布做成,長約2.8米。五彩獅被是用紅、綠、藍、黃、粉五種顏色的布料拼接而成。如今獅被會根據獅子整體的色彩而做成相應的顏色。獅被前端是橫紋,後半段是豎紋,展現獅子的身軀。
圖片來源"廣州非遺"細看獅被,可以發現中間有一條特製的脊柱,有的用銅錢環環相扣而成,寓意吉祥招財。
照片來源"廣州非遺"
舊時舞獅身的醒獅者需要用手去控制尾巴的擺動。如今,獅尾巴一般安裝了彈簧,尾巴能自動挺立,不再需要手作操作,可以根據動作的擺動和自然擺動,使得獅子舞起來更加生動自如。
佛山黎家獅第五代傳人黎婉珍如此對廣州歌舞劇院院長民族舞劇《醒·獅》總導演史前進說:「你們對道具都這麼講究,可想你們對舞劇的打磨是多麼的認真。」
大型民族舞劇《
2019年全國巡演-濟南站
10月27日 19:30
山東省會大劇院 歌劇廳
震撼上演 拭目以待!
資料引用:微信公眾號廣州歌舞劇院 《舞劇《醒·獅》主角白金獅!光獅頭就有那麼多講究~》/Lena
大型民族舞劇《醒·獅》
演出時間:2019年10月27日 周日 19:30
演出時長:120分鐘(含中場10分鐘)
演出地點:山東省會大劇院 歌劇廳
演出團隊:廣州歌舞劇院
演出票價:50/80/120/180/280/380元
兒童、成人均需憑票入場
數量有限 先到先得
點擊閱讀原文選座購票吧
(如遇購票緩慢,請退回微信初始界面,打開大劇院公眾號-點擊我要購票-微信購票-搜索「醒獅」即可。)
來源:大眾網娛樂